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_第1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_第2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_第3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_第4页
高考语文高考帮备考教案(新教材):0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群一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4探究和运用材料观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以综合考查作为命

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可知,高考

试题要实现对考生的“知识”考核转向“能力”考核。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对文本信

息迁移运用的考查,常以内联文本观点、外引文外材料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本观

点的理解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有两个命题方向:一是探究材料观点,

二是运用材料观点。

命题点1

探究材料观点是什么探究材料观点主要指对文本呈现的观点表明看法、感受、认识、启示、

态度等,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判断、分析后得出。这类题目具有一定

的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考生发表个人的见解。怎么考一是要求针对材料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等,二是结合材料谈启

示。典例1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第003、004页【真题帮】真题2;题目及答案见第004页第10题【解题思路】见第005页【真题帮】真题2第10题的【解题思路】。

命题拓展1.[探究文本启示/2023全国甲卷,T6]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

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6分)

①由于人为的干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沟通能力,这种

做法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规律;②优化植物的基因,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促

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每点3分) 12【解题思路】由原文第二段的最后几句话可知,人工栽培的植物相比于野生

植物需要经常喷洒农药,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存在缺陷,失去了在地面或地下进

行沟通的能力,喷洒农药就是在弥补缺陷和不足。人为的干预对野生植物来说

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如失去野性、丧失沟通等能力,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违

背了自然规律。因此在人工干预时,“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

‘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优化植物的基因,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这样有助于

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122.[探究意义和启示/2022全国乙卷,T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

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意义:①为人们研究雪花打开了一扇窗,对后人的研究起引领作用;②开普勒关

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3分)

启示: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

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分析和思考;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3分)

12【解题思路】材料一提到中国古人在文献上发表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后,没有

人研究雪花是六瓣的原因,接着指出开普勒出于兴趣,研究雪花是六瓣的原因,且

“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这说明他的研究开了先河,为人们研究雪花打开了

一扇窗。材料二先指出开普勒对雪花呈六角形在于某种机制的猜想,然后叙述显微

镜发明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对雪花晶体结构的研究,由此可知,开普勒对原

因、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启示”要从开普勒的行为中得出。根

据材料一中“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可知,兴趣可以引

领科学研究。根据材料二中“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

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可知,要善于观察,善于从日常生活

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思考;根据材料二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

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知,进行科学研究,要大胆猜想,大胆假设。12技法点拨探究材料观点题的解题方法亮明观点一般是肯定、赞同材料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它。说明理由首先弄清每则材料的观点和角度,通过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句、事实论据、

引用的句子和标志性语句来提炼材料的观点;然后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

适度拓展。规范作答亮明观点+说明理由。首先表明合理的观点,然后分析评价,注意切入的

角度要与文本相结合。12命题点2

运用材料观点是什么运用材料观点题是在2021年新高考卷中出现的简答题型。它要求考生能

够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本外的现象或材料,考查考生真正

读懂文本,把握文本观点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怎么考题干中会给出古诗、现象、评论、问题等情境,借助情境和文本的关

联,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典例2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第003、004页【真题帮】真题2;题目及答案见第004页第9题【解题思路】见第004页【真题帮】真题2第9题的【解题思路】。12

命题拓展1.[运用观点解读文学现象/2021新高考Ⅰ卷,T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

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

“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

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

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6分) 123456【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分析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观点,首

先要点出诗歌宜于表现动作,而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这两个动作;其

次要比较这两个动作的差异,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着更长的时

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最后结合材料二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

限度的时间……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的观点,指出诗中两个动作入

画难度的不同。1234562.[运用观点评价社会现象/2021新高考Ⅱ卷,T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

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

看法。(4分)

⁠【解题思路】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明显

违背了文章第3段提到的“五不”中的“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

也不能无意为恶”的底线要求,说明其缺乏“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等,没有形

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据此谈谈你对此种现象的评价与建议等。

①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违

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且有可能触犯法律;②青年人应引以为戒,坚持“五

不”,以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每点2分) 1234563.[设置情境解决问题/2020上海卷,T7]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

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

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

看法。(4分)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①。朱熹正学②,苏轼奇才。【注】

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

臣如霍光、邓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123456

虽然本文作者认为《龙文鞭影》中的故事讲解可为儿童启蒙,但我认为该书不应

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1分)部分内容如“名高麟阁,功显云台”充满为朝廷建功

立业的色彩,不符合儿童心理;“朱熹正学”包含的内容过于抽象复杂,超出儿童

的接受能力;语言使用过于浓缩的表达方式,也不利于儿童接受;作者对《龙文鞭

影》归属的分析偏离了作品本身,而是着重于对书中故事的讲解,改变了分析对

象。(3分)

123456【解题思路】本文作者提供的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判断标准是“为儿童创作的、

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而题中所给《龙文鞭影》的节选内容中“名高麟

阁,功显云台”的意思是名声和功劳很大,充满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色彩,不符合儿

童心理;“朱熹正学”是指宋代朱熹的著述是合乎正道的学说,其内容过于抽象复

杂,超出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其用语过于浓缩,也不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另外,

作者对《龙文鞭影》归属的分析只是侧重于“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

蒙的途径”。所以尽管《龙文鞭影》中的故事讲解可以为儿童启蒙,但依据分析,

可以认为该书不应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1234564.[结合本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2024广东六校联考,T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

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无益于让我们

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

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有害的网络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6分)

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

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

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其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

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

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每点2分,原文对说理构成因素的相关

论述1分,结合该论述进行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23456【解题思路】题干中有两处信息必须关注,一是“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

论述”,这提示要从“逻辑”“信誉”“情绪”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分析这

种有害的网络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注意分析对象是“言说者”,即张口闭

口说出“脑残”等话语的人,而不是听众。审准题干才能保证答题方向的准确性。

从“逻辑”的角度看,原文第⑥段中讲“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者

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而

“张口闭口‘脑残’”显然是没有逻辑的表达,看似以谩骂的形式压倒对方取得胜

利,实则暴露了言说者表达上的无逻辑,长此以往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

成。从“信誉”的角度看,原文第⑦段中说“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

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

易改变。123456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

得说服的效果”,谩骂显然会给人留下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

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其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从“情绪”的角

度看,文章第⑧段中作者主张在说理时动之以情,“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

感同身受的境遇”,从而创造共识。“张口闭口‘脑残’”的言说者只会拉开自己

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1234565.[联系教材运用材料观点/2024吉林长春质量监测,T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

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请从

《离骚》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例,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4分)

《离骚》示例一: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一方面“恐美人之迟暮”,

诗人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忠君、报君的态度;另一方面,诗人“怨灵

修之浩荡兮”,体现出“怨君”的态度。《离骚》示例二:诗人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强烈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

让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而即便选择了“退”,他改变楚国现

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123456

⁠《红楼梦》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在一些人

看来,贾宝玉是情痴情种,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贾宝玉是不

肖子孙,乖僻邪谬,不学无术。《红楼梦》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

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

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4分,答出“两难”的两个方面各2分)

123456【解题思路】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伟大的文学作品中的“两难”具体指什

么,然后调动知识储备,找准角度,具体分析。根据原文第⑤段中黑格尔关于“二

律背反”的定义,并结合第③④段中作者对《伽利略传》《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

的分析,我们不难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两难”是指针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作

品呈现出相反的“两个片面”,这“两个片面”都有其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又相

辅相成。《离骚》和《红楼梦》中的“两难”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从人物形象特

点(如人物具体的心理、态度、行为)、作品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只要符合

“两难”的基本特征,言之成理即可。1234566.[运用材料观点分析问题/2022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T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

对下面这篇文章中体现的唐传奇“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6分)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

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

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

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及来

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

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

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有删改)123456

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写女子之美先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进行正面描写,

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

子美貌如在眼前。②重视情境的营造,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

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

情可见。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暗含深情。如“目注者久

之”“送至门”“眷盼”等神态、动作,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

含蓄蕴藉。④这篇文章中引用崔护的诗歌,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

于叙事作用很大。(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23456【解题思路】首先回归两则材料,从中找到有关唐传奇“诗笔”的运用的观点。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诗笔”的运用体现在虚实相生、叙事节奏、含蓄蕴藉这三个

方面;材料二讲的是“诗笔”的运用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等的作

用。然后分析有关崔护的文章,从中分析其与材料中的观点的契合之处。123456技法点拨运用材料观点题的解题方法审题指导主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就是考生解答此类题的思考角度。另

外,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解题指导①回归文本,寻找信息点。认真梳理材料,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精

读。坚持答案要点从材料中来的原则。②精准衔接。将题干情境(文外材

料)和文本材料精准衔接,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合理联系新的情境,不可

主观臆断,不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③答题时要规范全面,条理清晰,分

条作答。123456

一、[文明发展/2024四川成都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材料一: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

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

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

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

“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123456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

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汉广》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

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

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

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12345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

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

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

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

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后来,明末

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

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

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

说法,金沙江遂被定为长江源头。123456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

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

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

格局做出了贡献。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

大集团——川东一带的巴集团和川西一带的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地依

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战国

时,蜀地出产的木棉布和细麻布,辗转运销至西域。蜀人还不畏艰险,开凿出千里

栈道,打通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123456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

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

入,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

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誉为

“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

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

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对自然界的

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

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123456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

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推崇黄河文明,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

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

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

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中发现的“稻作文化”

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

“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123456

材料二: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地理

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域外文明的

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

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

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的

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

123456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123456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和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瞩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

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

步,但与蜀地重思辨和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因而历来就有“益

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之说。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

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

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

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123456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汉之广矣”引自《诗经》,汉江的宽广壮阔让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

主流。B.“岷山导江”意为长江源自岷山,后来的《水经注》和《蛮书》对此也持相同的

观点。C.“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长江流域内三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各具特

色。D.“微言大义”的“义”在文中指义理,今文经学的治学思想契合了蜀人重思辨的

精神。A12345678910【解题思路】

A项,“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曲解文意。根

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

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可知,荆楚先民对长江和汉江究竟谁是

主流存有困惑。12345678910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B.与中原增强联系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

国最富庶地区,被誉为“天府”。C.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D.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

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D12345678910【解题思路】

A项,“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错误,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相关内容论证的是“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

地”;B项,“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地区”错误,根据材料一

第六段中的“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唐

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可知,巴蜀从战国末年到汉代是

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而从汉代之后到唐宋之前并不是,因此并非“从战国后期

至唐宋一直是”;C项,“领先黄河流域”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八段中的“长

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可知,文中并没有说长

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于黄河流域。123456789103.(教考衔接)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

响了古人的认识。B.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所体现的精神,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

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C.《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神话,可视为对古蜀人不畏艰险、开辟蜀道这一伟

大壮举的艺术化表达。D.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

气息和人文精神。A12345678910【解题思路】

A项,“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

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

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以及

第三段中关于长江主流与源头的考证过程可知,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认识受到

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123456789104.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二,简

要概括蜀文化的主要特色。(4分)

①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②富于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③重思辨,强调义

理。④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精神。(每点1分) 12345678910【解题思路】解答该题,需要到材料二中筛选出有关蜀文化特点的句子,然后对

其进行概括归纳。根据第一段“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

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

和先进因素”,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①。根据第二段“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

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②。根据第三段“蜀地重思辨

和想象力”“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

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

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可以得出答案要点③以及答案要点④。123456789105.(对点题/探究材料观点)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

前推进的”,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4分)

①自然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先决条件。如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稻作文

化”在该流域较早出现的前提。②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如

古蜀人不畏艰险,打通了通向域外文明的蜀道,使蜀文化吸纳融入外来文化,成就

了古蜀文化的繁荣。(每点2分) 12345678910【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抓住“文明的发展”“自然”“人文”“互动”“向

前推进”这几个关键信息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的“长江径流广远,流域

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文化区”以及第八段中的“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

件……创造出各区段文明”“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

‘粟作文化’”可知,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稻作文化”在该流域较早出现

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可以说自然环境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举古蜀先民的例子可知,古蜀人不畏艰难险阻,打通了通

向域外文明的蜀道,使得蜀文化可以吸纳并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变得极为繁

荣。因此,可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与改造推动了文明的发展。12345678910二、[学术理论/2024湖北武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

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

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语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可以被人捕捉并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

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12345678910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耐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

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

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

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

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

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

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

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12345678910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

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方式

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但同时不会被拘束。反

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像科学技术那样有

着清晰的理解方式。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12345678910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

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之明珠》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

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

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例如嗅觉。嗅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觉,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

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古时的香囊味道大多来自一

些中草药,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

代表性的便是焚香,通过燃烧木材、香料、药材来发挥作用,比如用以静心、驱

12345678910虫,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它既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也可以唤起旧时的记忆,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同时所有的观者也是这场实验艺术的参与者,所谓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大家都仔细辨别着自己闻到的气味,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以媒介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12345678910在近几年的展览中,一个很流行的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在某

种事物中的感觉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

传统的展览,沉浸式展览的氛围能更全面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改变人们对某些传

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而气氛在环境交互的基础上更

为注重情感的传达。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对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

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

的。比如艺术家个人的表达风格,作品的形式及其所选用的媒介与材料、空间、主

题等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气氛,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

“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12345678910作为艺术工作者,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

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以包容的心态让艺术作品在这个自由

的空间里继续成长。或许艺术作品并没有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

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在人们面前展示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

了继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的是新的

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于它而言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摘编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12345678910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过程中发挥作

用。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样气氛的关

键。【解题思路】

B项,“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说法绝对,文章表

达的意思是,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有助于人们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但

“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并不是人们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的唯一途径。B12345678910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

传,转化为另一种气氛。在此过程中,观者具有主动性。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之明珠》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

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传

播,因为气味更能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D.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

达,这是作品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有助于作品的继续成长。C12345678910【解题思路】

C项,“因为气味更能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

曲解文意,原文第七段中说的是气味“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

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由此可知,“抽象”的不是“影响”,而是

“影响我们的方式”。123456789108.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3

分)(

A

)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也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的。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D.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解题思路】根据全文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观者在艺术作品

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指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艺术作品“气氛”的过程中,

调动自己全部的感官,勾勒自己眼中的艺术世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赋予艺术

作品新的意义,使其成长。A12345678910选项关键点错误点A读者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形成自己

的独特见解,赋予文本新的内涵或意义无B环境的内涵和构成与题干中的话题无关C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事物是否美,完全取

决于观赏者的主观态度夸大了观者的作用D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应该写真景物、真感情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阐

述,而不是从观者的角度

进行阐述123456789109.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气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