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3.欣赏《北冥有鱼》中雄伟瑰丽的想象。

【教学重点】

L了解庄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欣赏《北冥有鱼》中雄伟瑰丽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

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象力。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庄

周的两篇小短文,进一步走进这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

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主要

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庄子的基本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

养。

2.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

审美观等。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审美

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课第一则《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题目是编者所加

的。这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游”就是

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全篇

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庄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

学生的知识面。

3.背景介绍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

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

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

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

遥游》。

4.诗文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

①北冥有鱼(ming)

②其名为鳏(kun)

③海运则将徙于南冥(XI)

④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tudn)

⑤其正色邪(y6)

(2)检测二:断句

先展示部分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进行跟读。

其翼/若垂天之云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

障碍。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本文是《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鳗变成大鹏,大

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想象奇幻,构思巧妙。

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篇文章变成白话文,让更多人体会这美妙的

场景吗?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3)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逐句梳理文意。

3.成果展示

北冥有鱼,其名为鳏。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

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

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北冥]北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按,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

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鳏。鳏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鳏变化

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

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

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

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

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

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

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

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由诵读《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并概括鳏鹏的形象。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思考:这篇小短文可以分为几层?鳏鹏的形象又是怎

样的呢?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第一层:概括鳗鹏形体。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

鳏到鹏的变化:鳗、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仰视鳏鹏飞南冥。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

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一一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

九万。

第三层:想象高空俯视情景。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

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

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

鳏鹏形象的把握。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庄子的作品往往借助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活泼生动,寓意隽永,感染

力强。那么,本文借助鳏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找出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想一想,这些事物都说明了

什么呢?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不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也。”鳏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

摇”。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尘埃”的运动也

必须依靠气息,是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由此说明世间万物都需借助外力才能活动的道理。因此大鹏也好,野马、

尘埃也罢,看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

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

物的认识是在局限的。

以上种种,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

有所凭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庄子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

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庄子和《北冥有鱼》,反复朗读了课文,知道这则

寓言以大鹏南飞为喻,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于

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这

也展现了作者雄伟瑰丽的想象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

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智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学

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其正色邪(“邪”同“耶”,表示疑问语气)

2.一词多义

⑴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3.古今异义

(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形容

气势很盛。)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3)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

4.拓展阅读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

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

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明确: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

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

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与引荐。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本文,尝试背诵,两两一组,互相诵读并点评。

2.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资料,在诗词、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寻找《逍遥游》中的大

鹏形象。

教师展示:

诗词: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李崎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一李清照《渔家

傲》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一毛泽东

明清小说:《西游记》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

麻烦;

《说岳全传》中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

成语:鳗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电影:《大鱼海棠》。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

备。

【板书设计】

《庄子》二则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欣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机智巧妙的论辩和庄子“以我观

物”的心境。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欣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机智巧妙的论辩和庄子“以我观物”

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庄子有一句话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君子之间

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纯净,情谊才能地久天长。庄子一生中就有这样一

个朋友,他们思想观点不同,追求不同,可是他们都有极强的辩论思维和

极好的辩论口才,他们经常会为天地鱼虫草木进行辩论,每一次辩论都是

友谊的升华。庄子的这个朋友,就是惠子。

这一天,他们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又展开了一场辩论,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去聆听这一场经典的辩论比赛。

设计意图:由人物名言及经历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品简介

本课第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

目是编者所加的。

2.人物简介

惠子(前390年一前317年),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

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

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3.背景介绍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

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

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论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

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这种态度庄

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惠子以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诗文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

①鳏鱼出游从容(tido)

②濠梁之上(hao)

(2)检测二:断句

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绘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

障碍。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桥梁之上,

俯看跳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

之乐”的辩论。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篇文章变成白话文,让更多

人明白这场辩论的前因后果吗?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3)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逐句梳理文意。

3.成果展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稣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

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

[绘鱼]一种白色小鱼。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

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

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

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

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

道的啊。”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

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两两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同时,读出相应的情感。

2.过程安排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根据文意揣摩朗读的情感。

(2)学生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教师总结并范读,最后全班分两组分角色齐读。

3.成果展示

①“绘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语速要慢,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

的、愉悦的语气。)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

知道“鱼乐”,因此要读出惠子问中带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的、咄咄

逼人的语气。)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

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迫的语气。)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

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

的“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⑤“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

之濠上也。”(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

偷换概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总体来看,惠子的攻击性比较明显,而庄子则始终从容不迫地巧妙应对,

将对手的攻势瓦解于无形。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二人对话语气的辨析,加深对二人性格的

理解:惠子语气的步步紧逼,正与他对于事理本原的寻根究底相契合;庄

子语气的悠然、从容,则是他能够感知到“鱼乐”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对话时情感的理

解。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尝试说说巧妙在哪里,这场辩论究竟是谁

更胜一筹呢?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尤其细读人物的语言,想一想两人的辩论是如何一步

步进行下去的,最后又是谁胜利。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预设一:庄子和惠子在争辩“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这一问题。

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一一“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被惠子抓住

不放,论辩由此展开。

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

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

庄子只好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

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

“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于是

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预设二:

观点一:庄子。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

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

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此外,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辩"之后

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认输的表现。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是庄子

的后学记述的,庄子占上风也是理所当然一一《庄子》中所载庄子与惠子

辩论,几乎都是以庄子获胜而告终。

观点二:惠子。

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

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

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观点三:

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

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