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2024年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桂林市历史高考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选项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故选项A正确。选项B,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不是第一个王朝,故选项B错误。选项C,西周是商朝之后的王朝,也不是第一个王朝,故选项C错误。选项D,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并非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故选项D错误。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措施,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A.用汉制B.行汉礼C.改汉姓D.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选项A,用汉制指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等制度,材料中“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是改革习俗,而非制度,故选项A错误。选项B,行汉礼指学习汉族的礼仪,材料中“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是改革习俗,而非礼仪,故选项B错误。选项C,改汉姓只是材料中改革措施的一部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故选项C错误。选项D,材料中“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都是改革习俗,属于移风易俗,故选项D正确。3、明朝时,有人主张“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命也”。此主张旨在A.否定“重农抑商”政策B.强调士商平等C.肯定商人的社会地位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明朝时期有人对商人和士人关系的看法,认为商人和士人虽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事业的成就,商人以义制利,士人以清修成名,他们各守其业,都是天命的安排。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出材料内容的主旨。选项A,材料强调的是商人和士人虽职业不同但道德追求相同,并未否定“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B,材料强调的是商人和士人虽职业不同但道德追求相同,并未强调士商平等,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选项C,材料明确提到商人“虽利而不污”,即商人虽然追求利益,但并不会因此而玷污自己的道德,这实际上是在肯定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D,“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倡导的一种学术思潮,主要强调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不符。4、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后俄国落后于日本,主要原因是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B.日本改革更加彻底C.俄国对外扩张受阻D.日本资源更为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沙皇专制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俄国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政策,这些封建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落后于日本,选项A正确。选项B,日本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明治维新并未彻底消除封建残余,如天皇制专制统治,因此不能说日本改革更加彻底,选项B错误。选项C,俄国在改革后,积极对外扩张,特别是向远东地区扩张,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因此俄国对外扩张并未受阻,选项C错误。选项D,俄国和日本在资源方面各有优势,但资源的丰富程度并不是决定两国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选项D错误。5、古代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历经了从隋朝创立到清末废除的漫长历史。科举制度下,对参加殿试考生的称谓是A.秀才B.举人C.进士D.贡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选项A,秀才最初是指优秀的人才,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到了明清时期,秀才则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需要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才能取得,但并不等同于参加殿试的考生,故排除。选项B,举人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考中者,而乡试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通过乡试后即为举人,但并不等同于参加殿试的考生,故排除。选项C,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因此符合题意。选项D,贡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中者,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即为贡士,但并不等同于参加殿试的考生,故排除。6、自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长期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然而到了明清时期,读书人却出现了“弃儒就贾”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B.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发展D.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弃儒就贾”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选项A,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在明清时期并未废除,故A项错误。选项B,科举制下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许多读书人放弃科举而投身商业,这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读书求官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选项C,虽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确实有所发展,但材料中“弃儒就贾”的现象主要反映的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而非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故C项错误。选项D,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相对较低,明清时期也不例外,故D项错误。7、19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洋务运动随之兴起。下列属于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安庆内军械所C.福州船政局D.湖北织布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选项A,江南制造总局是晚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军事工业,以生产军火为主,同时也生产民用产品,亦进行翻译外国科技书籍,传播新知识。它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A项正确。选项B,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兵工厂,主要负责生产子弹、火药、大炮等军需物资,但并非是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而是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背景下创建的,故B项错误。选项C,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厂,属于“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而非军事工业,故C项错误。选项D,湖北织布局是“求富”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是清朝官督商办的大型纺织官营企业,主要负责生产纱、布、丝、麻织品,与军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次会议提出了“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这次会议是A.遵义会议B.洛川会议C.瓦窑堡会议D.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选项A,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并未提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方针,故A项错误。选项B,洛川会议主要是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强调打持久战,并未涉及政权建设问题,故B项错误。选项C,瓦窑堡会议主要是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确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方针,并未直接提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具体内容,故C项错误。选项D,根据材料“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可知,这次会议讨论的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问题,提出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一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大创造,符合题意的是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故D项正确。9、以下哪项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新中国成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选项A,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直接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而是为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故A项错误。选项B,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B项正确。选项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而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故C项错误。选项D,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此时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错误。10、在《南京条约》中,哪一项条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A.割让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开放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选项A,割让香港岛是《南京条约》中关于领土割让的条款,它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但并未直接涉及关税主权,故A项错误。选项B,赔款2100万银元是《南京条约》中关于经济赔偿的条款,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但同样没有直接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故B项错误。选项C,开放五口通商是《南京条约》中关于通商口岸开放的条款,它便利了外国列强的商品输出,但并未直接涉及关税的制定和征收,故C项错误。选项D,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中关于关税的条款,它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故D项正确。11、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哪个人提出来的……‘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B.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C.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D.改造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选项A,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通过鼓励各种学术和艺术形式的自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这一方针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故选项A正确。选项B,虽然“双百”方针的提出确实体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但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选项B错误。选项C,虽然“双百”方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选项C错误。选项D,改造知识分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但与“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直接关联,故选项D错误。12、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B.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C.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D.改造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目的。选项A,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提出,旨在通过鼓励各种学术和艺术形式的自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故选项A正确。选项B,虽然“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但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选项B错误。选项C,虽然“双百”方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故选项C错误。选项D,改造知识分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但与“双百”方针的提出无直接关联,故选项D错误。13、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工作。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工作政策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完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D.1978年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C解析:A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开始,该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故A项正确。B项,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C项错误。D项,1978年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正确。14、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不可遏止了。”毛泽东所描述的“新思潮”是指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马克思主义传播答案:D解析:A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主要倡导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材料中“1919年”和“新思潮”的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B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1919年”和“新思潮”的描述不符,故B项错误。C项,新文化运动虽然发生在1915年至1923年期间,但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旧道德,与材料中“新思潮”特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完全吻合,故C项错误。D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在1919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描述的“新思潮”正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正确。15、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李大钊的这一观点()A.抨击了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B.揭示了儒学的政治属性C.提出了民主共和的建国方案D.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李大钊认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统治的护身符,宪法是现代国民自由的保障,据此可知李大钊认为孔子思想为君主专制服务,揭示了儒学的政治属性,故B项正确;李大钊强调孔子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没有体现对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的抨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李大钊提出民主共和的建国方案,故C项错误;李大钊强调孔子与宪法的关系,没有体现宪法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16、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这一战果()A.表明国共内战已完全结束B.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C.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D.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选项A,三大战役虽然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但国共内战完全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南京的解放,故A项错误。选项B,三大战役的胜利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且土地改革运动在三大战役之前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选项C,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的,而非三大战役的胜利,故C项错误。选项D,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从而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同时,宋代科举考试还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度,即试卷上的考生姓名被遮盖,并由专人抄写一份供阅卷官审阅,以防止舞弊。(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考试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作用。答案:(1)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制度完善、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社会阶层流动。这一制度的影响在于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宋代科举考试与唐代相比,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同时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度,以防止舞弊。这些变化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提高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官员的选拔质量。解析:(1)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体现在其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设定。这一制度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从而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在影响方面,科举制度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儒家经典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官僚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同时,科举制度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因为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通过。此外,科举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因为官僚体系的选拔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最后,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宋代科举考试与唐代相比,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殿试环节和实行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殿试环节的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受到重视。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实行,则有效地防止了舞弊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些变化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提高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这些变化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公正性和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此外,这些变化还有利于维护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官员的选拔质量,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也让中国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和自身制度的落后。材料二: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撼了国人的心灵,促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答案:(1)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民族危机。同时,这一战争也让中国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和自身制度的落后,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提供了契机。而甲午中日战争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撼了国人的心灵,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同时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包括:首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其次,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这些表现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觉醒和抗争精神。第三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进士科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不仅注重儒家经典的掌握,还增加了诗赋的考试内容,使得科举考试更加灵活多样,也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制进入僵化阶段,考试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并以八股文的形式进行。这种考试制度虽然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也束缚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问题: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科举制完善的表现及影响。材料二中提到的明清科举制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当时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