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第1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第2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第3页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活诵读理解,疏通文意(一)《〈论语〉十二章》1.逐章诵读并尝试口头翻译,重点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人而()不仁,如礼何?(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6)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大学之道》2.诵读全文并尝试口头翻译,重点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诵读全文并尝试口头翻译,重点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概括内容,绘制导图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学君子人格,习儒家修身观温故知新,梳理儒家核心概念1.在以往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接触了不少儒家经典。这些篇章主要选自《论语》《孟子》《礼记》等。通过填写表格梳理学过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例句涵义(1)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2)义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3)道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4)礼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②子未学礼乎?(《孟子》)(5)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2.筛选本课三篇文章中再次出现的核心概念,联系语句、语境,判断分析涵义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④克己复礼为仁。⑤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语》之“学”和“君子人格”3.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论语〉十二章》中曾经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结合下面选自本课的两章,说说孔子提倡的“学”是指什么。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对《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做过统计,全书共出现107次“君子”;他认为君子可以理解为“有道德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在高位的人”。结合本课的《〈论语〉十二章》,联系初中学过的“学而时习之”“贤哉回也”“饭疏食”三章,以及“课前知识铺垫”中论述君子之风的经典语句,概括《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三纲”“八目”的关系5.结合本课的《大学之道》,明确“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以及“三纲”之间的关系、“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1)“三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纲”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八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人性本善”合理与否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章论证严谨,但也有人质疑孟子观点的合理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夫子为文,析言语谋篇艺术赏析儒者话语1.针对言简意丰的儒家经典语句,同学们翻译赏析。(1)朝闻道,夕死可矣。(赏析加点词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赏析加点词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赏析加点词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赏析修辞手法)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赏析句式)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论证方法2.这些儒家经典作品,虽然篇幅简短,但是论证清晰,逻辑严密。学习它们的论证艺术,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式。请在手抄报的左半部分抄写相关内容,在右半部分对这些内容的论证艺术进行分析鉴赏。(1)摘抄《〈论语〉十二章》,并简要分析其在论证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摘抄《大学之道》,并简要分析其论证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摘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简要分析其在论证方面的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才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材料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D.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平地B.小子何莫学夫《诗》C.仁以为己任D.可谓好学也已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无是非之心,非人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5.如果领导者品行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领导者品行不端,即使下命令了,百姓也不会听从。《论语》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A.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C.近者说,远者来。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