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1)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
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
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
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
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
的表达效果。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案#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
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
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
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
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
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
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
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
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
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
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
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
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
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
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
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
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K教学任务》
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K教学步骤不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
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
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
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
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
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
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
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
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
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
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及练习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
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受不到人们重视的例子,
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2)
《那树》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
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
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
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
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
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
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
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
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
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
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
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
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
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
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
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
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
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
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
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教案#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
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
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
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
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
(《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
《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
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
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dul6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an):倒塌。
萌庇(yinbi):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d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i)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
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
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
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
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
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
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一一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
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
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
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
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
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
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
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涪
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
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
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
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
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涪言标志(路标)。
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
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
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
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
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
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
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
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
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
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
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
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
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
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
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
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
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
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
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
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
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
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
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
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
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
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
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
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
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
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
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
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
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
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
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
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
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
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
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
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
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
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
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
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
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
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
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
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
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
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
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
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
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
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
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
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
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
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
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
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
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
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
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
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
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
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
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
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
“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
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
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
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
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
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
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
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
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
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
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
'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
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
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
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
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
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
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
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
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
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
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
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
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
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
——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
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
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
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
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
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
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
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
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
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
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
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
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
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
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
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
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
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
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
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
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
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
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
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
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
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
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
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
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
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
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
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
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
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
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
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
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
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
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
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
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
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
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
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
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
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什么会被屠杀呢?
直接原因是什么?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
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
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类文明
的发展。)
三、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
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
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
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
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
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
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
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
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
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
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
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
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五、课堂小结
为什么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
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
谐相处。
六、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4)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2、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
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
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
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
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
同的人格魅力。
3、请大家将书翻到167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
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4、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
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
我们共同解决。
6、好,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字词,
谁能够将屏幕上的字词准确的念出来?
祝兹zi侯棘j门毂go弓弩疝按辔pi徐行
作揖yi介胄zhu嗟jie乎曩nng者
谁还有读不准的字音?
7、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
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8、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打起精神,高声朗读
《周亚夫军细柳》。
9、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
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
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重复的不要写了。
10、好,我们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1、(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i介词w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12、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
开诚布公的提出来,也许你的问题非常的有价值,可以帮助
许多同学解决疑问。
13、同学们没有问题了,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检查
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大屏幕)
14、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15、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
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16、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
并做阐述。
17、“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
夫不愧为“真将军”?
18、(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
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9、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
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1、写罗敷的美,
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
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
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20、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
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
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
得地位。
21、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的有见地,有思想,854的学生
真是了不起啊!
22、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
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
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00
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
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
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
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
好的学习环境呢?
23、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
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
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
第111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5)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
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
人物的写作方法。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
的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
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
刚正不阿的品格,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1.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
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
代诗人王维《观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
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这里面的将军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一一周亚夫。今天我们来
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资料助读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
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
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
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
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
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
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棘门(V)毂(gou)都尉(du)...诏(zhao)按辔(pei)持兵
揖(yi)...介胄(zh6u)嗟乎(jie)曩者(ndng)...2.一词多
义
上自劳军:军队。?.?
:军营。军?已而之细柳军.
?细柳:驻军。?军.
3.古今异义
???古义:先行的卫队。?古义:符节。
天子先驱至?持节诏将军?.・•?今义:先导。?今义:节
日、节约。??
?古义:请允许我。?古义:告知。??
??请以军礼见使人称谢..??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今义:感谢。??
4.词类活用
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介,铠甲,这里指穿铠甲。.锐
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四、合作学习一一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
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
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
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深层理解
1.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
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文章还用相当的
笔墨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
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进行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
明,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
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2.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
余?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
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
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
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清楚,就是
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
话,其中一褒一贬,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
是在皇帝调查研究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因此这一段
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三)走进人物
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
将军”。
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一是
皇上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将士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然
后“上至,又不得入”,直到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
夫乃传言开壁门”。这就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这
支军队的统帅周亚夫油然而生敬意。二是在前面的军营,文
帝及随从可以“直驰入”,但在细柳,由于“壁门士吏谓从
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
是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三是当天
子到达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
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面对文帝则是“持兵
揖”,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
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这些都突出了细柳驻
军的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同时也表现了周亚夫治军的严格、
严肃、严谨,突出了他“真将军”的风范。
(四)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
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
文,了解课文大意。2.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课
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法点拨
学习本文前,要注重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疏通文意,弄清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尤其是涉及古
代礼仪的字词(如:持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等等),
在此基础上完成“思考与练习三”;要重视朗读,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阅读课文,使学生十分熟悉课
文,积累丰厚的文言语句的感性材料,不仅了解了周亚夫这
个人物形象,而且许多字词在理解中也无师自通了;本课是
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很有特色,也很成功,
学习中应了解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
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同时,对课文所蕴涵的人文
思想也应加深了解和认识。
自主探究
积累整合
1、给下面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提示写
出汉字。棘门()诏书()持兵揖()...介胄之士().嗟
乎()g?u()弓弩按p?i()徐.行n?ng()者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军细柳,以备胡军:.
②上自劳军劳:.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④将
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⑤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胄:.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
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o本
文选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赞
为,0
思考领悟
5、把文章分为三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
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习本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
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
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一一《答谢中书书》。
一、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
感知课文。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
地朗读。
三、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
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
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动静的结合等。
五、作业
1、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例:《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等。
2、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仅八十余字,
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学习本文;要掌握常用
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
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及写作背景介绍(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
绍,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a.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b.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在
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b.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c.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d.竞背课文。
e.抽查背诵问题研讨。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你
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空明澄澈,似真似幻。首先“闲人”指具
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要结合
课文进行具体分析)O
三、拓展延伸
给学生介绍几首(篇)描写月亮的诗文(也可让学生来作
介绍),比较不同作者笔下月景的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
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
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
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案#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
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
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
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
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
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
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
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
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
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
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
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
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
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
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
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
导。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
文句。
内容如下:
⑷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
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
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
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
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
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
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
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
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
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
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
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
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
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一、#教案#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
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
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
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
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
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
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
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
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
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
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
画家。工诗擅词,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
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u)藻(zdo)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苻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
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
于是,便;至,至U。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
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盖,
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
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
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板书:
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若交横”,纵横交
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
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
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
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
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
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
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
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
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
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
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
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
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
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乘除法口诀专项练习1000题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精美课件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8.3-分支限界 - 典型应用 - 0-1背包问题
- 2024年葫芦岛烟台客运上岗证考试题
- 2024年长沙客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系统
- 2024年沈阳c1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合肥小车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河南2024年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
- 吉首大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A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娱乐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种质资源库数字化建设方案
- 小学 四年级 心理健康 调一调心灵的弦(情绪调节) 课件
- 《景点导游》教案
- 中职语言应用
- 扩底桩专项施工方案
-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PPT课件
- 仁爱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5Topic1sectionA的教学设计
- 英语国际音标速读宝典(可点读)
- 伏安法和电位溶出分析法
- (西北)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