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句段构思(解析版)高频考点一句段作用句段作用题一般不要求总体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主要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重要句段重要的句段主要选择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一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尤其要注意开头、中间、结尾段落中的语句。内容上,主要考虑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等;结构上,主要考虑与前文和标题的关系;形式上,主要考虑手法和读者等。理解句段作用的方法分析句段作用题立足内容上、结构上和形式上三个答题角度:①内容上,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奠定基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揭示、强化和深化等作用。②结构上,分开头、中间和结尾段落的作用。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交待主要形象、写作原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或与下文构成对比;统领全文、提纲挈领;提出问题,引人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中间: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由写景转向抒情等。结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委婉含蓄,回味深长;照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等。③形式上,主要分为手法和读者两个方面来考虑。手法上,主要考虑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读者上,一般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等。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句段作用分析的三个角度(即内容上、结构上和形式上),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典例01(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r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2、考点原题: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考点解析: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文章主旨。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句段作用分析的三个角度(即内容上、结构上和形式上),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答案:(1)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的建筑所用的机器,二者都体现机器的力量,具有相似性。(2)拓展文章的广度,丰富其内容。(3)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典例0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绵邈,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遥远的。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作料,芝麻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2、考点原题: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3、考点解析: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先看第六段所写内容,描写了闽江滋润下的福建家乡气候温润,鲜花盛开,尤其写了母亲和姐姐戴花的情景,“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同时照应了最后一段“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第六段描写家乡风物,写“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写“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同时也照应了前文第二段的“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与之形成了呼应。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侧重写福建家乡的风物情调,写闽江、写鲜花、写妇女戴花的习俗;它与上段介绍老北京的卤煮火烧、打卤面、羊杂碎汤、大火烧等饮食生活,以及下段写北京的“五四”运用、戊戌变法等厚重历史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且从饮食到家乡风物到历史文化,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而写家乡风物的段落就处于这份文脉的中段。第六段写家乡风物,其实是写自己性格的本源,自己由灵动而飘逸的南方来到古朴浑重的北方,对这座城市从最初的生疏,到最后的认同,“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乃至于最后“再造”,使得“多汁液”的南方人的性格“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北京成了“我”的精神家园。第六段对家乡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句段作用分析的三个角度(即内容上、结构上和形式上),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答案: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高频考点二行文构思构思特色一般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者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结合文本分析构思特色的特点,答出作用至关重要。简要分析本文在整体构思上的巧妙之处。(6分)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色。(6分)行文构思技巧①线索:组织材料,贯串全文;结构清晰,行文富于变化。②思路:先总后分,抑扬,前后对比,先实后虚和逐层深入等。③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是否详略得当。④叙事:叙述的人称(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等);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等)⑤段落:开头,设置悬念,开门见山;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结合;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此外,还有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和照应标题等。(2)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定角度。根据题干中的要求,梳理相关情节,从线索、思路、详略、叙事和段落等行文构思技巧中,找准切入的角度,确定答题的角度。第二步:简概括,析效果。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善于结合文本,逐层进行阐释。既要扣住表达效果,又要分析对散文主题、作者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典例01卢沟桥情思碧野①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我走过了曲折漫长的人生道路。现在,我终于回到了四十年前青年时代来过的卢沟桥。②四十年前,我们一群,年华正茂,燃烧着青春的热力,满怀生活的理想。那时,我们一群小伙子和姑娘,来到这闻名于世的卢沟桥,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③四十年后的今天,正值初秋,这是引人怀念往事的季节。我重游卢沟桥,凭栏眺望,桥头的柳色还青,永定河细浪粼粼,西山重峦含烟……④回想当年,我们数石狮子的情景如在眼前。桥栏石柱上的石狮子繁多,大狮子身上、脚下还藏有许多小石狮子,我们小伙子用巴掌拍着石狮子,姑娘们用手指点着石狮子,但每个人的得数都不相同。谚云:“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桥上飘荡着我们快乐的笑声,充满了我们青春的情趣。⑤现在,卢沟桥在秋天的阳光下,天青云淡,大地明朗,河水清清,山川灵秀,但在凭栏回忆往事中,我却带点惆怅。据说卢沟桥和西安的灞桥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我望着桥头柳枝,更加怀念我年轻时的朋友。有如八百年来的卢沟古桥,历代有多少行人车马从这里经过,“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人们从一个起点出发,但所走的路子却是千条万条。往日我那许多朋友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我知道有的牺牲在风云滚滚的太行山上,有的死在黑暗潮湿的囚牢里,活着的各自西东,寥寥无几……⑥记得我们当年离开北平,正是中国人民在卢沟桥上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放出抵抗的第一枪之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表现出为国赴难的精神。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古时又名黑水河和无定河。燕山黑水从古以来是征战之地。在点燃民族解放战争的熊熊烈火之初,我们在北京西南一角,曾看见壮士背上飘着红绸的大刀。那凝结着民族仇恨的刀光,使敌人丧胆,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这一群,风尘仆仆,汗流满身,在琉璃厂,在骡马市大街,为抗日英雄们奔走募捐,收集慰问品。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纷纷奔赴民族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卢沟桥”这三个字,已经用金笔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永放光芒。⑦现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神圣敬意和无限思念故人的深情,重来卢沟桥,带着一颗激烈跳动的心,在卢沟桥上流连徘徊。⑧今天,在眼前,石狮子依然千姿百态,情调优美,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仰天欢笑,有的伏身静卧,有的活泼嬉戏,各富个性。特别是那些小石狮子,天真顽皮,有的爬到大石狮子的背上,有的咬住大石狮子的颈铃,有的戏弄大石狮子的璎珞。艺术上达到了完整和谐的高超境界。这八百年前金代的宏伟工程和精湛的雕塑艺术,给中国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奋与智慧。⑨不仅石狮子是出自慧心的艺术创作,而且长桥的石栏也都是一色的汉白玉石巧手砌成的。大桥两头树立的四支华表,以及桥头两侧的两对巨大的石狮石像,无一不是精雕细刻,光彩美观。据说这卢沟桥是我国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纵然经过八百年的兵灾、水患,但历代修缮保存至今。这足以说明中国人民对这座古桥的爱护和珍惜,它焕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和辉煌。⑩卢沟桥除了石狮子闻名遐迩之外,还有桥头上一座盘龙碑亭里的一块镌刻着“卢沟晓月”的大石碑使人十分注目。“卢沟晓月”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早晨的月色特别迷人。黎明时站在卢沟桥上,凭栏仰望,幽蓝的天空上几颗疏星,一钩淡月,远眺永定河从朦朦胧胧的晨雾中蜿蜒流来,晨曦映照,西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永定河古称浑河,古诗人对“卢沟晓月”曾经这样描写过:“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宜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⑪现在,正是早秋季节,我设想置身卢沟桥上观赏晓月,脚底下是波浪微微闪光的永定河水,头顶上是晴空圆月,周围是曙光照着的苍茫的大地。此情此景,我愿化作汉白玉的石人,与卢沟桥合为一体,永远伫立桥上,在“卢沟晓月”的清辉中,世世代代怀念着我那些年轻时的友人。⑫但是当我从迷茫的幻境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看午日阳光洒满大地,游云如丝,晴空万里。卢沟桥的永定河上游,京广铁路大桥正在通过千里奔驰而来的蓝色列车,带来了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科学家和劳模代表;下游,公路大桥正不断地行驶着载重汽车,运来了华北大平原的丰富的物资……⑬正当我为卢沟桥胜地心荡神摇和为美丽的现实礼赞不已的时候,伴我而来的同志忽然告诉我说:“文物队已经数清了卢沟桥的石狮子,一共是四百八十五个!”我惊喜地想起,当年我们年轻的一群,正合石狮子的最后两个数,十五个!我站在卢沟桥上,凭栏眺望,早秋如画,柳色青青,河水奔腾,大野茫茫,宛平城墙巍峨,西山重峦含烟。我怀念四十年的过去,情思绵绵。(有删改)1、考点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整体构思技巧的能力。2、考点原题:简要分析本文在整体构思上的巧妙之处。(6分)3、考点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定角度。根据题干中的要求,梳理相关情节,从线索、思路、详略、叙事和段落等行文构思技巧中,找准切入的角度,确定答题的角度。①本文的标题是《卢沟桥情思》,以“情思”为线索。②本文以“卢沟桥”为载体,将回忆与现实交织。③缘景生情,运用有关史实、掌故、古诗等,书写卢沟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景及物及事及人。第二步:简概括,析效果。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善于结合文本,逐层进行阐释。既要扣住表达效果,又要分析对散文主题、作者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①以“卢沟桥情思”统摄全篇,“卢沟桥”是触发情思的物质载体,“情思”是构建全文的情感内容。②作者立足现实——“现在,我终于回到了四十年前青年时代来过的卢沟桥”“四十年后的今天,正值初秋,这是引人怀念往事的季节。我重游卢沟桥,凭栏眺望,桥头的柳色还青,永定河细浪粼粼,西山重峦含烟……”“现在,正是早秋季节,我设想置身卢沟桥上观赏晓月,脚底下是波浪微微闪光的永定河水,头顶上是晴空圆月,周围是曙光照着的苍茫的大地”“当我从迷茫的幻境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看午日阳光洒满大地,游云如丝,晴空万里。卢沟桥的永定河上游,京广铁路大桥正在通过千里奔驰而来的蓝色列车,带来了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科学家和劳模代表;下游,公路大桥正不断地行驶着载重汽车,运来了华北大平原的丰富的物资……”;作者回忆过去——“四十年前,我们一群,年华正茂,燃烧着青春的热力,满怀生活的理想。那时,我们一群小伙子和姑娘,来到这闻名于世的卢沟桥,最感兴趣的是数两边桥栏杆上的石狮子”“回想当年,我们数石狮子的情景犹如就在眼前”“在点燃民族解放战争的熊熊烈火之初,我们在北京西南一角……”。③“八百年来的卢沟古桥,历代有多少行人车马在这里经过,'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表现出为国赴难的精神。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古时又名黑水河和无定河。燕山黑水从古以来是征战之地”卢沟桥’这三个字,已经用金笔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永放光芒”“卢沟桥除了石狮子闻名遐迩之外,还有桥头上一座盘龙碑亭里的一块镌刻着'卢沟晓月’的大石碑使人十分注目。'卢沟晓月’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古诗人对'卢沟晓月’曾经这样描写过:“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宜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根据以上内容分析,文章抚今追昔,将历史、掌故、古诗、人事、风景、现实等融为有机整体,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开阖自如。文中多处段落采用缘景生情的手法,将景物置于历史长河中来抒写情思,由景及物及事及人,联想丰富,情感深挚、坦诚。答案:①以“情思”为线索,叙述自己重返卢沟桥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脉络分明,内容集中。②以“卢沟桥”为载体,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情思丰富。③缘景生情,将景物描写放到历史长河中,运用有关史实、掌故、古诗等,书写卢沟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景及物及事及人,令人产生深远遐想与绵绵情思。典例02最后的聚会①“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②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一身,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呼吸渐渐微弱。③晚上9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④史夫人陈希米签了停止治疗的同意书,还要签一沓器官捐献同意书。陈希米问凌锋:“他这脊髓和大脑有研究价值吗?”凌锋说:“太有了。”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⑤天津红十字会的人赶来,他们负责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凌锋说,2010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5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5个。⑥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再有4天,他就60岁了。⑦开始肝脏移植手术,肝脏被飞驰运往天津。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苏醒。⑧18岁时,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去陕北插队。1971年夏末,在一次放牛时遇到暴雨冰雹,史铁生病倒,高烧,腰腿一天比一天疼。史铁生回到北京,一年多后,他的下肢彻底瘫痪。此时,他21岁。⑨1974年,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能摇着轮椅拐进不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⑩2011年1月2日,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掩在一排香火店中。紧挨院门的一家小店门口,有人喊着:“姑娘,来算一卦,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小伙子,你别不信。”突然,那人脱下生意人的面孔,凑过来,成了街坊的样子,“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⑪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通过的大杂院窄道,去不远处的地坛。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⑫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⑬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⑭在王府井书店的角落里,何东看见一本装帧简陋的白皮小书《我21岁那年》。以硬朗著称的主持人何东在书店里一边看,一边哭。何东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应付不了的,最多一死。但当父亲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他崩溃了。“我一个念书的人,六神无主,很少有书教人救自己,让人内心能面对自己,没有。”直到碰见史铁生的那本小书。何东又找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来看:“它告诉我,除了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灵魂的世界。”⑮1995年,一个香港记者问:“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漂白制剂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手动螺旋切菜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多媒体图书馆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发行预付费电话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修脚时穿的泡沫拖鞋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扩音器用变送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3.2遵守规则 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项目营销计划书
- 广告咨询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创建设计和维护网站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4.2+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小小糖果师:制作糖果
- 《宋词选》名家词作解读与鉴赏
- 病案科应用PDCA提高病历归档合格率PDCA质量持续改进案例
- 冷弯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 GB/Z 43280-2023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 牛津英语四年级上册4A-M2-Unit-3-The-lion-and-the-mouse优秀信息化教案附反思
- 作文格子稿纸800字-A4打印版
- 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月供及节省利息EXCEL计算
-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课件
-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