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_第1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_第2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_第3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_第4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CONTENTS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述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1234目录学前儿童的品德5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述

(一)社会性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狭义的社会性指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人,逐步步入社会的过程。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称为儿童心理社会化过程。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述(一)社会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二、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二)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四)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概述亲子关系的含义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的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学前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学前儿童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亲子关系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亲子关系(二)依恋关系与依恋行为41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婴儿依恋类型23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01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02

第三阶段(6个月~2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03

第四阶段(2~3岁以后):

“伙伴关系”阶段04依恋的发展阶段

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这也是儿童良好性格形成的基本保证2.家长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3.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三)亲子关系的引导二、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二)同伴关系的类型(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重要性1.帮助学前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发展社会认知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3.有利于学前儿童自身和同伴的相互社会化4.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个性5.有助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同伴社会地位的类型

1.受欢迎型2.

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5.矛盾型(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分为三个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和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学前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三、师幼关系(一)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三、师幼关系(二)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关心爱护学前儿童尊重、理解学前儿童,与其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技能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幼儿2岁左右开始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在早期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帮助和分享等利他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角色扮演法

2th1.榜样示范法

1th3.表扬强化法

4th4.移情

3th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根据表现形式分类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直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的心理攻击。3~6岁幼儿较多出现的是身体攻击、语言攻击。2.根据目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行为目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很早就已经出现。整体来看,年龄较小的幼儿往往会因为争抢玩具、空间等而引发攻击性行为,且以身体攻击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角色、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成为引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问题,且语言攻击在攻击性行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2.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幼儿

3.攻击性行为以身体动作为主

4.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幼儿园因素大众传媒挫折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一、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性别角色是被社会文化标准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按性别来规定的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包括性别概念、性别角色认识、性别行为三个方面。幼儿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种成分:性别认同(1.5~2岁,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认识)、性别稳定性(1.5~2岁,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认识)和性别恒常性(6岁,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认识)。幼儿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以自我为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3~7岁)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第五节学前儿童的品德一、品德

我们把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情感

2th道德认知

1th道德意志

4th道德行为

3th

(一)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大约从2岁起,学前儿童开始成为有道德的个体,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表现在他们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上。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道德概念与知识逐渐内化的过程,是学前儿童建构自己的道德认知体系,根据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对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过程。(二)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在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中有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道德情感制约道德认知的发展,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道德情感的丰富与成熟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全过程。

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在教师和集体生活的要求下,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道德情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三)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道德意志水平很低,表现为自觉性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坚持性不强。

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幼儿道德意志的突出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合理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可以逐渐培养幼儿的道德意志。(四)学前儿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