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_第1页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_第2页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_第3页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_第4页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PAGEPAGE0目录1项目概况 21.1规划背景 21.2现状分析 31.2.1区位、用地现状与自然条件 31.2.2现存建设问题 42规划依据 63规划目标 73.1转变空间扩展方式,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追求 73.2注重校区间联系,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园体系 73.3强化校园景观和文化个性,创造一流的大学校园环境 74规划理念 84.1持续生长的校园空间 84.2开放互动的交流场所 84.3田园型的生态景观 94.4传承历史的文化载体 95总体规划 105.1总体意象 105.2规划布局 115.2.1学科群空间布局 115.2.2功能分区 135.2.3规划结构 135.3土地利用规划 145.3.1地块划分原则 145.3.2地块性质分类 145.3.4用地构成 145.4道路交通规划 155.4.1道路网功能分级 155.4.2人车共存干道体系 155.4.3主要交通节点组织 165.5.4公共交通规划 165.4.5停车规划 175.4生态景观规划 185.4.1景观结构 185.4.2景观意向 195.4.3绿地系统(绿化空间) 205.4.4水系(滨水空间) 235.4.5广场 245.4.6建筑景观 255.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5.5.1对内公共服务设施 255.5.2对外服务设施 265.5.3体育设施及场地 275.6环境卫生规划 275.6.1环境卫生规划原则 275.6.2垃圾产生量预测 285.6.3垃圾收运及处理方式 285.6.4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布点规划 285.7给水工程规划 295.7.1给水规划原则 295.7.2给水规划依据 295.7.3规划用水量 305.7.4供水水源 305.7.5给水规划 305.8污水工程规划 315.8.1规划原则 315.8.2排水体制 315.8.3规划污水处理量 315.8.4排污系统规划 315.8.5污水管网规划 325.9雨水排水工程规划 325.9.1规划原则 325.9.2雨水工程管道设计标准 325.9.3规划管网布置 335.10电气规划 335.10.1现状分析 335.10.2设计依据 345.10.3供配电系统 345.10.4智能化系统 355.10.5消防 355.10.6照明与节能 365.11管线综合规划 366规划控制与技术指标 376.1控制指标 376.2技术指标 387分期规划 408竖向设计 428.1指导原则 438.2场地整合设计 439空间意向与建筑设计 439.1核心教学区 439.2西校区(文科、艺术) 449.3研究生园 449.4学生宿舍 449.5科技学院 459.6工科产业园 4510规划实施建议 45宁波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讨论稿)1项目概况1.1规划背景

宁波大学成立于1986年,它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国家教育部、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属全国四所侨资大学之一。筹建之初宁波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总体规划,1985年时曾通过全国方案征集的办法遴选宁波大学规划设计方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德汉副总建筑师主持设计的方案获优秀设计第一名并获得设计权。当时的规划年限是15年,即1985年至2000年,规划基地面积为1283亩。规划1990年在校学生达到2000人,教职工600人,外加一定数量的研究所人员,规划总建筑面积106535平方米;规划远期2000年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总建筑面积达286500平方米。总体规划确定后,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基本遵循了该规划的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宁波大学特色校园空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规模发展速度迅速,到三校合并的1996年,本部校园在校生已经将近万人,1985年制定的校园规划已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1998年,学校决定进行规划修编,邀请浙江大学王德汉教授作为规划顾问,宁波大学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组织规划修编。这次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对许多校园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使学校事业发展难以科学预测,加之高校后勤改革对学校布局调整的影响等原因,修编后的校园规划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义不是太大。宁波大学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300余名,研究生741名,外国留学生(含短期培训)17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9700余名,教职工2840余名。建校短短20年中,宁波大学为宁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为宁波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侨资性、地方性和开放性四个特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在《关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定》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到要“集中力量把宁波大学办成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还多次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宁大工作汇报,并积极研究,为宁波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并对宁波大学提出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水平的新要求。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省、市发展需求,《宁波大学“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和《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发展及实施方案》提出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建设发展目标以及校园远期发展构想,对学校近期和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落实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并使其纳入宁波市整体发展规划,2005年底,宁波大学规划建设协调小组决定开展新一轮校园总体规划组织与编制工作,确定由市规划局和宁波大学协同完成学校空间布局规划。市规划局高度重视,以局内项目下达内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院组织专门设计班子着手规划工作,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组建校园规划组配合规划院完成空间布局规划并展开进一步的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工作。1.2现状分析1.2.1区位、用地现状与自然条件校园规划基地位于高教园区北区,距宁波市中心11公里。现有土地1745.54亩,实际使用土地面积约2091.01亩(包括镇海区联丰村土地136.88亩,江北区双桥村土地208.59亩。上述两块土地因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尚未正式供地并办理土地证)。规划基地面积约3000亩,周边控制用地约2000亩。基地中部有风华路(城市主干道)穿越,东以规划中的宁波市东外环(城市快速道路)为界,北以镇海区的临江路(城市主干道)为界,西到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西界,南至甬江北岸滨江路。依据《宁波市三江片高教园区北区分区规划》,明确学校周边需配套的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绿地,并预留这些用地。包括保留现状给水泵站,新建110KV变电站、垃圾中转站、公交首末站、社会停车场,以及防护绿带、滨江绿廊等城市绿地。这些用地严格控制在学校用地之外。现状校园由三个区组成,本部建于1986年,现状用地约90公顷,包括本科、研究生教学以及行政、后勤、学生宿舍、教工住宅等功能区,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西区原为宁波师范学院,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是民办学院的教育基地,现状用地15.88公顷,也包括教学、行政、体育、后勤、学生宿舍等功能,有在校本科生8000余人。北区始建于2000年,现在为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现状用地面积47.57公顷。其中学生村用地23.2公顷,目前住宿学生15000人。 该地域平均海拔2.43米,黄海高程4.3米。最高洪水位3.09米,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年平均气温16.2—16.5℃,最冷月在1月,月平均气温4.3--5.8℃,最热月在7—8月,月平均气温26.8—28.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317—1719毫米,各月分布不均匀。地震烈度6度,地耐力4—3T/M2。表层土1—2米。1.2.2现存建设问题发展用地的限制。目前宁波大学受到城市用地限制,校园用地不完整,空间破碎。风华路割裂南北校园的联系,双桥村作为“园中村”嵌于校园中,对校园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校园现有用地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宁波大学目前的建筑容积率约为0.45,建筑密度为12.9%。大部分建筑物是1995年以后修建的,建筑基本上以中低层为主,占地面积大,而建筑面积容量较小,使用面积有限。在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是校园规划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点谱插花”式的无序建设。由于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缺少计划、规划的扩张,采取“建到哪算到哪”的混乱无序的建设方式,建筑“插花”式布局现象严重,建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对话。这与侨资大学非持续稳定的建设投资方式有关,同时也受到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扩大与资源紧张矛盾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非常规跨越式发展与长期滞后的校园统筹规划的矛盾。粗放单调的建筑空间环境。建筑环境单调,空间层次不丰富,缺乏场所感。建筑室内外交往空间较少;不利于师生、学生间交往和次文化圈的形成。本部校园与路网成45度角布局的建筑容易造成早期规划中校园肌理过于强烈,不利于空间的有效围合和多轴线组织,与城市空间以及校园生长空间难以融合。建筑风格不够鲜明,除了主轴线上标志性建筑物和老图书馆外,其他建筑普遍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建筑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建筑景观不足。有一部分建筑质量粗糙,老化速度快,使用功能不强。建筑节能设计薄弱,特别是在节水、节电、中水利用、风能利用、太阳能力利用等可持续建筑发展领域更是空白。

校园内、外部交通组织问题突出。首先,宁波大学的本部和北区之间被风华路分割,随着学校规模的向北扩展,穿越风华路往返于南北校区的学生越来越多,存在严重的交通隐患。其次是东西校区间交通联系不畅。东西校区之间主要靠双桥村联系,双桥也存在交通拥挤的问题,交通流高峰时段经常造成人流堵塞滞留。三是本部的生活区和教学研究区的交通联系不便捷,道路功能等级不够分明。由于两者之间的道路网密度不足,道路功能等级不够分明,特别是缺乏便捷的水平方向道路,导致行人穿越草坪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大量45度倾角的干道网和水平南北方向布置的建筑组合容易造成锐角迂回,不符合人的行为心理习惯。四是公共交通组织不合理。宁波大学远离市中心,公交车是学生和校区教师进入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目前站点设置不合理,造成南北2公里长的校区缺少便捷公共交通。而校区东西方向上1.5公里的距离也没有短途公共交通解决。五是停车位严重不足。近年来,宁波大学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但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增长相对迟缓,且缺乏统筹规划。教学区和教工生活区的临时停车数量增长很快,汽车占用路面、活动场地或堵塞出入口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景观特色不够鲜明。校园绿化未形成鲜明特色,绿化系统性差,绿化品质参差不齐,近几年的树种明显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同时未形成秩序化,即各树种的配置缺乏统一规划。地块内休憩设施普遍较少。校园水系丰富,但水体形式单一,驳岸形式单调、岸边空间缺乏设计,建筑布局多背向河道,从而使大多滨水区域变成了不适宜停留的消极空间。校园服务水平低。校园内部服务点数量不足且布点不均匀,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突出表现在本部三大餐厅过于单侧集中,增加用餐时间及交通压力。北区餐厅区位过于靠北,不利于北区师生中午就近用餐。校园周边服务业卫生条件差,违章建筑搭建,管理不明确,特别是双桥村和北区道路两旁,对整个校园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建筑风格、建筑色彩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校园对外产业服务业薄弱,其服务区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宁波大学大力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校园运动/户外活动场地布局不合理。宁波大学校园运动/户外活动场地总体数量不足,且分布严重不平衡,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本部、西区相对较完善,而集中了全校学生人数61%的北区,体育设施资源仅占4.9%(按面积)。运动场地周边人性化设计不足。部分大型运动场地周边无卫生间或卫生间状况差;缺少一定的商业服务点以提供饮用水、简单运动品和简易药品、药物。看台数量不足以及看台设计的不合理,阻碍了观看者的参与,使得运动员和观众缺少互动。存在明显的非专门运动场地作运动使用。离学生人数集中地(宿舍区)越近,体育活动发生的概率越高。而原有的体育设施并未充分顾及该点。2规划依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三江片高教园区北区分区规划》《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2004-2020)》《宁波市江北区分区规划(2004-2020)》《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宁波大学“十一五”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发展及实施方案》《宁波大学规划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005.11)》《宁波大学校园空间布局规划汇报材料(2006.2)》3规划目标 宁波大学“十一五规划”建设发展规划将“加快完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学校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确立了方向。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建设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学校的跨越式战略发展模式的新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校园总体规划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与创新规划设计思想,力求体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实力,协调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关系,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办学环境、展现自然与文化特色,展示宁大精神与育人形象,全面实现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发展目标。3.1转变空间扩展方式,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追求 宁波大学建校时间不长,和国内其他新兴大学一样,在校园建设上都走着一条重物质建设和数量累积的粗放化发展道路。新时期,学校的规划和基本建设应当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从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转变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规划设计突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布局、投资经济合理性及校园的文化内涵。3.2注重校区间联系,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园体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宁波大学经历了三校合并和高校扩招的大潮,从而引发了学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各校区之间距离加大,校园整体感丧失。新世纪,面对依然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学校必须在新的规划中致力于加强校区间的联系,进而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园体系。3.3强化校园景观和文化个性,创造一流的大学校园环境 一流大学的气质要靠一流的大学环境来营造。校园环境是学校中与教育实践相关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是学校形象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校园环境的优劣取决于高质量校园空间景观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因此强化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个性的塑造,创造一流大学校园环境是实现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宏伟目标的基石。4规划理念4.1持续生长的校园空间 校园的建筑及其规划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未来难于预计,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他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来有关,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分析中西外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校园结构普遍体现出空间扩张的趋势,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扩充式膨胀,而是呈现出空间各要素在确定的结构和秩序下进行的协调生长。宁波大学是一所具有特殊的建校历史和特殊的办学模式,过去,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宁波帮”侨资捐赠,建设的片段性和选址可行性论证的缺乏使校园空间在快速生长过程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本次规划将目光着眼于校园的“生长过程”的控制和引导而非“最终形态”的界定和表达,着力构建弹性的、健康生长的校园空间结构,以适应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要求。4.2开放互动的交流场所 大学是一个开放交流的空间。早在1985年的校园规划理念中就提出大学应面向社会,便于对外开放,同时强调宁波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规划方案不设围墙,而利用原有河网水系做天然屏障,增强了校园内外视线的通透。同时把一部分对外开放关系密切的建筑与设施,布置在近校门入口两侧,运动设施可用于教学训练,也可经常对外开放,又临近职工住宅区,也可供职工活动。这一理念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今天开放和交流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开放和交流的需求不仅存在与大学和城市之间,也广泛存在与校园内各学科群之间以及学科群的内部。大学和城市在功能上的整合无疑加快了大学社会化和成功融入城市发展的步伐。同时大学内部不同层面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科交叉引发的科研教学创新思维,同时也是校园次文化圈的形成基础。4.3田园型的生态景观 建于城乡边缘或城市郊区的大学校园迅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或城市的一个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它在改变这一地区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同时,往往也迅速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从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担负着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异质性的重要任务。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的理念,他强调城市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乡村优美环境的“联姻”。大学一方面聚集着众多的教育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也拥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正好使田园理想在校园里得到了完美实现。中国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谚,西方人认为“一群人坐在一棵大树下,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他们完全平等的交流讨论,这就是学校的开始”,可见树木和校园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没有树的校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规划把树木作为宁波大学田园景观塑造中首要元素。此外,宁波自古水盛,水边是先民们生活开始的地方。校园基地上河道纵横交织,形成了基地的天然肌理。通过滨水环境的开发整治,使建筑和人重新面向河流,回归水面,必然能有效改善校园人居环境。4.4传承历史的文化载体二十年前,邓小平通过发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并亲自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倡导广大宁波帮人士为家乡捐资建设公益事业。快速成长中的宁波大学是“宁波帮”树高不忘根赤子情怀的集中体现。他们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明思想,至实无妄的诚信品德和励业重义的互助风格是浙东地方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容并蓄、强调个性、注重实用、造福桑梓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博学守仁,经世致用”的校训既传承了浙东传统文化,反映了宁波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宁波大学的办学特色,它全面地概括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本次规划深入挖掘宁波大学地方性侨校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设计将其人文精神充分内化在校园空间环境中。形成一种宁波大学的无形资产和文化资源,增强其凝聚力、竞争力和渗透力。5总体规划5.1总体意象校园总体意象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环三轴线,十景七片四组团。校市共融和谐生,显水树木文理传”。“一心”是指校园沿承以主校区公共教学群、图书馆综合楼、大草坪及南湖构成的公共资源共享区和绿心。“两环”是分别指联系各校区的交通环线和贯穿校园的滨水休闲带。“三轴线”呈一纵两横形式,纵轴为教学及景观轴线、南横轴为学术轴,将主校区、西区和研究生园连为一体。北横轴为教学、研究、产业轴,将北校区的产业带、研究教学带紧密结合起来。“十景”是指在环境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新十大特色自然人文景观。七片指以学科群为对象进行7个学科功能片区的划分(本部、西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体艺学院、工科学院和科技园)。四组团是规划用地内指相对独立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四大组团(校本部与研究生院、校西区与体艺学院、科技学院、工科与科技园)。“校市共融和谐生“指大学和城市社区的互赖互动的和谐关系。大学的发展要依赖社区为大学所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后勤的社会化使一部分大学的后勤保障功能转移给了社区。同时,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大学的参与,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历史建筑、体育设施对于城市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大学的成长也将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进步、人才培养和环境改善。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吸引高科技产业在大学周边的积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研孵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显水树木文理传”是指通过“显水”和“树木”传承宁波水乡地域文化和宁波大学的田园式生态肌理。“显水”是指充分利用宁波大学现有水网格局,将原来一度为人们所忽视的、处于建筑背面的水系清晰完整地彰显出来。“树木”是校园绿化景观以大面积特色乔、灌木为特色,改变过去以草本种植为主的单调格局,提高植被地复合生态效益,并通过广树木隐喻大学乃百年树人之场所,体现“宁波帮”恩泽桑梓,惠及万代的情怀。5.2规划布局5.2.1学科群空间布局图1地块编号图从大学社会功能演变机制看,普遍存在着大学校园的功能从单一的专门学科教育发展到多学科综合教育,从单纯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进而到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演化过程。从校园内部功能的演变来看,传统规模下的核心功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硬件设施标准不断提高更新的同时,大学的功能结构、学科构成、管理模式等软件设施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加强是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化,学科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强。根据宁波大学现状学科群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学科交叉整合趋势,宁波大学校园基本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展规划对校园现状学科群空间布局作出调整(如图1和表1所示),它是本次规划空间功能区布局的基本依据。图1地块编号图表1学科(学院)空间布局现状与规划表1号地块2号地块3号地块4号地块5号地块6号地块7号地块8号地块9号地块10号地块校本部西区公共绿廊北区研究生园学生2村学生1村现代建材厂北校门以东东外环西用地性质教学、科研、居住、服务教学、科研、居住、服务绿化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居住、服务居住、服务教学、科研科研、产业教学科研总面积(亩)1730446(321.45+128.25)72.15550.48+98.77502.8117.75230.25383.25737.1560.7总面积(公顷)115.3429.98(21.43+8.55)4.8138.4133.527.8515.3525.5549.1437.38校园面积现状(亩)1388.15211345.22+98.77校园现状建筑面积(平方米)35555567939165744现状学院分布法、商、理、工、医、国交、研、文(体、文、传艺、外)、农林(生命)科技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现状学生数(人)11723+649(研究生)8441(近一半分流)120502010年学院分布法、商、理、工、医、国交、成教(全日制)、文(体)农林(生命)文(教、基础、文、外、传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2010年预计学生数(人)13570(当量生)+2500分流生、合计160704560(当量生)+500分流、合计50601001(3000分流)30002020学科分布法、商、理、国交、成教(全日制)、医、工(海运)文(教、基础、文、外、传艺)科技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体艺工科技创业园工科农林2020年预计学生数(人)9000本科、3000当量生(1000留学生)1000当量成教生、合计13000500010000100002000400040005.2.2功能分区 校园功能分区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可以以规划终期(2020年)全部校园范围为对象进行分区,可形成相对独立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四个组团,即校本部与研究生院、校西区与体艺学院、科技学院、工科与科技园。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划终期(2020年)全部校园范围学科群为对象进行7个学科功能片区的划分(本部、西区、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体艺学院、工科学院和科技园)。第三个层次是在各学科群中按照教学、科研、生活和运动三个功能块来分区。5.2.3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可以反映在“多核心结构”、“混合型交通”、“便捷性服务”、“亲水型空间”、“生态型景观”、“传承型文化”、“精细型环境”七个方面。“多核心结构”即功能用地成组团型布局,过去宁波大学虽然也分为三个片区,但西区和北区由于自身功能上的不够完善,对本部校区公共资源依附性强,并未真正摆脱传统的单核结构。新的校园规划中一方面注重各不同校区功能的相对完整性,使各校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心,另一方面,通过交通轴线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突出校园的整体感,形成“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多核心校园形态。“混合型交通”是指人车共存的校园交通网络体系,它体现了人性化道路设计思想,是一种步行、公交优先,高效安全的交通组织模式。“便捷型服务”是指规划中注重教学科研设施、商业餐饮设施、文化娱乐场所、体育活动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在校园中的均衡分布,尤其是生活服务设施的布局强调小型化、分散化,提高服务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亲水型空间”是指规划继承基地原有水网格局,在梳理整治基地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组织校园主要公共空间。“生态型景观”即在校园景观塑造上突出生态化和园林化思想,根据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积极保护和创造校园小生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传承型文化”是指校园规划中注重“白鹭”、“双桥”、“南天门”、“大草坪”、“甬江”“本部早期宿舍区”等校园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努力塑造个性鲜明的校园空间形象。“精细型环境”是指通过精细规划、精细设计、精细施工、精细管理实现校园空间品质的提高,加强城市设计层面的控制和指导,避免因短期建设行为而造成建筑环境和空间品质粗放化。5.3土地利用规划5.3.1地块划分原则 根据学科群空间布局主要的用地界限、干道位置及自然界限可将规划用地划分为64块。地块名称为二级代码,如1—1。前一位数字代表学科群空间布局用地的地块代码,与校园空间布局规划中划分地块编号基本一致,共分为10大块。后一位数字为该地块内的细分地块代码。5.3.2地块性质分类 校园内地块性质分为居住用地、生活服务用地、教学科研用地(包括院系办公、体育教学用房、风雨操场、图书馆、会堂)、行政办公用地、产业用地、体育运动场地、绿地和道路广场八大类。5.3.4用地构成老本部校区用地在原有基础上向东南方向扩展,主要安排理、商、法、国际交流和成人教育学院的教学科研用地,用地基本保持原有的西部院系科研教学区、中部公共教学资源与行政区、东部生活运动区的布置格局。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在扩展的用地空间上适度发展,并进行相应的餐饮、健身、休闲、娱乐设施配套。 西校区用地在原有老师范学院基础上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原师范学院的大部分用地成为城市绿化走廊的组成部分,近期西校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现双桥村,以文科教学科研用地为主,形成“南教学研究,北生活服务”的布置格局。远期校园向西扩展到现代建材厂用地,这里将作为艺术和体育学院的教学研究用地。另外,在临近城市绿化走廊和滨江路的用地东南侧,布置面向校园和城市开放的文化休闲商业服务带。本部以东校区为研究生园用地,主要为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功能,同时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体育运动设施。北区可以庄市大道为界分东西两部分。西半部分主要为科技学院用地,形成“北生活,南教学”的布置格局。东半部分为工科与科技产业园区用地,形成“东教研,西产业”的布置格局。5.4道路交通规划5.4.1道路网功能分级 校园道路分校园外部道路系统和校园内部道路系统两类,校园外部道路分两级,即城市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校园外部道路是沟通大学与城市以及大学各个分区的重要纽带。校内道路也分三级,即交通主干道、联系性次干道和步行支路。交通环网干道主要功能为联系各校区和各地块间的环线以及各校区内的干网道路,红线宽度为16米,干网平均密度为5-6km/km2。联系性次干道为沟通各地块内部次要道路,红线宽度为7-10米,主要为行人和自行车使用。步行支路红线宽度4-6米,主要功能是作为园林散步道或联系建筑间的步行交通通道。5.4.2人车共存干道体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规划师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就提出行人和车辆的隔离是一种树形结构,不符合城市半网络结构的需要。虽然它减少了行人的危险性,但是也相应地减少了各自的弹性。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需要找到适当的交叠方式,达到效率、安全和方便之间的平衡。1970年,荷兰德尔福特(Delft)首先出现人车共存的道路交通模式。近年来,欧美国家的社区规划潮流已经从纯粹的“人车分流”发展到“人车共存”。这种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从人的社会性和更高需求层次出发,通过限制车速和合理的道路规划来促进驾车人与行人和谐共处。校园道路是交通和交流的主要空间,传统的校园道路与城市交通道路的做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而使校园道路丧失人性关怀,而人车分离造成人与车的对立,同时大学校园中脉冲式非连续的交通特征也使许多纯车行道或步行空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从宁波大学的现实问题来看,造成人车交通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校内道路基本同宽,无等级区分,缺乏对汽车的引导。因此,发展人车共存、道路等级分明的交通体系成为校园交通规划的重要理念。5.4.3主要交通节点组织 解决城市道路分割校园,交通联系不便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交通环线下穿风华路。除了对原双桥隧道进行加宽改造(宽度16米)外,校园交通环线东段(宽度16米)增设隧道下穿风华路。二是城市干线局部下穿处理。风华路干线和庄市大道干线宁大主入口地段局部下穿处理,合理引导校园非相关车流,地面形成的南北校区间交通广场作为宁大校区中心区的地面主出入口,为宁大车流和人流服务,它不仅保证校园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安全和便捷,同时有利于实现校园南北轴线的贯通。为了解决城市干道逸夫路校园分割北区东部产业区和教学科研区的问题,逸夫路干线穿越北区中央区地段采用下穿方式。其他平交十字路口采用交通管制方式组织。 校园南侧除了两条城市干道伸出与滨江路交接外,另从校园内部开辟五个出口与滨江路相交,从西到东依次为体艺分区出入口,西区西入出口、西区东出入口、本部南门出入口、本部东出入口。新南大门通过大型疏散广场与滨江路连接。5.5.4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城市公交设施布局规划,分别在宁波大学校园规划范围的北、中、南区设三处公交首末站,合理解决了校园区际间以及校园与市区间的公共交通问题,实现了城市公共交通向校园内部的延伸。校园北区公交首末站位于庄市大道和临江路交汇处,占地约20000平方米。中部公交首末站位于宁波大学北校门西风华路北,占地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逸夫路与滨江大道交叉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宁波大学区段公交中间站点结合宁波大学地铁站点和校园穿梭巴站点布置,方便转乘。校园内部的穿梭巴公共交通线路结合大交通环线和校园干线网设置。5.4.5停车规划自2000年来增长幅度明显,截止2006年3月在保卫处登记申请办理校园出入证的机动车共627辆,按年均增长率27.1%推算,预计到2010年教职工私家车将增长到1909辆,加上公车,2010年通勤车辆将达到2000辆左右。除了校内通勤车辆,目前校外临时车辆目前平均每日大约有250辆,多时可达1500—2000辆。预计2010年临时车辆数量平均每日大约有800-1000辆,高峰日达4500-6000辆。教职工通勤车按50%数量计算车位日需求量,临时机动车按高峰日每个停车位的存车最以日周转3次计算,预计到2010年需要约3000个停车位。2010年规划集中停车场库20处,其中本部10处,西区2处,研究生园3处,北区5处。共规划机动车位1556个。表22010年机动车停车位规划表现状车位数(个)2010年规划车位数(个)固定车位本部110756西区20115北区115465研究生园0200小计2251556临时停车2001500(按临时:固定=1:1计算)合计4253056非机动车一般停放在停车棚或停车线内,本部教学区停车线内停车面积2490平方米,宿舍区2190平方米,另有特殊情况(如双休日、大型演出、会议)的自行车停车位的1580平方米。大型集中停车棚位于校北门东侧,其他则集中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前空间。北区的大型集中停车棚北区二村餐厅西侧,另外还有一部分非机动车停车设在宿舍建筑首层,室内停车面积13256.47平方米。带顶棚停车线车位面积约1113.6平方米,西区露天停车位1866.57平方米,带顶棚停车位388平方米,室内850.87平方米。还有个别散点停车集中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周边空间。 住宿区自行车停车主要采取建筑首层停车,教学楼、餐厅、活动中心等大量人流集疏地可考虑设在建筑底层集中停放并建部分集中停车棚,停车位按每百人45个车位,每车位1.8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规划临时停车位为27000平方米,2020年将达到43400平方米。5.4生态景观规划5.4.1景观结构景观结构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城市景观背景层面。甬江水体、滨江绿化带和城市绿廊构成的宁波大学景观背景基础和框架。二是校园内部景观层面,通过一个“绿心”、一个“绿环”和多条“绿楔”的方式形成校园区的景观基本格局。“绿心”位于本部核心区,大草坪和南湖为其主要景观要素,它是整个校园景观体系的中心节点,是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中区,同时也是校园生态组织中枢。“绿环”与校园环状水系及交通环道结合,贯穿各分区组团,是组织各分区开放空间的基本脉络。“绿楔”是对原有水网生态格局的继承和扩展,它不仅作为各分区功能用地组织的骨架,同时也是各分区的重要景观廊道和共享生态空间。5.4.2景观意向根据各组团性质极其绿化基础塑造宁波大学校园“丰、雅、秀、新”四大绿化景观主题。主校区及研究生园组团体现“丰”(开阔大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大尺度布局手法布局;西区组团体现“雅”(幽雅自然),采用小尺度自由园林布局手法进行布局;北区科技学院组团体现“秀”(秀丽端庄),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布局;北区工科学院及科技园组团体现“新”(清新别致)、采用几何构图和滨水自然植被为主的布局手法。各主题绿化区分别配合集中大片的乔、灌木如月桂、樱花、柿树、杨梅、腊梅、碧桃等春夏秋冬花开不断,分别形成桂园、樱花道、柿林、杨梅林、腊梅园、桃园等特色绿化空间。建立体现宁大特色文化的四个文化景观园。桑梓园,规划在奠基厅北侧。广植桑木和梓木林,林中设百米浮雕景廊,展示宁大建校史迹,突出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主题内涵,集中反映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宁大办学、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和事迹。致用园,规划在原溜冰场地块上。设置宁大校训牌,反映华大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展示宁大“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平台加模块”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博学园,规划在研究生园南部。设置浙东文化名人艺术雕塑群,展示浙东文化底蕴。白鹭园,位于校园区外的甬江北岸。是以鹭鸟栖息地和水生植物为特征的湿地公园。保护和发展宁波大学历史上形成的校园人文自然景观,它们分别是甬江堤、南天门、大草坪、白鹭林、三角地、杏琴苑等。结合开放空间和人文景点营造宁波大学校园新的人文自然景观,它们分别是十里玉带(校园循环水体系统)、南湖烟雨(本部新扩湖面)、鹭林晚栖(白鹭园)、池杉饮日(航海楼南侧池杉林)、葭蓬沙洲(北区工科园带状绿地南端滨水空间)、春花逐水(北区科技学院滨水樱花园)、竹露荷风(城市绿廊休闲体育公园内竹林与莲池)、桑梓寄情(奠基厅北侧桑梓园)、枫香颂秋(原溜冰场处致用园)、博园枕碧(研究生园内博学园及临水建筑群)。5.4.3绿地系统(绿化空间) 绿色植被是保障校园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设施,绿色校园的营造不仅是校园生态建设的需要,而且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户外学习空间的需要。宁波大学的绿地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是规划区范围内或周边的城市绿地,西有城市绿廊,南有城市滨江绿化带,东有城市东外环线道路绿化带。城市绿廊除保留原邵逸夫图书楼和体育设施外,其他建筑原则上拆除,绿廊内严格控制新增建筑,形成城市和校园共享的休闲体育公园。城市滨江绿化带的宁波大学地段中部开阔地带规划湿地植物公园,并使之成为宁波大学校园白鹭的新栖息地。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内的主要绿化廊道,这些绿化空间或以干道为依托,或以自然水系为依托。以道路为依托的绿色廊道为生态多样性迁移和传播提供有效通道,能有效地抵抗城市污染、噪音等,是绿色廊道的人工骨架。以水系为依托的绿色廊道河流、河岸湿地及两岸滨水绿带是调节校园微气候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气温,引导空气流动,清除热岛效应,带动湿地形态恢复。同时,滨水绿色环境能够为校园创造舒适宜人的亲水环境和滨水景观。第三个层次是校园内点状绿化空间,包括本部大草坪以及其他各分区中心绿色开放空间。这些绿色空间对校园户外空间进行划分,特别是利用山丘坡地、水滨种植花木,通过乔木与草坪、花灌木的合理布置,绿化和硬质铺装的合理搭配,可以形成学生小型集会演讲的开敞式空间,师生交流研讨的半开敞式空间和私密性较强的独立思考空间。植物配置遵循“韵律主题、均衡和谐”原则,设计突出景观性,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营造植物的生态最适环境,以乔木、灌木和地被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强调本土化植物和地方特色树种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丰富校园绿色景观物种。花卉种植遵循“整体花期连续、花色多样、局部花色集中、特征鲜明”的原则,适当应用色叶和观果植物,和花卉一起形成色、果、形组合,尽可能使绿地随时间更迭,均有不同色彩和形态的景观层。表3分区绿化配置表绿化主题植物类别丰秀新雅主校区与研究生园北区科技学院北区工科与科技园西区行道树樟(常绿)毛白杨(落叶,树形高大广阔,气概雄伟)樟(常绿)东京樱花(落叶;春花烂漫如云)白蜡树(落叶;秋黄)乌桕(秋叶经霜时如火如荼,十分美观,有“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之赞名)樟(常绿)鹅掌楸(落叶;叶形奇特,秋叶金黄,与常绿树种搭配,风景雅丽)庭园景观树桂(常绿;花甜香)榉树(落叶;树形丰美,秋叶红艳,10-11月果如红珠)白玉兰(落叶;先花后叶,花洁白、美丽且清香,早春开花时犹如雪涛云海,蔚为壮观)桑树;梓树银杏(落叶;秋黄叶满树)金钱松(入秋叶色由绿转为金黄,美丽动人)合欢(落叶;花期6-7月份)柿树(落叶;秋结实)杨梅(常绿;果熟期6-7月)棕榈(常绿)罗汉松(常绿)毛竹、小琴丝竹(常绿)腊梅(落叶;寒月早春开花)碧桃(花期3-4月)滨水景观植物池杉(落叶;树形优美叶入秋转棕褐色)迎春(早春先叶开花,金黄可爱)萍蓬草(水生花卉)菖蒲(水生花卉)燕子花(水生花卉)柳(落叶;春芽柔美)芦苇;荷花(水生花卉)灌木特色海桐;红枫;火焰卫矛(夏为深绿色,秋为火焰红)珍珠绣线菊(雪柳);红瑞木;扫帚草凤尾竹;侧柏共有十大功劳;金叶女贞;小叶黄杨;鹅掌柴马兰;白杜鹃;栀子花;芍药;蔷薇;九里香;紫荆;茉莉;杜鹃;石榴;草本与藤本特色凌霄;金银花紫藤;虞美人油菜花;木通;爬山虎;美人蕉;牵牛花金边扶桑藤;银边扶桑藤共有狗尾草;酢浆草;醉鱼草;三叶草;鸢尾;;雏菊表4主要植物列表名称落叶/常绿,高度特性描述形色香生长速度金钱松落叶乔木,树高可达40米树干通直。树冠卵状塔形,雄壮美观,入秋叶色由绿转为金黄,形成美丽动人的景色++8-10月中等偏快池杉落叶乔木,25M水滨湿地成片栽植或孤植、从植,树形优美,叶入秋转棕褐色++8-10月快罗汉松常绿乔木,20M常绿,树形优美,叶滑如油,秋冬结籽,果实鲜红。++8-11月快榧树常绿乔木,25m榧树树冠整齐,枝叶浓郁蔚然成荫。大树宜孤植作庭荫树或与石榴、海棠等花灌木配置作背景树,树冠整齐,枝叶浓郁蔚然成荫,色彩优美。可在草坪边缘丛植,大门入口对植或丛植于建筑周围,抗污染能力较强,适应城市生态环境,街头绿地、工矿区都可以使用+生长迅速,10年成才毛白杨落叶乔木,高达30米--40米抗烟尘和抗污染能力强,也常被作为行道树。雄株不飘絮该树种树干灰白、端直,树形高大广阔,在园林绿地中很适宜作行道树及庭荫树。在孤植或丛植于空旷地及草坪上,更能显出其特有的风姿。在广场、干道两侧规则列植,则气势严整壮观。该树种还是防护林以及用材林的重要树种。+快垂柳落叶乔木,高达18m,胸径80cm垂柳婀娜多恣,清丽潇洒,“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最宜配置在湖岸水池边。若间植桃树,则绿丝婆娑,红枝招展,桃红柳绿为江南园林点缀春景的特色配植方式之一。可作庭荫孤植草坪、水滨、桥头;亦可对植于建筑物两旁;列植作行道树、园路树、公路树。是固堤护岸的重要树+快杨梅常绿乔木,高达15m,胸径60cm。枝叶茂密,四季常青,树冠圆整,果色鲜艳。宜丛植、孤植草坪、路边、建筑的阴面、庭院一角;亦可用作隔噪音、作隐蔽遮挡的绿墙树种,是居民新村、风景区绿化的优良树种。+5-7月快榆树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1m白榆冠大荫浓,树体高大,树冠圆球形。适应性强,是城镇于草坪、山坡。常密植作树篱。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行道树之一。列植于公路及人行道。群植于草坪、山坡。常密植作树篱。是背离北方农村“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盐碱地造林的重要树种。+较快榉树落叶乔木,高达25m。榉树树体高大雄伟,树冠倒卵状伞形。树干通直。盛夏绿荫浓密,秋叶红艳。可孤植、从植公园和广场的草坪、建筑旁作庭荫树;与常绿树种混植作风景林;列植人行道、公路旁作行道树。。新绿娇嫩、萌芽力强是制作树桩盆景的好材料++花期3-4月;果熟期10-11月0中偏慢白玉兰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白玉兰先花后叶,花洁白、美丽且清香,早春开花时犹如雪涛云海,蔚为壮观。古时常在住宅的厅前院后配置,名为“玉兰堂”亦可在庭园路边、草坪角隅、亭台前后或漏窗内外、洞门两旁等处种植,孤植、对植、丛植或群植均可+3月+中二乔木兰落叶乔木为玉兰与紫玉兰的杂交种。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米。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先端宽圆,下面具柔毛。花先叶开放,花期3月,钟状,外面淡紫色,内面白色。+3月+中碧桃落叶小乔木。高可达8米,一般整形后控制在3米~4米在园林中因花色艳丽,树形较大,观赏效果好,为春季不可缺少的观花树木。适合于湖滨、溪流、道路两侧和公园布置,也适合小庭院点缀和盆栽观赏,还常用于切花和制作盆景+3-4月+较快梅花(—春梅、干枝梅)落叶乔木,株高约10m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在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若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溥清之美。。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12月-翌年3月中偏慢腊梅落叶灌木,高达4m蜡梅花在寒月早春开放,色黄如蜡,香气四溢,是冬季主要花灌木。常成丛成种植于公园、窗前、林缘或草坪一角++11-2月+中偏慢东京樱花落叶乔木,16米常为单瓣,微香、花期4月,叶前花,花白色至淡粉色,开花时满树灿烂。++4月+快合欢合欢为落叶乔木,树高约9米,树冠宽展开花时粉红色花丝聚集成绒球,多用作庭荫树,点缀栽培于名种绿地,或作行道树栽培++6-7月+快香椿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近1m。树干通直,树冠开阔,枝叶浓密,嫩叶红艳,常用作庭荫树、行道树,园林中配置于疏林,作上层滑干树种,其下栽以耐阴花木。香椿是华北、华东、华中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土层肥厚的重要用材树种,“四旁”绿化树种。幼叶可食。++5-6月+中偏快乌桕落叶乔木,高达15米,乌桕,树冠圆球形,叶形秀丽,秋叶经霜时如火如荼,十分美观,有“乌桕赤于枫,园林二月中”之赞名。若与亭廊、花墙、山石等相配,也甚协调。冬日白色地乌桕子挂满枝头,经久不凋,也颇美观。可孤植、丛植于草坪和湖畔、池边,在园林绿化中可栽作护堤树、庭荫树及行道树++8-11月偏快柿树落叶乔木,5-6米柿树树形优美,枝繁叶大,广展如伞,夏日一片浓绿,秋叶变红,丹实似火,是园林观叶、观果俱佳的绿化树种。果实可供鲜食或加工成柿饼和酿酒、制醋;未熟果可提制柿漆。果蒂和果、根、叶均可供药用。木材质坚重,可作制家具、农具等的材料++8-10月中偏快白蜡树落叶乔木,高达15m树干通直挺拔、树冠卵圆形,宜作行道树,庭荫树++8-11月快梓树落叶乔木高10-20m梓树树姿优美,叶片浓密,宜作行道树、庭荫树,可营建生态风景林。它花繁果茂,成簇状长条形果实挂满树枝,果期长达半年以上。它还有较强的消声、滞尘、忍受大气污染能力,能抗二氧化硫、氯气、烟尘等,是良好的环保树种,可营建生态风景林。因其播种繁殖育苗容易,可用梓树做砧木快速繁殖楸树。+黄山栾树落叶乔木,高达17-20米,树冠广卵形,宜作亭荫树、行道树及圆景树栽植。花期8-9月,果10-11月成熟。蒴果秋天边粉红色++8-11月速生鹅掌楸落叶乔木,高达40m,胸径1m以上鹅掌楸叶形奇特,秋叶金黄,树形端正挺拔,寿命较长,是珍贵的庭荫树、行道树。与常绿针、阔叶树混交成风景林。秋叶金黄,花期5~6月,清香。+5~6月8-10月+较快,桂树(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馥桂等)落叶乔木、灌木,4-17米花色丰富、馥郁芬芳、++7-9月+快5.4.4水系(滨水空间) 我国传统教育设施的建设中,历来十分注重读书环境的营造,看重环境本身所产生的教育作用,现代大学校园环境的塑造,同样应根源于展示场地的自然之美,体现人类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水之于宁波恰如血脉和灵魂。它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生命,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一点在宁波大学的基地内就有充分体现。校园位于甬江北侧的自然凸岸上,规划范围内有水域面积263018m2,水系长度达17842m,有大大小小塘河20余条及池塘近30处,自然生态环境极佳。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规划中对校园水网生态格局保留与改造,使宁波大学校区在目前新规划的众多绿色校园中独具特色。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保护天然的生态格局,其次是设计空间视廊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本次规划重点放在疏通水脉,拓宽河道、改良水质、塑造驳岸和开发滨水空间上。首先疏通连接规划区内主要河段,并将主要河道平均河道宽度从原来的7-8米的拓宽到10—15米;通过结合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收利用等绿色可持续发展措施,创造校园循环活水体系,改善河道水质;在拓宽河道的同时结合滨水空间设计,增加近水通道,丰富驳岸类型,加强可达性和亲水性。滨水区建筑及其外部公共空间尽量面向水面,形成滨水景观带。5.4.5广场校园广场是为学生、教师及来访者提供集会、交流、休闲、表演、展示、学习并美化提高校园环境等功能特征的校园户外空间。广场规划遵循“布局均衡、尺度宜人、功能多样”的基本原则。宁波大学校园广场共分为三类:即交通型广场、绿化型广场、文化型广场。交通型广场以交通功能为主,结合校园主要交通节点设置。规划交通型广场共4个,分别位于北区科技产业园与工科教学区之间、本部北大门、本部南大门、西区中部。绿化型广场以景观绿化为主,结合校园大面积绿化及水系设置,规划绿化型广场有5处,分别位于北区科技园北部,北区科技学院学生1村中央,西区城市绿化廊道南部,本部大草坪,研究生园北部。文化型广场以文化景观为主,结合人文景点布置。规划文化型广场处,北区科技学院教学区东南部科技广场体现科技学院民办学院文化,本部结合桑梓园和致用园规划具有宁波大学侨校文化及宁波帮文化小型主题广场。研究生园结合博学园规划浙东历史文化主题广场。5.4.6建筑景观校园建筑是校园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规划四大组团风格各异,主校区及研究生园凝重大方,西区传统淡雅,北区科技学院柔和简洁,北区工科与科技园现代明快。建筑色彩从西南向东北依次由浓厚到素淡,形态由凝重到轻盈,浓厚形态代表着宁波大学的深厚历史根脉,素淡轻盈现代大学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表5建筑风格控制表分区名称建筑类型色彩材质风格本部和研究生园教学建筑砖红、白泰山面砖、透明玻璃、深色铝合金框凝重大方行政建筑白涂料、面砖、透明玻璃、深色铝合金框教工生活建筑米黄、白涂料、面砖、塑钢窗学生生活浅绿+深绿线条涂料、面砖、塑钢窗西区教学建筑黑、白、灰钢框架、透明玻璃、面砖传统淡雅生活建筑黑、白、灰+自然材质色彩涂料、面砖、塑钢窗、自然建筑材料(清砖纹、石材等)北区(科技学院)教学建筑白、砖红色面砖、涂料柔和简洁生活建筑浅绿色系涂料、面砖、塑钢窗北区(工科与科技园)教学建筑灰、白、(红、黄)原色点缀素混凝土、涂料、面砖、金属面板、透明玻璃、钢构架现代明快生活建筑白、(蓝)原色点缀涂料、面砖、塑钢窗5.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共分三大类:对内公共服务和对外科技服务和兼顾内外的体育设施及场地。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为:均衡分布,网点布局,功能复合,内外兼顾。5.5.1对内公共服务设施对内服务分作两类:即集中服务和零散服务。规划中集中布置商业服务区共8处,集中商业服务总面积72700平方米。各处平均服务半径为400—500米。规划保留并完善位于本部东门外的历史最早的农贸商业街(14000平方米)、北区学生村商业街(8000平方米)庄市大道两侧的沿街商业带(25200平方米),改造双桥商业街原北侧部分,使之临河道两侧布局,形成景观优美的新型滨水商业空间(11200平方米)。新建研究生园商业中心(1000平方米),本部学生新村商业街(3200平方米)、北区工科学院学生生活区南商业地带(7100平方米)和艺术体育学院用地东南角文化休闲商业带(3000平方米)。其他零散商业服务网点就近分散布局在各分区的公共建筑中,集中商业服务总面积与零散商业总面积之比为1:0.5。集中餐饮服务(餐厅)共13处,保留或改建原有餐厅五个,建筑面积共22346平方米;新建餐厅8个,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电话亭应设在校院主要出入口附近、主要干道和公共场所、商业区块等位置设置,校院内的建筑原则上都应在门厅设置公用电话。表6校园商业服务分类表种类功能内容日常需求零售商场、超市、服装店、礼品文具店、花店、眼镜店、书报亭、菜场、副食品店、水果店、面包屋、书店餐饮饭店、早餐点、快餐店、公共服务设施银行、邮局、电话亭、电信、网络业务代办点等其他服务理发、照相、修车、文印、网吧、洗衣房高层次需求休闲娱乐酒吧、茶馆、咖啡吧、KTV、健身、美容等5.5.2对外服务设施校园对外服务功能分两类,一为孵化产业和科技园,二是培训中心和以咨询产业为主的科技产业服务中心。远期规划的集中孵化产业科技园位于北区10号地块,占地面积22.28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35900平方米。近期规划的科技产业服务中心共两个,一个位于主校区北门西侧,占地约2.6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3070平方米。另一个位于研究生园西北角,占地约4.36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近期规划在校园南入口东段设培训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5.5.3体育设施及场地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布局结合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布置,使之能兼顾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运动需要。规划区内规模较大的集中体育设施及场地有六处。总占地面积224469平方米。规划体育馆6处,本部除保留体育中心和篮球馆(6285平方米)外,另新增一处小型体育馆(3500平方米)。北区新增一个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网球馆和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西区新增一个建筑面积9300的大型训练馆兼健身中心。规划室外游泳池两处,分别位于研究生园和北区,本部保留原游泳馆。表7体育运动场地规划表所在区位场地名称占地面积(平方米)本部原体育学院运动场地45000宿舍区运动场地59000停车场上网球场地3350研究生园教学区运动场地13640西区体育休闲绿廊运动场地38000北区科技学院教学区运动场地51800工科学院运动场地17030合计2278205.6环境卫生规划5.6.1环境卫生规划原则一、实行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分类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二、校内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有害垃圾如医院垃圾等单独收集,集中焚烧处理。

三、垃圾收集点按建筑的布局相对均匀布置。设置应便捷且隐蔽,并结合绿化,还应考虑风向的影响。沿路公共空间应按要求设置果壳箱。5.6.2垃圾产生量预测据国家统计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日生活垃圾产量为0.6~1公斤,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原则,规划确定人均日垃圾产量为1公斤,到2010年,校园生活垃圾总量将达到36吨/日,到2020年,校园生活垃圾总量将达到60吨/日。5.6.3垃圾收运及处理方式校园垃圾可大致分成四类来实现分类收集:有机垃圾(厨房垃圾)、无机垃圾(建筑垃圾及尘土等)、可重复利用垃圾(纸、玻璃、金属等)、有害垃圾(电管、电池等)。在校园区设置不同标志的分类垃圾箱来收集。垃圾主要通过垃圾收运车将各垃圾点的垃圾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有机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害垃圾单独处理;校医院垃圾必须单独处理。5.6.4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布点规划公共厕所:校园教学区公共厕所分散在各教学建筑中,原则上不单独设公共厕所。集中商业区和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间距为200m~250m,居住区和体育运动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为300~500m,设置在商业网点附近。主要道路按标准二类厕所设置,按照城市常住人口每3300人一座公厕的标准,每座建筑面积35~40m2。近期规划公厕10座,规划期末达15座。果皮废物箱:街道和广场公园应放置果皮箱,果皮箱要轻便耐用,便于倾倒,造型美观。商业大街设置间隔为50m,交通干道设置间隔80m,一般道路设置间隔100m。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逐步施行袋装化,居住区垃圾收集点按平均70-100米服务半径设置,教学区服务半径适当增大到100—150米,2010年校园区共分布12个垃圾收集点,2020年增加到18个。垃圾转运站:根据镇海分区规划中的市政用地安排,规划在校园东北设置城市垃圾转运站。其用地面积根据日转运量确定,规划用地面积3000m2左右。环卫专用水栓:主要用来对洒水车供水,间距1km左右。5.7给水工程规划5.7.1给水规划原则一、根据规划所确定的用地规模,合理确定用水量。二、根据用地布局、地形地貌、现状等合理确定给水系统的布置。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实现近、远期相结合。5.7.2给水规划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有关规定甲方提供的有关给水排水设计资料各工种提供的相关设计条件5.7.3规划用水量根据用水量指标和土地利用规划,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综合得出生活总用水量为34836.1M3/d。表8用水量估算表用地名称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用水指标(m3/ha·d)用水量(m3/d)1号地块:校本部教学、科研、居住、服务115.34100115342号地块:西区教学、科研、居住、服务29.9810029983号地块:公共绿廊绿化4.811048.14号地块:北区教学、科研、服务38.4110038415号地块:研究生园教学、科研、服务33.5210033526号地块:学生村2居住、服务7.85806287号地块:学生村1居住、服务15.358012288号地块:现代建材厂教学、科研25.5510025559号地块:北校门以东科研、产业49地块:东外环以西教学、科研37.381003738合计(m3/d)348供水水源本规划区用水由风华路上的DN600市政自来水管供给,为保证供水的可靠性,沿临江路有滨江大道均设给水接口。5.7.5给水规划 区块内供水管网结合道路建设敷设,按网状与枝状形式布置,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给水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东西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北侧,南北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东侧。 每个地块分别采用二个进水管引自市政环状给水管网或校区环状管网,以保证给水的安全可靠性。 室外给水为生活、消防合用制。 室外给水管采用防腐性能好、经久耐用的管材。室内生活给水采用防腐性能好给水管。 供水压力,保证规划区内各建筑(部分高层建筑除外)以直供水方式供水,采用下行上给式,屋顶不设水箱,供水压力不低于0.45MPa。在规划中的校本部、西区、科技学院、产业园分别设集中给水加压泵站一座,用于保证每个区域的生活给水水压。每个高层公建设各设给水加压泵站一座,用于高层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消防水池及泵房可结合建筑布置若干幢共用一套。消防水量和室外消火栓布置,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沿道路按规范间隔120米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5.8污水工程规划5.8.1规划原则 一、近远期结合原则,以远期规模布置污水收集管道系统,污水泵站则分期建设,以达到既降低近期投资,同时又满足发展需要。 二、节约能耗,管道布置应充分考虑地形特点。 三、保护水体,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环境质量,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5.8.2排水体制室外雨、污分流。室内雨、污、废水分流排出。5.8.3规划污水处理量 规划区内产污系数为0.9,截污系数为1.35,则污水量为2.3224万M3/d。5.8.4排污系统规划 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生活污水集中后送北高教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放。根据北高教园区总体规划,风华路以南排入滨江大道,风华路以北排入临江路或规划路。5.8.5污水管网规划 污水管道设计流量按面积比流量平摊,适当考虑集中流量进行计算。区内污水管沿道路敷设,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管网敷设尽量减少埋深,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或经过河流处采用污水泵站提升。污水管网布置一般原则:东西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南侧,南北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西侧。规划区河流较多,为减少污水泵站的建设费用和运用费用,规划污水管网尽量重力流汇入城市管网,在原有管网布置基础上集中按区片汇集入提升泵站。 在干管的基础上,支路上布置排水支管,合理分区,形成就近排放的体制。5.9雨水排水工程规划5.9.1规划原则一、充分利用地形,雨水采用就近、分散的方式排入水体。二、有效利用城市道路骨架,使城市道路与防洪相结合,道路标高不低于相应的防洪标准。三、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对现有水系进行疏竣、拓宽。四、内河出江口设置闸门,并建排涝站。五、城市雨水按地形分区,并妥善解决好低洼地区的积水问题。5.9.2雨水工程管道设计标准宁波市暴雨强度公式:i=50.38(1+0.7lgP)/(t+22.510)0.960mm/min()重现期P=1年,初始汇流时间采用t=10~15分钟。迳流系数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执行:地块迳流系数采用0.6,道路迳流系数采用0.9。5.9.3规划管网布置本规划区雨水管网规划,按充分利用地形、通过支管就近排入干管的原则,采用侧边式分区排水、分散布置出水口的形式,结合街道及道路规划布置,并根据不同的规划期限有计划地铺设。规划中雨水经支管汇集后就近排入干管,干管分别垂直于河流方向布置;干管就近排入规划区内河流。定期对雨水出水口进行清淤,以保证雨水的排放;并定期对区域内河道进行清淤,保证区域内河道畅通及良好环境景观。5.10电气规划5.10.1现状分析宁波大学的供电目前分为五块:一、本部的高压采用10KV电缆专线由江北供电局供电,下设高配处630KVA变电所一座,水泵房80KVA变电所一座,学生变630KVA一座,实验变630KVA一座,理学院2x630KVA变电所一座,包玉书楼2x630KVA变电所一座,四号教学楼630KVA变电所一座,安中楼800KVA变电所一座,目前正拟建宾馆500KVA变电所一座。目前的供电负荷为6420KVA。高配处设计双电源10KV供电,供电能力为2x8000KVA,供电部门只给了一条线路,供电能力为8000KVA,马上又面临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在申请高压备用电源,申请下来后近期供电应该没有问题。二、西区正进行高配改造,拟由归属江北供电局管辖的市政公用电网引来10KV电源及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目前有高配处400KVA变电所一座,原有教学办公用500KVA变电所一座,目前正建的630KVA变电所一座,预留拟建的新大楼630KVA变电所的管线及容量。目前的供电负荷为1530KVA,近期为2160KVA。高配处设计双电源10KV供电,供电能力为2x4000KVA,目前只上一条线路,供电能力为4000KVA。高配改造后近期的供电能力应该没有问题。三、北区由镇海供电局供电,设有630KVA箱式变一座,200KVA杆上变2座,与规划格局格格不入,也马上面临供电不足的问题。四、北区的学生公寓由于社会化,直接由镇海供电局供电,与居民用电等同。五、本部新建的学生公寓楼和留学生公寓楼及原有的教师住宅,直接由江北供电局供电,与居民用电等同。宁波大学由于其用地跨区域及功能和管理上的多样化,导致供电也趋于复杂化,基本上也是逼急了才去申请用电,缺乏长远的规划。5.10.2设计依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甲方提供的资料和各工种提供的相关设计条件5.10.3供配电系统规划中将宁波大学分成了七个部分,其中北片为科技学院、工科学院群、科研产业园区。南片为体育艺术学院群、文学教育学院群、法商国交海洋学院群、研究生学院等。近期(2010年)建筑面积达到约100万平方米,远期建筑面积达到约196万平方米。结合原有的供电管线及规划,拟在现校本部高配旁设置35kV/10KV变电所一座,以提高供电能力及实现统一管理。为方便分片供电,各个学院设置环网站。35kV/10KV变压器在跟电力部门协商后,可采用分期分批投入运行。表9负荷计算表面积(M2)负荷指标(VA/M2)装机容量(MVA)近期100万3030远期196万3060整个学校的供电等级为二级。5.10.4智能化系统目前校本部及西区网络由网络中心统一管理,网络中心设在包玉书楼,基本上作到了光纤到每幢楼。电话现有的三个区由校办统一管理,也基本上能满足需要。在防盗系统的综合管理、广播系统的配置、电化教学的综合资源的利用及电视网在教学区的普及上还不太完善。智能化系统主要配置:闭路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在校区主要道路、广场等处,每幢大楼走道、楼梯出入口等处设置摄像机,将图像传送到管理中心。重要办公室及资料室设置防盗报警探头。巡更管理:在校区各区域内及重要部位制定保安人员巡更路线,并安装巡更站点。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系统:在校区广场、绿地、道路交汇等处设置音箱、音柱等放音设备,由管理中心集中控制。电话网、电视网、网络及合理的布线系统:教学、实验楼、办公楼考虑电化教学及使用方便,设置有线电视点、网络、电话点等。有线电视从市有线电视网接入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过同轴电缆分配到各楼。电话、网络由校中心机房通过电话电缆或光缆分配到各楼。重要公共场所设置LED显示屏。5.10.5消防高层教学和办公楼设置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由学校防灾中心统一管理。多层公建设置消火栓系统。5.10.6照明与节能室内及室外照明主要采用节能灯具及光源。室外照明夜深时能关掉部分灯。为突出夜间的形象,校园主入口和集中广场、各学院标志型建筑物等处设置景观照明,为方便学生夜间活动,在室外主要体育设施处设置灯光球场、灯光游泳场、灯光溜冰场兼露天舞厅等。5.11管线综合规划为合理利用城镇用地,综合确定城镇管线在地上、地下空间位置,避免工程管线之间及与其相关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相互矛盾和干扰,本规划敷设管线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各种管线的位置都要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⑵管线综合布置应与平面布置、竖向设计统一进行。⑶管线布置应全面规划,一般布置原则为: 南北向道路—东侧布置电力管、给水管、雨水管;西侧布置电信管、污水管、煤气管; 东西向道路—北侧布置电力管、给水管、雨水管;南侧布置电信管、污水管、煤气管;⑷沿道路设置的管线平行,横过道路的线段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⑸综合布置管线产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压力管让自流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新建的让现有的; --检修次数小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⑹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工程管线之间水平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⑺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交叉情况而定,管顶与行车路面垂直距离一般不得小于0.7米。6规划控制与技术指标6.1控制指标 规划将用地性质分为7类,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