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过关测试(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究(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安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主动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更D.生产资料全部制改造起步C[依据材料“第一个五年安排中……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安排建设的重点,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更,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第一个五年安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化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一五”安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3.7%3.1%1.0%备注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完成了国民经济复原和重建工作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急躁冒进D.注意经济有安排、按比例统筹发展D[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一五”安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状况,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解除;国民经济的复原工作在1952年完成,且在材料中也未体现,B项错误;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安排时期的特征,解除;材料中各部门“一五”安排期间的投资状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符合题意。]3.1959年8—9月,东三省削减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全部制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安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忱C.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C[依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再依据材料“削减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可知,国家依旧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故C项正确;“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项错误;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D项错误。]4.1962年,中共中心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复原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复原B.标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先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全部制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难,为了复原发展农业生产,中心制定“农村十六条”,极大地提高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复原,故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先于1978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土地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十六条”并没有变更土地全部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激发农夫生产主动性的措施,与产业结构无关,故D项错误。]5.下面为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复原和增长期工农业增速表。出现下表中所述现象的共同缘由是()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A.利用市场调整手段 B.变更了全部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D[材料中三个时期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复原时期、“一五”安排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这三个时期工业和农业都有肯定比例的增长,共同缘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故选D项;1956年安排经济体制确立,排斥市场调整,解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解除B项;第一、二阶段国家有安排地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第三阶段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解除C项。]6.下表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年份名义GDP(亿元)实际增速19773221.17.6%19783645.211.7%19794062.67.6%A.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初显B.“左”倾错误得到完全订正C.真理标准问题探讨的绽开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由材料时间“1977—1979年”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的缘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秩序逐步稳定,故选D项;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无法整体说明1977—1979年的经济变更状况,解除A项;1977年“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完全订正,解除B项;1978年5月绽开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解除C项。]7.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的大探讨。这表明A.政府对经济的限制日益强化B.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C.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D.国人思想观念亟待接着解放D[依据材料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1987年人们对于企业改革性质存在迷茫,说明当时国人思想观念亟待接着解放,故选D项;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是第9年,政府在削减对经济的干预,解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渐渐明确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于1984年,解除C项。]8.20世纪80年头,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夫自己的创建。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加D[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分,主见加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相符,故选D项;乡镇企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的解放,解除B项;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安排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C项属于过度解读材料,解除。]9.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更。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545901618668518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477379114462658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27462120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42353418184A.城乡经济差距渐渐缩小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材料数据反映了1978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增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渐渐缩小,故A项错误;题干数据不能说明市场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依据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不能得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论,故C项错误。]10.面对党中心、国务院作出的重大确定,江苏省省委抓住机遇,坚决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安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这里的“重大确定”应当是()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重点发展沿江”体现了协作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的决策,故选C项;经济特区创办与江苏无关,故解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重点在沿海不是沿江,故解除B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无关,故解除D项。]11.下面为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的GDP比重变更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C.市场经济比安排经济更加优越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亲密D[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出超还是入超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12.下表数据的变更主要说明我国()时间干脆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对外干脆投资额(亿美元)差额(亿美元)2011年11606005602012年11177723452013年11769022742014年119610291672015年1263118083截至2024年11月11381617-479A.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B.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A[材料中国“干脆利用外资额”“对外干脆投资额”都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渐渐发展,故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干脆投资额的变更,与对外贸易无关,故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实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宏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冲突变更作出推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迫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安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依据市场变更而在国家安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安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材料二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摘编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探讨》(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15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全部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并起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刘少奇、周恩来、陈云三人的引言概括。第(2)问,该模式中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可见该模式管理科学、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我们的全部制结构必需随之变革,即必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共同发展。[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正确推断了国内主要冲突的变更;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索安排与市场的作用。(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共同发展格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流行语词语介绍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忱洋溢的讲话稿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复原正常5.平反订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6.复原高考特指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复原高等教化入学考试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结合材料与所学学问,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化的发展阐述: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