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_第1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_第2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_第3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_第4页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脸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腌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

经别和足太阴经筋。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

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腌穴,首穴是隐白,末穴

是大

包,左右各21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

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

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腑内,循

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注释】

口]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引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腌:通作“踹”,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⑶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⑹咽:指食道。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

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

(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

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

脱、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

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⑨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脱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澹痕泄,水闭,

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注释】

口]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1决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引清痼泄:澹,指大便澹薄;瘤,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4]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5]强立:《太素》作“强欠”。是指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食后就要呕,胃脱痛,腹胀,好暧气,得到

大便或矢气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

心窝下急痛,大便澹,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

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

弛软弱。

二、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人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注释】

口]肠:《脉经》、《太素》作"腹”。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

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

足太阴络穴治疗。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灵枢•经别》)。

【注释】

山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2]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引舌本:原作“舌中”,此据《甲乙》、《太素》改。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

喉,贯通到舌根。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

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

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灵枢•经筋》)。

【注释】

口]阴股:指大腿的内侧面。

⑵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引与:原缺,据《甲乙》、《太素》补。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牌部);

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

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

阴部扭转疼痛.并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第二节足太阴腌穴

本经一侧21穴,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本经腌穴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脾胃肠病

常用大横、太白、公孙、隐白、阴陵泉和三阴交;治疗妇科病常用隐白、血海、太白、

公孙

和三阴交;小便不利常用阴陵泉、箕门和三阴交。太白和阴陵泉有健脾益气、除湿的功

能;

血海和三阴交有益气养血、活血的功能。本经胸部腌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1.隐白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甲根。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

脉。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多梦,惊风。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气喘,热病,蚂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

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现代报道摘录】

功能性子宫出血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穴出血2〜3滴,每日或间日1次。另有报道,

艾条温和灸隐白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3〜5次,有较好疗效。

婴幼儿腹泻三棱针点刺隐白穴,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

急性鼻出血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

2.大都荥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第一趾骨基底部。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浅

静脉网,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腹胀,胃痛,泄泻,便秘。②热病无汗。

【操作】直刺0.3〜0.5寸。

3.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展肌一短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浅静脉网等。深层有足底

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胃痛,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纳呆。

②体重节痛,脚气。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

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现代报道摘录】

脾虚腹泻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补法),

儿童不留针。

矫正胎位艾灸太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利转胎。

4.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展肌一短屈肌一长屈肌腱。浅层布有隐神经的足内缘支,足

背静脉弓的属支。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心痛,胸闷。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

井俞。”

《医宗金鉴》:“公孙穴,主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及妇人气蛊等证。”

《标幽赋》:“脾冷(一作‘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现代报道摘录】

单纯性肥胖配合天枢、梁丘、丰隆,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原发性低血压配合内关,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

钟,10〜20天为1疗程。

5.商丘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内侧(三角)韧带一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

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疾。②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操作】直刺0.3〜0.5寸。

6.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趾长屈肌一胫骨后肌一长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

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

遗精,阳痿,阴茎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②肠鸣腹胀,泄泻,便秘。③失眠,

眩晕。④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资生经》:“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阴交、绝骨、昆仑。”

《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胜玉歌》:“阴交针入下胎衣。”

【现代报道摘录】

肾绞痛将黄体酮40mg,注入双侧三阴交穴,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和针刺治疗。

小儿遗尿将维生素B1注射液lOO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注射于双侧三阴交、

长强穴各1mL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失眠以三阴交为主穴、神门为配穴,三阴交深刺2.0〜2.5寸,神门进针0.5〜0.8寸,针

刺得气,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同时嘱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阴交20

分钟,每日1次。

7.漏谷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小腿三头肌一趾长屈肌一胫骨后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

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①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②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8.地机郑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腓肠肌一比目鱼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

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①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腰痛,

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澹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澹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

足,女子^痼,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现代报道摘录】

阴部疼痛以针刺地机穴为主,同时留针加灸20分钟。

痛经取地机穴直刺1.5寸,强刺激,行针5分钟,得气后,病人自觉有麻胀感直入小腹。

9.阴陵泉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牌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半腱肌腱一腓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

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深层有膝下内侧动、静脉。

【主治】①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②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

带下。③膝痛。

【操作】直刺1.0〜2.0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现代报道摘录】

肩周炎针刺双侧阴陵泉,留针20分钟,留针时活动肩关节,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

30次为1疗程。

尿潴留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

3分钟,留针15〜30分钟。

10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馥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取法: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

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

有股动、静脉的肌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月经不调,经闭,崩漏。②湿疹,瘾疹,丹毒。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妇人漏下,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医学入门》:“此穴极治妇人血崩,血闭不通。”

《胜玉歌》:“热疮藤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现代报道摘录】

慢性尊麻疹血海穴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约0.8〜1.2寸,针尖向

足心方向,得气后行快速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向下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

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1.箕门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

有股动、静脉,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

【主治】①小便不通,遗尿。②腹股沟肿痛。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12.冲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骼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腱膜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一骼腰肌。浅层有旋骼浅

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深层有股

神经,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旋骼深动、静脉。

【主治】①腹痛。②崩漏,带下,疝气。

【操作】直刺0.5〜1.0寸。

13.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腱膜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布有旋骼浅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深层有第十一、

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脉。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14.腹结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

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及

伴行的动、静脉。

【主治】①腹痛,便秘,泄泻。②疝气。

【操作】直刺1.0〜1.5寸。

15.大横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布有第九、十、十一胸

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

的动、静脉。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操作】直刺1.0〜1.5寸。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千金方》:“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现代报道摘录】

胃下垂配合中脱、气海(补法)、归来(左,平补平泻)、百会(迎随补法),足三里(烧

山火),针刺得气,大横行平补平泻。

尿失禁、尿潴留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6.腹哀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腹外斜肌一腹内斜肌一腹横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

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动、

静脉。

【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

【操作】直刺1.0〜1.5寸。

17.食窦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一皮下组织一前锯肌一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

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主治】①腹胀,翻胃,食入即吐,水肿。②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8.天溪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