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20150606_第1页
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20150606_第2页
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20150606_第3页
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20150606_第4页
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2015060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于永东中海油炼化青岛工程有限公司二O一五年六月油罐的设计要求及合理使用

目录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1油罐分类与选择简介---------------------------------------------61.1油罐分类---------------------------------------------------6

1.2油罐设计选型-----------------------------------------------9

2油罐容量、数量的确定--------------------------------------------172.1储存天数--------------------------------------------------172.2储罐个数---------------------------------------------------23

3油罐附件选用设计---------------------------------------------26

4油罐的平面布置--------------------------------------------------33

4.1平面布置执行的主要规范及适用范围---------------------------33

4.2油罐的防火间距---------------------------------------------33

4.3防火堤及隔堤-----------------------------------------------39

4.4油罐防火堤计算高度确定-------------------------------------43

4.5单罐单堤的探讨---------------------------------------------44

5油罐防雷、防静电设计--------------------------------------------46

5.1依据规范及规定---------------------------------------------46

5.2防雷-------------------------------------------------------46

5.3防静电-----------------------------------------------------49

6油罐氮封及油气回收设计------------------------------------------

51

6.1氮封的作用及设置原则---------------------------------------516.2氮封设计方案-----------------------------------------------526.3油气回收---------------------------------------------------597设计依据主要规范------------------------------------------------73

目录目录第二部分《油罐的合理使用》-------------------------------------75

1油罐技术参数的合理确定-----------------------------------------75

2油罐使用的管理要求---------------------------------------------83

2.1合理使用油罐----------------------------------------------832.2正确操作油罐----------------------------------------------84

3油罐必须具备的使用条件-----------------------------------------86

3.1油罐验收合格,技术资料齐全,符合设备完好标准--------------86

3.2油罐投用要求----------------------------------------------86

3.3投用过程中的检查------------------------------------------

87

4油罐定期监测、检查和维修---------------------------------------88

4.1定期监测--------------------------------------------------88

4.2检查内容--------------------------------------------------88目录

4.3油罐维修--------------------------------------------------93

5油罐清洗作业---------------------------------------------------97

5.1清罐目的--------------------------------------------------97

5.2清罐作业--------------------------------------------------97

6油罐的腐蚀与防腐----------------------------------------------104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1油罐分类与选择简介1.1油罐分类油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储存温度分为低温、常温、高温;按安装地点可分为地上、地下、洞库储存等;按压力又可分为常压、低压、压力容器等等。本次培训侧重于炼厂、油库常用的油罐,按结构形式进行分类较为清晰。常用储罐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立式圆筒形储罐、卧式圆筒形储罐和球形储罐。立式圆筒形储罐:应用广泛可做大容量。一般分为浮顶罐、内浮顶罐和固定顶罐(拱顶罐)。卧式圆筒形储罐:适用于储存容量较小且需压力较高的液体。球形储罐:适用于储存容量较大有一定压力的液体,如液氨、液化石油气、乙烯等。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拱顶罐双盘式浮顶罐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单盘式浮顶罐内浮顶罐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1.2油罐设计选型1.2.1油罐选用的一般原则

1)通常,每种油品至少选两个罐;

2)尽量选用容量较大的储罐;

3)对于整个罐区、油库等来说,选用储罐的规格应尽可能统一。1.2.2储罐选型

1)首先根据储液的性质和需要,确定选用浮顶罐还是固定顶罐。

2)若是常压储存,主要为了减少蒸发损耗或防止污染环境保证储液不受空气污染、要求干净等宜选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

3)若是常压或低压储存,蒸发损耗不是主要问题,环境污染也不大,可不必设置浮顶且需要适当加热储存,宜选用固定顶罐。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1.2.3浮顶选型

1)20m以下小直径罐,常用双盘式;

2)油品蒸汽压高于103.4kPa时,用双盘式;

3)双盘式浮顶强度高,积雪深度2m以上时,用双盘式;

4)双盘式浮顶绝热保温效果好。1.2.4储存液体的性质储存液体的性质是选择储罐形式和储罐工艺系统设计的重要因素。主要化学和物理性质有:闪点、沸点、(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气压)、毒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活性、密度等。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1)闪点、沸点和蒸气压储存液体的闪点、沸点和蒸气压都与液体的可燃性和挥发性密切相关,是选择储罐的形式和安全附件的主要依据。

名称类别特征液化烃甲

A15℃时的蒸气压力>0.1MPa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可燃液体

B甲A类以外,闪点<28℃乙

A闪点≥28℃至≤45℃

B闪点>45℃至<60℃丙

A闪点≥60℃至≤120℃

B闪点>120℃

2)毒性储存有毒介质的储罐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问题,如防止环境污染和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呼出气体不能直接在罐区中排放,而要经过特别处理,脱除其中有害成分。所有检测仪表和附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人员中毒的可能性,罐内所有搭接焊缝不能间断焊,应采用密封焊,有毒介质不能进人缝隙中存留。为便于储罐完全清洗,储液管口结构应能完全排尽等。

3)化学反应活性储液的化学反应活性包括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分解反应以及储液因被空气污染或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等。前者一般采取搅拌、添加阻聚剂,防止聚合沉降、喷水、冷冻降温措施。后者采用充填气体保护。常用的为氮气,储罐的氮封压力一般为0.5~2.0kPa,氮气的纯度由被保护液体的要求而定。对高温储罐切忌把低沸点液体加入存有高沸液体的罐中(例如水加入盛有油的储罐)以免发生爆炸性汽化,并使储罐破裂。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腐蚀性储液的腐蚀性是选择储罐材料的根据。在储罐选材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腐蚀裕量外,还要注意罐体材料对储液的污染。如碳素钢材料的Fe离子污染和是否降低产品的纯度(尤其是液体化学品)。不锈钢材料要考虑不同牌号的不锈钢对储液的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

5)密度储液的密度影响罐壁和罐基础。罐壁的厚度与密度成正比。对某些液体化学品介质如硫酸、液碱等密度较大,这些储罐对基础的附加外压力一般都超过200kN/m2,对弱地基,防止造成不均匀沉降或基础沉降量过大是储罐基础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2.5《石油库设计规范》及《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主要规定

1)液化烃等甲A类液体常温储存应选用压力储罐。

2)储存沸点低于45℃或37.8℃的饱和蒸气压大于88kPa的甲B类液体,应采用压力储罐、低压储罐或低温常压储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选用压力储罐或低压储罐时,应采取防止空气进入罐内的措施,并应密闭回收处理罐内排出的气体。选用低温常压储罐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选用内浮顶储罐,应设置氮气密封保护系统,并应控制储存温度使液体蒸气压不大于88kPa。选用固定顶储罐,应设置氮气密封保护系统,并应控制储存温度低于液体闪点

5℃及以下。

3)储存沸点不低于45℃或在37.8℃时的饱和蒸气压不大于88kPa的甲B、乙A类液体化工品和轻石脑油,应选用外浮顶储罐或内浮顶储罐。有特设储存需要时,可采用容量小于或等于10000m3的固定顶储罐、低压储罐或容量不大于100m3

的卧式储罐,但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设置氮气密封保护系统,并应密闭回收处理罐内排出的气体。设置氮气密封保护系统,并应控制储存温度低于液体闪点5℃及以下。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储存甲B、乙A类原油和成品油,应采用外浮顶储罐、内浮顶储罐和卧式储罐。3号喷气燃料的最高储存温度低于油品闪点5℃及以下时,可采用容量小于或等于10000m3的固定顶储罐。当采用卧式储罐储存甲B、乙A类油品时,储存甲B类油品卧式储罐的单罐容量不应大于100m3

,储存乙A类油品卧式储罐的单罐容量不应大于200m3。

5)储存乙B类和丙类液体,可采用固定顶储罐和卧式储罐。

6)外浮顶储罐应采用钢制单盘式或双盘式浮顶。

7)内浮顶储罐的内浮顶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应采用金属内浮顶,且不得采用浅盘式或敞口隔舱式内浮顶。储存I、II级毒性液体的内浮顶储罐和直径大于40m的储存甲B、乙A类液体内浮顶储罐,不得采用用易熔材料制作的内浮顶。直径大于48m的内浮顶储罐,应选用钢制单盘式或双盘式内浮顶。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8)储存I、II级毒性的甲B、乙A类液体储罐的单罐容量不应大于5000m3,且应设置氮封保护系统。

9)固定顶储罐的直径不应大于48m。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2油罐容量、数量的确定2.1储存天数

进厂方式储存天数适用情况管道输送5~7适用于原油,指来自油田的管道7~10适用于其他原料,指来自其生产厂的管道铁路输送10~20公路运输7~10内河及近海运输15~20远洋运输≥30注:如果原料生产厂与原料使用装置属同开同停情况,可降低储存天数至5~7天。原油和原料储存天数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类别储存天数同时开工、停工检修的装置或联合装置之间的原料2~4不同时开工、停工检修的联合装置或不同检修组装置之间的原料15~20不同时开工、停工检修的装置之间的原料10~15多组分切换操作的装置的原料不宜小于切换周期中间原料储存天数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成品名称出厂方式储存天数汽油、灯用煤油、柴油、重油(燃料油)管道输送5~7铁路运输10~20内河及近海运输15~20公路运输5~7航空汽油、喷气燃料、芳烃、军用柴油、液体石蜡、溶剂油管道输送5~7铁路运输15~20内河及近海运输20~25公路运输5~7润滑油类、电器用油类、液压油类铁路运输25~30内河及近海运输25~35公路运输15~20成品储存天数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成品名称出厂方式储存天数液化烃管道输送5~7铁路运输10~15内河及近海运输10~15公路运输5~7石油化工原料管道输送5~10铁路运输10~20内河及近海运输10~20公路运输7~15醇类、醛类、酯类、酮类、腈类等铁路运输15~20内河及近海运输20~25公路运输10~15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物料名称运输方式储存天数酸、碱管道输送

5~10铁路运输15~25内河及近海运输20~30公路运输10~15液氨管道输送7~10铁路运输10~20公路运输10~15酸、碱及液氨储存天数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序号物料名称加工量(×104t/a)密度(t/m3)油罐,m3储存天数储罐型式个数×容积总容积1原油3000.9030000×412000012.0外浮顶2重油加氢处理原料常压渣油1500.9520000×1200004.22拱顶3产品精制柴油167.720.8520000×510000016.89固定顶重整液化气9.560.542000×4800015.06球罐轻石脑油16.000.703000×3900013.13低压罐苯3.840.803000×1300020.83内浮顶甲苯7.690.803000×1300010.40内浮顶混合二甲苯16.000.803000×3900015.00内浮顶重芳烃21.760.803000×51500018.38内浮顶溶剂油6.330.783000×2600024.64内浮顶工程实例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2.2储罐个数2.2.1原油和原料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套装置加工一类原油时,宜设3~4个;分类加工原油时,每增加一类原油宜再增加2~3个。

2)一套装置加工一种原料时,宜设2~4个;加工多种原料时,每增加一种原料宜再增加2~3个。2.2.2中间原料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置是直接进料或部分由储罐供料时,宜设2~3个。

2)装置是由储罐供料时,宜设3~4个。

3)对于精制装置,每种单独加工的组分油宜设2~3个。

4)对于重整装置,可根据装置要求另设一个预加氢生成油罐。

5)对于润滑油装置,每种组分油宜设2个;同一种组分油,残炭值不同或加工深度不同时,应分别设罐。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2.2.3每个原油及原料罐的容量,不宜少于一套装置正常操作一天的处理量。2.2.4成品油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汽油和柴油的每种组分的储罐,宜设2个。每生产一种牌号汽油和柴油,其调合与成品罐之和不宜少于4个。每增加一种牌号,可增加2~3个。

2)航空煤油的每种组分罐宜设2~3个。调合与成品罐之和,不宜少于3个。

3)军用柴油罐宜设3~4个。

4)溶剂油罐和灯用煤油罐,每种牌号宜设2个。

5)芳烃罐,每一种成品宜设2个。

6)液化石油气罐,不宜少于2个。2.2.5重油(含燃料油)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生产一种牌号燃料油,其调合与成品罐之和不宜少于3个。每增加一种燃料油牌号,可增加2个。

2)进罐温度小于或等于90℃的重油与进罐温度大于或等于120℃的重油,应分别设置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储罐。

3)工厂自用燃料油储罐宜设2个。

4)沥青罐不宜少于2个。2.2.6润滑油类、电器用油类和液压油类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种组分宜设2个;同一种组分油,残炭值不同或加工深度不同,应分别设罐;

2)每一种牌号的成品罐宜设1~2个,成品罐宜兼作调合罐;

3)一类油的调合与成品罐,应按牌号专罐专用。二、三类油的调合与成品罐,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互用。2.2.7污油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轻、重污油罐宜各设2个;

2)催化裂化油浆罐宜设1~2个。2.2.8化工装置的原料、中间原料及产品储罐个数均不宜少于2个。2.2.9酸类、碱类及液氨的储罐,每种物料不宜少于2个。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3油罐附件选用设计储罐容量(m3)量油孔(个)人孔(个)排污孔(或清扫孔)(个)排水管(个×公称直径mm)≤2000111(1)1×803000~5000121(1)1×10010000121(2)1×10020000~30000122(2)2×10050000132(2)2×100V>50000

13×3×100浮顶罐和内浮顶罐量油孔、人孔、排污孔(或清扫孔)及放水管的数量和规格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储罐容量(m3)量油孔(个)透光孔(个)人孔(个)排污孔(或清扫孔)(个)排水管(个×公称直径mm)≤20001111(1)1×803000~50001221(1)1×100100001322(2)1×10020000~300001323(3)2×100500001333(3)2×100V>50000133×2×100固定顶储罐量油孔、透光孔、人孔、排污孔(或清扫孔)及排水管的数量和规格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3.1下列储罐通向大气的通气管管口应装设呼吸阀:

1)储存甲B、乙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和地上卧式储罐。

2)储存甲B类液体的覆土卧式油罐。

3)采用氮气密封保护系统的储罐。3.2呼吸阀安装数量及规格

1)吸气量:液体出罐时的最大出液量所造成的空气吸入量与因大气最大温降导致罐内气体收缩所造成储罐吸入的空气量之和。

2)呼出量:最大进液量所造成的气体呼出量(需要考虑因进液造成的液面搅拌增加的气体蒸发量)与因大气最大温升导致罐内气体膨胀而呼出的气体之和。

3)按开启压力分5个级别: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等级开启压力ps(Pa)等级代号1+355,-295A2+665,-295B3+980,-295C4+1375,-295D5+1765,-295E注:正号表示呼出时开启压力,负号表示吸入时开启压力。表1呼吸阀开启压力分级表

-295Pa+355Pa+665Pa+980Pa+1375Pa+1765Pa-30mmH2O36mmH2O68mmH2O100mmH2O140mmH2O180mmH2O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呼吸阀可以说是拱顶油罐最关键的附件,一旦数量或口径不够、产品质量不过关或检修维护不到位,均有可能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

5)呼吸阀尽量选用全天候型的,因为除了防冻防凝外,其结构安全性也较高。3.3采用氮气密封保护系统的储罐应设事故泄压设备,事故泄压设备宜选用公称直径不小于500mm的呼吸人孔。如储罐设置有备用呼吸阀,事故泄压设备也可选用公称直径不小于500mm的紧急放空人孔盖。(在呼吸阀正常工作情况下,呼吸人孔基本保持密封状态,储罐处于正常压力。当呼吸阀正常工作满足不了因意外原因造成储罐急剧超压时,呼吸人孔的泄压盖自动顶开,进行紧急泄压,使罐内压力保持正常;当罐内压力急剧减压或超真空时,吸入阀便开启急剧吸入大气,维护罐内正常压力)。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3.4下列储罐的通气管上必须装设阻火器:1)储存甲B、乙类、丙A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和地上卧式储罐。2)储存甲B和乙类液体的覆土卧式储罐。3)储存甲B、乙类、丙A类液体并采用氮气密封保护系统的内浮顶储罐。3.5阻火器型式

按阻火器阻火性能可分为:阻爆燃型、阻爆轰型、耐烧型。按照安装位置分为:管端型、管道型等。只有正确选择阻火器的型式及安装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目前,国内的标准有:《石油气体管道阻火器阻火性能和试验方法》GB13347-1992,《石油化工石油气管道阻火器选用、考验及验收》SHT3413-1999。国外的标准有:EN12874、ISO16852。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3.6储存I、II级毒性液体的储罐,应采用密闭采样器。3.7液态烃球形储罐必须设有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计及温度计等安全附件。人孔应分别布置于上、下两极,气体防空接管应设置在罐顶。3.8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的切水管上应设两道切断阀,宜采取直接切水方式。3.9油罐的上罐扶梯入口应设置人体静电消除器;一些地方及行业法规还规定轻质油罐(石脑油、煤油、汽油、柴油、轻污油)油罐采样口处也要设置人体静电消除器。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4油罐的平面布置4.1平面布置执行的主要规范及适用范围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石油库设计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石油库的设计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陆上油气田工程、管道站场工程和海洋油气田陆上终端工程的防火设计4.2油罐的防火间距4.2.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及《石油库设计规范》、《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中不同之处)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1)储罐应成组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同一罐组内,宜布置火灾危险性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储罐;当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1000m3时,火灾危险性类别不同的储罐也可同组布置;

《石油库设计规范》:甲B、乙和丙A类液体储罐可布置在同一罐组内;丙B类液体储罐宜独立设置罐组沸溢性液体的储罐不应与非沸溢性液体储罐同组布置;可燃液体的压力储罐可与液化烃的全压力储罐同组布置;可燃液体的低压储罐可与常压储罐同组布置。

《石油库设计规范》:储存Ⅰ、Ⅱ级毒性液体的储罐不应与其他易燃和可燃液体储罐布置在同一个罐组内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常压油品储罐不应与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储罐同组布置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2)罐组的总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固定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20000m3;浮顶、内浮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3;

《石油库设计规范》:浮顶用钢质材料制作的内浮顶储罐组的容量不应大于360000m3;浮顶用易熔材料制作的内浮顶储罐组的容量不应大于240000m3;外浮顶储罐组的容量不应大于600000m3

固定顶罐和浮顶、内浮顶罐的混合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20000m3;其中浮顶、内浮顶罐的容积可折半计算。

3)罐组内单罐容积大于或等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个;单罐容积小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6个;但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储罐以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当单罐容量不小于1000m3时,不应多于12座。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罐组内的储罐不应超过两排;但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1000m3的丙B类的储罐不应超过4排,其中润滑油罐的单罐容积和排数不限。表6.2.8罐组内相邻可燃液体地上储罐的防火间距

液体类别型式固定顶罐浮顶、内浮顶罐卧罐≤1000m3>1000m3甲B、乙类0.75D0.6D0.4D0.8m丙A类0.4D丙B类2m5m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石油库设计规范》的不同之处:丙B类,≥5000m3,0.4D《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不同之处:甲、乙类,≤1000m3,当采用固定式消防冷却时:0.6D,采用移动式消防冷却时:0.75D5)液化烃储罐成组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液化烃罐组内的储罐不应超过两排;每组全压力式或半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应多于12个;全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宜多于2个;全冷冻式储罐应单独成组布置;储罐材质不能适应该罐组内介质最低温度时,不应布置在同一罐组内。

6)两排卧罐的间距不应小于3m。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介质储存方式或储罐型式球罐卧(立)罐全冷冻式储罐水槽式气柜干式气柜≤100m3>100m3液化烃全压力式或半冷冻式储罐有事故排放至火炬的措施0.5D1.0D﹡﹡﹡﹡无事故排放至火炬的措施1.0D﹡﹡﹡﹡全冷冻式储罐≤100m3﹡﹡1.5m0.5D﹡﹡﹡﹡0.5D0.5D>100m3助燃气体球罐0.5D0.65D﹡﹡﹡﹡卧(立)罐0.65D0.65D﹡﹡﹡﹡可燃气体水槽式气柜﹡﹡﹡﹡0.5D0.65D干式气柜﹡﹡﹡﹡0.65D0.65D球罐0.5D﹡﹡﹡0.65D0.65D表6.3.3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罐组内储罐的防火间距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4.3防火堤及隔堤4.3.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f火规范》中规定(及《石油库设计规范》中不同之处)

1)防火堤及隔堤内的有效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的容积,当浮顶、内浮顶罐组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设置事故存液池储存剩余部分,但罐组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一半;

《石油库设计规范》: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罐组内1个最大储罐的容量。隔堤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隔堤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10%。

2)立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卧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

3)设有防火堤的罐组内应按下列要求设置隔堤: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5000m3时,隔堤所分隔的储罐容积之和不应大于20000m3;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单罐容积大于5000m3至20000m3时,隔堤内的储罐不应超过4个;单罐容积大于20000m3至50000m3时,隔堤内的储罐不应超过2个;单罐容积大于50000m3时,应每1个罐一隔;隔堤所分隔的沸溢性液体储罐不应超过2个。

《石油库设计规范》:非沸溢性甲B、乙、丙A类储罐组隔堤内的储罐数量

单罐公称容量V(m3)一个隔堤内的储罐数量(座)V<500065000≤V<20000420000≤V<500002V≥500001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多品种的液体罐组内应按下列要求设置隔堤:甲B、乙A类液体与其他类可燃液体储罐之间;水溶性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储罐之间;相互接触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可燃液体储罐之间;助燃剂、强氧化剂及具有腐蚀性液体储罐与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5)防火堤及隔堤应符合下列规定:立式储罐防火堤的高度应为计算高度加0.2m,但不应低于1.0m(以堤内设计地坪标高为准),且不宜高于2.2m(以堤外3m范围内设计地坪标高为准);卧式储罐防火堤的高度不应低于0.5m(以堤内设计地坪标高为准);

《石油库设计规范》:高于堤外设计地坪或消防车道路面(按较低者计)不应大于3.2m。立式储罐组内隔堤的高度不应低于0.5m;卧式储罐组内隔堤的高度不应低于0.3m;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液化烃全压力式或半冷冻式储罐组宜设不高于0.6m的防火堤,防火堤内堤脚线距储罐不应小于3m,堤内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地面,并应坡向外侧,防火堤内的隔堤不宜高于0.3m

全压力式储罐组的总容积大于8000m3时,罐组内应设隔堤,隔堤内各储罐容积之和不宜大于8000m3。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5000m3时应每1个罐一隔;全冷冻式储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200000m3,单防罐应每1个罐一隔,隔堤应低于防火堤0.2m;沸点低于45℃甲B类液体压力储罐组的总容积不宜大于60000m3;隔堤内各储罐容积之和不宜大于8000m3,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5000m3时应每1个罐一隔。沸点低于45℃的甲B类液体的压力储罐,防火堤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一个最大储罐的容积。当其与液化烃压力储罐同组布置时,防火堤及隔堤的高度尚应满足液化烃压力储罐组的要求,且二者之间应设隔堤;当其独立成组时,防火堤距储罐不应小于3m,防火堤及隔堤的高度设置尚应符合第6.2.17条的要求;全压力式、半冷冻式液氨储罐的防火堤和隔堤的设置同液化烃储罐的要求。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4.4油罐防火堤计算高度确定此种计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以下情况还应进一步核算:

1)罐区无法接入事故水池或厂区、库区无事故水池,这种情况还应考虑消防过程中的产生的消防水量及雨水量。

2)罐区不规则等情况。如最大储罐的基础较高、所占面积较大,则应在有效容量中减掉罐基础所占的体积。

3)罐区竖向相差较大。由于防火堤的顶面应是平的,会出现地面最低与最高处的防火堤相对标高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就需要按照规范的要求(最低、最高高度的限制),结合罐区周边的竖向进行优化。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4.5单罐单堤的探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学品罐区安全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68号)中规定:“可燃液体储罐要按单罐单堤的要求设置防火堤或防火隔堤。”4.5.1“规定”带来的问题

1)按照设计规范,隔堤所分割的储罐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大型油罐

(≥50000m3)和大型压力储罐(≥5000m3)等特殊情况才能做到“单罐单堤”,“规定”大大超出了设计规范所规定的范围。2)每个罐一隔,意味着每个罐的含油污水、排雨水等都要设独立的水封等设施,增加了大量的系统工程量。3)“规定”对隔堤未提具体的设置方式及高度要求,使得设计及工程实施的方式各有不同,验收标准难以确定。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4)增加的隔堤是否执行“隔堤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隔堤内1个最大储罐容积的10%”的规定,如果执行,会对罐区的平面布置产生较大的影响。4.5.2惠州项目目前的设计方案

1)本项目执行68号文的规定,按照“单罐单堤”的原则增设隔堤。

2)对执行68号文需新增的隔堤,其高度按照0.5m设计。

3)给排水、含油污水及排雨水等措施具体做法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5油罐防雷、防静电设计5.1依据规范及规定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4《石油储备库设计规范》GB50737-201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轻质油品储罐技术导则(试行)》《中国石化大型浮顶储罐安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规定》5.2防雷(主要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5.2.1钢储罐必须做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钢罐必须设防雷接地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5.2.2钢储罐接地点沿储罐周长的间距,不宜大于30m,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5.2.3储存易燃液体的储罐防雷设计,应符下列规定:

1)装有阻火器的地上卧式储罐的壁厚和地上固定顶钢储罐的顶板厚度等于或大于4mm时,不应装设避雷针。铝顶储罐和顶板厚度小于4mm的钢储罐,应装设接闪杆(网)。接闪杆(网)应保护整个储罐。

2)外浮顶储罐或内浮顶储罐不应装设接闪杆(网),但应采用两根导线将浮顶与罐体做电气连接。外浮顶储罐连接导线应选用横截面不小于50mm2的扁平镀锌软铜复绞线或绝缘阻燃护套软铜复绞线。内浮顶储罐的连接导线应选用直径不小于5mm不锈钢丝绳。

3)外浮顶储罐应利用浮顶排水管将罐体与浮顶做电气连接,每条排水管的跨接导线应采用一根横截面不小于50mm2的扁平镀锌软铜复绞线。

4)外浮顶储罐的转动浮梯两侧,应分别与罐体和浮顶各做两处电气连接。

5)覆土储罐的呼吸阀、量油孔等法兰连接处,应做电气连接并接地,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5.2.4储存可燃液体的钢储罐,不应装设接闪杆(网),但应做防雷接地。储罐上安装的信号远传仪表,其金属外壳应与储罐体做电气连接。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丙类液体储罐可不设避雷针、线,但应设防感应雷接地;压力储罐不设避雷针、线,但应作接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轻质油品储罐技术导则(试行)》:金属罐体应做防直击雷接地,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并应沿罐体周边均匀或对称布置,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18m。浮顶油罐的浮顶泡沫堰板处与罐壁间每隔18m宜安装一个有效可靠的雷电分流及监控器,连接线截面积不小于50mm2。

《中国石化大型浮顶储罐安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规定》:大型储罐接地点沿罐壁周长的间距不宜大于18m。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5.3防静电(主要依据《石油库设计规范》)5.3.1储存甲、乙和丙A类液体的钢储罐,应采取防静电措施。上罐扶梯入口处应设消除人体静电装置。5.3.2钢储罐的防雷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5.3.3外浮顶储罐应按下列规定采取防静电措施:

1)外浮顶储罐的自动通气阀、呼吸阀、阻火器和浮顶量油口应与浮顶做电气连接。

2)外浮顶储罐采用钢滑板式机械密封时,钢滑板与浮顶之间应做电气连接,沿圆周的间距不宜大于3m。

3)二次密封采用Ⅰ型橡胶刮板时,每个导电片均应与浮顶做电气连接。

4)电气连接的导线应选用横截面不小于10mm2的扁平镀锡软铜复绞线。

5)外浮顶储罐浮顶上取样口的两侧1.5m之外应各设一组消除人体静电的装置,并应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与罐体做电气连接。该消除人体静电的装置可兼作人工检尺时取样绳索、检测尺等工具的电气连接体。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轻质油品储罐技术导则(试行)》:油罐的上罐扶梯入口、油罐采样口处(距采样口不少于1.5m)应设置本安型人体静电消除器。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油罐氮封及油气回收设计6.1氮封的作用及设置原则1)氮封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硫铁化合物自燃、雷击、静电或明火等引燃罐顶空间的可燃气体,同时防止储存介质氧化聚合等。2)储存易被空气(或空气中的水)污染或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易氧化、易聚合不稳定的物料时。3)储罐内易形成爆炸性可燃气体的空间时。4)储存I、II级毒性的甲B、乙A类液体储罐的单罐容量大于5000m3时。5)储存含硫量较高的油品,易产生FeS自燃的情况时。6)储存沸点低于45℃或37.8℃的饱和蒸气压大于88kPa的甲B类液体,采用低温常压储罐储存时。7)储存沸点不低于45℃或在37.8℃时的饱和蒸气压不大于88kPa的甲B、乙A类液体化工品和轻石脑油采用固定顶储罐、低压储罐或卧罐储存时。8)储存丁二烯的球形储罐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9)焦化汽油内浮顶储罐10)加工高硫、含硫原油的企业,储存含有直馏石脑油组分的内浮顶储罐6.2氮封设计方案6.2.1方案一:压力控制设计方案(LPEC)6.2.1.1基本原理在储罐上设置氮封系统,维持罐内气相空间压力在1.2KPa左右,当气相空间压力高于1.4KPa时,氮封阀关闭,停止氮气供应;当气相空间压力低于0.8KPa时,氮封阀开启,开始补充氮气,保证储罐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吸进空气,防止形成爆炸性气体。储罐氮封系统使用的氮气纯度不宜低于99.96%,氮气压力宜为0.5-0.6MPa。6.2.1.2工艺方案以4台轻质油内浮顶储罐组成的罐组为例,设计方案如下: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1)内浮顶储罐改造封堵储罐罐壁(顶)的通气口。核算罐顶呼吸阀是否满足设置氮封后的需求。在储罐罐顶增加氮气接入口和引压口.为确保压力取值的准确性,两开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m。量油孔应加导向管,确保量油作业时不影响氮封压力。储罐罐顶增加紧急泄压人孔接口。2)工艺流程在每台储罐上设置先导式氮封阀组和限流孔板旁路,正常情况下使用氮封阀组维持罐内气相空间压力在1.2KPa左右,当气相空间压力高于1.4KPa时,氮封阀关闭,停止氮气供应;当气相空间压力低于0.8KPa时,氮封阀开启,开始补充氮气;当氮封阀需要检修或故障时,使用限流孔板旁路给储罐内补充氮气,压力高于1.5KPa时,通过带阻火器的呼吸阀外排(短时间连续补充氮气)。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当氮封阀事故失灵不能及时关闭,造成罐内压力超过1.5Kpa时,通过带阻火器的呼吸阀外排;当氮封阀事故失灵不能及时开启时,造成罐内压力降低至-0.3Kpa时,通过带阻火器呼吸阀向罐内补充空气,确保罐内压力不低于储罐的设计压力低限(-0.5Kpa)。为确保设置氮封储罐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排放,应在储罐上设置紧急泄放阀,紧急泄放阀定压不应高于储罐的设计压力上限(2.0Kpa)。当需要使用限流孔板旁路补充氮气时,流量宜等于油品出罐流量,氮气管道的管径为DN50,氮气的操作压力为0.5MPa。若在相同油品储罐之间设置有气相联通管道,每台储罐出口均应设置阻火器,以防止事故扩大。阻火器应选用安全性能满足要求的产品,且阻力降不应大于0.3KPa。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2.2方案二:氧含量控制设计方案(SEl)6.2.2.1基本原理在储罐上设置氮封系统,维持罐内气相空间氧气浓度不大于5%,消除爆炸条件。6.2.2.2工艺方案以4台轻质油内浮顶储罐组成的罐组为例,设计方案如下:

1)内浮顶储罐改造在储罐罐顶透光孔法兰盖处增加开口,用于安装氧气浓度检测器.封堵储罐罐壁的通气口,同时在罐顶增加呼吸阀接口。在储罐罐顶增加氮气接入口。在储罐罐顶增加气相联通管接口.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2)工艺流程在储罐内安装氧气检测器,实时监测储罐内气相空间氧气浓度,同时将高浓度报警与氮气管道控制阀门联锁.当氧气浓度达到高浓度值时报警,联锁打开氮气阀门,向储罐内补充氮气,直至检测指标达到设定要求时联锁关闭氮气阀门。补充氮气的流量控制使用限流孔板,流量宜控制在Q=Q1-Q2(Q1—油品出罐流量,Q2—气相连通罐中与油品出罐同时进行的油品进罐流量),且Q不应小于100m3/h,氮气管道的管径为DN50,氮气的操作压力为0.5Mpa。氧气浓度监测信号引入控制室,控制室设氧气浓度超标报警仪。同一种油品的多个储罐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储罐区域收油作业和付油作业经常同时进行。为节省氮气用量,建议在同种油品储罐之间设置气相联通管道,可以实现多个运行过程中的储罐进气量和排气量的部分平衡,减少氮气用量和作业时的油气排放量。联通管道的管径为DNl50,气体的流通能力为500m3/h。

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2.2.3仪表选型说明

1)氧气气体检测器采用电化学探头。

2)切断阀采用气动切断球阀。

3)氮气补气总管上配置涡街流量计进行氮气流量监测。

6.2.2.4安装布置方案

1)氧气浓度检测器通过透光孔安装在储罐拱顶与内浮盘之间,为保证不影响储罐内浮盘的正常升降,氧气检测器的安装高度宜为储罐内浮盘之上300mm。

2)罐顶氮气接口的开口方位宜位于罐顶中心部位,氮气管道在罐内部分采用橡胶软管。为保证换气效果良好,氮气橡胶软管出口宜接近浮盘。可在氮气橡胶软管出口连接一个环形不锈钢管,管壁水平方向上开若干个通气孔,用于向四周喷射氮气。环形不锈钢管应固定安装在浮盘上。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3)储罐之间设置DNl50气相联通管道,每个储罐的气相联通管道均应设置管道阻火器,阻火器应选用安全性能满足要求的产品。阻火器应尽量靠近储罐接口安装,每个储罐的气相联通管道均应设置截断阀。气相联通管道宜在罐顶之间跨接。若罐间距较大,气相联通管道需要设在地面时,应在管道的低点设置排凝管及阀门。4)在储罐罐顶中心位置安装带阻火器的呼吸阀。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3油气回收《油品装载系统油气回收设施设计规范》GB50759-2012规定:汽油、石脑油、航空煤油、溶剂油或类似性质油品的装载系统应设油气回收设施。对于油罐的油气回收设计应执行《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6.3.1《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07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储油库汽油油气排放管理,以及储油库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汽油油气排放管理)汽油储存油气排放控制:

1)储油库储存汽油应按GB50074采用浮顶罐储油。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2)新、改、扩建的内浮顶罐,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形、双封式等高效密封方式;新、改、扩建的外浮顶罐,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双封式密封,且初级密封采用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形等高效密封方式。

3)浮顶罐所有密封结构不应有造成漏气的破损和开口,浮盘上所有可开启设施在非需要开启时都应保持不漏气状态。仅对汽油储存提出了要求,因此,设计汽油罐时,采用浮顶罐并做好密封设计,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满足规范及环保的要求的。6.3.2《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的有关规定(本标准适用于现有石油炼制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石油炼制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内的汽油储罐及发油过程油气排放控制按本标准规定执行,不再执行GB20950-2007中的有关规定)1)新建企业自2015年7月1日起,现有企业自2017年7月1日起,执行下列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污染控制要求。2)储存真实蒸气压≥76.6kPa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应采用压力储罐。3)储存真实蒸气压≥5.2kPa但<27.6kPa的设计容积≥150m3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以及储存真实蒸气压≥27.6kPa但<76.6kPa的设计容积≥75m3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a)采用内浮顶罐:内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形、双封式等高效密封方式。b)采用外浮顶罐:外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双封式密封,且初级密封采用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形等高效密封方式。c)采用固定顶罐,应安装密闭排气系统至有机废气回收或处理装置,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表3、表4的规定。4)浮顶罐浮盘上的开口、缝隙密封设施,以及浮盘与罐壁之间的密封设施在工作状态应密闭。若检测到密封设施不能密闭,在不关闭工艺单元的条件下,在15日内进行维修技术上不可行,则可以延迟维修,但不应晚于最近一个停工期。5)对浮盘的检查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应记录浮盘密封设施的状态,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序号污染物项目工艺加热炉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1)重整催化剂再生烟气酸性气回收装置氧化沥青装置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有机废气排放口(2)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1颗粒物2030—————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气筒2镍及其化合物—0.3—————3二氧化硫5050—100———4氮氧化物100100—————5硫酸雾———5(3)———6氯化氢——10————7沥青烟————10——8苯并(a)芘————0.0003——表4大气污染特别排放限值单位:mg/m3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序号污染物项目工艺加热炉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烟气(1)重整催化剂再生烟气酸性气回收装置氧化沥青装置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有机废气排放口(2)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9苯—————4—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气筒10甲苯—————15—11二甲苯—————20—12非甲烷总烃——30——120去除效率≥97%注:(1)催化裂化余热锅炉吹灰时再生烟气污染物浓度最大值不应超过表中限值的2倍,且每次持续时间不应大于1小时。(2)有机废气中若含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执行工艺加热炉相应污染物控制要求。(3)酸性气体回收装置生产硫酸时执行该限值。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3.3油气回收工艺简介目前,国内外油气回收处理的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式、溶剂吸收式、膜分离式、冷凝式四种。各种油气回收工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方法很难称的上完美,只有几种工艺相结合,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才能更好的发挥各种工艺的优势。油气回收装置方案都是4种基本方法中其中几种方法的组合。

1)吸附法含烃气体通过吸附剂床层,其中的烃类被吸附剂吸附,吸附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吸附剂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后,进行抽真空减压再生,再生过程中脱附出的油气再用油品进行吸收,吸收后的贫气再返回到吸附过程进行吸附。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2)吸收法吸收法回收油气大体上有两种吸收剂,油品和专用吸收剂。基本原理是:油气进入吸收塔,被从塔顶喷淋的吸收剂吸收。在真空解吸罐,通过真空抽吸,将溶于吸收剂中的油气解吸。再生的吸收剂用泵送至吸收塔循环使用。解吸的油气被真空泵送至再吸收塔,被塔顶喷淋下来的贫油(汽油)吸收,未被吸收的少量油气进吸收塔再次吸收。

3)膜分离法气体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新型气体分离技术,其分离的推动力是气体各组分在膜两侧的分压差,利用气体各组分通过膜时的渗透速率的不同来进行气体分离的。

4)直接冷凝法油气冷凝工艺技术原理是利用冷冻工程方法,将油气热量置换出来,降低油气的温度,使之凝结为液体,实现回收利用。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3.4油罐的油气回收以上的油气回收工艺目前最普遍的应用场合是汽车装车系统,另外在铁路装车、汽车加油站等应用也较广泛,但对于单独的罐区系统应用较少。油气回收装置只有通过油气收集系统收集到一定压力的油气,才能正常工作。对于汽车装车等系统,由于进入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管道可以利用泵提供的余压,非常容易实现。而独立的油罐区,一般均为常压油罐(压力一般不大于2KPa/200mm水柱),如将其引入油气回收装置,难以满足管路压降及装置入口压力的要求。

目前国外储罐系统的油气回收只有冷凝法工艺,其回收工艺流程如图-6-1和图-6-2所示: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图-6-1油气集中冷凝式油气回收工艺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图-5-1油气集中冷凝式油气回收工艺图-6-2油气分散冷凝式油气回收工艺最新技术的吸附法储罐油气回收工艺油气回收装置出(进)油气线浓缩油气线真空泵吸附床吸收油吸收塔富吸收油低浓度时循环,高浓度时吸收再生初期撇头合理设置阻火器,保障储罐区安全氮封罐区汽提气用氮气油气系统总压降<1kpa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储罐油气经油气线汇集后进入油气回收装置,油气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剂吸附下来,有机物浓度<120mg/m3的尾气直排大气,吸附床抽真空再生过程产生的油气低浓度油气返回油气线,中浓度油气经浓缩油气线返回储罐或油气线,高浓度油气经吸收塔用吸收油吸收,吸收后的塔顶油气进入浓缩油气线。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6.3.5油罐油气回收问题与探讨

1)上面提到几种油罐油气回收方法只要控制好相关设施的压降,均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达到回收油罐油气的目的。但要满足拟推行的新的大气排放标准,难度较大,需要相关单位进行优化及改进。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学品罐区安全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68号)中规定:“立即暂停使用多个化学品储罐尾气联通回收系统,经安全论证合格后方可投用”对于采用集气方式的回收方法,集气系统将多个固定顶油罐联通起来,若一个油罐着火容易危及其它油罐,因此集气系统的安全保障设施极为重要。必须做好联通管网的隔离、阻火的系统设计,包括阻火器的正确选型、安装位置,压力的控制、安全排放等。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7设计依据主要规范及规定

除了以上章节中提到的规范及规定,在油罐设计中还应遵守或参考以下规范及规定,并摘要如下: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液化烃球形储罐安全设计规范》SH313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轻质油品储罐技术导则(试行)》《中国石化石油库和罐区安全管理规定》《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液化烃球罐区安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中国石化液化烃球罐区注水系统设计规定和紧急切断阀选型设计规定》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维护检修规程》SHS01012

《钢质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规范》GB50393

《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SH3048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

《加工高含硫原油储罐防腐技术管理规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轻质油储罐安全运行指导意见》[2010]14号第一部分《油罐的设计要求》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学品罐区安全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68号)

(一)条: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储罐高低液位报警,采用超高液位自动连锁关闭储罐进料阀门和超低液位自动联锁停止物料输送措施。大型、液化气体及剧毒化学品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阀。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5.4.3储存I级和II级毒性液体的储罐、容量大于或等于3000m3的甲B和乙A类可燃液体储罐、容量大于或等于10000m3的其他液体储罐应设高高液位报警及联锁,高高液位报警应联锁关闭储罐进口管道控制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76号(二十二)条:有毒物料储罐、低温储罐及压力球罐进出物料管道应设置自动或手动遥控的紧急切断设施。

第二部分《油罐的合理使用》1油罐技术参数的合理确定

油罐直径D和罐壁高度H尺寸可以有多种组合,其中总有一种组合可使油罐建设投资费用最低或使油罐耗用的钢材最省。据此原则,国家或行业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设计可以按此选用,如,《钢制立式圆筒形固定顶储罐系列》(HG21502.1)及《钢制立式圆筒形内浮顶储罐系列》(HG21502.2),《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系列》等,下列为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系列表:第二部分《油罐的合理使用》序号公称容量m3计算容量m3最大允许储存容量m3储罐内径mm罐壁高度mm总高mm底板外径mm盘梯包角总重kg150705740005520~60604120~160°~4260210013611150006900~74505120~165°~6650320026722064008280~89806520~154°~10080430037230870009660~104207120~164°~12540540048640380009660~104308120~144°~147206500656547820012420~133108320~179°~180907700862719940012420~134409520~157°~2143581000120210601100012640~1396011130~138°~27780固定顶储罐系列表表1第二部分《油罐的合理使用》序号公称容量m3计算容量m3最大允许储存容量m3储罐内径mm罐壁高度mm总高mm底板外径mm盘梯包角总重kg92000234920671450014220~1596014630~119°~48450103000349630831700015400~1744017130~110°~69650114000458840501900016180~1846019140~104°~91700125000574350722100016580~1910021140~97°~111520137000813971882500016580~1958025140~82°~151450141000011720103163000016580~2018030150~70°~214800152000022931202164050017800~2359040650~58°~376000163000034708306444800019180~2604048160~53°~568540第二部分《油罐的合理使用》序号公称容量m3计算容量m3最大允许储存容量m3储罐内径mm罐壁高度mm总高mm底板外径mm盘梯包角总重kg110001080945120009480~1048012120~123°~4063022000210019021450012640~1364014620~127°~5980033000305728001650014220~1522016630~121°~82690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