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2023级高一下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邓纪霞审题人:朱琪瑶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元春再谕贾府众姐妹入园,宝玉随进读书。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分别居住在哪个院落,下面各项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秋爽斋B.怡红院蘅芜苑潇湘馆秋爽斋C.秋爽斋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D.秋爽斋蘅芜苑怡红院潇湘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大观园中,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李纨住了稻香村,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宝玉住了怡红院。故选A。2.下列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脂评”说:“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事)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这是贾宝玉所独有的“情不情”观念而用于物的一种表现。但在读者眼中,恐怕就是贵族公子哥的“暴殄天物”了。B.王夫人在荣府的尊贵地位可以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来形容,她的女儿元春是皇贵妃,儿子宝玉是被众家长看好的未来继承人,侄女王熙凤是荣府实际的管家人。C.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黛玉已然了解了宝玉对自己的深情便抽身离开,遗憾而可怕的是,黛玉并没有听到他这番真情的表白,而是被赶来送扇子的晴雯听了去。D.神瑛与绛珠的相互关爱之情,是产生于与人间相同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基础之上的,而“金玉良姻”,则是贵族之家富贵传流、门当户对的象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C.“而是被赶来送扇子的晴雯听了去”错,赶来送扇子的是袭人。故选C。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中有不少与“作诗”相关的情节,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等,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请简单介绍情节,并说明理由。【答案】示例:“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让我印象深刻。情节介绍:香菱拜黛玉为师,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并有所感悟;然后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创作咏月诗。香菱作诗时非常专注,但她写的第一首诗措辞不雅,第二首诗过于穿凿;最后,她在梦中得到一首新巧有意趣的好诗。理由:我喜欢香菱的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更喜欢香菱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的青睐,觅得佳句。她让我更加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当作乐趣,乐学善学,定能有所收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内容整体把握能力。考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作答,答题时,情节概括要以人物为主线,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如概括“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情节,要以香菱为主语,分别写香菱搬进大观园,央求宝钗教她学诗。之后香菱拜访黛玉,求黛玉教她做诗,黛玉一口答应,给了香菱讲了下大概规则并给了香菱一些参考诗集。香菱回至蘅芜苑,诸事不顾,废寝忘食,只在灯下看书。之后,香菱以《塞上》一首为例,说出诗词奥妙,又央求探春黛玉出题,黛玉便出了咏月的题目。香菱作完,找黛玉评价,被评为“过于穿凿”。众人散后,香菱满心仍在想诗,并从梦中做出诗来,得到肯定。对某一情节喜欢的理由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典型环境塑造等角度写。如对本情节可以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从香菱学诗中体现中来的人物形象的魅力来写理由,香菱学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喜欢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诗当作自己的追求,把学诗当作自己的乐趣,终能够觅得佳作,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要以贾政为中心进行概括,因闻塾师赞宝玉对对联有“歪”才情,贾政带门下清客参观大观园时便带上宝玉,命他为大观园各处景观拟。在贾珍的引领下,贾政同宝玉在众清客的陪同下一同参观大观园,并为园中题扁额和对联。因众人知道贾政有意要借此机会试宝玉,便有意用一些俗套来应付。在这次的游园中,贾政对宝玉题的扁额和对联虽加指责,但心中比较满意。理由可以从小说情节角度分析,里面的人情世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里面不光有宝玉的才情,也有清客的人情,甚至也有贾政的舐犊情深。“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情节,要以探春为中心进行概括,探春写帖儿给众人,建议成立诗社,推李纨做社长。众人起了别号彼此称呼。探春争做第一社的东道,因见有人送白海棠来,题目便是咏白海棠,社名就叫海棠诗社。众人限韵焚香作诗,李纨为主评阅。众人认为黛玉的诗为上,李纨力主,评蘅芜君(宝钗)诗第一,潇湘妃子(黛玉)居第二,怡红公子(宝玉)压尾。理由可以从小说主题角度分析,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然而,在“海棠社”中,女性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诗文、人生、情感等问题,展现了她们的才华和思想,让人赞叹。(二)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表面上,种子拥有致命毒素似乎是很合理的,这是一种自然的适应性改变。毕竟,为了保护种子。有什么办法比杀死任何想要吃掉它们的东西更好呢?但实际上,从令人讨厌到真正致命的这个进化步骤要复杂得多。当一粒种子受到攻击时,植物的当务之急就是让攻击者停下来,这也是苦味、辣味和灼烧感很常见的原因。直接的生理不适赶走了种子掠食者,并告诫它们不要再来。它们甚至可以将这个教训传递给其他同类。相反,毒素可能需要过几个小时或几天才能发挥效力,这样就无法阻止正在掠食种子的攻击者了。理论上说,像蓖麻毒蛋白这样无味的毒素可能会让一只动物吃光一棵蓖麻植株的所有种子,然后离开,并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死去。因此,引发不适感的化学物质可以阻止各类种子掠食者,而致命的毒素只能消灭单独的掠食者,这是一场持久战。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进化诱因促使一些毒素不断变强,导致像蓖麻毒蛋白这样的化合物具有几乎令人难以理解的强大效力?“似乎没有明显的答案。”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德里克·比利告诉我。我有段时间没联系他了,但当我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这位种子研究方面的“神”总是慷慨地帮助我。他解释说,种子的毒素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攻击者。为了使一只动物感到轻微胃痛,并警告它不要再吃这种种子,而进化出来的物质,也许对另一只动物来说是完全致命的。或者,需要好几天才能使大型生物死亡的一种毒素,也许在几秒之内就能杀死昆虫,只要昆虫误食一口便可以迅速地阻止一次攻击。“或者说,整件事可能是一次偶然事件。”他沉思了片刻,然后再一次提到了蓖麻籽的例子,“蓖麻毒蛋白是一种可以在初期轻易调动的贮藏蛋白,它的毒性也许只是一种有用的副作用”。不过,关于所有有毒的种子,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不管它们的毒性如何,植物都必须创造出传播它们的方式。因为,假如植物无法移动它们,保证它们的安全也是徒劳的。对于蓖麻籽而言,解决方式包括两点:一个能将成熟种子抛到离母株35英尺(约11米)远的、会爆裂的豆荚,以及一个附着在种子外的、使种子对蚂蚁产生吸引力的营养包裹。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成熟蓖麻植株附近的场景都差不多:豆荚爆裂开来,种子飞了出去,而几千只蚂蚁则忙着把种子拖回它们位于地下的巢穴。回到巢穴后,它们吃掉了种子外的食物包裹,而种子则毫发无损地埋在地下等待发芽。出乎意料的是,还没有人研究过这种食物包裹是否无害,抑或是蚂蚁已经对蓖麻毒蛋白形成了一种免疫力。不管怎样;这种巧妙的体系使蓖麻籽在不放弃传播能力的基础上变得极为致命。另一方面,解释香豆树种子中出现香豆素的原因则更难一些。尽管严格说来,香豆素只有在霉变或化学物质改变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灭鼠毒药,但这种化合物似乎仍然不太可能让啮齿动物传播种子。即使是最纯粹的香豆素也会对啮齿动物的肝脏造成严重破坏。它的毒性最初就是在一项对实验鼠所做的实验中被发现的,之后它就被禁止用作食物添加剂了。日常饮食中添加了香豆素后,这些实验鼠体重不断减轻,肝脏长出了肿瘤,早早地夭折了。从没有人在野外做过类似的动态研究,但很难想象,还有谁的饮食比生活在香豆树下的刺豚鼠、松鼠和棘鼠的饮食所含的香豆素还多。不过,这些啮齿动物依然尽情享用这些种子——偶尔还会传播它们——而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难道它们形成免疫力了吗?难道在没有香豆树种子吃的其他季节里,它们的肝脏康复了吗?或者,它们可能真的在巢穴和地洞里夭折了,无人发现。没人知道答案,但存在另一种更有趣的可能性。很多植物都含有香豆素,但香豆树种子中所含的浓度最高。香豆树种子中的香豆素有可能在不断增加吗?难道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化学防御策略的早期阶段吗?啮齿动物的确在传播香豆树种子,但这种情况只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幅简单画面。从植物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比较混乱。刺豚鼠和松鼠会吃掉和破坏它们遇到的每粒种子,传播的只是那些它们碰巧忘记的种子。如果香豆树种子含有足以赶走它们的香豆素,那也不是第一种针对啮齿动物的种子防御手段了。不过,要想阻止啮齿动物的伤害,香豆树必须像辣椒一样拥有撒手锏——传播种子的另一种选择。在走过了丛林中几百条调查样带、分析了实验室中几千个样本之后,我们意识到,香豆树的确有另一种选择。(摘编自索尔·汉森《种子的胜利:雨伞谋杀案》)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受到攻击时,有些种子可让掠食者产生直接的生理不适,以赶走它们;而有些种子则因毒素效力慢,无法及时阻止掠食者。B.种子的毒素对不同的攻击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会选择一种动物对其警告,甚至会杀死这种动物,并决定其死亡时间。C.一般情况下香豆素不会成为灭鼠毒药,而实验证明当实验鼠吃了添加香豆素的食物后,其肝脏会严重受损,甚至长出肿瘤。D.香豆树种子中的香豆素浓度最高,但我们不确定其中的香豆素的含量是否在增加,也不确定啮齿动物吃完之后是否就会死亡。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野生河豚含有的毒素较为稳定,常见的烹调方式不能完全去除。B.考拉靠胃肠道中活跃的微生物分解桉树叶中的毒素。C.小孩子误食一颗黄花夹竹桃种子,或成年人误食8~10颗种子即可致命。D.萱草的根部有毒,中毒的人多数是把它跟可以吃的黄花菜相混淆了而误食。6.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科学性、准确性、通俗性。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4.B5.C6.①科学性:作者列举了准确的数据,围绕“种子的毒素”进行探讨,运用实验的方法客观而全面地介绍了科学家进行观察、推断和验证的过程。②准确性:作者引用种子专家的话,体现了观点的准确性;“似乎”“可能”“理论上说”“往往”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③通俗性:本文并没有使用极为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选取了典型例子,如选取蓖麻籽种子爆裂、蚂蚁传播等事例,让读者易于接受;运用一些修辞,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它会选择一种动物对其警告,甚至会杀死这种动物,并决定其死亡时间”理解错误,依据常识,种子没有主观判断。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观点是“种子拥有致命毒素是一种自然的适应性改变”。A.谈的是野生河豚的毒素稳定。内容和种子无关。B.谈的是考拉能分解毒素。内容和种子无关。C.谈的是黄花夹竹桃种子含有毒素,对不同的食用者的适应性不同,合乎画线句的观点。D.谈的是萱草的根部有毒。内容和种子无关。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①由原文“对于蓖麻籽而言,解决方式包括两点:一个能将成熟种子抛到离母株35英尺(约11米)远的、会爆裂的豆荚,以及一个附着在种子外的、使种子对蚂蚁产生吸引力的营养包裹”“它的毒性最初就是在一项对实验鼠所做的实验中被发现的”“日常饮食中添加了香豆素后,这些实验鼠体重不断减轻,肝脏长出了肿瘤,早早地夭折了”可知,本文具有科学性。作者列举了准确的数据,如“抛到离母株35英尺”。围绕“种子的毒素”进行探讨,运用实验的方法(一项对实验鼠所做的实验)客观而全面地介绍了科学家进行观察、推断和验证的过程。②由原文“似乎没有明显的答案”“他解释说,种子的毒素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攻击者”“也许对另一只动物来说是完全致命的”“或者,需要好几天才能使大型生物死亡的一种毒素,也许在几秒之内就能杀死昆虫”“他沉思了片刻”“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尽管严格说来”“但存在另一种更有趣的可能性”中“似乎”“可能”“理论上说”“往往”等词语的使用,反映了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作者引用种子专家的话(他解释说……),体现了观点的准确性,证明观点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出处的。③由原文“一个能将成熟种子抛到离母株35英尺(约11米)远的、会爆裂的豆荚,以及一个附着在种子外的、使种子对蚂蚁产生吸引力的营养包裹”“豆荚爆裂开来,种子飞了出去,而几千只蚂蚁则忙着把种子拖回它们位于地下的巢穴。回到巢穴后,它们吃掉了种子外的食物包裹,而种子则毫发无损地埋在地下等待发芽”“难道它们形成免疫力了吗?难道在没有香豆树种子吃的其他季节里,它们的肝脏康复了吗?或者,它们可能真的在巢穴和地洞里夭折了,无人发现”可知,本文语言通俗,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来写科普文章。本文并没有使用极为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选取了典型例子,如选取蓖麻籽种子爆裂、蚂蚁传播等事例,让读者易于接受;运用一些修辞,比如拟人(蚂蚁则忙着),比如一连串问句,引导读者思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商鞅变法姚远(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卫鞅臣卫鞅拜见国君!秦孝公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狄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竟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众无语。】秦孝公公孙大人。公孙贾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秦孝公五大夫?甘龙臣唯君命是从。【秦孝公不悦。】秦孝公赵良博士?赵良臣在,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吴起之术,定有超群之计策,卓越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秦孝公嗯,请卫鞅客卿论法!景监请卫鞅客卿论法。卫鞅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西河之地,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遥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勤政,民不效力。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者,懒于耕稼,息于作战。而眼下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为此国家应废除旧规,倡导农战,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爵。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条法令,从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在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强者王!秦孝公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卫鞅所论,是谓若要国富兵强,必须重视农战;要使百姓戮力逐农战,就必须要更改律法。为此,卫鞅客卿草拟了《垦草令》,列位不妨一阅。卫客卿!(示意)。卫鞅是。秦孝公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卫客卿将简发至众大臣手中,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公孙贾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国家;这才制礼数,立法度分上下。由古至今,万民得教化而立命安身。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天下就可大治?臣,不知。卫鞅、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效古法,循旧礼。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三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循哪一朝的旧礼,效哪一代的古法呢?公孙贾……卫鞅太傅。公子虔卫客卿。卫鞅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从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的?公子虔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卫鞅公孙大人,那我们该走哪一条路呢?祝欢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来实行变法,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卫鞅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又怎会在此当庭论法?公孙贾请问,卫客卿的变法之举何以能成功,而不至于使秦国百姓深受其害呢?卫鞅请问太师,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祝欢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到秦国来变法就能成功吗?卫鞅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太祝宫是秦国老臣了,难道对这其中的缘由也一无所知吗?公孙贾国君,如果变法成功,老臣们死而无怨。可是一旦变法不成,使一国千秋大业崩溃于顷刻之间,谁能担当?众臣是呀!甘龙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卫鞅国君……众臣国君……【秦孝公犹豫起来。】祝欢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秦孝公什么征兆?祝欢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秦孝公此作何解?祝欢君上,这是上天示意,如果变法,必无正果。君上,天意难违呀!祝欢君上!天意难违呀!公孙贾君上!天意难违呀!甘龙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众臣君上!天意难违呀!(跪下)卫鞅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秦孝公太傅?公子虔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秦孝公赵博士?赵良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众臣国君!秦孝公……我意已决,景监宣诏!(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秦国国力强弱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背景,也表明了秦王想要变法的意图。B.祝欢先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后又对星象进行解析,由此可见祝欢对变法之事持反对态度。C.公孙贾认为要效古法,循旧礼,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遭到了商鞅的有力反驳。D.文本中赵良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对商鞅的赏识和对变法的支持。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中人物语言的使用相当成功。如商鞅的语言铿锵有力,句意精炼、句式整齐,多用排比诘问,节奏急促,有势不可挡,理不可曲之势。B.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是有潜台词。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公孙贾和甘龙的回答,暗示了群臣反对变法的态度,营造了紧张的气氛。C.文本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从商鞅于庭前陈述变法、与大臣论辩到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都正面描写出商鞅的见识超群。D.文本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略写众大臣对变法的不同态度,有详有略,相辅相成,突出了重点人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发展。9.剧本设置了哪几种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7.C8.C9.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群臣以“天意难违”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公孙贾……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错误,原文甘龙说“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驾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啊!”,可见“并以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来质疑变法”的是“甘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正面描写”错误。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度,侧面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冲突的能力。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作为变法的倡导者,他主张废除旧规,倡导农战,制定新的法律来强化国家。然而,众大臣如公孙贾、甘龙等则持保守态度,他们反对变法,认为古法旧礼应当维持,担心变法会带来动荡和不安。这种矛盾体现了改革者与保守者之间的对立。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秦孝公作为国君,他渴望通过变法来光复穆公之业,收复失地,改变秦国被中原六国小视的局面。然而,一些大臣如公孙贾、甘龙等却竭力劝阻他,认为变法会带来危险,可能会使国家陷入混乱。这种矛盾反映了国君与臣子之间在改革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态度。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结合祝欢等人说的“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天意难违”可知,祝欢等人认为变法会违背天意,因此阻挠变法。他们引用星象等神秘因素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则主张人事,认为国君的意愿就是天意,应当坚持变法以强国。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注]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注]昭睢,楚国的将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与君王B会C武关D面相约E结F盟而去G寡人之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指道歉,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不同。B.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中的“见”用法相同。C.卒,指最后、最终,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相同。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答案】10.DEG11.A12.D13.(1)大王与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我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另立大王的庶子,那是不合适的。(2)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把侍奉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3)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成友好盟约而离开,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状语后置句,“寡人”为主语,“会”为谓语,“(于)武关”为“会”的后置状语,故D处断开;“面相约”与“结盟而去”都是偏正结构作谓语,各自单独成句;同时,“寡人之愿也”,判断句,单独成句,故EG处断。故选D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都指道歉,谢罪。句意:不道歉就逃离了。/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B.正确。句意:又害怕被欺骗。/百姓不受保护,因为不施恩泽。C.正确。句意:齐滑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封他为顷襄王”错误,根据原文“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可知,是说太子熊横回到楚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这就是顷襄王。“顷襄王”应是谥号,为死后追加评论,不是昭睢加封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俱”,都;“倍”,违背;“宜”,合适。(2)“谨”,形容词作动词,慎重、认真地兴办;“申”,反复强调;“颁”通“斑”,须发花白。(3)“鼎铛”,把宝鼎看作铁锅;“玉石”,把美玉看作石头;“金块”,把黄金看作土块;“珠砾”,把珍珠看作石子。参考译文:二十七年,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争斗,楚太子杀死他就逃回楚国。二十八年,秦国就与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二十九年,秦国又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楚军死了二万人。怀王恐惧,就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请求讲和。三十年,秦昭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道歉就逃离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成友好盟约而离开,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我冒昧地向您报告这个想法。”看到这封书信,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害怕被欺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大王不要去,而要派军队守卫自己(的边境)。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它有吞并诸侯的野心。”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说:“怎么能拒绝秦国的好心呢!”于是楚怀王去会见秦昭王。秦昭王采取欺骗手法,派一位将军在武关埋下伏兵,打着秦王的旗号。楚王到达后,就关闭武关,于是劫持怀王来到咸阳,在章台朝见昭王,如同属国的臣子,不用平等的礼仪。楚怀王大怒,后悔不听昭雎的话。秦国因此扣留了楚王,要楚王答应割让巫、黔中之郡。楚王想订立盟约,秦国想先得到土地。楚王发怒说:“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还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睢说:“大王与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我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另立大王的庶子,那是不合适的。”于是派人到齐国假称楚怀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滑王对丞相说:“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丞相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有人说:“不见得。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你杀掉太子。不然,将会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齐滑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太子熊横回到楚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这就是顷襄王。于是向秦国报告说:“依赖社稷神灵,国家有了国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十八杜甫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注]国,何得迕天威。[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15.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同:忧国伤时异:一为怒,《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一为痛切,《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错误。“山高客未归”是说“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可见,“客未归”是诗人自叹流离,表达的是诗人归家无期的忧伤。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可见,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情感上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结合注释“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可知,“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2)《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彩舟云淡②.星河鹭起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鹭”“鉴”“扁”“锱铢”。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作答。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____________的话题。当人类最终抵达月球的时候,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城市,仿佛变得触手可及。然而,面对广袤且难以企及的宇宙,前往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又让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____________。而今,凭借更为进步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月球。借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在人类重返月球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____________的角色。“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科学信息。而今,即将启程的嫦娥四号又将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并开展联合探测。为此,一颗通信中继卫星会被首先发射,以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通信。这项作为探月“前哨战”的步骤,与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可谓____________。我们并不知道,嫦娥四号和未来的其他一些探测器会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发现。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重拾星空的精神,并且要在电磁波只需大约1.3秒即可抵达的地方,奠下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第一块基石。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长盛不衰望尘莫及举重若轻相映成趣 B.经久不衰望尘莫及举足轻重相辅相成C.长盛不衰望而却步举重若轻相辅相成 D.经久不衰望而却步举足轻重相映成趣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科学信息。B.“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精确的科学信息。C.“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信息。D.“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大量科学信息。【答案】17.D18.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旺盛状态。话题不可能“兴盛”,因而应选“经久不衰”。第二空,“望而却步”,看到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该句强调“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在面对“前往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时,力不能及而无法前进,因而选“望而却步”更合适。第三空,“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文中强调中国地位重要,应选“举足轻重”。第四空,“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文中强调中国嫦娥四号探月和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网络的计划各有特点,相互衬托,应选“相映成趣”。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语序不当。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科学信息,此句语序不当,属于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定语的正确的排法为:领属定语+数量词定语+形容词定语应修改为: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精确的科学信息。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是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可忍,孰不可忍。 B.《雷雨》的作者是曹禺。C.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 D.这首诗是有意境,你真该好好品味一下。20.复兴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方法,从成语出处、原意以及现在含义三个角度进行讲解。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缘木求鱼目无全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答案】19.D20.(1)“缘木求鱼”出自《齐桓晋文之事》(或出自《孟子》)。原意是说爬到树上去找鱼。后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2)“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或出自《庄子》)。原意是说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后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鸿门宴》(或出自《史记》或《项羽本纪》)。原意是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面,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乘机杀死刘邦。后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是”,表示强调。A.“是”表示指代,这。B.“是”表示判断。C.“是”表示存在。D.“是”表示强调。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缘木求鱼”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认为用齐宣王的办法去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2)“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认为自己最初解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之后,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如今,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形式。后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一成语源自古代著名历史事件“鸿门宴”。当时,刘邦与项羽这两位豪杰在鸿门宴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心理较量。刘邦,人称沛公,他在这场宴会中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心生一计,他让项庄携剑进帐,敬酒完毕,便拔出长剑在酒席间舞了起来,那寒光闪闪的剑锋离刘邦越来越近。项伯见项庄来者不善,连忙起身,拔出长剑与项庄周旋,暗中保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项庄舞剑并非单纯的剑法表演,范增的真正意图是借项庄之手,在舞剑的过程中趁机杀害刘邦。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某些表面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杀机的行为。就像项庄舞剑一样,表面上是展示武艺,实则是为了实施谋杀计划。四、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心浮气躁时,诸葛亮告诉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缺少自信时,袁枚鼓励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遭遇失败时,老师劝勉我:胜不骄,败不馁。受到挫折时,父母安慰我: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成长的路上,常会有这样的时候:只是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建造阳光房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寻呼服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医用眼罩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自动人行道产品供应链分析
- 机械式标志产品供应链分析
- 废水处理工程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蒸化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头发护理研究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球囊导管用充气装置项目营销计划书
- 2024年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南京大屠杀课件
- 消防控制室合并方案
-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及具体分工
-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建筑施工现场生活住宿区安全检查表
-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章节自检自测题参考答案
- 九年级英语月考试卷分析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