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云南曲靖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1页
2024云南曲靖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2页
2024云南曲靖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3页
2024云南曲靖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4页
2024云南曲靖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年春季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试卷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自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的,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们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铸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悲剧不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损失了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往往以主人公的毁灭作为结局,这与西方悲剧强调“庄严的风格”的统一性有关。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除了有人的因素,更有神的意志的存在。D.和西方悲剧不同,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弱者通过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从而揭示人性中的善与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古典悲剧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B.西方的悲剧被界定为“英雄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贫民化比较起来,这并不合乎常理。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事实。D.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全部命运,在中国儒家文化中,人则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3.下列选项中,最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

)A.《汉宫秋》中汉元帝为满足匈奴和亲的要求,只得忍痛割爱,让昭君出塞,而昭君不舍故国,最终在黑龙江投水而死。B.《赵氏孤儿》中赵盾因遭诬陷而全家三百余口被杀,门客程婴救出孤儿赵武,二十年后赵武手刃仇敌,为全家报仇。C.《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因为焦母的不满被迫分离,后刘兰芝又因兄长逼迫改嫁太守之子,最后焦、刘两人殉情而死。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投江而死以维护自己的尊严。4.根据下面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和材料内容,下列对中西悲剧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比内容中西悲剧的人物多以平民为主多以贵族为主故事类型孝道、爱情、冤案宫斗、爱情、夺权、复仇指导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基督教义正义的伸张别人的帮助自己的奋斗社会观相信命运、因果报应重批判精神主人公形象忠孝、善良完美型非完美型主题类型忠、孝、节、义情爱、妒忌、背叛A.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忠、孝、节、义为主题,既有对美好精神的追求,也有对社会制度不公的反抗。B.西方悲剧主人公多对现存秩序不满,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为目的,体现出重批判的精神。C.中国古典悲剧中正义的伸张常靠别人的帮助,这是因为平民是弱者,需要道德的保护。D.西方悲剧塑造“非完美型”主人公形象,能展现人性的复杂,表现情爱、妒忌、背叛等主题。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这一形象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月记中岛敦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屑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宿于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好险。”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唯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诵完旧作,李征自嘲——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居高自傲,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巅,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唯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徐建雄译,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也有关爱之心。B.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C.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的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情感。D.小说以“人”变为“兽”为主要事件,再以“兽”展示被扭曲、压抑的“人”,引导读者探析“人”变形的原因和过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征由少年得志到抑郁发狂,袁修由途中遇虎到与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几段中一再出现突转,呈现一波三折之妙。B.小说描写李征化虎和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C.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是运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D.小说叙事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8.文中说:“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作为李征唯一的挚友,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9.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请简要分析这两篇小说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①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稣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故古之人主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是以万举而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节选自《荀子·君道》)【注】①讟(dú):怨恨、诽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安A天下B必须先正C其身D未有E身正F而影曲G上治H而下乱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材料中指事物,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物”意思不同。B.辟,材料中指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辟”意思不同。C.惑,材料中指迷惑,与《师说》中“则耻师焉,惑矣”的“惑”意思不同。D.度,材料中指衡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度”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通过反思来警诫自己,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除了身外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嗜欲”而造成的灾祸。B.唐太宗认为,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谏议大夫魏征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C.魏征认为君主应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赞赏他的话。D.荀子认为,古代君王选才用人是有法则的,且需要经过多方面或长期的检验,才能选出真正有才德的人。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2)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14.人主可以用哪些方式考核人才?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呀鹘行①杜甫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强神迷复皂雕②前,俊才早在苍鹰上。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③欲蛰龙蛇深。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诗人因好友严武去世,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鹘:鸷鸟名,即隼。②皂雕:一种黑色大型猛禽。③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病鹘在世俗人眼中十分丑陋,孤单宿于江边衰柳之上,包含悲凉之意。B.七、八句写病鹘强打精神也无法再飞到皂雕之前,只因皂雕的本领已在苍鹰之上。C.九、十句突出了环境的寒冷阴沉,连凶猛的熊罴和龙蛇都想蛰伏、深藏起来。D.末尾两句写病鹘在垂垂病死之前仍想奋力一搏,但只能悲鸣失声以至口血飞溅。16.有人说杜甫此诗实为自况之作,请指出本诗寄寓的情感与《登岳阳楼》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情感的相同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指出阿房宫利用地形,依山而建。(2)苏洵在《六国论》中解释了齐、赵两国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而对于赵国灭亡,他感叹道“”。(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小刚情不自禁地吟诵古人的诗词名句:“,。”光阴流转、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15元的价格买到原价约50元的面包;48元购入原价约86元的沙拉……近日,一种叫做“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风靡一时,同时,①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所谓“剩菜盲盒”并不是②。它指的是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闭店前未能卖完的库存,以“盲盒”的方式在软件上以较低的折扣出售。这一销售模式原意是在减少商家食品浪费的同时,为有需要的消费者提供帮助,然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普及,其中所潜藏的食品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筑牢“剩菜盲盒”的安全底线?首先相关部门应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剩菜盲盒”的经营行为,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餐饮企业和“剩菜盲盒”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对于商家,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示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并告知消费者,同时,“剩菜盲盒”的贮存条件也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③,尽量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企业和公司。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直升机及时营救“中国天眼”科学家,难道只是偶然吗?B.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C.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D.鲁四凤:您别是受了暑,我给您拿一杯冷水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

)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

)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共同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所组织起来的。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和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①是人民所承认的

②语言文字和建筑一样

③世世代代

④遵循B.①为人民所承认

②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

③千秋万代

④遵守C.①为人民所承认

②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

③世世代代

④遵循D.①是人民所承认的

②语言文字和建筑一样

③千秋万代

④遵守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成为梁架、斗拱、一‘间’、个别建筑物的框架。”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建国至今,面对贫穷、面对落后、面对战争、面对天灾、面对疫情,年轻人没有躺平,亦不畏惧牺牲,血性和抱负让年轻人站在一线,与之抗争。但有人说,近几年,一些年轻人“躺平”“摆烂”成为“多发”现象,年纪轻轻心态老化,工作缺乏目标感、丧失前行的动力、对工作时常感到无力和厌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显然相悖。同时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青春都应该有不同的样子,万紫千红总是春;伤痛、迷茫也是组成青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以“青春的主旋律”为主题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1.D2.B3.B4.A5.鲁侍萍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她出身平民,是弱小无辜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并非自身过错所致,而是周朴园这一强者的不道德行为造成。她年轻时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独自承受生活的苦难,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平静幸福生活。尽管后来她对周朴园的恶行有所指责和反抗,但命运的悲剧已然无法改变。她的不幸遭遇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她通过对周朴园不道德行为的反抗展现出了一定的悲剧精神。然而,这种悲剧精神受到她自身平民意识的局限,内涵相对薄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弱者通过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从而揭示人性中的善与恶”错,由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中国戏剧冲突的悲剧是弱者和强者的冲突,但是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悲剧通过弱者的反抗来揭示人性中的善与恶。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西方的悲剧被界定为‘英雄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贫民化比较起来,这并不合乎常理”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可知,西方悲剧以英雄为主角和中国古典悲剧的贫民化倾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特点,是由民族精神的差异性造成的,不能简单地以“不合乎常理”来评价。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赵氏孤儿》中赵盾全家被杀,最终孤儿赵武手刃仇敌报仇,有悲惨的情节,但最终大仇得报,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体现了“哀而不伤”。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表格内容的能力。A.“也有对社会制度不公的反抗”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可知,中国古典悲剧人物受到封建儒家思想的影响,被束缚在总体秩序中,没有对社会制度不公的反抗。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首先,从平民身份来看,鲁侍萍是普通平民,符合中国古代悲剧中主角多为平民的特点。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古代戏剧的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鲁侍萍正属于此类。其次,就悲剧成因而言,她的悲剧是由周朴园的不道德行为造成的,而非她自身的过错。这与材料二中所阐述的中国古代悲剧中人物的悲剧往往是他人不道德行为导致的观点相符。再者,在命运走向方面,她原本可以拥有正常幸福的生活,但因为周朴园的抛弃,生活陷入困境,这体现了无辜受害,失去应有的生活。最后,从悲剧精神的展现及其局限性来说,鲁侍萍对周朴园的反抗显示了她的悲剧精神,但由于她是平民,这种精神受到平民意识的限制,没有达到更高的深度和广度,内涵相对薄弱,这也符合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特点的论述。6.B7.C8.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③他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既懂诗也了解友人。④他听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⑤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义的人。⑥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9.①“异化”情节相同,“异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虫或者老虎。②表现手法相同,“异化”都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相同,人物虽然都“异化”成虫或老虎,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后心安理得”错误。原文是“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可见,最后李征或是心安理得。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是运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错误。在李征的讲述中插入的有关听者的描写,并不是故事套故事的写法,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袁傪和李征多年不见,但是他听到李征的声音,仍旧能辨出是友人的声音,可见他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②“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常人遇虎退避,袁傪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可见他相信这就是友人的声音,足见他对友人充分信任。③“袁傪命人执笔记录……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袁傪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说明他既懂诗,也了解友人。④文中说“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道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袁傪听到李征的遭遇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为友人洒泪,表明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⑤文中说李征说“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袁傪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可见他是重情重义之人。⑥结合“监察御史袁傪”“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分析,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①“异化”情节相同:‌《变形记》讲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而本文的主人公李征也是在深夜变成了一只猛虎,“异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虫或者老虎。②表现手法相同:‌两篇文章中的“异化”都是通过作者的非传统、‌反传统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悖谬、‌荒诞、‌非理性的事件,‌以此来映射出现实世界的异化。‌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相同:‌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成虫,‌但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本文主人公李征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还有关爱之心,又让友人到百步外的小丘,害怕伤到友人,内心还是善良的。10.BDG11.D12.A13.(1)百姓会因为这人心涣散,怨恨产生,众叛亲离也兴起,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贪图安逸。(2)所以不能用马来欺骗伯乐,不能用人来欺骗君子,这就是英明帝王(选用人才)的原则。14.①用礼制来衡量他们的品行举止。②用最后的成果和功绩来考察他们的工作成效。③用安逸的环境来检验他们是否追求享乐。④用声色权势等检验他们是否坚守节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若安天下”为假设的条件,“天下”是“安”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必须先正其身”为假设得出的结论,“其身”是“正”的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结构一致,故中间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物”,事物;/人。句意: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傲慢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也会形同陌路。B.正确。“辟”,开;/邪辟,不正。句意:广开四方门路。/放纵邪恶的行为。C.正确。“惑”,迷惑;/糊涂。句意:不能迷惑他。/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D.错误。“度”,衡量;/计划。句意:用礼制来衡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除了身外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嗜欲’而造成的灾祸”错误,“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意思是: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嗜欲”,选项把“不是……而是”换成“除了……更多还是”,关系错误。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因为;“解体”,人心涣散;“作”、“兴”,产生、兴起;“纵逸”,放纵安逸享乐。(2)“道”,规则、原则;“欺以马”“欺以人”,状语后置句,“以马欺”“以人欺”;“伯乐不可欺”、“君子不可欺”,宾语前置句,“不可以马欺伯乐”、“不可以人欺君子”;“此……也”,判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可知,用礼制来衡量他们的品行举止。②由“日月积久,校之以功”可知,用最后的成果和功绩来考察他们的工作成效。③由“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可知,用安逸的环境来检验他们是否追求享乐。④由“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可知,用声色权势等检验他们是否坚守节操。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广开视听,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却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

古代的君主做事就不是这样。他挑选人有一定的原则,他任用人有一定的法度。挑选人的原则,是用礼制去检验他们;任用人的法度,是用等级去限制他们。对他们的品行举止,用礼制来衡量;对他们的智慧以及判断取舍的能力,用最后的成果来考察;对他们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用取得的功绩来考核。所以地位卑下的人不能监督地位尊贵的人,权势轻微的人不能评判掌有大权的人,因此一切举措都不会犯错误。所以用礼制来检验他,看他是否能安泰恭敬;给他上下调动来回迁移,看他是否能应付各种变化;让他安逸舒适,看他是否能不放荡地享乐;让他接触音乐美色、权势财利、怨恨愤怒、祸患艰险,看他是否能不背离节操。那些的确有德才的人,与的确没德才的人,就像白与黑一样分明,还能进行歪曲吗?所以不能用马来欺骗伯乐,而不能用人来欺骗君子,这些就是英明帝王选用人才的原则。(节选自《荀子·君道》)15.B16.①处境恶劣、四处漂泊的凄凉;②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悲寂;③有心无力,壮志难酬的感伤。【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只因皂雕的本领已在苍鹰之上”错误,七、八句写“病鹘无法飞到皂雕之前,但昔日的病鹘的俊才在苍鹰之上”,可见不是皂雕的本领超过苍鹰了,而是描写病鹘如今老弱的状态,但实则是对病鹘内在品质的赞颂,表面不复往日风采,但强大内心和卓越才能不减当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比较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孤舟”“戎马”写战乱时诗人在一只小船上顺水漂泊,“风涛飒飒寒山阴”写病鹘周围寒风凛冽,波涛汹涌,都渲染了凄清、恶劣氛围,让人倍感处境凄凉。②“亲朋无一字,老病……”与“病鹘孤飞”“过雁归鸦错回首”“疏翮稀毛”相似,都写主人公独自一人四处漂泊、年老病弱的悲伤、孤寂。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杜甫为战乱忧虑,一直想报效国家但无能为力,自己已到垂死之年,壮志难酬,不禁凭轩悲痛;病鹘曾经“俊才早在苍鹰上”,现在依然想奋起拼搏,却“失声溅血”,这和杜甫才能卓异却报国无门相似,表达了有心无力、壮志难酬的感伤。17.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覆”“骊”“嬴”“衰”“凝”“遮”等。18.①其食品安全问题②真的被吃剩下的菜③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19.C【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可知,应填一种现象或问题,下文“然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普及,其中所潜藏的食品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筑牢‘剩菜盲盒'的安全底线”,可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故可填写“其食品安全问题”。第②处,根据上面“所谓‘剩菜盲盒‘并不是’”“它指的是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闭店前未能卖完的库存”可知,要填写“剩菜”的“剩”不是字面意思,故可填写“真的被吃剩下的菜”。第③处,根据“并告知消费者”,下文“尽量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企业和公司”可知,需要消费者自己做什么,故可填写“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段中的问号表设问,自问自答;A.表示反问;B.表示选择问;C.表示设问;D.表示疑问。故选C。20.C21.①原句为短句,使得语段整散结合,语言灵活多变。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突出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之多。③改句为普通句子,不能很好地突出我们建筑惯例法式的丰富,且语言较为死板。22.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空,从句式一致的角度分析,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与“为匠师们所遵守”相同,所以排除AD;第②空,从语段的陈述主体分析,应是以“建筑”为主语;第③空,世世代代:形容很多年代,时间无穷尽,泛指延续的各代。千秋万代:时间久长。根据后文的“沿用”,这里更强调“延续”性,所以选“世世代代”。排除B;第④空,“遵守”通常指的是按照规定或法律行事,强调的是对规则的服从和执行,如遵守纪律、规则或诺言。而“遵循”则更侧重于依据已知的原则或规律进行行动或创造,强调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和创新。与“那些法式”搭配应选“遵循”。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式方面,原句为短句,同时三个“成为”又构成整句,与后文“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等相呼应,使得语段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灵活多变。修辞方面,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排比具有增语势、广内容的作用,这里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突出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之多。改句是一个普通的长句,让我国建筑不同的惯例法式以定语的形式呈现,缺乏突出作用,且语言不够灵活,缺乏表现力。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1.语序不当,“共同”应是定语,修饰“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可改为“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