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_第1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_第2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_第3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_第4页
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自习考试试题(41)一、单选题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实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同等C.中心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限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志向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3.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日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变更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4.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特别光荣,其他诸侯也艳羡得很。这反映出当时A.周文化的持续性B.宗法制的稳固C.神权的至高无上D.王权高度集中5.春秋时,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受封于京,大夫祭仲告发:“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这说明A.礼乐制度已经丢失殆尽B.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尖锐C.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D.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6.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心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8.“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心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心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心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形成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秦朝开创了中心集权的体制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9.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D.法律执行缺乏肃穆性10.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11.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A.管仲在①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起先推行“均田制”C.唐朝在④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D.宋朝在②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12.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须要13.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记;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更表明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别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冲突14.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旨在增加中心权威维护统一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随意识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15.西汉初年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拥有确定资财为入选资格)。这反映出西汉初年A.社会阶层流淌阻断B.官吏来源范围有限C.因循西周旧制选官D.官僚政治起先形成16.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务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17.《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产阶级的同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斗争为指责‘帝国主义侵略’供应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心情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斗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视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A.鸦片斗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气C.鸦片斗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19.鸦片斗争前,清政府始终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务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其次次鸦片斗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斗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 B.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C.中国以主动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20.美国有位总统评论鸦片斗争时说:“导致该场斗争的缘由是叩头!——傲慢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同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他这样评论是为了A.否认斗争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 B.揭示鸦片斗争爆发的真正根源C.污蔑中方傲慢自大以混淆是非 D.假借争取外交同等为英国辩解21.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斗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掩盖了斗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揭示了斗争的根源D.确定了斗争的正义性2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干脆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化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2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爱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更C.民主共和的观念渐渐深化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同等地位确立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2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留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C.实业救国思想深化人心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26.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28.“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2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化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3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假如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依据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31.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与”为由拒绝了学生的恳求。这表明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B.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变更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D.新政治力气兴起具有必定性3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夫游击斗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成功的民众暴动的动身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心A.主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夫斗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夫阶级是取得革命成功的主导33.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夫。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农夫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阅历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提倡学问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34.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气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一般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化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起先重视深化民众的“平民革命”是()A.北伐斗争 B.南昌起义C.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拓 D.抗日斗争35.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挡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B.历史的真相因年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说明D.原始记录比探讨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36.北伐斗争初期,上海《天民报图画附刊》刊登了题为《中国怪现状:无头欤?多头欤?》的一幅漫画(如图),画中一位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A.北伐斗争得到群众普遍支持 B.军阀割据的政治格局C.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 D.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3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A.表明农夫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B.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冲突的转化38.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见“组织有安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奇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绽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见反映了A.民族冲突的冲突加剧B.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性C.驾驭革命武装的重要性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9.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革命依据地受到严峻冲击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解放斗争战略反攻的背景40.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依据地的变更时指出:苏维埃依据地出现以前,“农夫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主流B.中共起先重视农夫在革命中的作用C.当时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D.苏区农夫的民族民办法识有了较大提升二、非选择题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尚书·酒诰》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赐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给。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才智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索》,《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24.1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供应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19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晚清民初,人们起先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调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调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醇厚践起先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气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方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具体规定。(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8分)(3)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更的背景,并谈谈你的相识。(9分)石家庄市其次中学2024级历史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1)参考答案1.D【解析】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实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解除A项;B项中的“完全同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解除;商朝时期中心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限制,解除C项。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深厚的部族色调。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学问的精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深厚的家国色调,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深厚的家族色调,从而解题。3.B【解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自身的王室成员。4.B【解析】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艳羡,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持续性,故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解除CD两项。5.D【解析】依据材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可知都邑的城墙,四周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由材料“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可知现在京城不合法度,太叔不守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无法限制的;故可知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渐渐瓦解,而不是丢失殆尽,解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尖锐,而是强调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解除B。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且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的说法错误,解除C。6.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接连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心集权模式。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心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解除B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解除C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心集权制没有确定性关系,解除D项。7.A【解析】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特地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8.A【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心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心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心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9.A【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处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更,解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解除D项。10.C【解析】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解除A;商鞅变法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解除B;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解除D。11.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②是河南开封,宋朝在开封设立了二府三司制,D选项符合题意。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齐国位于今日的山东,①位于西安,A选项错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③是北京,B选项解除。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④是杭州,C选项解除。12.C【解析】由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得出言谏制度的消亡体现了对专制皇权制约力度的衰弱,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封建王朝皇权至上,言谏制度不能制约皇权专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言谏制度终结于明,可见并非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消亡,故B不符合题意;言谏属于谏议制度,不以监察百官的职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解析】依据材料中“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记”,也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因此上述的规定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旧体现了宗法制,宗法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解除;C项,材料是爵位制度的变更,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别的说法与材料中“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不符,解除;D项,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爵位制度的变更规则,不能说明皇帝与官员冲突的激化,解除。14.C【解析】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假如出观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状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举荐者的责任,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随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心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须担当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解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突显皇权至上,解除D项。15.B【解析】依据材料“任子”“赀选”“军功”都对人才的选拔进行了限制,想要满意选拔条件变得极为苛刻,导致官吏来源的范围有限,故选择B选项;依据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可知,获得军功就有出任做官的机会,并没有使社会阶层流淌阻断,故解除A选项;结合所学,“任子”“赀选”制度是在秦朝选官制度上的创新,不符合史实,故解除C选项;官僚政治形成的标记是郡县制的设立,不是汉初的选官制度,故解除D选项。16.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供应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17.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斗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斗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斗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同等观念,C错误。18.A【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鸦片斗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材料中的“趋势”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选A;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气,体现不出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错误;鸦片斗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是错误的表述,C错误;鸦片斗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并不是从近代化的角度和趋势来分析,而是从列强侵略的角度来分析的,D错误。19.B【解析】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鸦片斗争后,由于列强侵略,中国被迫开启了近代外交的旅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是被动地融入近代外交体系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彻底放弃”太确定,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0.D【解析】这段话假借争取外交同等为英国辩解,抹杀了鸦片斗争的实质,其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D;材料说明鸦片斗争爆发的缘由,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损害的信息,解除A;鸦片斗争爆发的真正根源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C不是其真实目的,解除。21.A【解析】依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当是合法的正值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所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斗争就是维护正值贸易而形成的,这就掩盖了鸦片斗争的侵略本质,A正确;B表述太确定,错误,解除;鸦片斗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须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是在掩盖斗争的本质,不是确定斗争的正义性,D错误。22.D【解析】从材料中的“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等信息来看,清末新政的本意是维护专制统治,但客观上推动新的社会力气的形成,并加剧了社会冲突,从而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答案为D项。中国教化近代化由洋务运动开启,解除A项;维新变法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解除B项;实业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发展到高潮,解除C项。23.B【解析】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更,B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全部权利,解除A;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解除C;D项错在“确立”,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同等,解除。24.A【解析】革命派制定《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立法机关限制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议会权力的规定明确具体,而对总统和内阁的权力规定不够明确。这些规定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解除B项;材料只涉及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三权分立,解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解除。25.A【解析】依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主要值得是1915年以前,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社会背景是甲午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故A正确;虽然“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但是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因此不能说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解除B项;材料是在表述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实业救国无关,故解除C;“自由、控权、保障人权”没有得到保障不是因为民主观念没有社会基础,而是因为“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是由当时的主要任务造成的,故D错误。26.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推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确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27.C【解析】依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解除ABD三项。28.D【解析】试题解析:题意为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黄帝、尧、舜之后;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如此,就会天下归心。鲁和燕为王族封国,齐国为功臣封国,只有宋属于古代帝王的后代,符合“继绝世,举逸民”,故选D,ABC错误。29.B【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化领域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化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B选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让广阔民众参与政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措施和政策,故C错误。尊孔复古逆流发生于袁世凯复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30.A【解析】临时政府是依据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解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解除D。31.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国民党放弃了五四运动的领导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形势须要新政治力气领导和推动民主革命,例如无产阶级和中共的出现。故答案为D项;国民党是“无力参与”而非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A项解除;近代中国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党,B项解除;上海“三罢”斗争说明五四运动得到社会认同,C项解除。32.B【解析】此题留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心仍旧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夫游击斗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成功”的信息可知,农夫斗争要协作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解除其它选项。33.D【解析】据材料“1919年”、“我们青年应当到农村里去……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可知提倡学问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D正确;农夫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得出的结论,A错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阅历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B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团结工农大众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C错误。3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得材料信息、调用所学学问的实力,北伐斗争是近代史第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由国共合作领导,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与题干要求“起先重视深化民众的平民革命”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B项没有发动广阔农夫,与题干要求不符,解除;CD两项与题干要求“起先”不符,故解除。3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分析的是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评价,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考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日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表述,中国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而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