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模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范文(二)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范文(二)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范文(二)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范文(二)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模考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范文(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爱读书,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还爱读“无字之书”。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他与同学曾利用暑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

900余里,途经五个县去游学。沿途他不断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写下了许多

笔记,被师生们赞誉为“身无分文,心有天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

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

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

“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作为当代青年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青年毛泽东在勤奋读书与深入社会实践中,终于摸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北

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在支教中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

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有时候,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我们往

往什么都能做,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我们空有许多想法,却总不能付诸行动;

或者只知行动,却不知反思总结。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唯有将“行”付诸“知”之上,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以“知”导“行”,方能开启笃行之门。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

就不会落实。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产生许许多多“恍然大悟”的时刻,若我们没有足

够的“知”而迸发出那一串串智慧的火花,我们永远也无法打开行动的大门。所以“知”是

“行”的引导,“行”在“知”的指引之下才能逐步迈向成功。以“行”成“知”,用笃行

促成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止步于那“恍

然大悟”的一刻,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殊不知,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

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

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

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

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

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

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

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

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橹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

知行合一,不可分离。“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

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

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

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

就是亲自勘探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

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

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

脱离“行”的“知”是空知,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

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讲述的是关于毛泽东主席“读书”的两部分内容。第一句强调了他对于读书

学习的重视。他利用暑假时间游学,以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的阅读“无字之

书”过程,讲述的其实是他的深入实地调研与实践的过程。命题者借助毛泽东主席的人生经

历,告诉我们要坚持“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材料第二段则借助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主动看见”乡村教育

存在的问题这一经历,向我们论述了实践、调研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王俊完成了

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至卜‘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材料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被

告诉”和“主动看”的关系:我们不仅要通过被老师、家长、同伴或者书本等告知社会是怎

样的,了解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也要学会自己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了解社会,带给

自己更深刻的感触,触动自己主动思考、研究。

写作时,可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展开写作,首先分别说明“知”与“行”分别能够给我

们带来什么,然后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兼顾、平衡好两者关系,从而促进我们的成长。

参考立意:

1.多些“眼看耳听”,亦多些“身至心至”。

2.在“被告诉”与“主动看”中得真知。

3.强化主人翁意识,学会主动看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

“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请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感性为水,理性为山

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而奥地利哲学家哈

耶克却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

价值。”人生莽莽,感性犹如潺潺流水,理性犹如蓊郁青山,唯山水相依,方能不负所爱,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价值。

人们总是将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殊不知两者是生命的双生花,唯有平衡感性与理性的

关系,才能恰到好处地感受爱的温度,在尘世里获得想要的幸福,恰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

说:“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灵魂的一半是感性。心怀对生活的热情,才能在漫漫长夜里守候希望的黎明。北宋名士

苏东坡一生中多次遭到贬黜,纵然在花甲之年被放逐南荒,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最虔诚的热

爱,在天涯海角的荒凉中尽情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若非对生活极致

的热忱,历史上便不会有苏东坡的传世佳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发光,唯有让生命燃

成希望的炬火,才能无惧暗夜漫长。

灵魂的另一半是理性。白岩松曾说:“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此

言得之,放眼信息繁杂的时代,有多少人在娱乐至死的信条中失却了自我?从美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留学归来时,林徽因曾因父亲之死而拒绝前往东北大学任职,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

挣扎,理性终究战胜了感性,她最终放下心中的芥蒂,与梁思成一起前往东北大学创建了中

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系。因为心存理性,林徽因才能在诸多磨砺中坚守最初的信念,以冷静

沉稳之姿绽放了中国建筑学中最美的四月天。

将欲望等同于理想,是当下的流行病。人们在焦虑、内卷等复杂的情绪中寻找着生活的

本真,他们误以为感性便是摆脱思想甚至道德的束缚,在纸醉金迷的生活里为所欲为。有人

自诩为“I人”,时刻以理性克制心中的热情;也有人自诩为“E人”,在感性的世界里纵

欲狂欢。面对纷繁庞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以感性唤醒心中的炙热的理想,同时也要时刻保持

理性,唯有清醒的认知方能抵御时代的纷乱与庞杂。

感性是对生活至死不渝的热情,感性的风筝需要以理性的丝线来束缚,人生的长翩大翼

方能自在舒展;理性是对生活的热情恰到好处的修饰,理性的沃土需要以感性的种子加以耕

耘,生活才会花开阡陌,让爱与幸福笼罩生命的原野。

感性为水,渡我于枯燥繁冗的世界,心中有热忱,才能感受到最炙热的爱与幸福;理性

为山,让人们在困惑中看到远方,以理性的罗盘指引前路,心中有方向,才不会误入歧途。

感性与理性从未彼此对立,须知心有猛虎,也当细嗅蔷薇。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建议人们摆脱思想纯粹去感受爱,这是一种感性主义。第二种

观点认为“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肯定了理性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观点

是一种理性主义。

两种观点围绕着“理性”与“感性”展开,分别指出了“感性”与“理性”的重要性,

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免有些绝对化。对此,考生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立意时,可认同其中任意一种观点,也可以二者兼顾,辩证看待。

参考立意:1.理性为山,感性为水。

2.理性铸就成功,感性支撑幸福。

3.感性之余勿忘理性。

4.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天平,行稳发展之路。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的哈尔滨,确实是今年冬天最火热的城市。各地大军纷纷

北上,从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打卡到参观哈药六厂“东北卢浮宫”“七三一部队罪证陈

列馆”,从体验东北特色美食到在“哈工大校区”“飞鹤乳品产业园”研学……

材料二:

2023年,继“特种兵式旅游”之后,一种名为“CityWalk”的出行模式受到年轻人的

推崇。“特种兵式旅游”是指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挑战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

多的景点。而“CityWalk",是一种慢节奏、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的旅游方式。旅行方式的

变迁折射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婚变。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旅游有哪些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旅行的意义

人们的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压力,总是有灰暗低潮的时候。而当你的身心感到疲

惫不堪,来趟轻松自在的旅行,或许能让你忘记一切忧虑,甚至豁然开朗。古人说:“读万

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的确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而在书中所闻之美景,也往往令

人向往不己。但是踏出书本,实地去走走,相信那心中向往的美景,会更令你惊叹不已、永

生难忘!旅行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目的地,我认为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旅行才是最能放松自

己的。跟着旅行团旅行的人们,看的多半是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照例称赞的胜地。虽然那

些地点固然美丽、令人叹为观止,但往往比不上我们无意间所看见的美丽景色,在车程中,

一瞬间闪过眼前的雄伟花海,甚至只是偶然瞥见的那被夕阳染色的天空,往往才是我们永远

记在心里忘不了的那“最美丽的景色”。而且跟着既定行程旅行的人们,车程上通常不会仔

细欣赏窗外的美景,而是心中往往惦着目的地,匆匆忙忙的走马看花。离开故乡,朝着未知

的前方远行,在遥远的旅途中思考着未来,想象着自己即将抵达之处会有多么美丽,这些想

法一定能带给我们很有益的帮助和深刻的体会。但是一趟好的旅行不一定要到很遥远的地方,

即使只是在附近的城镇闲荡,只要能放松身心,也算是一趟很棒的旅行。对每个人来说,“旅

行”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来说,旅行可以吃到妈妈用爱心做出来的美味

便当,可以和朋友们开心的玩耍,实在是最开心不过了。对他们来说,旅行的意义或许就是

“玩”和“吃”吧!对于刚入社会、充满斗志的年轻人,旅行往往是一件令人亢奋的事情,

他们心中燃烧着满腔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前方究竟还有什么美妙的事物,还有什么值

得他们去细细品味、研究。这时旅行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早已脱离了“玩乐”和“谈情说爱”,

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涵义。

每个人的心中,旅行的意义与好处或许不一样,但都能使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