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究:以C镇为例15000字(论文)】_第1页
【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究:以C镇为例15000字(论文)】_第2页
【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究:以C镇为例15000字(论文)】_第3页
【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究:以C镇为例15000字(论文)】_第4页
【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究:以C镇为例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以C镇为例目录TOC\o"1-2"\h\u25170第一章绪论 126178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9259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14641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918957四、研究创新点 1013093第二章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17033一、概念界定 116983二、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础理论 121922三、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532226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旧的体制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探索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到公民社会等过程,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正在被我国各地政府所认可,这一工作模式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通过调动社工的力量来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可以促进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就做出了要实现社区基层治理长足发展的长足部署,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在社区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这推动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有效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也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对我国社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上海市是我国社区治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在发达的经济依托下,上海市很早就开展了社区服务工作,加强了对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重视程度,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2022年9月26日,上海市依据国家《“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了《上海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格局,不断增强城乡社区服务有效供给,持续创新城乡社区服务机制。为了促进社区品质和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上海市加强了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使得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在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下,社区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疫情的防控,这使得社区治理工作更加繁杂,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要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各司其职,筑牢社区防控一线屏障。上海市C镇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加强了社区治理工作的进行,也在后疫情时代下增加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数量来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输入。为了激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上海市C镇还完善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计发办法和标准,建立了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全面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保障水平,推进了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上海市C镇作为一线发达城市的乡镇,人员流动相当频繁,人口也较为多元,社区治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开展工作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市C镇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对上海市C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以便更好地建强C镇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完善其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夯实其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以上海市C镇为例,分析其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结合该镇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以便促进该镇社区工作队伍的充实以及工作人员工作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高标准要求,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区。(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1)理论意义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其涉及到人员储备、选拔任用、专业化培养、激励保障等内容,但是现阶段关于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细分方面,对这些内容的综合研究不多,且缺乏对后疫情时代的考虑,本文将充分结合当前的实际,分析上海市C镇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从多个方面来分析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不仅可以丰富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理论体系,而且可以拓展社区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因而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小单元,能够更精准把握了解居民所需所想,能够贴近居民倾听呼声,能够通过协调其他单位部门直接解决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基层社区更是与基层居民连接紧密,通过基层社区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呼声,本文以上海市C镇为例,分析这一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促进该镇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升,使其可以更好地开展基层社区治理工作,充分满足基层社区居民的需求,促进社区的长治久安,同时也为更多社区提供社区治理方面的对策指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导致贫穷、失业率和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随之发生,社区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19世纪80年代,英国牧师巴涅特(SamuelA.Barnett)发起社区睦邻运动,它以整个社区及其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着力解决社区问题,减缓社区冲突,工作方法上强调发动社区力量,调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推动社区组织,并注重培养社区居民助人自助、互相关怀的精神等。接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出现了各种功能聚集区,社区初见规模。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对社区的研究也较早,而且相关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区工作者角色定位的研究罗斯曼(1987)认为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有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的角色,促进居民的沟通和合作,调动社区资源共同解决社区的问题。罗斯(1967)认为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有引导者、促成者、专家、社会治疗人员等,其在解决社区内个人、群体与组织间的冲突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罗恩·贝克(1979)认为,直接、间接及合并这三种类型的服务者就是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所在,具体扮演咨询者、治疗者、照顾者、行政者、倡导者、支持者、指导者、研究者、促进者、调解者、中间经纪人、教育者、管理与协调者等十三种具体角色。札斯超(2001)认为社区工作者的角色有组织促进者、牵线搭桥者、咨询服务者、权益保护者、宣传鼓励者。伯顿(1985)利用直接干预法将社区工作者分为社区的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机构雇佣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教导社区居民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协助社区居民实现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愿景。其在非直接干预法的使用下,认为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认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引导社区居民自主解决自身问题,满足社区的需要。(2)关于社区工作者管理的研究国外社区治理不同于我国的社区治理,其在管理社区工作者的过程中也与我国存在显著的差异。国外将社区工作者分为义工和志愿者、自治化的社区委员、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类。美国《伦理守则》(1999)对社区工作者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行为规范、价值观、原理及准则,具体包括服务取向、社会公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视、诚信以及称职与否等。托马斯认为,资源调配和发动居民是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社区工作者具体应调查社区的社会资源以及社区成员,制定社区发展的规划,发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满足社区的需求,从而使得社区可以在良好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在管理社区工作者方面,国外非常重视,而且加强了对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利用,使得社区共走着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下。(二)国内研究现状社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我国关于社区工作者的研究也较晚,最开始的社区工作者主要是社区居委会,这些人员的专业化水不足,工作内容也大多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对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后,我国社区采开始重视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并加强了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我国学者也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区工作者定义的研究当前我国学者对社区工作者的定义并不统一,1999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实施方案》从政府层面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较为权威的界定:社区工作者包括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社会中介组织、专兼职相结合的理论工作者等。这是广义的社区工作者的定义。而狭义的社区工作者指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专职聘用的工作者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及民间自治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社区工作者。刘霞(2005)认为目前我国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主要分为居民委员会干部、社区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提出了我国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职业模式。钱兆永(2004)从政策方面分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薪酬待遇、工作机制等内容,探讨研究社区工作人员职业规范化的问题。卢和国认为可以从形成科学服务、依法服务的观念;合理的规范社区工作范围,划分不同专项进行考核;加强社区服务的项目,实行公开公正的居民选举方式;拉大分配的距离,形成有效的激励;适当的实行流动的人员管理方式等方面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激励。陈亢、王云瑜(2002)则研究了如何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推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李晓光(2014)从问题和对策方面提出解决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优化社区班子、二是加大培训、三是人才激励、四是壮大志愿者等其他合力。朱玲、韩芳(2019)则认为,社区在面对人才大量流失、原有储备不足、招聘难度较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能力较低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就要把握好整体发展方向,优化建设运行机制,划定社区工作范围和职责,实现社区制度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2)关于社区工作者素质的研究邱憬,白新睿(2013)将社区工作者细分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道德三个维度探讨社区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认为以上三类社区工作者除了具有相同的职业道德标准、通识知识和通识能力以外,还因工作差异,要求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赵海涛、张红(2012)认为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要树立舍己利人的奉献精神、国家至上的民族观念和集体为先的团队意识;要有健康的政治心理,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还需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陈校、金国华(2007)认为社区工作者的心理素养是在较深层面上影响和决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社区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和深入推进以心理素养为主题的社区工作者的心理建设。(3)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研究解鸣(2013)认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针对社区工作人员规范选拔录用机制,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健全考核评议机制,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机制。郑暑丽(2008)认为通过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教育培训体系、待遇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造就一只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王莲(2010)对认为社区工作函需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需根据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培育、激发和积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方法。刘俊清(2017)认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应该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职业类型的设立,工作职责的明确,人事制度的建立以及职业资格的认定”等方面,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身份认定。李扬(2008)认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有义务和责任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社会公共管理,以及提供特定社会服务的人员。掌握社区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其次,要具备从事社区工作有关技能。郭畅(2017)认为,专业素质、队伍结构、服务内容方面的不足,会制约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要通过增加专业人员比例、加强教育培训,以及明确工作职责与流程,从而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4)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薛惠芳(2006)指出了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上扩大社区工作者来源、调整队伍结构、实行直接选举、培训社区工作者、实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社区工作者选举形式化、考核过多过于复杂、居委会白治功能残缺、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等问题,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培育非政府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实行科学分类管理等对策。李晓光(2010)在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当中,指出了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存在班子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社区知识贫乏、专业人员奇缺,工作效率偏低、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从思想认识、管理机制、创新理念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张纪、刘琰(2001)也共同探讨了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别从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理顺政府与社区组织关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刘俊清(2006)指出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金桥(2013)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对策。(5)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对策的研究朱雯、史文锐、贺明(2013)分析了社会转型期间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现实状况,提出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对于社会管理转型具有的重要意义,以社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量,配置社区工作者,切实拓宽社区工作者选拔任用的渠道,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吴世民(2012)认为为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地位,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进一步发挥社区工作者作用。薛惠芳(2006)指出社区存在着选举、考核、工作负担重,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等问题,提出了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规划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区工作者进行科学分类管理等对策。龙云兰(2008)重点研究了如何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能,提出了目前我国社区工作者效能不足的四个方面问题,并从五个方面对提高社区工作者效能进行了探索。陈校与金国华(2007)在阐述社区工作者心理素养的内涵和开展心理素养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心理素养评估体系、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等三个构建和提高社区工作者心理素养的途径。蒋益明(2008)通过对某城市的一个城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调查,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从社区工作者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向平萍、严颖颖(2013)提出,可以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基础保障、改善工资收入、规范建立培训和晋升制度,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激励效果。从实现激励效果的途径分析,台红、刘辉等人(2010)提出,要建立完善关怀激励制度,保障社区工作者良好发展空间。建立工资收入与考核挂钩机制,促进社区工作者保持激情工作。刘燕(2019)认为,要提高待遇保障、用好政治激励、强化关爱激励,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获得感。从改善薪酬待遇的角度,代霞(2012)提出,要根据社区工作者的绩效考核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探索实行浮动工资制度,即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主要与岗位、工龄、职称和工作业绩等因素密切关联。(6)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案例研究柯有民、陈亢(2009)着眼于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通过对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概况与主要问题的调研,着力探索建立社区人才“培养链”,对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提出建议。朱胜进(2012)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王马社区和小营巷三个典型社区为例,通过分析这三个社区工作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结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等现状及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分析,发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职业身份、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收入水平、完善晋升机制、营造社会氛围等对策。李敏(2008)以北京市某街道为个案,强调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的必要性,通过对该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现状分析,提出完善培训制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的途径。孙靖(2017)通过介绍深圳市“1+3+N”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势与弊端,以实地调研结果梳理现行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自身角色定位,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和技能。张潇颖(2021)全面分析了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F市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从分析社区组织架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配给、专业化程度和薪酬待遇等方面,提出应构建有效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激励与保障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通道。(三)研究述评综上所述,国外关于社区工作者的研究较早,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社区工作者内涵和角色定位的探讨,也有对社区工作者管理方面的研究,但实践研究还有待丰富。我国关于社区工作者地研究起步较晚,但相关的研究发展较快,目前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社区工作者定义、社区工作者素质情况、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对策和案例研究等。这些研究定性的比较多,定量的却比较少,大多是在理论和政策上探讨社区工作者队伍,缺乏采取调查法对具体社区的案例研究,对基层社区的研究也不是很多,本文将以上海市C镇为例进行研究,以便弥补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三、研究方法及内容(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及学校图书馆大量搜集有关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找出社区工作者的概念及相关队伍建设方面的理论,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案例分析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上海市C镇,通过前往该社区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分析其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与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针对所有的城区街道社区工作者设计了2份社区工作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以便通过对所有社区工作者自身能力素质的分析统计以及对他们工作的满意度和对社区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透析4个街道28个社区的工作人员管理现状与不足。3、问卷调查法设计《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并于2022年的8月20日-25日向该镇10个社区的300名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回收和分析问卷结果,了解这些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务等基本情况以及参与培训、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方面的情况,以便更深层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4、访谈法对各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在管理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发现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全面反映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在征求这些管理人员意见的情况下提出改善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5、比较分析法在提出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对策之前,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城市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借鉴其先进经验,从而使得本研究提出的对策更有价值。(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在社区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基本情况,并在指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引出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先对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工作者、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等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阐述社区管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等理论,并分析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先对上海市C镇进行简介,然后分析其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具体借助问卷调查法进行。第四部分是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先指出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五部分,国内外基层社区工作者管理经验借鉴。主要对英国、美国以及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在管理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方面做出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对策的提出提供基础。第六部分是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治理机构、规范制度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强化激励保障、实行有效监管等多个方面提出队伍建设的对策。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四、研究创新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上海市C镇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的创新点如下:一是研究对象的创新。现阶段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发达的地区,鲜少有对上海基层社区的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分析C镇的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情况,研究对象更加创新。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在研究的过程中,从治理、制度体系、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具有针对性和一定的新意。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而且还使用了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这使得对策的提出更站得住脚。第二章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一)基层社区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FerdinandTonnies在《CommunityandSociety》一书中提出,其将社区定义为:在某个特定区域的群体性活动。费孝通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早使用了“社区”一词,指出社区是基于某种原因,由不同群体或组织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2000年,民政部结合理论研究和各地实践,将社区定义为: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是一个小社会群体组织。基层社区是坐落于乡镇地区的社区。(二)基层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社工”,“社工”一词由西方社会流传过来,广义的“社工”是专门从事某种社会工作的人。我国关于社工的定义来源于原居委会工作人员,没有法律或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徐永祥在其《社区工作》一书中将社区工作者定义为:受雇于政府机构,或者在非营利的社会福利机构(如社区中心),在社区中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组织社区居民,动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和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本文所指的基层社区工作者是经过公开选举或招聘的在基层社区从事专职居民服务和组织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社区主任、社区副主任、社区行政助理、统计员、军嫂、“四师”(家教指导师、公共营养师、公共卫生师、心理咨询师)等。(二)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现代汉语词典》将“队伍”解释为:有组织的集体。结合该词义,本文将“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定义为:由上述一个个基层社区工作者所组成的团队,相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因此,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由通过选举、招聘、安置等方式集结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组成,具备团队协作的特点。队伍中的成员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但具有相同的工作目标,遵循相同的工作规则。(三)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队伍建设一般指的是以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为目标,通过加强理论培训、加大实践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做好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指社区工作者管理部门通过设置合适的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选拔、打造共同的事业愿景、建立完整的制度、组织系统的学习培训、进行合理的激励考核等有效手段,促使社区工作者们高效完成社区工作任务的一种行为。二、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础理论(一)社区管理理论“社区管理”一词来源于街道管理,从实际工作中自然形成,内容广泛,但至今缺乏统一定义。不少学者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政府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为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有效调控和自我管理,最终达到自治的一种行为。社区管理包括社区组织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党建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等内容,旨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居民文明素养、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发展社区经济、救助社区中弱势人群等。社区管理具备区域性、互助性、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点,不仅局限于特定的社区范围内,而且讲究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等的相互帮助、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由于人口流动较大的,会导致社区成员更加复杂,异质化程度高,增加社区管理的难度。再加上不同社区内成员各自的资源优势和需求不同,会导致社区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加不稳定。总之,社区几乎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部构成要素,形成了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参与的复杂结构,要想提高社区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就必须遵循全体利益原则、自治和自助原则、组织和教育原则、协调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等。上海市C镇在管理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过程中也应按照这些原则开展工作。(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的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矛盾持续加剧,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张和发展资本主义,不得不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中却发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其认为劳动力投资至关重要,这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思想长期沉积、演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其中,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认为,资本不仅是指一种物质财富,人力也应包括在内,不同于物质、货币等硬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软资本,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强,而且人力资本的增值潜力巨大。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中,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其内容如下:一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二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三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知识技术程度高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知识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四是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人力资本能够创造生产力,可以定价,还可以根据能力、技术、知识差异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社区工作者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社区有必要对其进行培训,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促进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于195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是受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所影响。保健因素仅仅只能消除工作人员的不满,而激励因素却能在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也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激励因素可以给人带来满意感,进而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双因素理论通过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这两种基本做法来达到激励工作人员的作用。直接激励方面,建设主体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满足社区工作者,使社区工作者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致和热情,使其具有荣誉感、责任感和极高的成就感。通过提高工资、培训工作技能等手段使社区工作者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激励措施要在较长时间内才会产生看得见的效果,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旦激发起来,其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而且这种提升会维持较长的时间。间接激励方面,社区工作者在从工作本身获得激励后,还应该持续配合工作以后获得的奖励。例如晋升、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奖金、食堂、工会活动等,都可以使社区工作者达到间接满足。注意两种因素的结合,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只能保证社区工作者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打造出一流的队伍。尤其在考核激励制度制定时,充分利用双因素理论,注意奖励要与个体的工作成果和产生的相关效益紧密联系,不能从始至终都是“无差异分配”。如果将奖励变成保健因素,那么再多的奖励也起不了激励作用。最终通过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更有效地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在加强上海市C镇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如工资待遇、工作强度等,使社区工作者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同时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如帮助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规划、利用岗位编制作为奖励、缩短工作时长等方式,使其努力工作,提高队伍工作活力。(四)人本管理理论“以人为本”与“人本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共识性的重要理念。早在中共十八大时就已明确指出,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更要学会尊重人,重视并善于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致发挥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的目标不是让员工消极的被管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人本管理通过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激发人的内在潜质,从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获取个人成就感。在人本管理中,所有管理工作要围绕人进行,使所有公共部门工作人员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激发他们工作的内生动力,加速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人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人本管理理论更加肯定人在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社区管理中可以把适当的激励,比如合理的薪酬、顺畅的晋升渠道、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等作为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主攻方向,从而持续促进社区建设发展。(五)协同治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多种学科研究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了协同理论这一新兴学科,西方学者将其引入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与治理理论相结合,为社会协同治理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协同治理可以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直接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也可看作是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互动合作,进行集体决策的过程。柯客·埃默森和蒂纳·娜芭齐认为协同治理使人们能够建设性地跨越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的边界,共同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我国的社会治理向来提倡治理依靠人民,治理为了人民。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社会协同主要指的是不断培育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扩展社区工作人员专职的概念,通过社区基础平台、社会组织服务载体和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支撑的互动作用,引导辖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与社区一起探寻、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实现1+1>2的最佳效果,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三、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一个好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不但能提供贴心的社区服务,还可以有助于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加速履行。我国把区,县以下的行政部门和乡、街道等分属于基层政府,充当金字塔或者行政组织最下端,我国基层政府所担负的责任与职能是十分巨大而复杂的,而且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并不多,一切社会服务职能,都得靠这些人去实现,不管是从应然或突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行不通。基层政府要想直接接触人民群众,化解各类社会问题,难度也比较大,在信息方面则是不对称的,正因为如此,基层政府单位难以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此时,只有依赖社区工作者协助基层政府履行这一公共服务职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养老服务与再就业服务等等,均需由社区工作者具体负责与落实。一方面社区文化在基层社会中具有灵魂意义,社区干部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发挥宣传,组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能够使社区文化建设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减弱,社区养老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而要想给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社区干部队伍。另外在解决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社区干部能起到一线小联络员的作用、信息员角色。他们全面了解了社区失业下岗人员各类资料信息,动员社区内部就业资源,面向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面向市场,面向科技、经费与信息的支持等等,社区也可设置公益岗位,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丰富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压力等等。(二)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比如低保办理,计生服务,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社区文化,医疗保健,环境清洁等等、邻里纠纷调解以及其他一系列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需要。我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也变得更加包容,城市社区的居民群体结构,也比过去更加复杂,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应相对全面地满足其上述理所当然的公共服务需求,现行体制下,基层政府难以直接接收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它要求有综合服务水平高、职业素养强的城市社区工作者做到承上启下、交流协调、甘于承担,全面了解社区居民实际需要,有的放矢,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根据不同需要,我国社区工作者有必要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得到更好的满足,给新时期社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切实加强广大社区工作者管理工作,为了造就一支具有较高工作水平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改进对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三)有利于促进社区社会治理的创新随着中国社会格局调整与转型,党委政府、企业转出的社会管理工作、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能必须由社区去承担,去完成,且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多数集中在社区这一承载平台来聚焦,社区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建设的形式、服务管理是基础性环节。这样,社区建设与社区工作者对我国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的影响日益显着。社会治理的实质就是群众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对城市社会进行管理,基本上可称之为社区管理,作为担负社区工作任务的首要,社区工作者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可谓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状况。社区工作者以小组为单位,促进社区教育,促进居民个人及家庭社会功能的发挥;引导、培育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能力,提高社区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区支持网络;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做到自助、互助与社区自治,推进社区文明、和谐与稳定等等。社会治理目前正处于新常态,实际上是要把社区社会工作的创新作为一个支点。扶持社区工作创新,鼓励社工专业人才自主创业,探索联动服务机制,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社会工作。通过社区的建立和完善、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联动服务机制等,拓展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提高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层次,不断革新基层社会管理方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从而注重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实际效果。所以必须用强化社区建设、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作为加快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等,完善新型网格化、网络化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合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四)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城市管理中处于最基层的地位。社区正在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等,都发挥着非常大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维护中国基层社会稳定最主要的依据,应该说,社区不稳定,也不会有我们基层社会稳定。社区工作者以现实的身份担负着社区的任务、担负基层社会稳定及有关重大工作的首要主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社区的工作、社区服务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素质。换言之,一个社区是否能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关键在于社区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所以要管好社工的根基,同时也有利于打破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加快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有助于疏通社情民意,避免政府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发生直接对抗,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到基层,消灭于萌芽期。社区工作者这一群体,将是我们党委政府破解城市各类社会问题的利器、切实保持城市社会和谐稳定,是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参考文献[1]刘霞.关于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钱兆永.规范化: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道路[J].社区,2004(9):2.[3]陈亢,王云瑜.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三结合"促"三化"——鼓东街道社区服务建设工作纪实[J].就业与保障,2002.[4]李晓光.健康小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B12):1.[5]朱玲,韩芳.社区多元治理中的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9(15):2.[6]邱璟,白新睿.试论社区工作者的素质结构[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3(1):5.[7]刘俊清.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扶贫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