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Ⅰ1.D根据材料“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可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根据材料“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可得出中华文明又是一体的,因此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A材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指的是黑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故选A项,排除B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C、D两项。3.D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制比商朝时期更加规范,西周将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使得其贵族等级秩序比商朝更加稳定,D项正确;礼乐文明秩序确立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周时期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同,没有强调西周形成天下共主地位,排除C项。4.B根据“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题干没有反映井田制遭破坏,排除D项。5.C示意图显示诸侯国数量总体上不断减少,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国不断扩张势力,通过武力兼并周边弱小诸侯国密不可分,频繁的战争使得动荡与剧变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不复存在”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诸侯国数量减少恰好说明当时的兼并战争较为激烈,排除B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诸侯国数量减少并非是郡县制的出现导致的,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排除。6.B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向中原文明学习,逐渐融入中原文明,故选B项。7.B根据材料“商君”“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变化指的是商鞅变法中,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的措施,这增加了小农的户数,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男子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对连坐法和血缘宗法制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排除A、C两项;秦军战斗力的大大增强是靠奖励军功实现的,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并不能使秦军战斗力大大增强,排除D项。8.B由“为政以德”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他主张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故选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德治,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没有提出过德治的主张,排除C项;荀子主张治理国家要礼法并施,没有提出过德治的主张,排除D项。9.C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旨在防范匈奴骚扰边境安宁,C项正确。10.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设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A项符合题意;汉朝、唐朝和元朝都是在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之后,B、C、D三项排除。11.B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是对秦朝统一六国功绩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A、D两项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排除;商鞅变法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郡县制长期实行于封建专制君主时代,未能消除血缘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把郡县制当作“最有效”地方行政制度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并不能“消除”地方分裂割据问题,排除C项。13.B据材料“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我们无法得出这个官吏在哪里就任,所以无法说明是传输到地方,排除A项;“防止了”明显与史实不符,且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还是地方,无法证明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排除D项。14.C从中央和诸侯国所控制的人口与郡数量可以看出,诸侯国的势力较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腐败,排除A项;材料与“无为”思想无关,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5.B汉文帝时期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中体现出来,故选B项;察举制是西汉出现的选官制度,跟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项;汉承秦制,在汉初就推行郡县制了,排除C项;贾谊的主张针对的是封国问题,排除D项。16.D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它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但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没有夺取河西走廊地区和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B、C两项。17.B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而《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春秋》是编年史,排除A项;《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材料“最早”的限定,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排除D项。二、选择题Ⅱ18.B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三门峡交口遗址出现原始农业,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家畜饲养业,说明生活比较稳定,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稻北粟与“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农作物种植南北交流无关,排除D项。19.B依据材料“殷、周之际”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实行较为松散的内外服制,西周时期代之以分封制。因此“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B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20.A①的都城为绛,应为晋国;②在今山东北部,应为齐国;③在今太湖附近,应为吴国;④的都城在郢,应为楚国。A项符合题意。21.C据材料中的“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刺史主要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即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答案为C项;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官员,排除A项;据“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来看,刺史必须按照法律处罚官员,排除B项;刺史“位不高”,排除D项。22.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掖都尉是掌管地方军队的武官,且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进行管辖,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朝疆域西至葱岭,排除B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题干是西汉晚期,排除C项;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高祖时期河西走廊未归汉朝统治,排除D项。三、非选择题2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大疆土,“以蕃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分封制以分封土地为核心;根据材料一“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可知,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可知,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可知,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根据材料二“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可知,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汉初的封国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而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政治上,汉初封国制是在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后实行的,而西周时的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答案:(1)目的:扩大疆土,“以蕃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特点:以分封土地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分)(2)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6分)主要区别:汉初的封国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政治上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2分)汉武帝的措施: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2分)24.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可得,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由材料一“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可得,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可得,重建社会秩序。第二小问,途径和手段结合所学儒家孔子和孟子等人的主张可知,儒家希望通过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其影响是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较为公允态度。(6分)(2)共同主题:重建社会秩序。(3分)途径和手段:儒家通过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2分)影响: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分)2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故商朝也被称为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据所学从部落到国家的有关知识可知,夏的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引起百姓不断反抗,终致灭亡。第(2)问据所学商和西周有关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是商人的占卜记录;从地位上来看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第(3)问材料一出自《尚书》,认为夏确实存在,后被商所灭;材料二中王国维利用二重证据法,甲骨文内容可以证实《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材料三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夏的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