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1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2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3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4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摘要:无权处分作为在物权和债权领域都极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其在当今世界各国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王泽鉴老师说过无权处分是“法学上的精灵”,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无权处分制度是法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不同国家在无权处分制度上的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不用物权变动的模式下的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将通过学习物权和债权的理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分析目前我国无权处分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着提出关于如何更好的将无权处分适用于我国物权变动的司法实践模式的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行为效力、合同效力,对我国不同学派学说进行类比后提出符合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我国自2007年《物权法》颁行实行后已经明确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原则,目前,负担行为并不需要实际处分物品权利的人完全享有对标的物处分的权利。另外依据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第52条的强制性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应当有效,以维护交易安全。我国现行《合同法》中有明确规定,因无权处分行为形成的合同,由于合同成立时,合同相对人对标的物不实际享有权利而进行处分该物品,则该份合同的效力处于暂时待定。效力待定的合同,标的物的真正物权权利人对该份合同可以表示追认也可以表示拒绝,若权利人表示愿意追认合同,即该合同已经合法有效,自始发生效力,约束合同双方;若权利人通过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拒绝追认合同,则该合同不对真正权利人发生法律效力,仅约束合同签订双方。有的学者或者律师认为应当适用《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有的学者或者律师认为应当适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无权处分涉及范围极广,相关的规范法条之间存在理解矛盾,使得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现象,这使得厘清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成为迫切需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研究,探究未来立法中应当如何统一对此类合同效力的规定,通过追求立法的统一性来保证司法裁判的统一性,避免司法实践中产生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关键词:无权处分行为;物权变动模式;负担行为;处分行为;善意取得OnChina'sUnauthorizedDispositionAbstract:Norighttopunishisanindispensablesystemintheworldtoday.Itisembodiedinthefieldofrealrightandcreditor'sright.Closelyrelatedtoourlives,teacherwangzejianoftaiwancalledit"theelfinlaw",whichshowsthestatusofthesystemofunauthorizedpunishmentintoday'sworld.Therearegreatdifferencesintheapplicationofunauthorizeddispositionindifferentcountries,andtheresultsaredifferentunderthemodeofmultiplepropertyrightschange.Basedonthetheoryofrealrightandcreditor'sright,thispaperanalyzestheconceptandconstitutionofdispositionwithoutright,andthenputsforwardthejudicialpracticemodeapplicabletothechangeofrealrightinourcountry.Onthisbasis,theauthoralsoanalyzesthevalidityofthecontractandtheeffectoftheunauthorizeddispositioninourcountry.SincetheenactmentofthePropertyLawin2007,ourcountryhasestablishedtheprincipleofdistinguishingtheactofburdenfromtheactofpunishment.Inaccordancewiththeprincipleofautonomyofwill,contractsconcludedinaccordancewitharticle52oftheContractLawshallbemadevalidinordertomaintainthesecurityoftransactions.Accordingtotheprovisionsofthecurrentcontractlawofourcountry,thestatusofthecontractistobedeterminedbecausethepartiestothecontractdonotenjoytherighttodisposeofthesubjectmatterwhenthecontractisestablished.Inacontractwhosevalidityistobedetermined,thetrueobligeeshallhavetherightofratificationandrefusal,iftheobligeehasratifiedthecontract,thatis,thecontractshallbelawfulandvalid;iftheobligeehasrefusedtoratifythecontract,thecontractshallnothavelegaleffectonthetrueobligee.SomescholarsorlawyersbelievethattheprovisionsofArticle51oftheContractLawshouldbeapplied,whilesomescholarsorlawyersbelievethattheJudicialInterpretationofSaleandPurchaseContractsshouldbeapplied.Therearecontradictionsbetweendifferentlawsandregulations,whichmakethejudicialpracticeappearmoreseriousphenomenonofthesamecase,whichmakesusurgentneedtostudytheeffectivenessofthecontractwithouttherighttodisposeof.Itishopedthatinthefuturelegislationandjudicialpractice,weshouldmakeaunifiedstipulationonthevaliditypartofthecontract,guaranteetheunityofthejudicialdecisionwiththeunityofthelegislation,andavoidthearbitrarinessanduncertaintyofthejudge'sabuseofdiscretiontodisposeofthejudgmentresultofthecase.Keywords:Unauthorizeddisposition;modeofrealrightchange;burden;disposition;bonafideacquisition目录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无权处分行为的背景无权处分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设定时间并不长,其在在理论上与实务中仍有许多不一致。甚至学者之间学术观点未达成一致,分歧较大。且在法律实施过程未形成统一标准。即该课题为我们讨论提供了较大空间。应当注意的是,无权处分行为中,我们应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与与无权处分的行为效力区分开来,分别判定。一般来说,物权的真正权利人(所有权人)对其所有物享有处分权,不享有标的物权利的人处分不属于自己财产的行为,应当视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该种行为会大概率的损害真正物主的财产权利,因此,行使无权处分行为的侵权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但我国出于维保障交易稳定性的考虑,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的无权处分行为能够予以充分认可。即没有享有处分权利的行为人在订立合同后能够获得处分权或者在事后取得真正物权人的追认,基于此种处分行为所订合同不认为是无效合同。司法实践的无权处分行为十分常见,理论与实践应当如何统筹兼顾才能更好的处理无权处分行为对于国家法制完善极其重要。1.1.2无权处分行为的意义无权处分,是指实际上不存在处分财产权利的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处分他人财产,将财产通过变卖的方式转让给第三人并订立合同,由此产生法律效果的处分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涉及无权处分行为的案件。面对无权处分的行为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法学家王泽鉴认为无权处分问题是“法学上之精灵”,其与无权代理、一物二卖、担保物权的二次处分等行为息息相关,问题复杂程度较高。应当如何界定因无权处分行为签订合同的效力以及作出无权处分行为的行为效力,还有如何区分二者之间关系,我国相关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中都有诸多规定。本文主要浅析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及行为效力。对如何处理无权处分行为具有现实性的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无权处分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设定时间较短,其在在理论上与实务中仍存在诸多不不同。乃至学者之间学术观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分歧较大。且在法律适用过程未形成一套统一标准。在我国,意思主义对物权变更概念的理解与我国的物权变更概念存在极大的冲突。从债权意思主义所强调的方式观察物权变动模式,足以使债权和物权之间都发生变动的结果,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对转移物权所有权达成一致意见即可。但在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了物权之间的变动不仅需要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必须要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公示行为程序才会使物权发生变动。因此,债权意思主义的使物权发生变动的模式与我国物权法明文规定的内容相互矛盾。1.2.2国外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中也有很多适用物权形式主义,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这种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相互分离的模式下,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两者之间是完全相互冲突的。根据此种变动物权模式的要求下,物的所有权人想要达到出让财物的权利的法律效果,不仅要有一个债权合意,还需要有出让所有权的真实意思表示。存在差异的是,物权形式主义认为,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不同的合意常常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即债权变动和物权变动都可能发生这种合同行为的法律后果。依据物权形式主义的理解,如果瑕疵处分权的人未经所有权人同意与不知情善意第三人签订买卖合同时,买卖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且只有在真正的物权人行使其追认权之后,合同才会成为合法有效的合同并产生当事人所期盼发生物权转移的目的。债权意思主义的变动模式: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期待物权变动达成一致意见,此时会发生设立、变更或者消除物权的后果,分别包括:(1)登记系强制公示形式而不是对抗物权转让的要件。(2)对于主要内容为物权变动的合同,物权在合同发生效效力时就发生变动,经过登记就可以达到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果。在上述物权变动模式下,只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就物权变动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使物权发生变动的法律结果。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签订物权变动合同的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并不会必然导致物权转移给另一方,只有完成物权法规定的公示行为才会变更物权。在我国通常采纳的正是此种物权变动模式。债权形式主义认可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又存在紧密联系,但不赞成物权无因性这一说法。债权形式主义认为要产生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债权行为中达成的一致意见与物权变动公示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仅双方达成变动物权的真实意思表示只能被视作是物权公示等物权行为的原因。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为了解我国无权处分行为在法学专家及实践中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大量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分析无权处分行为在我国的运用。(2)案例分析法。对我国相关民事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的无权处分行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利弊,指出在现有的民事法律体系中,司法机关在司法实务中对无权处分行为的适用及后果。(3)比较分析法。经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资料,吸取国外相关经验,借鉴其合理有效的规定,为我所用。1.3.2研究内容第1章:绪论。绪论中简单介绍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阐述探讨无权处分行为的意义,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简单状况列出,逐渐引入本文的主题。第2章:本章首先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作简要的说明,接着对无权处分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介绍,使读者对无权处分行为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为下文指出无权处分行为在法律体系中的适用情况。第3章:本章内容结合法律条文、案例分析无权处分行为利与弊。第4章:结语。第2章无权处分行为的概述无权处分行为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通过与第三人签订合同转让真正物权人财物的行为。无权处分被称为民法上的精灵,对于物权的变动、权利人的法益保护有重要意义。2.1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依据传统民法理论,处分权有广义狭义的区别:(1)最广义的处分权:包括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权系指通过改变或者毁损原物体的物理形态而作出的处分行为。例如:拆除房屋重新建造、摔坏茶杯等。法律上的处分权系指通过法律形式作出的处分行为,例如:转移所有权、在财产上设定抵押权、抛弃物品的处分行为。(2)广义的处分权:指法律上的处分;(3)狭义的处分权:仅指处分行为。通常情况下作出处分行为的行为人对标的物应当真实享有权利,这是处分行为的基础条件,对于不真正享有所有权的处分权人作出处分他人财产的处分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权处分。无权处分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设定时间并不长,但其涵盖到的法律较多,在民法理论上以及民法实务中仍然对此存在诸多争议,无权处分问题被法学家王利民认为是“法学上之精灵”,其与无权代理、一物二卖、担保物权的二次处分等行为息息相关,问题复杂程度相对较高。我国相关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及行为效力就有许多规定。2.2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要素及法律后果:2.2.1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1、行为主体即“处分权人”对财产所享有的处分权利的存在瑕疵。“处分权人”对财产所享有的处分权利存在瑕疵,是指该“处分权人”对处分的财产不享有完全的权利或者根本不享有财产权利,并且向第三人处分了该瑕疵财产。其存在的瑕疵主要包含两种情形:第一,是该行为人并不享有标的物的所有权。合同以特定物为标的,但当事人却不享有该物的所有权,即不享有处分权,其处分权利明显存在缺陷。如拍卖、变卖不是自己的物品,对非属于自己的财产进行出租都是无权处分行为。第二,是指作出处分行为的行为人虽然对处分的客体享有一定的处分权利,但其该可以处分的权利仅仅是一部分,并不完整,受到诸多限制。在享有一定权利但其享有的权利被限制情形下作出的处分行为。如不曾经得抵押权人的同意,即对已经设定抵押权的物进行处分等一系列行为。只有真正完整享有财产权利的权属人可以合法行使处分权,处分财产的权利只可以由真正享有处分权的权利人行使,若不享有处分权利的行为人作出转移变动真正物权人物权的行为,因此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应当由无权处分行为人自行承受。即使是共同共有财产中的权利人,其依法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份额内具备处分权利,但不得行使超过其对共同共有财产享有的份额范围内的处分行为。2、“处分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合同,作出处分所有权人财产的行为。“处分权人”因其不享有标的物的处分权,即其与合同相对人达成的合意属于效力待定合同,物权人对该合同表示追认或表示拒绝。3、不构成无权处分的法律行为。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法律除上述规定外也作出了例外情形。作出的无权处分行为只有在满足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下,具备客观性、合法性的,不属于无效行为。法条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法院的查封行为、拍卖行为、扣押当事人财物的行为等。2.2.2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关于如何界定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未能达成一致。共分为以下三种学说:1、通过无权处分行为达成的合同无效说,此种学说认定无处分权的行为系无效的。但合同无效说与我国《合同法》第51条中的规定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即并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安排。笔者认为,完全无效说的不合理之处存在以下几点:(1)无处分权行为人处分他人的财产可能导致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法律后果,但也不得完全否定其处分行为与真正物权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相符的可能性。在生活中,如果真正物权人认为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物权变动合同更符合物权人的利益追求,此时物权人可以追认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从而导致无权处分的合同生效,此种情形下不得宣告无效。(2)无权处分行为的无效说并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受让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如果宣告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无效,将会导致受让人的权益受到重大损失,并且难以寻求救济途径。2、因无权处分行为订立合同效力待定的学说。《合同法》第51条规定中明确表示,不实际享有物权的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处分该财产,若行为人无法取得真正物权人同意,或者在订立合同后也未能实际取得处分财产的处分权利,则无权处分行为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处于效力待定的状态。但该行为人在已经取得完整处分权利或真正权利人行使追认权这两种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可变为有效合同。此说法存在严重缺陷。第一,该观点对物权人的权益保护过度,不利于市场交易的稳定。由于在无权处分行为中,物权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决定合同的效力,那么此时物权人行使了司法机关对合同效力认定的权利,并且必然会导致善意且不知情相对人的利益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相对人难以取得合适的救济途径。第二,《合同法》第51条与善意取得制度不协调,可能对不知情的受让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若是认定无权处分人的无权处分行为订立的合同都为效力待定,在此情况下即使受让人已然满足构成善意取得的要件,也不能据此而取得财产所有权,进而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得以实现,使全然不知情的受让人权益遭受重大损害。第三,在正常生活中,若是因无权处分行为该份合同一直处于不确定的效力待定状态,就定会阻碍市场正常交易,会导致许多不良影响。3、无权处分行为有效说,此种学说肯定债权行为的有效性。然这一学说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且与我国理论制度存在许多相冲突的内容。大部学者认为如果受让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善意第三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物权行为理论保障其权利是不合适的,不仅不会对无权处分行为起到推动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市场交易显失公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基于无权处分行为订立的合同确定为有效是必要的。如果采取真正物权人中心主义,只考虑真正物权人的利益,没有平等考虑交易各方的私权保护,在法律上是有失公平的。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若依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被认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在权利人不经过追认或者没有获取处分权的情况下并不会导致合同无效,买受人不可以依据有效的合同主张无权处分行为人的违约责任,仅能够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的责任,又或者寻求另外的救济途径,再比如侵权责任和不当得利损害赔偿责任,相比较真正物权人而言举证难度较大,这种情形下明显是有损买受人利益。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若被定性为有效,并不影响真正物权人追究无权处分人的侵权责任,真正物权人可以要求无权处分人进行损失赔偿甚至是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审判中举证相对比较容易,权利容易得到救济。笔者认为,无权处分行为有效说,实际上是对无权处分行为的最佳学说。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应当与物权变动的效力分别判断,而不能统一打包判断。若无权处分行为人与受让人签订的合同不违反《合同法》的第52条的效力规定,那么因该无权处分行为达成的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合同。随后,再判断受让人是否善意,能不能满足构成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若构成善意取得,则该受让人取得物权,若不构成则不能取得物权。2.2.3无权处分行为的行为效力及物权变动效力笔者认为因无权处分行为达成的合同,应当将合同效力区别判断,先判定无权处分行为合同的效力,其次,再判断物权变动的效力。1、合同效力的判断为无权处分行为达成的合同系效力待定的合同,其合同效力视真正的处分权人是否行使其追认权而确定。若真正物权人行使追认权认可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该合同的效力应认定为自始有效,合同对真正物权人和受让人产生约束力。若真正物权人拒绝追认该合同,则该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不约束真正物权人。2、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判断:不同类型的行为可以依据适当标准区分法律行为。其中以法律效果为标准可将法律行为划分为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王泽鉴先生指出这样的划分方式是民法上的任督二脉,完全理解并经历实践,才可以灵活运用。负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均以契约(合同)为基本原则,债权行为指的是双方当事人达成订立合同为目的;直接为权利设定、变更、废止的行为是处分行为的必要条件,可以直接转移物的所有权,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物权行为。除无偿保管、无偿委托、抛弃所有权等少数情况外,通常情况下基础的法律关系中都会同时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而这当中又以《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最能体现。既然我国立法上认可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原则,那么负担行为就不以有处分权为必要条件,因此,合同本身的效力是合法有效的,只是处分行为带来的物权转移效果仍然处于待定状态。若是真正物权人不同意合同效力或者没有处分权利的行为人在订立合同后仍然不能取得处分财产的权利,物权将不会发生转移。尽管是否严格区分负担行为与物权行为在理论上仍然未能达成统一意见,但我国《物权法》第15条之规定体现出否办理物权登记仅仅是对物权变动的公示行为,其并不涉及合同的效力问题;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另外,《合同法》第133条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因此我国已经基本确定了区别原则作为通说理论,现实中严格把握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理由如下:(1)从维护交易安全的角度,区分这两种行为有利于最大范围的保护交易行为。特别在涉及无权处分人出卖他人之物,保留所有权买卖等法律关系,独立的处分行为有利于确定所有权变动的时间节点,从而可以利于断定不同法律关系。(2)可以合理构建裁判思维。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被严格区分开,处分行为的成立、合法与否不会导致负担行为的成立及效力与否,假如将因不享有处分权利的行为人订立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那么当事人难以通过法律行为之外的救济方式挽回自身遭受的权益损失,不能要求无权处分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这样便不能充分保维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些观点认为这样的区分结构太过于追求构造上的精巧,反倒有些华而不实,一般民众不易于接受这种观点。但从专业裁判者的角度判断,这样的区分方式明显可以构筑严密公正的裁判体系,最终可以定纷止争,专业的法律人士通过严格训练可以完全予以灵活运用。而且,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法律概念都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理解,这并不是物权行为法律理论的专属情形,如“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等概念就隐晦难懂,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民法的架构基础。我们可以把负担行为简单看作是行为人为自己设定权利、承担义务,把处分行为当做是转移物权。物权变动情形必须区分受让人是否构成善意取得的所有基本要件,完全符合善意取得条件的善意相对人可以依法取得物权,反之,不能取得物权。第3章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利与弊3.1无权处分行为的不足目前我国对于无权处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之处,我国立法以支持交易和保障交易安全为宗旨,无权处分行为因未被原权利人进行追认而无效这一模式与我国立法目的相互矛盾。若以《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作为审判依据,判定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就会导致无效合同频繁在市场交易中出现,大量增加无效合同的适用。因此,在此情形下,可以轻易导致订立无权处分合同中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再者,在《合同法》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合同的相对性。合同的相对性包括主体相对性、效力相对性、内容相对性和责任相对性四方面内容。但是《合同法》第51条把对物权没有处分权利的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合同效力情形交由真正物权人予以判定,这明显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对受让人极为不合理也不公平,并且可能导致受让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害。3.2无权处分行为的优点第一、无权处分行为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交易的稳定性,若交易的稳定性被破坏,严重情况下可能影响市场秩序。第二、无权处分行为尽管可能会对真正的物权人的权益造成一定损害,但真正物权人仍然可以要求处分人赔偿损失以弥补自身的损害。第三、无权处分行为可以最大的维护善意相对人的权益,若没有此项制度将导致善意相对人承受重大损害,并且难以寻求救济途径。第4章总结我国的无权处分行为制度总体上有利有弊,笔者认为无权处分行为的利大于弊。综上,笔者认为可以适用无权处分行为的制度,但应当通过立法、司法等法定程序完善无权处分行为,更好的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民法中关于无权处分制度的规定。从上述的德国物权变动模式下来看待无权处分行为,在日常生活和理论上都是比较合理的。只有通过合法的合同和物权行为并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交付或经过法定程序登记之后才导致物权发生变动。汲取德国民法部门中涉及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规范及理念,我们必须认同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宗旨,即认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再者,加快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计划,并且在其中对无权处分给予密切的设定和规范,完善我国民法体制、完善我国立法体系,兼顾真正物权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合法权益,以当事人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为准,维护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自由,尽可能保证合同能够依法有效,删减合同无效的规定,促进并保障市场交易稳定和安全性。使每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都依据法律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遵纪守法,极大提升国民的法治意识,加快我国成为法治国家。参考文献:[1]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王泽鉴.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4]肖彦山.论无权变动规则[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5]惠宁.未取得产权证的二手房屋转让合同效力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6]周婵.买卖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之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5.[7]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六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9]肖丽梅.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陆彦朱.论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现实意义[J].技术与市场,2010.[11]章正璋.无权处分审判实务之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2019(4).[12]肖彦山.论无权变动规则[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13]王涵.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探究[J].法制博览,2019(1).[14]岳利利.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探析[J].法制博览,2018(4).[15]曾郁.无处分权合同的效力——再析《合同法》第五十一条[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3).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归纳与利用、可行性评估、方案制定、进度安排等工作的一个阶段性考核,是中期筛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开题报告怎么写?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目的与作用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确定后,学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指导教师批准的任务实施计划。开题报告的作用是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先期准备情况,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中所陈述的研究内容、思路、方案等给予评价;在文献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施过程、实施细节等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要求开题报告根据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课题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宜过长,但需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开题报告的撰写提纲主要包含内容与要求、前言、方案比较与评价、开展预期效果及指标、实施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六个方面。(1)开题报告内容与要求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进行材料收集、归纳、总结、提炼和运用,完成课题开题报告。①明确内容及要求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方法和最终实现形式等,突出研究的核心或重点,强调研究的新意或亮点。开题报告中要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具体要求,包括课题整体要求、技术参数要求、评价指标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要求、撰写格式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升要求等,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科学性、正确性、规范性与全面性特点。②提出研究方案根据任务书要求,灵活运用检索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研究现状及阶段性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及条件,提出初步方案,通过分析、对比和论证,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③确定实施步骤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及内容,确定课题开展的关键步骤,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按照总体方案设计、硬件系统设计及实现、软件系统设计及实现、系统综合调试四个步骤来完成课题的主体工作。④制定进度安排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难易程度,以选题、调研、收集资料为第一阶段,论证、开题为第二阶段,设计、实施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为第三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修改、定稿、提交纸质文本、答辩为第四阶段,制定合理的进度时间安排。⑤说明预期成果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不同选题要求,在开题报告中需给出课题完成后的预期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