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过关测试(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苏北四市一模)1867年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高校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为“鬼子六”。据此可知()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化B.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C.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D.中国近代教化变革举步维艰D[作为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之一的奕在设立新式学堂过程中遭到大量顽固派的反对,说明近代教化变革艰难,故选D项;顽固派坚决反对学习而没有接受西方学问,解除A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但强调“中学为体”,解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科技是否适应国情,解除C项。]2.(2024·合肥一模)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与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这现象说明()A.国人相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B.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C.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D.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A[原来国人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了解世界,《环游地球新录》的出版发行开启了国人以亲身经验感知西方世界的新途径,故选A项;“争相购买”并不等同于认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除B项;“相率翻版”说明印刷量增加,并不等同于出版业发展,解除C项;士大夫争相购买,并不是由于李鸿章作序,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新奇,解除D项。]3.(2024·荆、荆、襄、宜四地期末)19世纪六七十年头,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见C.相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A[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策略进行了确定——通过确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故选A项,解除C项;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了赞扬,而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解除B项;王韬认为洋务派提倡“中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用”,解除D项。]4.(2024·河池一模)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针对“人无弃才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植农桑”。这表明()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A[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和早期维新派都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可知洋务派与维新派也有共通点,也说明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解除C项;早期维新派主见君主立宪制,突破了“中体西用”,解除B项;开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先河的是维新派,解除D项。]5.(2024·洛阳一模)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粵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终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刊的创办旨在()A.引导人们起先关注国际局势改变B.宣扬维新思想促进人民觉醒C.激励人们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宣扬民主科学启发国民自觉B[《中外纪闻》介绍中外各类新闻及维新派的文章,说明意在促进民众觉醒,故选B项;引导人们起先关注世界的是地主阶级反抗派,解除A项;《中外纪闻》宣扬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而不是革命思想,解除C项;宣扬民主科学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解除D项。]6.(2024·怀化高三期末)西学中源说(基本观点认为西方某些科学技术和事物源自中国)在19世纪60年头至90年头最为盛行。到20世纪初,这种理论的市场便越来越小,指责之声越来越多。这一改变说明()A.“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B.华夷观念根深蒂固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否定D.西学的影响力扩大D[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不合事实的“西学中源”说由盛行到衰落,直至破产,这充分说明西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故选D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华夷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崩溃,解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解除C项。]7.(2024·天一大联考)谈到中国的读书人,陈独秀说:“余每见吾国曾受教化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这表明,陈独秀()A.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赞美新青年激励读书人C.批判旧教化体制的弊端D.主见提高青年身体素养C[陈独秀认为“吾国曾受教化之青年”的现实状况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如若此种状况,青年一代如何才能“任重而致远”呢,据此可知,陈独秀言论之意主要在于批判旧时代的教化,故选C项;题干未涉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相关内容,解除A项;“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说明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悲观之情,并非赞美,解除B项;D项是陈独秀主见的一部分,并不是题干的全部内容,解除。]8.(2024·乌鲁木齐一模)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推断和思索:“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相识客观上有助于()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由材料“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可知,梁启超在1920年认为五四运动具有政治运动的价值,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D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本身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解除A项;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忱,解除B项;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解除。]9.(2024·蚌埠二模)20世纪20年头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见“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见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 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 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D[现代新儒学派主见“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通过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这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弘扬儒学,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选D项;现代新儒学派“援西学入儒”,是在革新传统儒学的弊端,以适应时代的须要,解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解除B项;20世纪20年头初,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没有反对儒学,解除C项。]10.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复原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提倡“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D[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复原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而“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复原中华’的思想先驱”体现的正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故选D项;民族主义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而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解除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民主,解除B、C两项。]11.(2024·青岛质检)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不喜爱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殖民地化威逼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看法可能发生改变。”毛泽东作出这一推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冲突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逆境与利益诉求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华侵略A[从材料中的“在殖民地化威逼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看法可能发生改变”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在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冲突的背景下,资产阶级也会站在人民一边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故答案为A项;资产阶级看法改变的依据是民族危机加深,而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逆境与利益诉求,解除B、C两项;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扩大对华侵略,解除D项。]12.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确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标记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D[由“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知,当时的中国已经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因而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时间均不符,解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4·大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覆盖,保持着一种自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觉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汲取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学问,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到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作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来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妙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终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华蜜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妙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提倡“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1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其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妙生活”的依据。(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于民监”“仁者爱人”“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等信息回答;其次小问“缘由”,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入手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来源”,依据材料二“他汲取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学问,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其次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到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名称不叫共和国,叫作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等信息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三“以回来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妙生活为价值旨归”“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民生是人民华蜜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终一公里’的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冲突;维护“家天下”的统治局面。缘由:血缘氏族关系的深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悠久稳定的农耕文明;儒家思想的深厚伦理色调。(2)来源:汲取世界先进文化和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影响:继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调动人民革命的主动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3)依据: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须要;深化改革开放的必定要求。(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14.(2024·丹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改变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确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确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须要,不仅确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确定了如何改造它们。——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改变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学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