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析选择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概括分析选择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概括分析选择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概括分析选择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概括分析选择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选择题

||•

思维导图

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概括分析选择题

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比对句间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知识梳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

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

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

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

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

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

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

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角度二:比对时间、

时序颠倒空间错位

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地点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角度三:比对关键词

曲解文意归纳不全

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语

析”有瑕。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命题设误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

误解形象

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

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

比对方法

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

是否一致。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

时序颠倒

命题设误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

颠倒位置关系。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

比对方法

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

曲解文意

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命题设误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

归纳不全

等方面的内容。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

比对方法

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四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

无中生有

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命题设误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

以偏概全

以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未

比对方法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

副词)的情况。

角度五比对句间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

改变因果

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命题设误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

事件杂糅

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比对方法

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二、概括分析解题流程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

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看“分析”,再析“概括”,重

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

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概括分析题解题“2步骤”:

第一步:粗读选项内容,确定比对区间。文言文综合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的顺序设置四

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细读选项内容,题文比对,排除干扰。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进行

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作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典例漏析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

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

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缕曼之遍族人且觉

儿爱我如此多知左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

序两枚羊,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日:“《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士。有告之日:“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汝然流涕日:“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居官禄虽薄,赠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

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日:“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

可欺而我欺之,我又号吊?"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

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

而见毛、郑之得失,日:“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留之'者也。《笺》欲

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掌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日:“左氏记之详,

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日:“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

其墓日:“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

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

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

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

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

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

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

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故选B。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

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

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

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

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

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

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

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

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

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

“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

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取的薪俸不高,

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

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

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

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

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

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

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

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

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

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

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

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

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

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

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2023•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用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无大

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日:"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

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

者莫敢失礼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

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

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

赏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射②日:“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笫

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

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

信否焉。"武臣日:"诺。"子笫日:"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申而后有功。

韩韭由五夫子鲁之岂[必张本然后难之岂立丕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

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

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

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植寸指以测渊,噪大道而不悟,信呼乃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附:即孔射,孔

子八世孙。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

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

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

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附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附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

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

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

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

“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

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

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

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

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

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

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第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

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

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说: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

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

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

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射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

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

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

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

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

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

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

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

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4•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

井隆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隆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①说成安君

日:“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

闻千里馈粮,土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隆之道,车不得方轨,马奇不得成列,行数

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

与战。彼可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辱

To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箍孝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日:

“吾闻兵法,十贝“围之,倍则战之。,令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熊壬里而袭我亦已送极今

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

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低水上,禽赵王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

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榕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日:是

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②也,日:“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

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

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

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

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

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

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

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

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

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错误。由原文"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

而轻来伐我”可知,文中的意思是“诸侯会轻易地讨伐赵国”。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王派遣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北攻击赵国、代国,攻破了代国的军队,擒获了夏说。

韩信和张耳带领数万军队,想要向东攻下井隆,攻打赵国。赵王和成安君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

他们,就集结重兵扼守井隆口,号称二十万军队。广武君李左车给成安君献上计策说:“我听

说汉将韩信已经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擒获了夏说,决计要攻下赵国,这是乘胜而远离国土

的战争,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就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

来做饭,军队就经常吃不饱。如今井隆的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并行的两辆战车,骑兵不能排成

行列前进,行军前后绵延数百里,那种形势下军粮一定是排在部队的后面。希望你暂借我三万

奇兵,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您要深挖战壕,高筑营垒,拒不出战。他们向前进无法交战,

向后退无法回去,我率领奇袭部队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劫掠不到任何粮食,不出十

天,两位将领的首级就能送至您的帐前。希望您认真考虑我的计谋。否则,一定会被这两个人

所俘虏。”成安君是个儒者,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能使用诈谋诡计,说道:''我听兵法讲'兵

力超过敌人十倍便可以包围他们,超过一倍便可以交战。'如今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事实上

不过数千人,又千里跋涉来袭击我们,也已经精疲力竭了。现在面对这样的敌人还退避不出击,

以后假如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我们依靠什么来抵抗呢?诸侯会认为我们胆小而轻易地前来攻打

我们。”因而他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探查,知道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纳,回

报情况后,韩信大喜。于是就率兵攻击,大破赵军,在派水上斩杀了成安君,擒获了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如果违背了作战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如果遵守了作战规律,就没有不取胜的。胜利之

后,势如破竹的态势就可形成,迎刃而解的时机也会随之而来。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招揽豪杰

志土,设置各级官吏,安抚体恤百姓,接收和查验地图和户籍,颁布教令与法律。这些所谓的

攻取土地,首先需要考虑什么策略呢?回答是:这是需要时机的,只要遵循作战规律去做就可

以了,并非都要动用武力。

李左车对淮阴侯说:“将军俘虏魏王、擒获夏说,不到一个早晨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

大军,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但士兵们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现在让疲惫不堪的

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投降,齐国又在边境上加强防御以自保,这就是

将军的短处。为将军计议,不如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宣扬将军的优

点,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一旦服从,然后往东进攻齐国,即使有智者,也不知道该为齐

国出什么计策。”

(节选自《乾坤大略》)

(2024•安徽安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

所备,如此则胜。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维还守

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啰涪,奇兵冲

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

举半,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必擅自袤推转而工卷土皆墓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

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邓忠出其有、司马师恭等出其

左。忠、恭战不利,并退还,日:“贼未可胜。"艾怒日:"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乃叱忠、恭等,将斩之。忠、泰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日正,二日奇,三日伏。所谓正道者,若秦之

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

瑜走之;钟会尝攻可可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沸反,攻大梁,田禄伯

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

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日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

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节选自《权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时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姜维从雍州退兵,在剑

阁防守魏军;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B.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因山高

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

C.邓忠和师泰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且认为蜀汉军队不可战胜。他们遭到邓艾叱骂后拨转

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

D.邓艾攻蜀以正道取胜。他率兵自阴平出发,由景谷攀木缘,将士们不畏艰险,到达江

油后马邈投降,到达绵竹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正道取胜"错误。由原文“奇兵冲其腹心”可知,邓艾攻蜀是以奇道取胜。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未意料之时。两军

交战之际,要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人茫然失措而

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样作战就能够胜利。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

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派遣邓艾率部在雍州牵制蜀将姜维。姜维回到

剑阁进行防守;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是未能攻克。邓艾这时上书献策说:“如今敌人已

遭到挫折,我们应当乘势追击,从阴平小路经过汉时德阳亭直插涪城,采用出奇制胜战法直捣

敌国腹心地区。”是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

路,架设栈道;由于山高谷深,进军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邓艾亲自以毡裹身,

从山上翻滚而下;将士们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部队先期进

至江油城,该地蜀军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获此消息后,把部队从涪城撤往绵

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军。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率部进攻蜀军右翼;司马师泰率部进攻蜀军左翼。

但邓忠和师泰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并且说:“敌人不可战胜。”邓艾一听大怒,说:“我

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哪有什么不可战胜之说!”于是叱骂邓忠、师泰,并要杀掉他们。邓

忠、师恭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大军一直攻入成都。(在

魏军兵临成都的形势下,)蜀国后主刘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邓艾请降,魏军于是灭亡了蜀国。

材料二:

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

所谓正兵战术,像战国时秦国的函谷关,三国时吴国的长江、蜀国的剑阁,都是其例。战国时

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军所打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

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向来就预先设有防御。刘浮反叛

汉朝,北上进攻大梁,田禄伯向刘沸请求给他五万人马,沿着长江淮河从另一路进攻。这是用

奇兵战术的例子。邓艾攻打蜀国从阴平县(在今甘肃省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出发,经由景谷(道

路名,在今甘肃省文县南沿白水江入四川),将士们攀援树木,缘着险恶的石径,到了江油县

降服了马邈(蜀汉将军),到了绵竹县斩其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字思远,官至尚书仆射,

军师将军),接着又迫使刘禅投降。田令孜率军把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谷,

没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让(黄巢部将)便从山谷中进入关内,夹攻潼关,守关的唐朝军队被

击溃。这些,都是伏兵战术的例子。

(2024•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

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渴之近习能人①,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

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军。爱人,不独利也,

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恶自治之劳惮,

使群臣辐辕②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守不完。

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

事非己不得行。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

利害。人生里贤丕熊狸社而人里有丕鬟忠圭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

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

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磬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

之。诸用事之人,壶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

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

矣。

(节选自《韩非子•三守》)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

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

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身

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奉之,而休于使之。《书》日:“惟文王

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近习能人: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②辐辕:指聚集在一起。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臣子议论当权者的失误、执政者的错误、揭发群臣的隐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诉左右

亲信,会导致臣子屈从于亲信权贵,而君主难以听到真言。

B."三劫”指奸臣篡权的三种方式,即公开篡权、通过政事篡权、专擅刑罚篡权,防范奸臣

的“三劫",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

C.后羿射箭的方法传到后世,但后世没有人能像后羿一样;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

不能世世称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单独立功。

D.一个人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条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义,那么尽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

一定会混乱,因而君主选择治国人才时要格外小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错,根据原文推断,防范奸臣篡权能保证的是国家政权巩固,而非

国家繁荣昌盛。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有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很完备,就能做到国家安定而

自身尊荣;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就会使国家不安而自身危险。什么叫君主必须

掌握的三条原则呢?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过错、群臣的隐情的,君主不把这

些隐藏在心中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

敢不先向下顺从君主的这些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进言。这

样就使讲真话和公正办事的人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之士就一天天被疏远。君主喜爱一个

人,不能独自决定去奖赏他,要等待左右的人都称赞他之后才能奖赏他;君主憎恶一个人,不

能单独决定去处罚他,栗等到左右大臣都反对他而后才能给予处罚,这样就说明君主没有了权

威而大权旁落到了左右大臣的手里。君主讨厌自己亲自处理政事太劳累,让群臣聚集在一起施

行政事,臣子就会趁机向靠投机钻营获重用的人或君主平日的亲信转移权柄而变换势位,使得

杀生之关键、予夺的决定权落到了大臣手里,像这样就使君主受到侵害。这就叫做君主必须掌

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那就是发生劫主弑君的征兆。

凡是篡夺君主权威的情况有三种: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

的。臣子有了大臣的显栗地位,在朝廷之外操纵国家权柄来收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不通过

自己不能办。即使有贤德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有祸,而顺从他的一定有福。这样群臣就不敢

忠于君主为国家担忧而来争论国家的利害了。君主虽然有贤才但不能一个人来计议国事,而群

臣又不敢忠于君主,那么君主的国家就形同已灭亡的国家。这叫做国家没有群臣。国家没有群

臣,难道是郎中职位空缺而朝廷中的臣子太少了吗?群臣都用俸禄去培养党羽,谋求个人私利

而不对国家尽忠,这叫做公开篡权。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独揽大权,假托其他诸侯国的势

力来控制国内,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君主听了他的话,降低身份轻视

国家利益来资助他,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来分担祸害,而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自专有功绩。各

种投机钻营的人,都众口一辞来夸奖他的功绩,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一定不会被信任,这叫

做通过政事来篡权。至于说守司监狱,法令刑罚,臣子独揽大权,这就叫专擅刑罚篡权。君主

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不完备,那么三种篡权的情况就会发生;三条原则使用完备,那么三

种篡权的威胁就能防止。三种篡权的情况杜绝了,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材料二:

有令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自然混乱的国家;有令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然安定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没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人都射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

在后世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能单独建立功绩,法则不能自然执行;得到治国人才国家才存在,

没有治国人才国家就会灭亡。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只要有君

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没有君子,那么法制即使俱全,实施时也会失去

先后次序,不能够应付事情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知道法制的意义,只知做修正法制条文的

人,即使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所以英明君主会急于得到君子,而昏昧的君主就

会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君子的,自己就会安逸而国家得到治理,功绩大而声名美好,做得

好可以成为王者,差一些也可以成为霸者;不急于得到君子,而急于得到权势的,自己就会劳

累而国家混乱,功绩偏废而名声受辱,社稷一定危险。所以君主应尽力寻找君子,而使用君子

时自己就可以休息。《尚书》说:“因为周文王恭敬戒慎,自己小心选择。”就是这个意思。

(2024•山东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日:“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

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日:“寡人闻之,缕日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

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杖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日:“不然!臣闻周氏之学、韩氏

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

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日:“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

城为之F也。,匿于诚熊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士壤且可为忠也有食爸之芨生?一."客日:“不然!

臣见鹘鹑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

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

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翁粟于魏文侯。文侯日:“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日:“乃今者周之

来,见道傍牛蹄中有笫鱼焉,大息谓周日:'我尚可活也!'周日:,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

江、淮以溉汝。'笫鱼日:'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聿

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日'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

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日:“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

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

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

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

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

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

贵,值得信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不符合文意。相关原文的大致意思应该是,谈

说者要努力表明自己的观点富有价值,值得重视。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推荐他的门客给齐王,三年过后而不被重用,于是这位门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

“您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还没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过错,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

“我曾经听说,丝线依靠针而穿入,不因针而绷紧;嫁女儿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

夫妇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够,还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周氏

的学、韩氏的卢,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人)看见兔子就指点给它,那么就不会失掉兔子;

(主人)如果远远望见才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不能够得到兔子。狗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指

点人的过错。”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作战而死,他们的妻子悲痛欲绝,

对着城墙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墙也因此溃毁。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会感应

在外物上。你看(城墙)土壤尚且能为忠诚所感动,更何况食五谷的国君呢?”门客说:“不

是这样的,我看见鹤鹑在芦苇上筑巢,用毛发附着,建造巢穴,那些织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

以说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风吹来,就会使芦花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这样啊!再说狐狸是人们所攻杀的,老鼠是人们所熏杀的。(可)

我并没有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杀,为什么呢?这是所依托的地方

使它这样啊!”于是孟尝君再次将他推荐给齐王,齐王任命他为相。

庄周家里贫困,去向魏文侯求借粮食,魏文侯说:“等我封地的粮食收上来就送给你。”

庄周说:“我今天来的时候,见路旁牛蹄踩成的小水坑中有条附鱼,叹息着对我说:'我还能

活啊!'我说:’等我为你向南见楚王,(请求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你。'射鱼说:

'现在我的命就在盆瓮之中罢了,竟然要为我见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济我,那么,你

就得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了。'如今我因为贫穷才来借些粮食,您却说'须等封地的粮食来了

再借给我',即使粮食来了,您也栗到出卖劳力的市场上去找我了。”文侯于是发放百钟粟米,

送到庄周家里。

材料二:

荀子说:“劝说的方法,(必须)恭敬严肃地树立自己观点,端正诚实地对待此事,坚

毅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方法使对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优劣使对方明白道理,

用欢快激愤来表达他;宝贝它,珍视它,贵重它,使它神奇。像这样,那么劝说没有行不通的

了。”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

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土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土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道法则人

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

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

未尝闻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

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人主有能干其德者,则天下归之,

若蝉之归明火也。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

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

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人臣皆宜其能,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

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郎赏而不见子胥之祸,

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

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熹通面义下文公

丕冬□腹面仁剧其月儿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蓍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

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人的品

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

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人,如果君主的

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人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

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推论错误,前文“无道法则人不至"“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

也者,国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对法令的重视和肯定,荀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

因为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但没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

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发布了命

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国家,是土、民居住

的地方。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土、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百姓就不能安居;没有正确

的原则和法制,那么百姓就不会未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

百姓、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

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

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

主的毛病,不在于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在于不落实地一定要用贤能的人。会说怎样用贤

能的人,是用口。使贤能的人退却,是用行为。说的和行为相反,但又想贤能的人来到,不贤

能的人退却,不是很难吗?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天下归顺就会好像蝉归向光明

灯火一样。君主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

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肯和协地观察决断去辅助他们,这是政治

的中间阶段;然后选拔贤良、黜退奸郡、诛杀罪人、奖赏有功之人,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所

以,第一年执政宜实施第一步,第三年之后才实施最后一步。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

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

君子。如果不幸赏刑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人,不如让

邪恶的人得利。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

臣子,为国立功未履行职责,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未接受取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

胜任他们的官职。明君使职事不相互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

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

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

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

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

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

着标志来行动。明君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