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60分。)1.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②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猛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显明特色之一就是擅长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见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4.“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句话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5.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整顿全国币制,将铸币权收归朝廷,郡国亦不得铸钱。武帝以后100余年,共铸铜钱280亿枚,使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些措施A.消退了诸侯割据的基础 B.加重了农夫的赋税负担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政府的垄断经营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经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A.自然灾难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7.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本草纲目》D.《千金方》8.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A.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B.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C.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9.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安排土地B.将国家驾驭的土地授予无地农夫C.对广阔农夫平均安排土地D.完全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全部制10.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当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A.主子公在“市”买东西运用了纸币 B.主子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C.主子公屋内摆放着精致的青花瓷器 D.长安城里有很多外国商人11.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心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强化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养12.大运输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输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意隋炀帝游玩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沟通D.巩固隋的统治1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很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允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以法治国14.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觉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心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协商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冲突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D.提高了中心政府的行政效率15.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春游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很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C.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D.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16.许瑶云曾评价某位书法家时说:“志在新颖 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下列属于该书法家作品的是A. B. C. D.17.如图所示,宋太祖时起先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瘦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A.提倡大臣独立思索 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 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18.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学问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旺盛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学问分子确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1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国家行政权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渐渐被减弱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渐渐被打破 D.宰相渐渐退出了权力的中心20.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精确的是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秦郡县、道魏晋南北朝州郡、王国县、侯国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府、州县宋路府、州县元省路、府、州县清省府州、县A.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行政区划 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化而来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心集权弱化 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21.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 B.礼乐制度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人人心 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22.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行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23.《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肯定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动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务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徙民实边,修长城 B.建灵渠,出兵南越 C.统一文字,焚诗书 D.除谥法,废“封建”24.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具体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査)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A.标记古代户籍管理起先 B.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C.目的在于限制土地兼并 D.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大户25.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起先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限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冲突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26.两汉时丝绸投入市场的产品起先不断增加,唐时丝绸产地扩展到湘西、云南等边远地区。作为赋税征收,唐朝天宝年间,全国仅一年收上来的绢就达到约计740万匹,丝111万斤。可见这一时期A.江南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B.市镇经济旺盛C.封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D.农夫摇役沉重27.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心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心集权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留意门第家世28.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觉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29.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缘由。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B.中心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D.减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30.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沟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大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18分)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材料二秦始皇实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体,以有诸侯。”材料三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材料四张骞通西域路途图材料五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1)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更?(2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斗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相识,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2分)(3)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心造成什么影响?依据材料三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实行什么措施消退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学问,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日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白什么?(6分)(5)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心集权制度在古代有何作用?(2分)32.某历史爱好小组实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22分)(政治制度篇)材料一(经济发展篇)材料二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走向衰亡篇)材料四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主动作用?(6分)(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觉唐太宗相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实行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4分)(3)依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缘由有哪些?(6分)(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学问,你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有、人民华蜜?(6分)铁人中学2024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60分。)1.D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①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②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③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2.B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分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3.A结合所学可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儒家“仁”、“德”的思想,“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墨家“尚贤”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D依据“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可知班固认为秦的统一使人民免于再遭遇战国时期的战祸,从而为人民的生产供应了安定的环境,故选D;脱离了诸侯统治不是班固所强调的主旨,解除A;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出对人民的影响,解除BC。5.C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心,禁止地方郡国发行货币,变更了汉朝币制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正确;诸侯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A解除;BD与材料无关,解除。故选C。6.B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缘由是灾难发生,可推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反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指责和警告;假如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激励,因此人君必需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解除C;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解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经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结合所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分析解答。7.B8.B材料表明,门阀土族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坚守儒家共同体理念,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抵抗北方强敌对东晋的进攻,重整南朝统治秩序,反映出门阀土族在乱世中仍旧坚守了自身的责任,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门阀士族在汉末动乱中遭到排斥,在五胡进入中原时被迫南迁,这两个时期没有为平乱治国做出贡献,A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土族在乱世中坚守了儒家共同体理念,但不能据此推断维护了儒家的独尊地位,且当时儒学独尊地位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士族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但无法推断发展速度,也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D项错误。9.B北魏实行均田令的内容之一是,把国家限制的荒地安排给农夫,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不受桑田。即国家驾驭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夫,答案为B;北魏实行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不受桑田。平均安排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北魏实行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下,不授予露田。因此,对广阔农夫平均安排土地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不侵扰地主阶级的土地是均田制的一个特点,而不是“均田”的主旨,D错误。10.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都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符合历史事实,D项正确;“晋商”和“会馆”是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A项错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B项错误;青花瓷直到宋元时期才出现,C项错误。11.B依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心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心加强对地方限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心集权,故答案为B;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选项解除;材料与科举制无关,C选项解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心加强对地方限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养无关,解除D。12.C依据所学学问,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输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沟通,答案为C;A是开凿大运输河的缘由,解除;大运输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B错误;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输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D错误。13.A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果,体现的是公允公正,这是“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A正确,BCD解除。故选A。14.D依据“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心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协商并处理军国事务”,以变更“唐太宗发觉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齟齬扯皮之事”,“由是鲜有败事”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中心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扩大封建君主的权力和缓和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不符合题目主旨,解除AB两项。解决了君权与相权冲突的是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C项错误。15.B材料体现的是唐诗宋词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生活的世俗化,B正确;材料未说明是城市生活,A解除;材料未涉及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C解除;材料中的女子不属于士人,D解除。故选B。16.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志在新颖 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描写的是草书的艺术特色,与第四幅图片展示的书法作品一样,D项正确;第一幅图中的书法艺术是隶书,A项错误;其次幅图中展示的是楷书作品,B项错误;第三幅书法艺术是行书,C项错误。

17.C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沟通,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逼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索不符合材料主旨,A解除;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B解除;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D解除。故选C。18.B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在打击武将权势的同时,其文化政策和学问分子政策,推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昌盛,这说明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B项正确;科技发展与文化旺盛的关系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宋朝文治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关系,不能说明学问分子确定科技发展,C项错误;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9.B依据所学可知,秦汉至宋元,是地方的行政制度渐渐完善的过程,中心集权不断加强,比如郡县制度到行省制度,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渐渐被减弱。故答案为B项。A项,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解除;C项,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起先了,解除;D项,国家行政权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权力不断地加强,解除。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纳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驾驭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常要留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驾驭运用。20.A由表中信息和所学学问可知,秦以来,随着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幅度也不断增加,管理层级不断增加,由此可以得出,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着行政区划,故A正确;魏晋时期的州,是由监察区域演化而来,故B不正确;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更总体是加强了中心集权,故C不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存在,故D不正确。21.C材料表明随着玉代表德的思想产生之后,玉器渐渐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表明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起先重视德教。C正确;儒家正统思想在汉朝确立正统地位,A解除;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渐渐被破坏,B解除;材料表明因为德的关系,玉才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不是玉器的制造技术进步,D解除。故选C。22.A依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索,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留意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肯定是立嫡,故B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依据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错误。23.DABCD都是秦朝加强中心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最能体现加强中心集权,故D正确。24.B汉政府严格户籍管理,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从而强化国家机器的统治基础,故选B;我国户籍管理的做法不是从汉代起先的,解除A;汉初严格户籍管理是为了加强国家管理,并不肯定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和打击地方豪强大户,解除CD。25.B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来看,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须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限制,并且增加赋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抑止士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人和正式居民之间的冲突,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重心南移无关,D错误。故选B。26.C据材料“两汉时丝绸投人市场的产品起先不断增加”、“唐时丝绸产地扩展"“一年收上来的绢就达到约计740万匹,丝111万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快速,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不能反映市镇经济旺盛状况,B项错误;纳绢代役是在唐朝,D项错误。故选C。27.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心官员兼任”可以看出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心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解除。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心官员兼任”,结合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即可。28.C依据材料“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并结合唐代的社会状况可知,唐朝商业发展快速,尤其是南方地区通过海路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渐渐加强,表明江南水乡的经济文化渐渐兴盛。C正确;依据材料“舟”“船”“渔”“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