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修订计划_第1页
应急预案修订计划_第2页
应急预案修订计划_第3页
应急预案修订计划_第4页
应急预案修订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急预案修订计划TOC\o"1-2"\h\u24928第一章:总则 2262431.1编制目的 3293621.2编制依据 3187011.3适用范围 3113131.4应急预案修订原则 32903第二章:组织体系 4252522.1领导机构 449162.2管理部门 4245902.3执行机构 461652.4协调与沟通 49646第三章:预警与预防 5265023.1预警体系 5325193.2预防措施 527133.3预警信息发布 5302243.4预警响应 615316第四章:应急响应 6312294.1应急响应级别 6228704.2应急响应流程 6218264.2.1应急预案启动 674974.2.2信息报告 7135034.2.3应急响应指挥 7304424.2.4应急处置与救援 7207894.2.5应急响应调整 7288304.3应急响应措施 754914.3.1人员疏散 7133014.3.2物资调度 7119964.3.3交通管制 76544.3.4医疗救治 790164.3.5环境监测 7294844.4应急响应终止 77659第五章:抢险救援 8318825.1救援队伍 8307295.2救援设备 8255135.3救援流程 8230075.4救援协调 94525第六章:保障措施 925326.1人力资源保障 9137016.2物资保障 10236146.3资金保障 10307066.4信息保障 103884第七章:善后处置 10319137.1灾后评估 1010567.2灾后重建 114217.3灾后赔偿 115897.4灾后恢复 1113793第八章:培训与演练 11222548.1培训内容 11274158.2培训方式 1222068.3演练计划 1287558.4演练评估 1215978第九章:信息报送与发布 13124389.1信息报送流程 13165239.2信息发布渠道 13277589.3信息发布要求 13266079.4信息管理 14156第十章:法律法规与政策 141509110.1法律法规 141971710.1.1法律 141049010.1.2法规 15775110.2政策文件 15916710.2.1国家政策 15822210.2.2地方政策 15330610.3管理制度 151844110.3.1项目管理制度 162408510.3.2质量管理制度 16867910.3.3安全管理制度 162867610.4实施细则 163036910.4.1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节点 16585210.4.2资金筹措与使用 161770510.4.3项目监管与评估 1719386第十一章:应急预案修订程序 17212211.1修订计划 17505611.2修订流程 172255911.3修订内容 18618911.4修订评估 1811314第十二章:附录 181652012.1术语解释 182752812.2表格样式 192635212.3参考文献 19874912.4联系方式 19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本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在于规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程序,提高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1.2编制依据本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件和法规:(1)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2)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3)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4)以往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5)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1.3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组织内部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可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规模和影响范围进行调整。1.4应急预案修订原则应急预案的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见性原则:充分预见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全面、系统的预案;(2)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实际操作性,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和实施;(3)动态性原则:根据组织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4)协同性原则: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应急救援效果;(5)保密性原则: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进行保密处理;(6)持续改进原则:不断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持续优化应急预案。第二章:组织体系2.1领导机构组织体系的核心是领导机构,它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规划和决策。领导机构通常由高层管理者组成,如董事会、总裁、总经理等。其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规划;(2)制定组织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3)制定组织的财务预算和投资计划;(4)对组织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5)处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重要事务。2.2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是组织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负责将领导机构的决策具体落实,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员工;(2)财务部门:负责组织财务预算、资金筹措和风险控制;(3)市场部门:负责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和客户服务;(4)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保证产品质量;(5)技术部门:负责技术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6)综合部门:负责组织内部的行政、后勤和保卫工作。2.3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组织体系中直接从事具体事务的部门,它负责将管理部门的决策付诸实践。执行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项目组:针对特定项目,组建跨部门的团队进行实施;(2)事业部:按照产品或市场划分,独立运营的部门;(3)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负责某一业务领域;(4)分支机构:在地域上分布的分支机构,负责区域市场。2.4协调与沟通协调与沟通是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降低内耗。协调与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门间的协调:通过会议、报告、工作汇报等方式,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协同工作;(2)员工间的沟通:通过内部培训、团队建设、员工座谈会等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3)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沟通:通过商务洽谈、合作签约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4)与及监管部门的沟通:了解政策法规,保证组织的合规经营;(5)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媒体、公关活动等方式,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第三章:预警与预防3.1预警体系预警体系是保障公共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预警体系,主要包括气象预警、自然灾害预警、灾难预警等。预警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对各类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在预警体系中,监测是预警工作的基础。我国各级和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监测站点,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灾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体系还注重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保证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协同应对。3.2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参与防灾减灾工作。(2)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各类灾害风险,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3)开展风险评估: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降低灾害风险。(5)实施隐患排查: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设施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3.3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是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预警效果的好坏。我国已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预警级别:根据灾害风险程度,将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级别。(2)预警范围:明确预警区域,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预警区域内的所有人员。(3)预警时间: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为公众提供提前应对的时间。(4)预警内容:详细描述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应对措施等,帮助公众了解灾害风险。3.4预警响应预警响应是指各级和相关部门在接到预警信息后,迅速采取行动,降低灾害风险。预警响应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预警接收:各级和相关部门及时接收预警信息,保证预警信息畅通。(2)预警研判: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3)预警发布:将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预警区域内的所有人员。(4)预警响应:根据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响应。(5)预警反馈:在预警响应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预警信息,为后续预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第四章:应急响应4.1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级别是针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而设定的等级制度。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各级应急响应级别对应的预警颜色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4.2应急响应流程4.2.1应急预案启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立即组织应急队伍和物资,做好应对准备。4.2.2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启动后,事发地及相关部门应立即向上一级报告事件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并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4.2.3应急响应指挥应急响应指挥机构应根据事件级别设立,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指挥机构应加强与事发地相关部门和救援队伍的沟通协调,保证应急响应工作有序、高效进行。4.2.4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响应期间,各级及相关部门应根据事件特点和需要,采取应急处置和救援措施,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度、交通管制、医疗救治、环境监测等。4.2.5应急响应调整根据事件发展和处置情况,应急响应级别可适时调整。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时,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并通知相关单位。4.3应急响应措施4.3.1人员疏散对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人员进行有序疏散,保证人员安全。4.3.2物资调度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和需求,合理调度应急物资,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4.3.3交通管制对事发地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保障救援车辆和人员快速到达现场。4.3.4医疗救治组织医疗机构和救护车辆,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4.3.5环境监测加强对事发地周边环境质量的监测,保证环境安全。4.4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终止条件如下:(1)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构成威胁。(2)应急响应级别调整至Ⅳ级以下。(3)事发地及相关部门提出应急响应终止申请。应急响应终止后,各级及相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2)对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和单位进行表彰。(3)加强事发地重建和恢复工作,保证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第五章:抢险救援5.1救援队伍抢险救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专业的救援队伍来完成。我国救援队伍的建设按照“统一指挥、专业分工、协同作战”的原则进行。救援队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性救援队伍:具备多种救援技能,能够应对各类灾害的救援队伍。(2)专业救援队伍:针对特定类型的灾害,具备专业救援技能的队伍,如消防、地震、矿山、水上等专业救援队伍。(3)志愿者救援队伍: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参与各类灾害的救援工作。5.2救援设备救援设备是抢险救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根据救援任务的需要,救援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类:(1)搜索设备:如无人机、雷达、红外线探测器等,用于快速搜索受灾区域,确定受灾人员的位置。(2)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救生圈、安全绳、救生艇等,用于救援受灾人员。(3)破拆设备:如切割机、破碎锤、千斤顶等,用于破拆障碍物,解救被困人员。(4)通讯设备:如对讲机、卫星电话、无线网络设备等,用于保持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的通信畅通。(5)医疗设备:如急救包、担架、呼吸机等,用于救治受伤人员。5.3救援流程抢险救援工作应遵循以下流程:(1)预警:根据气象、地质等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及时启动救援预案。(2)启动救援:接到险情报告后,迅速启动救援机制,组织救援队伍和设备前往现场。(3)现场评估:对受灾区域进行评估,确定救援重点和方向。(4)救援作业: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合适的救援手段和方法,全力救援受灾人员。(5)现场恢复:救援结束后,对现场进行清理、消毒,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秩序。5.4救援协调抢险救援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同作战,救援协调。以下为救援协调的主要内容:(1)建立指挥体系:成立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各方力量。(2)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救援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资源整合:合理配置救援资源,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4)社会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救援工作,形成合力。(5)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救援氛围。通过以上措施,保证抢险救援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第六章:保障措施6.1人力资源保障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以下是具体措施:(1)建立专业团队:根据项目需求,组建一支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团队,保证团队成员能够胜任各自岗位的工作。(2)培训与选拔: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定期进行选拔,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关键岗位。(3)激励与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成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团队积极性。(4)沟通与协作: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6.2物资保障物资保障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下是我们采取的措施:(1)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根据项目需求,制定详细的物资采购计划,保证物资按时到位。(2)严格验收制度:对采购的物资进行严格验收,保证物资质量符合项目要求。(3)库存管理: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检查,保证物资储备充足。(4)合理调配:根据项目进度,合理调配物资,避免资源浪费。6.3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是我们采取的措施:(1)编制资金预算:根据项目需求,编制详细的资金预算,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2)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渠道筹集项目资金,保证项目资金充足。(3)资金监管: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4)风险控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6.4信息保障信息保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我们采取的措施:(1)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项目需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项目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递。(2)信息保密:对项目相关信息进行保密,防止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3)信息共享: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项目协作效率。(4)信息反馈: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项目调整提供依据。第七章:善后处置7.1灾后评估灾后评估是善后处置工作的首要环节。灾害发生后,应及时组织专业评估队伍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灾害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方面的影响。评估结果将为灾后重建和赔偿提供依据。7.2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善后处置工作的核心环节。根据灾后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重建计划,保证重建工作有序进行。重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灾群众的需求,保障住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恢复。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灾害防御能力。7.3灾后赔偿灾后赔偿是善后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灾群众进行合理赔偿,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赔偿范围包括房屋、财产、生产资料等方面。赔偿工作要公开、公正、透明,保证受灾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7.4灾后恢复灾后恢复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完成灾后评估、重建和赔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受灾地区的心理援助,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重建信心。(2)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3)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为受灾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受灾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降低未来灾害风险。(5)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为受灾群众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培训与演练8.1培训内容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公司制定了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文化及价值观: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历史、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2)岗位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3)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包括消防、地震、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4)团队协作与沟通:培养员工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5)法律法规与政策:使员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保证公司运营合规。8.2培训方式公司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1)线上培训: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2)线下培训: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员工可以现场提问、互动。(3)导师制度:为新员工指定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岗位。(4)交流分享:定期举办内部交流分享活动,员工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8.3演练计划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公司制定了以下演练计划:(1)定期演练:根据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实际操作演练,检验员工掌握程度。(2)模拟演练:针对紧急情况,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3)跨部门演练:组织跨部门演练,增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4)总结反馈: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8.4演练评估公司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演练完成度:评估演练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各项任务是否完成。(2)员工参与度:评估员工在演练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配合程度。(3)问题及改进:分析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4)演练效果:评估演练对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效果,为后续培训提供依据。第九章:信息报送与发布9.1信息报送流程信息报送是组织内部信息流转的重要环节,以下为信息报送的基本流程:(1)信息采集:各部门或个人根据职责范围,主动收集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信息整理: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提炼关键内容,形成简明扼要的信息稿件。(3)信息审核:报送部门负责人对信息稿件进行审核,保证信息内容的合规性、准确性和重要性。(4)信息报送:审核通过后,将信息稿件通过指定的渠道报送至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5)信息反馈: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对报送的信息进行反馈,提出修改意见或采纳意见。9.2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内部渠道:包括公司内部网站、OA系统、群、企业邮箱等,用于发布内部通知、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等。(2)外部渠道: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行业媒体、新闻媒体等,用于发布公司新闻、产品信息、行业动态等。(3)会议渠道:通过组织内部会议、行业会议、客户交流会等形式,发布相关政策和信息。(4)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用于发布重要新闻和公告。9.3信息发布要求为保证信息发布的高效、准确和规范,以下为信息发布的基本要求:(1)准确性:保证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不得发布虚假、误导性信息。(2)及时性:对于重要信息,要保证在第一时间发布,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3)规范性: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发布符合相关规定。(4)针对性: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和受众,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5)保密性:对于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9.4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保证信息质量、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1)信息分类:根据信息内容、来源、用途等,对信息进行合理分类,便于管理和查询。(2)信息存储:建立信息存储体系,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持久存储。(3)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部门间的协作。(4)信息维护: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维护,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第十章:法律法规与政策10.1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与本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了解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10.1.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本项目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所涉及的行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2)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土地、规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3)项目融资、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10.1.2法规法规是国务院、地方或其他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本项目涉及的主要法规包括:(1)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2)项目建设、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法规,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等;(3)项目运营、维护、监管等方面的法规,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10.2政策文件政策文件是和国家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问题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文件对于推动项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与本项目相关的政策文件:10.2.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政策,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2)环保政策,如《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3)财政政策,如《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等。10.2.2地方政策地方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扶持政策,如《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环保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3)产业园区政策,如《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等。10.3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规范,对于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与本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10.3.1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策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的制度;(2)项目建设、施工、验收等方面的制度;(3)项目运营、维护、监管等方面的制度。10.3.2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规范;(2)项目质量保证措施;(3)质量处理程序。10.3.3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安全处理程序。10.4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定,以下是与本项目相关的实施细则:10.4.1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节点本项目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前期筹备;(2)项目申报、审批;(3)项目建设;(4)项目验收;(5)项目运营。10.4.2资金筹措与使用本项目资金筹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2)企业自筹;(3)银行贷款;(4)其他融资方式。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证项目顺利进行。10.4.3项目监管与评估本项目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部门监管;(2)项目法人监管;(3)社会监督。项目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前期评估;(2)项目中期评估;(3)项目后期评估。第十一章:应急预案修订程序11.1修订计划为保证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适应性,应定期进行修订。修订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修订周期: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应急预案的修订周期,如每年、每半年或根据特定事件进行修订。(2)修订范围:明确修订应急预案的范围,包括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