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明重点备热词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影响。2.魏晋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影响.3.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4.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影响佛教、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魏晋玄学建安文学、魏晋风度、唐诗、王羲之、书法艺术、盛唐气象、《齐民要术》《唐本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中外文化交流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乙25.江南社会稳定的文学上的反应2022【乙】25·唐代书法艺术江苏·3·唐代书法艺术2021湖北·3唐儒家的伦理纲常天津·2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浙江·5唐代书法艺术2020【Ⅰ】25·唐代绘画艺术【Ⅱ】25·唐代壁画艺术【Ⅲ】26·唐代书法艺术海南·3·诗歌创作的来源江苏·3·唐诗的风格变化浙江·2·中国书法艺术2019Ⅲ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2018【Ⅲ】42·主流思想对史观的影响浙江·中国古代文艺命题分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创新、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依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学的发展:1.魏晋时期儒学危机(佛道发展的原因):(1)原因:①战乱、分裂使传统儒学价值观受破坏;②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地位;③儒学理论上存在缺陷(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归宿);④开明的文化政策。

材料二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材料一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儒学发展:(1)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2)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3)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道统论”,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二)佛教、道教的盛行1.盛行的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②道教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奉老子为祖先,使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材料二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佛教:道教:2、佛道勃兴的历程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唐朝道教兴起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道教发展历程扎根如此之快的原因:

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佛道两教的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武则天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三教并行;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佛教发展历程公元67年,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二)佛教、道教的盛行(1)促进了同佛、道有关的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2)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3)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财富和劳动力,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4.反佛斗争:(1)原因:①耗费大量钱财;②出家逃避赋役,影响财政收入;③破坏家庭秩序,违背儒家伦理。(2)过程: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②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3)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材料一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历史解释:“三武一宗”灭佛: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其原因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有关。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盛行的影响:范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基本主张:(1)“形神相即”;(2)辩证思想:范缜辩证地认为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3)反佛理念:范缜以“浮屠害政,桑门蠢俗”,揭露当朝宣扬神不灭的危害。知识拓展:

范缜:反佛的无神论思想家基础概念: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东汉末:兴起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道教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知识拓展】佛教中国化的影响(选择性必修3第二课第8页)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世界、律师、实际、真理、相对、单位、刹那、大无畏、开眼界、三生有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皆大欢喜、花花世界、一刀两断……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复兴儒学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目的)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主张),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正统地位(作用)【易错提醒】

隋唐“三教合归儒”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发展特点:

①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②思想活跃、多元共生;

③三教互相吸收融合(三)三教融合重难点突破:

儒道佛的融合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2.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知识小结】儒佛道的发展历程(汉——唐)时间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知识拓展:

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的哲学思想与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1.背景: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特点:借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4.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5.代表:“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知识点二: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代。(1)初唐:刚健清新,反映新国初立,欣欣向荣的景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2)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李白、杜甫);(3)中唐: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白居易);(4)晚唐: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李商隐)。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的社会现实,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知识拓展:

1.建安文学2.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二)艺术1.书法:(1)历程: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齐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唐朝:颜筋柳骨,颠张狂素。(2)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3)五大书法字体: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诏铭》《曹全碑》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张旭草书作品书法成为艺术的原因:(1)汉字的演变和成熟。(2)书写用品的改进。(3)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对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4)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二)艺术2.绘画:(1)魏晋南北朝: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如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隋唐:中国绘画的高峰。题材广泛(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风格多样(吸取印度、波斯等美术风格)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山水画);唐:阎立本

的《步辇图》(人物画);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人物画)。(3)特点:①受外来文化影响;②山水画突出;③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④艺术自觉.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二)艺术3.雕刻: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4.舞蹈: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唐代乐舞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重难点突破:1.原因:(1)各族人民的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2)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江南得到开发,奠定了经济基础。(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2.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等(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信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使中国的文学艺术的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领域时代/人物成就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数学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建筑学隋朝李春建设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印刷术唐朝《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医药学唐高宗时期《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法典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军事唐末将火药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知识点三:科学技术思考: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1)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提供了政治保障;(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4)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提供社会基础。(5)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4)隋唐继承发扬了前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5)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重难点突破: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2、特点:①博大精深、全面繁荣

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②兼容并包、充满活力

如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和风格各异的隋唐乐舞。③辉煌灿烂、世界领先

如雕版印刷术和火药。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知识点四: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2)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佛教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空海。(2)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3)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二)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补充)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中国文化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政治制度诗文历法医学儒学汉字炼丹术十进位计数法西传东传具体表现:(1)文字:日本的文字创制,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2)思想宗教: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儒学传入朝鲜、日本。(3)社会与习俗:饮茶、围棋、服饰。(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日本,茶叶种植。(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华文明史》等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能力提升:(2)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⑤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础概念:中华文化圈

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特点①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前来学习和进行贸易;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与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不仅兼收并蓄,虚心学习,而且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1.文学建安文学(东汉末)南朝骈文北朝民歌田园诗(东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操。以陶渊明代表寄情山水,诗情画意开朗奔放,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背景代表:李白、杜甫平实浅近,反映弊端暴露矛盾激化的现状代表:白居易凝重抑郁,反映日渐衰败民生疾苦的现实代表:杜甫、李商隐刚健清新,反映新国初立,欣欣向荣的景象代表: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唐诗的风格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1)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文学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2、书法:汉字的演变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诏铭》《曹全碑》怀素《自叙帖》王羲之《兰亭集序》特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柳公权《金刚经碑》风格:注重法度四、基础知识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齐备。(3)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4)唐朝:颜筋柳骨,颠张狂素(一)文艺——自成体系、异彩纷呈四、基础知识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一)文艺——自成体系、异彩纷呈3.绘画、雕塑、乐舞绘画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雕塑“佛门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乐舞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云冈石窟唐玄宗《霓裳羽衣舞》【知识拓展】隋唐时期文艺繁荣的原因材料1: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3:“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孝文帝改革江南开发京杭大运河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材料4: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宋)杨万里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材料5: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材料6: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四、基础知识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二)科技——推陈出新、领先世界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祖冲之《齐民要术》书影《禹贡地域图》四、基础知识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二)科技——推陈出新、领先世界2.隋唐建筑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特点:

领域广泛、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世界领先、主要服务与农业【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4、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5、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李约瑟难题)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没落四、基础知识三、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西行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空海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编纂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篆隶万像名义》中国文化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政治制度诗文历法医学儒学汉字炼丹术十进位计数法西传东传文字:日本的文字创制,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思想宗教: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儒学传入朝鲜、日本。社会与习俗:饮茶、围棋、服饰。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日本,茶叶种植。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制。补充:其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广;交流领域全;交往渠道多;交流双向性;交流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四、基础知识本课小结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学艺术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艺术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顾恺之→吴道子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其他文化交流五、真题演练1.(2022·江苏高考·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2.(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B3.(2021·湖北高考·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五、真题演练C4.(2021·天津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D5.(2020·海南高考·3)表1唐诗(摘录)由表1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D五、真题演练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时空定位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阶段特征总体

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政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

赋税上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民族、对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阶段特征】一、儒学和佛道的发展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如何?(儒学危机及佛道发展的原因)(1)政治:从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基本上处于战乱中,政权更迭不断。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学习、交融。(2)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3)社会生活: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乱对现实失望,该如何救赎?该如何走下去?【知识拓展】魏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要求解决社会问题;寻求精神慰藉。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受到推崇佛道:关注社会问题,给人民精神寄托一、儒学和佛道的发展(二)佛道勃兴道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佛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知识拓展】魏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要求解决社会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