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领域:空间与图形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方法提示: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课本第1—2页例1及做一做。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3.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2.使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比一比你的文具盒和橡皮哪个长,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你的文具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一、故事引入,统一认识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揭示原因:因为师傅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长度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量的方法:请一生当模特,老师和学生分别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模特”的臂长,体会因为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同时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2、反馈交流预习情况:预设2:学生在此环节可能人暴露出测量方法的不正确,后教时一定要注意,后教后还要让学生再次量,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二、组织活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老师想要知道我们数学书的宽(明确"宽")是多少,你们能帮(1)量的方法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教师还要做示范。自主探究1:(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预设:学生可能在回答是,表达的不是太清楚,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3)让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来做预习作业。3.反馈测量结果(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3.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教师再做小结。小结: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短。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活动三:1、你的身高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学生尝试量后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要用统一的标准来量。2、估测:你的课桌长大概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1、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里面,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修订栏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总结:这节课,通过测量物品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统一单位长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课本第3页例2,例3及练习一第1、2、3、6题。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方法,能熟练看出1厘米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及合作精神。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长(5)厘米 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个,图钉,2分硬币一个,一条细绳,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墨水瓶盒。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物体作为统一标准测量长度?了解一、创设情景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定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来量一量学具中最长的那个纸条长度。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量完后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教师说明:在测量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工具?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1)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2)你们知道的尺子可真多!那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尺子吧!举起来(3)荷!真漂亮、各式各样。那你们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细观察(4)注意!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小声说:“有”!你没有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就尺子上面有“小竖线”。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这些“小竖线”叫刻度。(5)小结: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图钉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一厘米师:“现在用手中的尺子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准确吗?”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图钉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再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2分硬币的直径、灯开关按钮、桌面上的小钉子等)知道了1厘米,你还想知道什么呀?(几厘米)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②出示一把断尺,这把尺子断了,没有0刻度了,还能用吗?从2刻③比划:在尺子上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④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数学书找到短边,小组讨论这样量你们同意吗?量的结果一样吗?还有其他方法预设:数学书宽的长度可能不是整厘米的,可以让学生估成整厘小结:看来从刻度几量都可以,只要数清楚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哪个组量的不一样呢?(这样对吗?为什么?)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展示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预设:有的学生这能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后教:示范从“0”刻度开始量,并让学生体会到优势。(3)说一说课本例2中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还想再量吗?还有好多学具,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还第1题,教材给出了削过的铅笔实物图,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铅笔和尺子都是按实际长度画出的,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设计这种练习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测量实物长度的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用尺子实际测量削过的铅笔。由于削过的铅笔尖无法靠近尺子的刻度,可以提醒学生借助三角板来量。第2题,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不同长度,一方面使学生练习量长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实际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把量出的结果作上标记,如量出3几个同学比较所量结果。第3题,是让学生量一些实物的长度。练习时,一要让学生明确所量的长度指的是实物的什么地方;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指导。如果墨水瓶盒不好找的话,也可以改量其他实物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但测量的标准是曲别针。通过这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练习时,应准备好题中要求的实物和一些曲别针,将曲别针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曲别针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一下,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7、填空:(1)刻度尺的刻度“0”到“3”是()厘米,从“1”到“6”是()厘米。(2)我们一根手指宽大约是厘米。掌宽(一乍)大约是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3.同桌说一说你的一乍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再测量验证一下估10厘米+18厘米=17厘米-5厘米=53厘米+6厘米=五、布置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课本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第4、5题。1.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米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家长协助下,剪一根1米长的绳子或做一根1米长的竹竿。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一、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受1米的长度.1.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的是由10个“10厘米”组成的.教师要引发学生想: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2.下面拿出你自制的1米工具和你两臂张开的距离比一比,来1米到底有多长?然后用手势来表示1米的长度。三、建立1米的表象,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团毛线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启发:指着拉开的毛线,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毛线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自主究问题:那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交流,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量出来的,进一步加深1米等于100厘米。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毛线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毛线。你是怎么量的。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2)提问:李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双臂展开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2)按要求排一排3米40厘米30厘米100厘米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一根铁丝围成的,算一算,比一比,哪个图五、梳理知识认识米课本第5页例6及练习一第7—10题。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刻度尺,细线、长方形纸等。比一比:这两条线的不同:【比一比】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交流汇报】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出现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同桌先互相说一说。预设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预设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3.【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并交流。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4.【量线段和估线段】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教师后教时一定要注意画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练习一第10题: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练习本上画一个3厘米长的线段,并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教师后教: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3厘米地方。基础测试: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整厘米数的线段,让同桌量出它的特点,由此判断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都有单位名称,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物体的长度进行思考。如14厘米的纸条去掉8厘米是6厘米,所以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线段有长短吗?()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认识线段线段的特点:1.直的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学情分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预习设置】【自主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教学流程】【复习导入】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探究新知】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生:在动物园里见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巩固应用】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解决问题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知识领域:数与代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连加、连减和加减加减混合混合加减法估算加、减法估算方法提示:本单元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和情境图,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详细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计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境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原有知识基础,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去突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点,还可以促进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联系,让学生获得100以内减法的整体认识。传统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记忆和应用,忽视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理解。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改变这种做法,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特别是在整理复习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计算中切实感受到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它们主要区别是加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1.熟练掌握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单元课时划分:12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课时)4.加减法估算(1课时)5.整理复习(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在教学加法计算之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图中给出了二年级4个班的人数和每个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创设了一种现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开始,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学生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提出了口算要求,复习口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理解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作好准备。【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竖式的算理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正确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初学笔算的同学往往出现先口算出结果,再去写竖式的现象,要让学生们通过多练习,培养他们先用竖式计算,再把结果写上去的习惯。【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竖式计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自己看课本第12页例1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的格式,再尝试模仿用竖式计算23+5、4+32想一想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可采用抢答、听算等形式进行。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二、探究新知1.(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班级数(人)班级数(人)带队老每班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线下面,对齐十位。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巩固应用】“”是合起来的意思,进一步领会加法的意义,巩固竖式计算的【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个位与个位对齐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例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重点解决竖式对位问题,并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学情分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旧知识,采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摆小棍的方法。尝试通过小棍的不同摆放位置,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哪种摆法既能看出两个加数各是多少,又很容易知道和是多少,从而体会出摆小棍与竖式写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悟出为什么要这样写竖式和为什么要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充分发挥小棍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修订栏难点: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数加法的格式,再尝试模仿用竖式计算23+65、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自主探究】【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探究新知】3.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呢?学生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生3: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个珠子,个位上加2个珠子,十位上的6位上7个珠子合起来表示的数是67。(学生边说边演示)学生在说算法时教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用竖式计算一下: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教师巡视,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4)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巩固应用】指名表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教学内容】【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感受“满十进一”,提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学情分析】学生是刚满7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2.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自主探究】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预习设置】尝试计算35+37=和【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探究新知】课件出示课本第14页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师:小组内试一试。师:同学们想了不少办法,是不是摆一摆小棒,看一看该如何算(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算法,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质疑)小组上台展示并解释。(边摆边说)师:大家看到这种摆法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几根,但是我们总生:可以列竖式做!生:我会!(少部分学生举起手来)生:个位相加满十就要进位,从个位向十位进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以课件完整地出示计算过程。【即时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以巩教师小结,并板书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笔算加法应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巩固应用】强调两点:(1)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2)十位上的数相加时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回顾进位加法应注意的问题,再说说它们分别错在哪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进位加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3.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上的1。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算理认识,普遍学生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式题。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