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75-2014 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1页
DZ∕T 0175-2014 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2页
DZ∕T 0175-2014 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3页
DZ∕T 0175-2014 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4页
DZ∕T 0175-2014 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代替DZ/T0175—1997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 I 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工作程度要求 25资料收集与地质踏勘 36设计编制与审查 47工作内容及精度要求 48原始编录与资料整理 9野外质量检查与验收 10报告编制与提交 附录A(规范性附录)煤田地质填图设计编制提纲 附录B(资料性附录)原始编录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野外验收内容及质量评定 附录D(规范性附录)煤田地质填图报告编制提纲 20附录E(规范性附录)报告评审内容及质量评定 22参考文献 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1:5000)》。本标准以DZ/T0175—1997为基础,根据地质填图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地质填图工作程序编写,与DZ/T0175—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调整了适用范围,增加了煤炭资源调查(见第1章);——增加了“资料收集与地质踏勘”(见第5章);——强调了使用遥感技术、山地工程,要求结合以往地面物探资料,推荐使用计算机技术(见第3章);——修改了“设计编制提纲”(见附录A):——增加了“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计算表”“地质观测记录表”“水文地质调查表”“灾害查表”“生产矿井及老窑调查表”(见附录B);——增加了“野外验收内容及质量评定标准”(见附录C)——修改了“报告编制提纲”(见附录D):——增加了“报告评审内容及质量评定标准”(见附录E)。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ⅡDZ/T0175—1997是为适应煤田地质勘查中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在煤炭部1979年颁发的《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和1983年颁发的《大比例尺航空地质测量规程》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现阶段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DZ/T0175—1997实施后,先后有GB/T13908—2002、DZ/T0215—2002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标准发布实施,从而要求本标准与地质勘查领域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配套衔接。同时,近年来地质填图工作相关技术手段有了较大发展,地质填图工作实践又增添了新经验,所以有必要对DZ/T0175—1997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1煤田地质填图规范(1:50000本标准规定了1:50000、1:25000、1:10000、1:5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工作程度要求、资料收告编制与提交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基岩裸露及半裸露地区的煤炭资源调查及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的煤田地质填图(1:50000、1:25000、1:10000、1:5000),是其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成果提交及验收评审的主要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80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MT/T1042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1043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规程3.1煤田地质填图是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编制勘查区(井田)地质图的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天然露头律进行研究,为相应阶段的煤田地质勘查提供基础地面地质资料。3.2煤田地质填图一般应配合相应阶段的煤田地质勘查超前进行。基岩裸露、半裸露地区,应做好煤3.3煤田地质填图应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测研究为基础,充分收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地质填图质量和工作效率。根据遥感影像地质可解译程度选择适宜的煤田地质填图方法,并合理布置山地工程配合地质填图。积极应用“3S”(遥感、全球定位系3.4本规范是1:50000、1:25000、1:10000、1:5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技术规定。不同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地区以及小型项目,其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允许做适当调整,但应在地质填图设计中予以明确。23.5煤炭资源调查及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的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a)调查阶段1:50000,也可采用1:25000;b)预查阶段1:50000或1:25000;c)普查阶段1:50000或1:25000,也可采用1:10000;d)详查阶段1:25000或1:10000,也可采用1:5000;e)勘探阶段1:10000或1:5000。4工作程度要求4.1.1初步查明地层层序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有条件时,划分生物地层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到“组”,必要和可能时,重点层段应划分到“段”。第四系根据实际需要划分。4.1.2初步查明含煤地层时代;了解含煤地层厚度及分布范围;了解煤层层数和燥层厚度;初步建立区域性对比标志有条件的地区,对主要煤层进行初步对比。4.1.3初步声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100m或出露长度大于10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2000m褶曲轴的地面位置。4.1.4初步了解各类生产矿并和老窑的分布情况。4.1.5初步了解煤类和煤质。4.1.6初步了解其他矿产情况。4.2.1查明地层层序。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详细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到“组”有条件时,重点层段应划分到“段”第四系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层露头位置。4.2.3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50m或出露长度大于50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000m褶曲轴的地面位置。4.2.4了解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4.2.5了解主要煤层的煤类和煤质。4.31:10000煤田地质填图3对比标志,主要可采煤层应对比清楚。估算资源/储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原则上均应实测煤层露头位置。4.3.3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30m断层和出露长度大于200m褶曲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4.3.4调查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初步了解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4.3.5了解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初步确定煤类。4.3.6了解其他矿产的地表赋存情况。4.3.7了解岩浆岩种类、岩性、产状和分布范围;初步了解岩浆岩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4.3.8了解地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特征。初步查明主要河流洪水位线位置。4.41:5000煤田地质填图4.4.1根据多重地层划分要求,详细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到“组”,重点层段应划分到“段”或“亚4.4.2详细研究煤岩层对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地表变化规律;建立各煤层对比标志(含局部性);全区可采煤层应对比清楚,大部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应基本对比清楚;估算资源/储量的主要可采煤层,原则上均应实测煤层露头位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实测主要标志层。4.4.3初步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等于和大于20m(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15m~10m)的断层及出露长度大于100m褶曲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在工作中所发现的地层断距小于20m(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为10m)的断层,均应填绘到地质图上,并尽可能查明其地面位置及性质。对小构造(节理、裂隙等)应进行观察描述。4.4.4详细调查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了解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4.4.5详细了解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地表变化情况,初步确定煤类。4.4.6详细了解其他矿产的地表赋存情况。4.4.7详细了解岩浆岩种类、岩性、产状和分布范围;了解岩浆岩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4.4.8了解地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特征。查明主要河流洪水位线位置。初步查明灾害地质类型、位置及范围。5资料收集与地质踏勘5.1资料收集5.1.1充分收集工作区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矿产开发、矿业权登记、地质矿产及各类勘查工程资料。5.1.2在系统收集以往资料时,要归纳分析总结以往工作成果,并对其质量和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分析利用以往资料,避免重复工作。同时,要分析存在的不足,明确本次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1.3收集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质填图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基岩裸露及半裸露地区,还应尽可能收集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质填图比例尺的航空遥感图像或分辨率满足要求的航天遥感图像。5.2地质踏勘5.2.1在以往资料分析基础上,概略了解工作区煤田地质特征和自然经济地理情况。5.2.2地质踏勘路线应横贯全区,布置在穿越地层较全,并经过含煤地层、主要构造、岩浆岩或遥感影像体的地段。每个工作区的地质踏勘路线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5.2.3实地了解工作区范围及交通、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矿产开发等情况。初步确定工作条件类别。5.2.4实地了解工作区基岩出露情况及地层、构造、岩浆岩、煤层和煤质等地质特征,初步建立地层层序和地层对比标志,初步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必要时可提前测制实测地质剖面。初步确定工作区地4质复杂程度。5.2.5具备遥感技术应用条件的地区,在预先进行概略遥感地质解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各种地质体及地质现象在遥感图像上的一般性解译标志及其地质可解译程度。5.2.6初步确定山地工程的类型及位置,预计施工工作量。6设计编制与审查6.1设计编制6.1.1煤田地质填图设计应在收集以往资料和地质踏勘的基础上,根据项目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工作任务,按照煤田地质填图设计提纲(附录A)编制。设计要求目标任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6.1.2煤田地质填图设计中应初步建立地层层序,初步确定地质填图单位和地质填图方法及地质观测路线和观测点的布置。6.1.3煤田地质填图设计由项目施工单位编制完成后,由项目承担单位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书。6.2.1煤田地质填图设计审查由项目管理单位或山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组织设计评审专家组完成,并下达设讲批复意见书。6.2.2煤田地质填图设计重查依据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及项自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等进行。7工作内容及精度要求7.1实测地质剖面接触关系等,并进行详细分层描述,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年代地层单位和岩有地层单位位。必要和可能时,分析对比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关系7.1.1.2地质填图单位应使用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地层划分和地层符号的使用应符合《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全国地层委员会2013)要求;对具有特殊标志或意义的岩石单位可以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使用。7.1.1.3以往实测地质剖面资料,如果质量符合要求,可以部分或全部评价利用;地质勘查程度较高或岩层产状近于水平且出露岩石地层单一的地区,可以利用钻孔资料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岩石地层单位但各地层来源应标明所采用钻孔编号。代表性的地段。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于地层走向。个别层段被掩盖或施测有困难时,可就近平移拼接,但应有可靠的拼接标志,必要时应施工槽探予以揭露。7.1.2.2实测地质剖面包括主干实测地质剖面和重点层段实测地质剖面。一般要求,每个工作区内主5干实测地质剖面数量应不少于2条;重点层段实测地质剖面布置以能控制岩性和厚度变化为原则。不同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的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和间距的一般要求参照表1。表1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和间距的一般要求b在基岩大部出露,且岩层厚度较稳定、遥感图像地质可解译程度较好的地区,剖面间在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地区,应适当加密;d在构造复杂或表土掩盖严重地区,剖面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7.1.3实测地质剖面编录7.1.3.1实测地质剖面图应包括导线平面图和地质剖面图。导线平面图内容包括导线及导线方位、分层界线及编号、构造位置及产状、岩层产状及其位置、岩浆岩类型及边界等;地质剖面图内容包括剖面方位、地形及其高程、岩性分层及其编号、构造位置及产状、岩层产状及其位置、岩浆岩类型及边界、采样位置及编号、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等。实测地质剖面的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DZ/T0078相关规定。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计算表格式参见表B.1。7.1.3.2依据实测地质剖面取得的岩性分层、厚度及其上下关系,建立地层层序,绘制地层柱状图。内容包括地层时代、地层名称及符号、分层编号、分层厚度、岩性柱状(影像柱状)、岩石描述(影像特征)、采样位置等。7.1.3.3实测地质剖面应对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分层标志(影像特征)、化石及沉积构造和接触关系等进行详细描述。凡厚度大于0.5m的一般岩层均应单独分层;煤层、标志层、重要化石层、矿层、特殊成分和成因的夹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并尽量直接测量其真厚度,必要时,在图上放大表示。主干地质剖面应系统采取岩矿、化石等样品,进行室内鉴定。结构(均一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叶片状结构、粒状结构等),浅部煤层的风化、氧化特征和大致风化、氧化深度,煤层结核和包裹体的成分、形状、大小、分布等。侵入岩附近的煤层还应描述煤质变化特征及其分带特征,并划分侵入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范围。7.2.1山地工程使用一般要求7.2.1.1煤田地质填图应使用山地工程了解覆盖层下基岩地质情况,通过揭露基岩,获取地质界线、地层层序及其岩性、地质构造、隐伏煤层露头等地质信息资料,并进行地质编录,以提高煤田地质填图质量。7.2.1.2山地工程应依据覆盖层性质、厚度及施工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合理选择使用。一般以剥土、7.2.1.3山地工程的深度以达到基岩中0.5m~2m为宜。不采集样品时,以满足地质编录为原则;采6集样品时,应满足采集样品需要。7.2.1.4山地工程要合理布置,重点突出,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探槽、浅井、浅孔等均应作为单项工程评级验收。7.2.2剥土(或洛阳铲探孔)剥土(或洛阳铲探孔)主要用于揭露基岩岩性及层位,仅作为地质观测点描述,不要求做山地工程编录。7.2.3.1当覆盖层厚度小于3m时,宜使用探槽。7.2.3.2探槽包括主干槽?和短槽3。其中,主干槽的布置以能控制含煤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含煤性变化为原则,一般配合实测地质剖面或勘探线布置;短槽的密度以能控制可采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为原则。探槽间距的一般要求见表2。施工要求按DZ0141执行,并回填。表2探槽间距的一般要求比例尺“含煤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含煤性较稳定时,主干槽的间距可适当放稀;反之,应适当加密。b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较稳定时,短槽的间距可适当放稀;反之,应适当加7.2.3.3探槽应绘制一壁及底面展开图,原始编录应符合DZ/T0078相关规定。7.2.4.1当覆盖层厚度为3m~15m时,宜使用浅井。7.2.4.2浅井位置、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施工要求按DZ0141执行,并回填。7.2.4.3浅井为方井时应绘制四壁或两壁及底面展开图;浅井为圆井时应绘制井壁连续展开图。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DZ/T0078相关规定。7.2.5.1当覆盖层厚度大于15m时,宜使用浅孔。7.2.5.2浅孔布置应与总体工程布置协调一致,施工要求及工程质量按MT/T1042执行,并对场地复原。施工中,如遇有煤层,应采取煤芯(风化)煤样,必要并具备条件时,按DZ/T0080要求进行煤炭地球物理测井。7.2.5.3浅孔原始编录应包括岩芯分层鉴定表、地层柱状图及各种原始记录表等,均应符合DZ/T0078相关规定。7.2.6以往工程资料利用以往勘查工程和物探工程资料可直接分析利用。77.3生产矿井和老窑调查7.3.1各种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均应对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进行调查,了解煤层、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和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生产矿井和老窑数量过于密集的地段,可以合理取舍。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调查格式参考表B.2。7.3.2对各类生产矿井和老窑应进行观测编录,主要有:测绘巷道图(巷道平面图和剖面图);有条件的生产矿井和老窑,应测制石门地质剖面和煤层柱状图,煤层柱状图的密度以能控制煤层厚度和结构的变化为原则;煤层不稳定或极不稳定时,应测绘展开图;构造复杂地段应测绘巷道展开图。已有符合要求的相应资料可以收集利用,酌情减免观测编录工作。7.3.3工作区内无生产矿井,必要时可适当清理老窑,或布置少量硐探工程,了解煤层及其变化情况。7.3.4对拟建矿井安全有影响时,可采用物探或其他有效手段,了解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7.4煤质采样与分析测试7.4.1各种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均应根据DZ/T0215对各阶段煤质评价的要求,利用山地工程、自然露头和生产矿井,配合相应勘查阶段进行煤质采样。采样的种类、数量应统筹安排、前后衔接、合理布置。7.4.2根据煤的物理性质、结构、宏观煤岩组分等确定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初步确定煤类,并对煤样进行煤质分析测试,了解其化学特征。7.5其他矿产及其他工作7.5.1各种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均应根据DZ/T0215对各阶段有益矿产评价的要求,依据GB/T25283相关规定,利用山地工程、自然露头和生产矿井,对区内其他矿产进行了解。必要时,可以专门布置一定数量的山地工程。7.5.2各种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均应注意收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水文地质点调查记录表格式参考表B.3。7.5.3各种比例尺煤田地质填图均应对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现象观察和记录,并控制其地面位置。有条件时,应收集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危害较大的环境地质资料,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或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灾害地质(隐患)调查表格式参考表B.4。7.6填绘地质图7.6.1填绘地质图基本要求7.6.1.1煤田地质填图采用的地理底图以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质填图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为主。地形图不得放大使用。具备遥感技术应用条件的地区,还应尽可能配合使用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质填图比例尺的航空遥感图像或分辨率满足要求的航天遥感图像。7.6.1.2煤田地质填图应在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地质填图单位及分界标志(影像标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现场应将地质界线草绘在地理底图上。对于出露面积很小,不能按比例在图上表示的重要地质体,可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对于分布面积很小和较窄沟谷中的第四系一般不予表示,仍按基岩填绘。7.6.1.3煤田地质填图可依据表3确定的遥感影像地质可解译程度选用适宜的方法,按照MT/T1043要求开展工作。I类区和Ⅱ类区,尽可能采用遥感地质填图方法或使用遥感技术作为常规地质填图的辅助方法,地质观测路线和地质观测点可依据遥感地质解译成果适当放稀,但在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线、煤层露头等影像标志不清,主要构造性质不明,地质体难以识别,与以往地质资料对比有出入的地段,地质观测路线和地质观测点布置应达到常规地质填图的要求。8表3遥感影像地质可解译程度分类类别I类区好基岩出露良好,第四系或植被覆盖小于30%,影的界线Ⅱ类区基岩大部分出露,第四系或植被覆盖占30%~50的解译标志,可填绘出大部分地质要素的界线Ⅲ类区分析局部影像特征,解译标志不稳定,只可解译地质要素大致轮廓和部分界线IV类区差构造和其他地质要素的轮廓7.6.1.4煤田地质填图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布置山地工程,并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和地面物探资料提高地质综合研究程度。7.6.1.5煤田地质填图的原始编录应符合DZ/T0078相关规定。7.6.2地质观测路线布置7.6.2.1煤田地质填图以解决现存主要地质问题为主线,在综合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复杂程度和工作条件,合理布置地质观测路线。地质观测路线应尽量垂直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7.6.2.21:50000煤田地质填图以系统路线观测作为基本方法,观测路线布置以穿越为主,追索为辅,观测线长度一般应达到表4要求;1:10000或1:5000煤田地质填图应同时采用追索法与穿越法;1:25000煤田地质填图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表41:50000煤田地质填图观测线长度的一般要求中等复杂极复杂观测线长度/(km/km²)7.6.3地质观测点布置7.6.3.1根据地质观测点的性质及其所观测的主要地质内容,将地质观测点分为地质界线点、构造点、岩性控制点、产状控制点、煤层露头点、生产矿井及老窑点、水文地质观测点、灾害地质观测点等。7.6.3.2采用常规地质填图方法填绘地质图时,一般要求地质界线点间距为图上10mm~20mm,构造点间距为图上20mm~40mm。地质观测点密度可根据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加密或放稀,总体要求地质界线点和构造点的间距及密度达到表5要求;采用遥感地质填图方法填绘地质图时,一般要求地质界线点间距为图上20mm~40mm,构造点间距为图上40mm~80mm。地质观测点密度可根据遥感图像地质可解译程度适当加密或放稀,总体要求地质界线点和构造点的间距及密度达到表6要求。9表5常规地质填图方法填绘地质图时地质界线点和构造点间距及密度要求地质填图比例尺地质界线点间距/m构造点间距/m构造复杂构造极复杂表6遥感地质填图方法填绘地质图时地质界线点和构造点间距及密度要求地质填图比例尺地质界线点间距/m构造点间距/m每平方千米地质观测点数/个at构造复杂构造极复杂I类区可适当减少地质观测点;Ⅲ类区应适当增加地质观测点。7.6.3.3地质观测点可分为基本地质观测点和加密地质观测点。其中,基本地质观测点一般应露头清楚、点位可靠,布置在地质分界线、地质构造线、煤层露头、采样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点或其他有地质意义的地质体上;加密地质观测点应主要布置在重点层段和构造复杂地段,当地质界线点间距较大和地层产状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分别布置适量岩性控制点和产状控制点作为加密地质观测点。7.6.3.4基本地质观测点的布置以能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界线为原则。为进一步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界线,满足地质观测点的密度要求,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加密地质观测点。其中,1:50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地质观测点原则上应全部为基本地质观测点;1:25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地质观测点数量占全部地质观测点数量的1/2以上;1:10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地质观测点数量占全部地质观测点数量的1/3以上;1:5000煤田地质填图的基本地质观测点数量占全部地质观测点数量的1/4以上。7.6.4地质观测记录7.6.4.1所有地质观测点均应做观测记录,其中,基本地质观测点的观测内容要详细全面;加密地质观测点的观测内容可适当简化。地质观测点之间宜增加点间路线观测,观测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质观测记录表格式参见表B.5。7.6.4.2基本地质观测点的观测描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要求如下:a)地质观测点编号、位置及坐标、性质、图幅号(航片号)、观测日期、观测者;b)地质出露情况,如出露特点、风氧化程度、地形地貌、点位可靠程度;e)煤层及其与顶、底板或其他矿产与围岩的关系;f)与相邻地质观测点的关系;g)泉点的位置、性质及估测流量和水井的位置及水位;i)素描及摄影及其位置、编号。7.7地质工程测量7.7.2测量精度要求:地质观测点的测量精度为图上误差不大于1mm,测量精度能够达到要求时,可使用全球卫星定位仪手持机测定;浅井、钻孔、平巷、斜井、竖井、生产矿井及老窑井口等测量应按照GB/T18341执行,测量精度应达到同此例尺地形测量中测站点的要求;探槽端点和实测地质剖面端点的测量精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在设计中加以规定7.7.3使用全球卫星定位仪手持机测定地质观测点坐标时,1:50000、1:26000煤田地质填图可使用WGS-84坐标系统测量,经换算后取得直角坐标结果;1:10000、1:500Q煤田地质填图应直接使用直角坐标系统测量,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测量时使用的坐标系统应与校准时的坐标系统一致。8原始编录与资料整理8.1原始编录8.1.1各种原始编录均应按照规定的丙容和格式在现场完成。做到及时、化的要求。实际观测与推断解释资料应在编录中注明,所有地质观测点、勘查工程、标本样品等,均应统一编号。8.1.2当天的野外原始编录应当天整理完毕。工要内容包括:检香野外记录、素描图、标本样品,清绘8.1.3原始图件比例尺以能清晰反映地质现象为原则。同类图件的比例尺应尽量一致。图件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应相同。8.2.2根据工作进度,做好阶段性资料整理,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实际材料图、地形地质图(或遥感地质8.2.3提倡使用数字地质填图方法开展野外数据采集,并对野外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与成图,提高地质资料编录与整理的质量和效率。9野外质量检查与验收9.1.1野外质量检查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图幅或工作区(矿区)进行。野外质量检查实行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单位或出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三级质量管理制度。9.1.2项目实施单位自检应对全部原始资料和图件进行详细全面检查,自检率达到100%。对发现的疑问和错漏,应到实地检查、更正和补充。野外工作结束时,项目实施单位应提交自检记录和技术工作9.1.3项目承担单位检查应至少在野外工作中间和结束前各进行一次,要求野外资料的室内检查数量累计不低于50%,野外资料的实地检查数量累计不低于30%。野外工作中间检查要对主要地质构造和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实地巡视检查,并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和山地工程进行观测检查;野外工作结束前检查着重审查原始资料和综合成果的完备程度及质量,以及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更正、补充。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检查记录、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及结果和质量评定意见。9.1.4项目管理单位或出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可随时组织检查组进行野外质量检查。野外资料的室内检查和实地检查数量由项目管理单位或出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确定。9.2.1项目管理单位或出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以技术设计、项目合同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为依据进行9.2.2野外质量验收按照附录C打分评级。评定内容划分为地质研究程度、控制程度、数学精度和资料整理及编录4木项。单项分值为零或大项分值不足本项60%时,需要补充内容后重新评定。质量等单位应及时就地返工补做工作,并重新验收评级。10报告编制与提交10.1.1依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和报告编制提钢要求,以野外实际调查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以往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运用现代先进地质理论,系统全面总结工作区煤田地质特征,编制煤田地质填10.2.2煤田地质填图报告评审由项目管理单位或出资方(或出资方委托人)组织评审专家组完成,对报告的综合水平和质量按照附录E评定,并出具报告审查意见书。报告质量等级以5项验收评审内容中质量最差一项确定。10.2.3煤田地质填图报告评审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成果报告提交要求(规范性附录)煤田地质填图设计编制提纲前言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工作区地质地层岩浆岩煤层和煤质其他矿产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实测地质剖面填图单位确定填绘地质图山地工程采样与测试开采技术条件综合整理与综合研究预期提交成果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组织机构年(资料性附录)原始编录表B.1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计算表(见表B.1)表B.1区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计算表起点坐标:经距纬距标高第_页导线累计高差m组段厚度m导线与向夹角γ样品编号编号坡角β斜距Lm平距DmHm差高Hm差位置斜距lm平距dm厚度hm倾向注:①D=L×cosβ②H=L×sinβ③d=l×cosβ④h=sinacosβsinY±cosasinβ(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号,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号)。B.2生产矿井及老窑调查表(见表B.2)表B.2区生产矿井及老窑调查表室内编号井口XY采矿权范围H厚度投产时间停产时间停产原因及开采范围井巷方位、竖井深度可采煤层层数、开采平面示意图瓦斯情况及其他B.3水文地质调查表(见表B.3)表B.3区水文地质调查表二、点位:平面坐标X:Y:行政管辖县(市)1.类型(2)井(孔):勘查孔供水管井大沉井(3)井(孔)水位:井口标高水位埋深水位标高与地表水关系(4)井、孔、泉的流量L/s;水温℃;气温℃(6)地下水取样编号;现场测定pH值5.地下水动态访问(1)丰水年与枯水年流量差别L/s;水位变幅m(2)雨季与旱季的流量差别L/s;水位变幅m(3)旱季泉水是否干涸(4)暴雨后流量是否急剧增加;是否变浑浊四、剖面示意图B.4灾害地质(隐患)调查表(见表B.4)表B.4区灾害地质(隐患)调查表点号点位省市县乡(镇)村灾害类别mm形成环境降雨、河流影响地下水影响基本情况危害及防治建议危害程度防治建议B.5地质观测记录表(见表B.5) 6.地质描述(影像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