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_第1页
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_第2页
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_第3页
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宿城区实验小学史林艳一、研究背景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因而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是比较单一的。可以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的教育活动太少了。虽然,大部分学校已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工作重点,但将之落到实处的却是廖廖无几。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号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语文课堂教学还严重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缺少智慧生成。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特色少。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真正领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涵,使语文课堂流光溢彩。但生活实践,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具有主体性、整合性、情景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好课内、课外、校外的实践教育活动,在课内和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实践性,并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加以外来的社会辅助,建立一系列的运作机制,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界限,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课题概念的界定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能的主要学校。生活实践: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研究的内容1、课内外互动的研究课内,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实践方法。课外延伸拓展,运用方法。2、校内外沟通的研究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及时练笔,提高写作水平。3、学科间融合的研究凭借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发展语文素养。四、研究的目标1、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2、拓宽生活内容,跳出课堂小圈子,放大生活外延。3、实现语文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4、创造优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五、研究的方法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研究方案。做好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沟通工作,待取得成果后,再进一步扩大。分三个阶段进行: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了解目前相关的一些研究情况,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要求。实施研究阶段: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语文生活实践活动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成果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实验观察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和案例。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老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研讨活动:2010年6月---2011年6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六、经验总结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辩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成效的活动。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起来。(场景一)在教学《石榴》(苏教版第五册)一课时,课前我首先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去观察石榴,课中并让学生带来实物展示,让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写照。对于石榴花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细致的观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投影出示石榴花盛开的生活实景: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进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同学们不禁为石榴花的美所赞叹,学习情趣油然而生。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动手剥开自己带来的石榴外皮,看一看石榴的果实,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这样,学生对“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明了。接着,同学们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这时,教师问:“谁能把这种“清爽无比”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读得有滋有味,发自内心的感觉明显表露出来。整节课,同学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学得轻松有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效果突出。(场景二)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小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多少作文的素材,因此,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他们较为生疏,感觉无话可写。怎样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素材,写经历过的、有深切体验的事。如:在教学习作“走进乡村生活”中,生活在城区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由于没有真实的经历,亲身的体会实践,有的同学写起来总是干巴巴的,没有感人之处,更没有情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开通各种渠道,加以家长的支持,动员他们真正地走进乡村,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记下来,用心去感受、体会,再进行课内交流,最后整理、修改……。这样一来,同学们笔下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美得那么令人向往,各有各的特色。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情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有益的教学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2、校内外沟通的生活化课堂延伸要广大化,因此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如:每周开一次故事会,办手抄报、朗读比赛、口语交际、小品表演等多项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加大学生阅读量,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倡学生摘抄,写读后感,要让学生积极地阅读,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并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表达交流,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的教师布置的形式趋于单调,如:抄写生字词,进行单项练习等,没有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入手。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应多让学生做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如:阅读课外书籍,作调查报告,写观察日记及与人交谈、辩论等都是在学习语文。总之,语文和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3、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它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认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场景三)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和模仿,因此课外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通过听、说、唱、游、演、做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且人人都能有效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四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同学们观察美丽的秋景以及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苏教版第三册)时,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倘若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不让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去体验……那就等于是空洞的说教,同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到野外找秋天,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把自己眼中的秋天画下来,把自己动手采摘的秋天的果实带回来……同学们兴致极高,收获也很大,并深深体会到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为了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劳动成果,我通过猜谜语、编歌词、赛一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的学生唱起自己改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黄的叶呀,看见熟的果,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教师趁机让各组代表把自己装好带来的果实——苹果、香蕉、桔子、梨等,让同学们猜一猜,摸一摸是什么?并让他们讲一讲自己采摘秋天的果实的喜悦。真可谓寓教于乐,收获多多,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限的创造。七、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贴近生活实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构建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