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据史料记载,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后,“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还曾“入仕尧世”。拓跋珪此举主要目的是()A.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认可并传承华夏文化 C.增强民族认同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D.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北魏政权的封建化2.唐朝中期政治家陆贽(754—805)曾评价两税法说,“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税法存在严重缺陷 B.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C.政府对百姓控制加重 D.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保障3.美国学者陆威仪认为,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而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该学者意在强调()A.选官制度成为政治斗争工具 B.门阀体制在此时有较大影响 C.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人才选拔方式转变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4.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 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 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 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6.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7.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8.对于晋以前的人们而言,长江的地位实不能与黄河等量齐观。如《风俗通义》云:“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至东晋,郭璞作《江赋》则言,长江“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播灵润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称)之触石”。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晋时期()A.北方战乱学术凋敝 B.士人重构王朝正统 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9.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10.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 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 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 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11.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12.如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选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A.政治奢靡的景象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军事战争的扩大 D.礼乐制度的完善二.解答题(共2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令诸州守贰以民间产力高下品差(田产)……民间一夫之费为七八十千,雇夫以行者又倍”。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南宋法条规定:“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诸人户税租应付他处输纳、而愿就纳本县者,转运司量地里、定则例,令别纳实费脚钱。”——摘编自柳平生等《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材料二“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摊丁入亩”,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力役征调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历史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救令“宜教或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自此或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选的改革。——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材料二: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据史料记载,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后,“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还曾“入仕尧世”。拓跋珪此举主要目的是()A.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认可并传承华夏文化 C.增强民族认同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D.学习汉族文化实现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答案】C2.唐朝中期政治家陆贽(754—805)曾评价两税法说,“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税法存在严重缺陷 B.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C.政府对百姓控制加重 D.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保障【答案】A3.美国学者陆威仪认为,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而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该学者意在强调()A.选官制度成为政治斗争工具 B.门阀体制在此时有较大影响 C.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人才选拔方式转变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答案】B4.1277年左右,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派十四名天文学家“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进行重要的天文观测。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据此可知()A.大一统王朝促进了古代科技发展 B.民族关系的调整推动了历法进步 C.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的发展 D.科学家的积极探索推进科技进步【答案】A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答案】A6.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答案】C7.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答案】B8.对于晋以前的人们而言,长江的地位实不能与黄河等量齐观。如《风俗通义》云:“江者,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至东晋,郭璞作《江赋》则言,长江“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播灵润於千里,越岱宗(泰山尊称)之触石”。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晋时期()A.北方战乱学术凋敝 B.士人重构王朝正统 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B9.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答案】D10.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 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 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 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答案】D11.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A.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弱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答案】C12.如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选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A.政治奢靡的景象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军事战争的扩大 D.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A二.解答题(共2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令诸州守贰以民间产力高下品差(田产)……民间一夫之费为七八十千,雇夫以行者又倍”。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南宋法条规定:“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诸人户税租应付他处输纳、而愿就纳本县者,转运司量地里、定则例,令别纳实费脚钱。”——摘编自柳平生等《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材料二“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摊丁入亩”,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力役征调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历史原因。【答案】(1)特点:以运送军粮为主;划分了等级;力役负担沉重;可以出钱雇人代力役。(2)历史原因:采取了先试行,再逐步推进的策略;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配合了“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赋役全书》的重修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关系逐渐松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