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B.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C.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D.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2.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举行了集会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新青年》等杂志纷纷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的《五一运动史》《劳动者底觉悟》等文章,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工人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B.推进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D.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3.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一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4.下图选自资中筠《开放中的变迁》,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1898年是清代民间社团创立最多的年份B.甲午战败后几年内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C.晚晴的民间社团以推翻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D.辛亥革命时期民间社团合并为政党故数量减少5.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录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下面对此书的认识哪一个最准确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6.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高宗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同时废除尚书左、右丞。南宋初年,还曾设“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这反映出宋代()A.官僚政治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央行政机构走向完善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丞相职权范围略有缩小7.下图所示的阴影部分是古代的哪一帝国?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8.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面要求建立一个“单极世界”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10.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A.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C.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11.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教育和文化相互交流法案》。法案在维持原有的对外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加了图书翻译、展览、美国研究等项目方面的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B.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文化发展C.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 D.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冲突12.下表为1850一1913年欧洲部分国家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结合当时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可知注:①1861—1870年数据②1860—1870年数据A.统一与否是影响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水平优势不再C.趋向近代化的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D.轻工业发展是工业生产能力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摘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材料二——摘编自《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目录完成下列要求:(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1929—1932年间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当代中国这两次思想解放及其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得出的感悟。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采取圈地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农庄总数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増加到1900年的五百七十三万七千个。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南北战争后,又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开初,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够糊口,1860年提高到能满足4.5人的需要,到1900年就能满足7.67人的需要,人均粮食产量约二千斤左右。——据戴志先《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材料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結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农业取得大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商周分封时代,帝制指的是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民治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由此可知,“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不是最佳选项;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是商周时期,故C错误;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不是最佳选项。2、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唤醒了工人的觉悟,从而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故B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故A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错误。3、D【解析】

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的生产增长,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风险性的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排除A;BC与题意主旨无关,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的走势中能够看出1895年-1910年间晚清社会民间社团力量的发展经济的两次大的曲折波动时期,甲午战后的几年间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但至1900年又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迅速跌入谷底;1905年后民间社会力量再次兴起,同样至1910年间民间社团力量再次弱化,所以B项说法符合图中图中曲线含义,ACD三项三项并不能从曲线中直接显示出来。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5、C【解析】

材料中的“中国本部、满洲”是作为两个国家出现的,所以可以推断是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导下的设想,将中国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建立满洲国。故C正确;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没有侵略中国的意图,排除A;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也不存在对中国侵略的意图,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打败,不存在“满洲国”,排除D。故选C。6、C【解析】

据材料“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等信息可知,北宋参知政事和南宋三省枢密院事均参与执政,其目的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宋代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官僚政治的变化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和三省枢密院事的设置与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丞相职权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7、D【解析】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故答案为D项;该地图没有包括意大利半岛,不是罗马帝国,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主要是在阿拉伯半岛,且占有的欧洲部分是西班牙,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排除C项。8、A【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产物,A项正确;商品经济重利,B项错误;从时代特征来看,“儒学受到冲击”说法是错误的,C项可以排除;中央集权制与气节无关,D项错误。9、D【解析】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的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再增加;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故D正确;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A错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的关系不是联盟而是对抗,B错误;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并不是要求建立一个“单极世界”,C错误。故选D。10、C【解析】

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D错误。故选C。11、A【解析】

1961年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主要目的是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以适应冷战需要,故选A;B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排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与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关系不大,排除C;当时,美苏争霸,这一举措并非为了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对峙和文化冲突,排除D。12、C【解析】

19世纪中期,德意的统一、英国的议会改革、俄国的1861改革都是趋向近代化的变革,而表格中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数据也是有较快发展,因此趋向近代化的变革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C正确;德国统一前的增长率是题干国家里最高的,统一后也只是略有提高;意大利统一后反而比统一前增速略有下降,A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生产仍然保持正增长,其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B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工业发展是工业生产能力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材料也未体现工业结构,D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分布比较分散,面积大小各异,大多在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处,总体位于中国的南方。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照搬苏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一再失败;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促进了根据地不断的发展;当时中共力量相对弱小,选择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多省交界的地方有利于生存和发展;大革命的影响南方群众的革命基础较好。(2)第一次思想解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第二次思想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做好了理论准备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向深化。(3)感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析】

(1)特点,据图片信息可知,1929-1932年时期中共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且分布较分散,中央根据面积最大,各根据地的面积大小各异,大多在两省或三省的交界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照搬苏俄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但从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相继失败;毛泽东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促进了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但当时中共力量相对弱小,只能选择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多省交界的地方来壮大力量等结合当时中国国情、中共党力量、群众基础方面分析回答。(2)第一次思想解放,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左”倾错误对人思想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为1992年10月召开十四大奠定了基础。(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或建设社会经济过程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要不断解放人的思想,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与时俱进,及时做调整。14、(1)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