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课件_第1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课件_第2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课件_第3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课件_第4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暴露与防护案例一:SARS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SARS的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中国内地感染SARS累计5327例,医务人员达1000名左右,占20%为什么?因SARS死亡349人,有统计报告其中1/3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为什么?医院既是治疗SARS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疫情传播地!案例二:“艾滋惊魂”事件再敲职业防护警钟

“艾滋惊魂”事件:2003年7月23日,刘某砍伤张某,十多天后张某又找到刘某将其手、脚、跟腱砍断,由“120”急救车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院抢救;当时病人血肉模糊,鲜血喷到了当班急诊科护士的身上、脸上和眼睛里;一名医生为刘某清创缝合时,手指被扎破;手术中医生的手术衣、口罩都被病人喷溅的血液污染。而三天后刘某的化验检查结果:HIV抗体反应呈强阳性!经CDC复查确认证实。参与抢救的9名医护人员均不能排除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一年里接受医学观察。分别在4周、3月、半年和一年进行化验。冰山图-综合性防护原理

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004年6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职业危害

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或职业相关疾病的各种原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常见暴露类型:①血源性病原体暴露②放射性物质职业暴露,③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④其他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血液传播:HBV、HCV、HIV、梅毒....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麻疹、水痘

SARS、结核分枝杆菌?消化道传播:幽门螺杆菌、甲肝、戊肝、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等接触传播:多重耐药菌株、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等(一)生物性因素大多数的职业暴露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引起感染的因素包括:1.病原体的种类2.如何接触3.接触体液的量4.病原体的含量针刺伤后是否引起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密切相关。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可携带更多的血液,针头越粗、刺入深度增加或直接刺入动静脉则感染的机会增加。(二)化学性因素化学消毒对人体的影响1、临床使用中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引起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头痛、心悸、失眠等。2、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致白细(WBC)计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疲劳、皮肤过敏,重者可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过敏性休克、猝死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年12月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机率比普通人群高2倍~3倍。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美国医疗机构疾病检测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暴露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94%;职业分布以护士为主,占61.%;科室分布外科占47%,内科占22%;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占58%伤害发生的地点以病房、手术室居多,分别占52%、19%;导致伤害的暴露物种类以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居多分别占36%、16%;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最多为锐器物用后处置,占39%,其次为拔针时,占1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

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特殊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针刺暴露常发生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外科手术缝合即便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手术和护理,仍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防护很重要。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双手盖上针帽避免针刺伤的方法

不建议剪切、打破、弯曲锐器不应回套污染的锐器•单手重新盖帽技术让自己和他人远离锐器的尖端始终保持你的双手在锐器后面手术中预防针刺伤操作技巧使用一些设备而不是用手去固定正在缝合的皮肤不应直接用手传递器械戴大小合适的手套让你的手指远离旋转的设备血液、体液喷溅的处理安全处理锐器严格垃圾分类管理,对利器采用“不毁形”原则使用后的污染锐器立即丢弃,不得放在桌面上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中,正确分离针头锐器盒不能超过3/4,注意加盖注意不要将锐器混入被服、敷料中影响暴露后果的危险因素

伤口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和动脉空心并带血液的针感染性血液或体液的量不同体液病毒含量:

★含病毒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低的血液和体液依次是: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1.应急处理:如为锐器伤应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随后消毒(可用75%酒精或碘伏);如为粘膜暴露应用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2.报告: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应急处理后尽快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主任签字后送交回院感科。3.评估与预防:院感科接到报告后,立即评估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评估(暴露程度分级)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为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及时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职业暴露者资料收集

所在科室发生时间职业类别暴露部位及程度暴露类型:病人HBV、HCV、HIV、梅毒状态暴露环节疫苗接种预防性治疗随访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

危险性: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只需极少量(10-4ml)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者,若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机率率是6%~30%,若该患者HBeAg阳性,则感染的机会增加至27%~43%。如果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率是1.2%~10%。乙型肝炎暴露预防用药主动和被动免疫: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曾注射疫苗或抗-HBs水平不详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200~400IU,并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并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含有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对丙肝抗体阳性者,立即予干扰素行早期治疗。艾滋病毒暴露预防用药时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2.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3.随访和咨询:院感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情况;4.院感科专职人员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消除紧张恐慌心理;5.院感专职人员及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强调标准预防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双向防护的作用。掌握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病原体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病原体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发生职业暴露应完成以下处置流程:1、立即按锐器伤应急处置流程处理局部伤口“一挤、二冲、三消毒”2、立即报告,做好登记记录及心理疏导3、暴露评估4、预防用药:5、跟踪随访:

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今后应: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及安全操作规范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学习规范、标准并落实3.免疫预防接种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附录A口罩的佩戴方法附录B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附录C无菌手套戴脱方法附录D隔离衣与防护服穿脱方法附录E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口罩、防护镜和面罩戴口罩及护目镜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注意戴口罩的几个问题:来源于2014-9消毒年会胡国庆1.纱布口罩不能用于医学防护!2.2003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319号令,通知普通脱脂棉纱布口罩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说明纱布口罩不能作为医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3.2003年有关机构在国家指定的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对16层纱布口罩和24层纱布口罩进行了过滤效果测定,结果发现16层纱布口罩的过滤效果仅为24%,24层纱布口罩的过滤效果也只有36.8%。4.一次性医用口罩由3层无纺布构成。国家没有规定一次性医用口罩过滤效率的具体要求;医院采购时要索取产品标准,了解产品的相关性能。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5.医用外科口罩:国家作为二类医疗器械管理,采购时要索取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用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对细菌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对0.3μm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应不小于3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实际使用时一定要分清医用外科口罩的内外面,不能反戴;一般鼻夹结构是在外面的。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在感染性疾病科以及发热门诊等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6.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SARS期间WHO推荐医护人员使用N95口罩,是因为当时没有医用防护口罩。N95是用于职业粉尘防护的口罩,没有表面抗湿性和血液阻隔能力。目前最经典的医用防护口罩是美国3M公司1860型号(碗状结构)和9132型号(折叠结构)。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3.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4.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戴手套的要求1.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2.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3.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4.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5.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6.摘手套后须洗手。手套的应用指征1.清洁手套的应用指征(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2)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2.无菌手套的应用指征(1)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2)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3)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五、适时穿防护服、隔离衣、鞋套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过滤送风式正压防护服气罐送风式正压防护服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还需注意:隔离衣阻断微生物向其他病人、环境传播的作用远不如洗手更有效;隔离衣只穿一次,湿了就无效,应立即更换;提倡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或塑胶围裙有防止液体渗透作用。并不是接触所有的病人都需穿隔离衣,只有在衣服有可能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液体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

鞋套:可防止工作鞋、袜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物质的污染;防止污染清洁环境。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4.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5.注意手卫生。隔离防护隔离防护包括三类:空气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