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8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A.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B.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 D.实现了普通话普及2.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3.两广总督袁树勋在1909年给清廷的上奏中提到:“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据此可知()A.官督商办企业广受民众欢迎 B.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C.自强求富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引入中国4.下图所示的学科设置,反映了()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修业文凭(局部)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B.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C.近代学制的渐次完善 D.新式教育的初步兴起5.“乳母”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清廷组织编写的《新编家政学》教材中却写道:“故母之哺儿,实天赋之职……不自乳者,母子亲爱之情,必不能厚,于将来教育,缺失殊多。凡世之为人母者,慎勿弃其天赋之职也。”这表明中国近代哺育观()A.饱含人文色彩 B.提升了妇女地位C.源于西学东渐 D.有利于人口增长6.1903年,清政府为了奖励华商公司颁布章程,规定集股5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者,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1907年,又将最低标准降至20万元,最高标准降至2000万元。但据统计,1907年仅有一人获奖,1908年有两人获奖。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政府的奖励举措脱离实际 B.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C.统治者依然坚持抑商政策 D.新型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7.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8.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A.维新变法的成效 B.中体西用的突破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族危机的加深9.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 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 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10.1894年,孙中山曾《上李鸿章书》,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但是,此主张遭到李鸿章拒绝,于是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必于革命之手段以解决”。同年,孙中山()A.创办《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B.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C.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首次提出三民主义D.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举国震动11.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12.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告终。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发起,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 B.革命话语为广大民众认同C.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 D.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13.历史学家徐中约说,在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时,孙中山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涣散及思想灌输不力,而改组国民党成了当务之急。这表明孙中山()A.欲图效仿俄国的组织模式 B.放弃了三民主义纲领C.准备联合中共发动大革命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4.1910年,原本由资政院决议的云南盐斤加价和广西学堂限制外籍学生事件,被上谕交由行政衙门核查,军机大臣副署通过。资政院代表据理力争,要求“定枢臣责任”“速设责任内阁”。摄政王载沣批示“毋庸议”,奏稿被搁置。这表明,当时()A.立宪派民主斗争意识增强 B.责任内阁的建立符合民意C.清廷的权威地位不断强化 D.军机大臣控制了朝廷大权15.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 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 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16.右图是宣统二年(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这可用于佐证当时()A.晚清政府积极奖励兴办实业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创新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D.洋务企业仍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19.从1904~1907年间各省先后共成立了18家铁路公司。各铁路公司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还是商办,无一例外地提出“以自办为宗旨”。最早提议自办川汉铁路的四川总督锡良,为自办作了解释:“所谓自办者,即不招外股,不借外债之谓也。”这说明了A.清末新政取得重大成就 B.实业救国思想成为主流C.民族民权意识得到了发展 D.形成了较完善的铁路体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对外国人来国内兴办报纸、垄断舆论深表不满,倡导国人自办报纸,民办报纸遂应运而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汉口第一份国人自办报纸。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赣商周崧甫在汉口创办《汉报》,其间20年出版的报纸种类无考。民国初年,汉口有民办报纸32种,武昌9种。汉口报纸因借租界庇护,言论比较激烈,往往言武昌民办报刊所不能言的内容。——摘编自《武汉市志·新闻志》材料二:1878年,江汉关设汉口邮政分局,对公众开放。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将海关邮局改称大清邮政官局。次年,汉口邮政总局成立。至此,武汉地区邮驿、民信局、“客邮”、国家邮局并存,形成多家经营的局面。1884年,沪汉电报线架通,汉口始兴办电报,主要为官署传递消息,民间所用甚少。1886年,汉口至江夏过江水线工程竣工,江夏(武昌)也开办了电报。其后,汉口至重庆、长沙、郑州等地电报线相继架通,电报业务范围逐渐扩大,至1908年,汉口电报局已成为全国电报接转中心之一。——摘编自《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武汉地区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武汉地区出现的变化与辛亥革命的关联。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末时期(中国)。据材料“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可以看出政府通过开设国语课程,推广官话,并对初级学堂教授官话,推动全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语言统一,并未提及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教育上的措施,并没有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实现了普通话普及”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材料所述与辛亥革命有关,“民国取代帝国”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概括得出结论是:两广总督袁树勋在奏章中提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目的是为了筹措更多资本,这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按照股份公司的方式筹资,这属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官督商办的企业广受民众欢迎,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的行为,排除B项,只是用用股份公司的方式筹资不足以证明自强求富的目标得以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A.根据材料“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修业文凭”可知,当时学堂的设置仍以官立为主,根据材料“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育”可知,学堂的学科设置中,已经出现了西方的科目,这体现了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故A正确;B.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错误;C.材料只涉及安徽官立皖江中学堂的学科设置,不能说明近代学制的渐次完善,故C错误;D.新式教育的初步兴起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故母之哺儿,实天赋之职……不自乳者,母子亲爱之情,必不能厚于将来教育,缺失殊多。凡世之为人母者,慎勿弃其天赋之职也”可知,《新编家政学》强调授乳是母亲的天职,有利于增进母子关系,这表明中国近代哺育观饱含人文色彩,A项正确;材料表明授乳是母亲的天职,不代表妇女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近代哺育观饱含人文色彩,未体现西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中国近代哺育观的内容,未说明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A解析:青政府采取了奖励工商的措施,但设置的奖励标准过高,虽然后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期旧有所调整,最高奖励要求集股资金仍然在2000万元之上,最低标准也有20万元,依据这个标准,能够获得奖励的人非常少,这足以看出清政府奖励工商政策脱离实际,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改传统的“抑商”政策,实行奖励工商的政策,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募集股份创办企业的新型股份制企业,如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始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7.答案:C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据本题材料“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转向制度变革,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涉及教育改革的信息,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教育改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B解析: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证明当时辛亥革命宣扬的思想观念并未得到民众的回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非对新政的评价,而且部分民众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说明其并不赞成废除帝制,排除A项;C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94年......孙中山认识”、“必于革命之手段以解决”可知孙中山这次求见李鸿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使他对改良救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从此踏上了资产阶级救国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是孙中山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标志,故选B项;1905年11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时间不符,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首次提出三民主义,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举国震动,时间不符,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讨伐张勋的行为被认为是“悖谬”,说明作者不认同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思想保守,故答案选D项,排除C项:“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说明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反对张勋复辟,赞同共和,A项错误;材料与地方军阀势力大小无关,B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各阶层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而非正确道路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广大民众的反应,排除B项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与材料描述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面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孙中山反思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纪律窳败、组织涣散和思想灌输不力,因此孙中山为应该效仿俄国革命成功的组织模式,故选A项;孙中山认同俄国革命组织模式,但不能说明孙中山放弃了三民主义纲领,这也与基本事实不符,排除B项;尽管国共双方于1924年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但不能就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准备和中共联合发动大革命,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要改组国民党,但是不能说明孙中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资政院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设置的中央谘议机构,1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据材料“资政院代表据理力争”可知,资政院的人员组成以立宪派为主,说明立宪派民主斗争意识增强,A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1912年建立的,排除B项;清廷的权威地位不断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军机大臣副署通过”,但据材料“摄政王载沣批示“毋庸议,”可见,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02年”“自变法谕下”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再结合材料对四川、安徽以及湖北地区书业市场的描述可知,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了时局变化对文化风尚的影响,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就已失败,且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人们争购时务新书等书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体现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体是书坊、书店等,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帝救亡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B解析: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1910年”“商办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息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尤其是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股份制这一新的经营方式被民族资本家采用,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推动民营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奖励实业”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工业,而非洋务企业,故排除D项。17.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解析:(1)特征,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中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得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中的“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得出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根据材料一中的“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得出传承性强。(2)原因,可根据材料二“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及所学得出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根据材料二中“公共纪念碑……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得出外来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黄花岗起义”“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及所学得出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根据材料二中强调的“公共纪念碑”“历史认同感”等词及所学可以提炼出社会重视。(3)要素,可以从材料二中“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等得出特定的时空;从材料二中“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得出正确的价值观;从材料一“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及材料二“碑文详尽记述了……就义情况”“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等得出话语阐释。18.答案:(1)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解析:(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