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1页
第6单元 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2页
第6单元 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3页
第6单元 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4页
第6单元 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课外阅读)❆单元主题概述❆单元概述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编排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要素及其解读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自相矛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的矛盾之处,从而提出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田忌赛马》中的孙膑通过观察,发现众人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从而推演出获胜把握较高的布阵方式,并向田忌献策;《跳水》中的船长看到孩子身在高高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到甲板上,迅速通过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有利条件,判断出孩子只有跳到海里才有机会获救,于是果断举枪逼孩子跳水。三篇课文都编排了有关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课后题。✪核心素养阅读训练✪一、(2023·单元测试)课后提升。阅读正文阅读提示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1),百姓有得钟(2)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3)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3)遽(jù):立刻。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试着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则:_____(2)悖:_____2.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二、(2022·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阅读正文阅读提示疑邻窃斧人有亡(1)铁(2)者,意(3)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4),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⑤,抇⑥于谷⑦而得其铁。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注释】(1)亡:丢失。(2)铁(fǔ):同“斧”。(3)意:猜测。(4)颜色:脸上的表情。⑤俄而:不久。⑥抇(hú):发掘。⑦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1.判断下列句子翻译是否准确,对的打“√”,错的打“×”。(1)“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的意思是:有一个人的一把斧子被毁坏,他认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干的。()(2)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水沟时,挖出了那把斧子,这句话是对“俄而,相于谷而得其铁”的解释。()2.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B.情感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判断。C.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并不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三、阅读。阅读正文阅读提示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chéngchèn)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chǒuqiǔ)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fāfa)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bìbǐ)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zhōngzhòng)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xixī),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篇短文讲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子,但晏子凭借自己的聪慧机敏、能言善辩,战胜了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楚王。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1.圈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文中一些句子可以概括为成语,试着写一写。(1)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________(2)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____3.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____次想侮辱晏子,但晏子凭借自己的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的楚王。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四、阅读。阅读正文阅读提示半截蜡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传达)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奇妙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搜捕)的德军。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轻松的心情没有(保持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拿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本文通过记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信息提取题解题思路:(1)明确范围:首先要确定要寻找的词句是一个段落描写的词句,还是一个与主题、中心相关的词句。如果是前者范围即可缩小到相关的段落若是后者,那么可在篇首、篇尾或过渡段中寻找。提取过程、方法、原因的题要先明确其范围是一个事件还是整篇文章。如果是一个事件,那么答案在事件相关段落;如果是整篇文章则属于概括题。(2)定位位置: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位答案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缩小到明确的段落和句子。准点寻迹: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在锁定的位置中搜索出答案即可。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打“√”。2.“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其中的“似乎”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这里的“厄运”是指(用文中句子回答)。4.一家三口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做法分别是什么?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品质?五、(2022·北京·期末)课外阅读。阅读正文阅读提示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齐军一边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的途中设下了埋伏。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人马行至桂陵一带,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本文描写的是战国时,魏国派兵攻打赵国。赵王求救于齐国,齐王命令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攻打赵国,魏国内必然空虚,于是田忌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解救了赵国。又设埋伏使魏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1.根据句意,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1)一下子心里开了窍。比喻豁然领悟、明白了。____(2)多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制胜。____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齐国为什么要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3.齐国能打败魏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疲惫不堪,面对有充分准备的齐军,无法抵抗。B.魏军没有料到有埋伏,仓皇抵御,战斗力减弱。C.为了攻打魏国,齐军做了充分的准备。D.齐军的强大兵力把魏军吓坏了,他们闻声而逃。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课外阅读。阅读正文阅读提示温暖的雪书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本文通过一场大雪后有人在汽车的雪上写了“小心”“慢”“安”等字,画了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太阳、一张笑脸等画,提醒开车的人注意行车安全,不仅赞美了书写“雪书”之人的爱心行为,更颂扬了人间大爱的温暖与美好。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1.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2.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这件事情令“我”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近,令人难以忘怀。B.这件事情是“我”从来不曾遇到过的,让“我”难以忘怀C.那些写在雪上的字随积雪消融,但善意提醒传达的关爱却给“我”和其他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永远难以忘怀。3.“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4.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1)但是(2)荒谬。【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注音和释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但是,这口钟太大了。则:但是。(2)句意为:这就太荒谬了。悖:荒谬。2.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闻,听到;遽,遽。3.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告诉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二、1.(1)×(2)√【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1)根据注释可知,“亡”的意思是丢失。“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意思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心里猜测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故题干表述错误。(2)“俄而,相于谷而得其铁”意思是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水沟时,挖出了那把斧子。故题干表述正确。2.C【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这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无论做什么都像是偷了斧子。最后却在谷地里找到了斧子。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故C项表述不正确。【译文】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心里猜测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水沟时,挖出了那把斧子。隔了几天,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头的样子了。三、1.chéngchǒufabìzhōngxi【解析】本题考查选择合适的读音。“乘”读“chéng”时,为骑、坐(交通工具);趁、就着;运算方法之一;佛教的教理和教派。无“chèn”这个读音。“瞅”读“chǒu”。“发”读“fā”交付,送出;放,射。读“fa”为打发。“敝”读“bì”。“中”读“zhōng”时,为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读“zhòng”时,为恰好合上。根据语境和汉字读音,应分别圈出:chéng、chǒu、fa、bì、zhōng、xi。2.(1)挥汗如雨(2)摩肩接踵【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意写成语。(1)挥汗如雨指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2)摩肩接踵指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3.三聪慧机敏、能言善辩自作聪明、仗势欺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可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子,但晏子凭借自己的聪慧机敏、能言善辩,战胜了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楚王。4.先以橘子为例,说明了环境水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继而阐明,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道德品质有可能发生改变。【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先以橘子为例,说明了环境水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继而阐明,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道德品质有可能发生改变。四、1.传递绝妙搜查持续夺【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传递: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传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给另一方。对“秘密情报”来说,应选“传递”。奇妙: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绝妙:极美妙;极巧妙。此处与“主意”搭配,应选“绝妙”。搜查:搜索检查。搜捕:搜查与案件有关的地方并逮捕有关的人。此处没有逮捕之意,故应选“搜查”。保持: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持续:无间隔,连续不断。与“轻松的心情”搭配,应选“持续”。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夺:强取;抢。这里与“厉声喝道”“厄运即将到来”相应,应选“夺”。2.“似乎”不能去掉,因为这里“似乎”是说明危机只是暂时好像过去了,其实并没有真的过去。【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理解。“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危机只是暂时好像过去了,其实并没有真的过去。故不能去掉。3.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需要用文中原句回答。结合语境,这里的“厄运”是指: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4.母亲,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说要睡觉,拿走蜡烛。这些做法表现了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从容镇定。【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母亲的做法由“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把蜡烛吹熄”可知: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的做法由“‘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可知: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的做法由“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可知:说要睡觉,拿走蜡烛。这些做法表现了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从容镇定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1.(1)茅塞顿开(2)以逸待劳【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茅塞顿开”本文指田忌听了孙膑的话后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故(1)应选“茅塞顿开”;“以逸待劳”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制胜。本文指齐军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设下埋伏,魏军人困马乏,齐军以逸待劳。故(2)应选“以逸待劳”。2.此时魏国国内空虚,如果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