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_第1页
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_第2页
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_第3页
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_第4页
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管理期末考试重点

1.行政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行使行政权力,履行法定职责,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governance)以及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的活动。

2.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行政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与企业管理(businessadministration)的差别

⑴行政权力的制度约束

①在现代国家,行政权力通常受到其它权力机关的监督与制衡。

②公共部门特有的价值观:代表性、透明性、问责、回应性

⑵政府与公共利益

①政府有义务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②推论: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确保行政官僚能够代表并且回应民众利益。

⑶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①政府的行为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并不需要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

□政府业务的经费由预算程序而非机构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状况决定,收入来自税收而非市场交易。

□当代政府开始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

②行政管理不受市场机制约束的后果

政府因为不受市场竞争的压力,能够更多地不考虑利润原则,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者公益品。

公共部门远离市场机制,很难准确评估行政管理运作的效率和价值。

可能使用的替代评估途径:民意测验、将政府的某些业务外包(contractout)

(4)行政管理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①主权:特定政治共同体(politicalcommunity)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与权威。

②作为“公共信托人”的行政官僚

作为人民主权的代表者,行政官僚参与制定和执行对社会整体都具有约束性,用于分配资源、价值、地位

的公共政策。行政行为具有法律效力,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

③如何确保公共信托人成为人民的代表?

公共部门的价值观:代表性和透明性

3.行政管理的功能

(1)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守夜人政府

政府的功能在于保障社会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2)在市场失灵的地方促进效率

市场失灵的类型:外部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缺失、交易成本

(3)促进社会公平

4.政府干预的成本

(1)政府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变化。

(2)政策目标和执行手段之间的模糊性。

(3)政策执行中的失灵。

(4)政府干预并非是“免费午餐

(5)政府干预可能导致权力的寻租和腐败。

5.行政机关的权力

(1)政策制定中的权力

执政党:提出新思想和制定全国性政策。

行政机关:正对特定公共问题提出备选的政策方案。

(2)政策执行中的权力

「行政立法和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

负责日常的法律执行

I法律实施中的自由裁量权

【行政司法权

6.行政机关影响外部环境的资源

(1)外部支持:“铁三角”理论、政策共同体和议题网络理论、产业俘获理论

(2)专业能力:专业知识、高度专业化的职能分工、信息垄断

(3)领导权威:法律性权力、认同性权力

7.行政机关影响外部环境的方式

(1)锤:两个团体具有可相容的目标,其中任何一方不必完全放弃自身的目标来服从另一方。

(双赢的可变总和博弈)

□达成共识(consent)

口讨价还价(negotiation)妥协、相互捧场

□结盟(alignment):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合起来的情况。

(2)竞争:在两方或者多方之间进行争斗并且由第三方进行调解的局面。(零和博弈)

口掌握主动

口笼络对手

(3)冲袋:目标根本不相容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8.行政国家的概念

行政国家指当代政治中的一种典型现象:社会大量的资源流经公共部门;行政官员成为政权的核心;整个社会

在解决其面对的问题、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严重依赖于行政机构。

9.治理理论

■网络的重要性

治理理论首先强调组织网络,认为其支配了公共政策。政策需要国家机构授予其“合法性”,但是具体的实施则

是由私人部门承担。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意图控制政策,这些网络会有足够的弹性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从控制到影响

在治理理论中,国家并非完全无能为力,相反,它失去了直接控制的能力,代之以影响的能力。国家依然是网络

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和其他的行为者是相互依赖的。这种相互的资源依赖首先出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但

是治理理论将这种依赖关系拓展到了中央政府和其它与之互动的组织当中。

■公共和私人资源的结合

网络的应用导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资源的结合。就结合的形式而言,或者是政府和私人部门行为者或多或少的

正式伙伴关系,或者是公共和私人部门结合在单个组织中,例如QUANGO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的混合组织形

式。这些形式允许相互的资源提升,以及传统结构安排下不可能的公私结合。

■多元政策工具的应用

比起传统公共部门可以使用的工具,治理意味着更广泛的政策工具的应用。这些政策工具表面上看来可能没有老

式工具那么有确定性,但是对于需要面对网络中强势私人部门的政府来说,它们可能更加有效。

10.官僚制的理论模型

①什么是官僚制:

□权限、职位和任务的专业化;

□用于协调专业化职位的活动以及整合不同管辖权范围内权威的等级制权威;

口个体雇员沿着不同专业和等级流动的职业体系,依据功绩或年资晋升;

□官僚制结构倾向于永久化(Permanent);

□官僚制通常都是大型组织;

②官僚制是如何运作的?

□ImpersonalorDehumanizing

Eliminating“irrational“emotionalelementsfromtheperformanceoftheindividualbureaucratsandthe

organizationasawhole.

□Formalistic

Nearlyeverythingaboutbureaucracy'sstructure,operationandcommunicationisinwrittenformalfashion.

□Rule-bound

Bureaucracyoperatesaccordingtoformalrules,theobjectofwhichistospecifyproperofficeprocedure

andassureregularityandtoensureimpersonalityandbolsterhierarchical.

□Highlydisciplined

individualbureaucratsareboundbythebureaucracy'srulesandauthoritystructure.

③官僚制的特征

高度的效率性、权威性、持续的扩张性

11.对官僚制的批评

①在现实世界,官僚组织往往背离理想模型的要求

NPM:官僚制过于关注程序而忽视结果,关注避免错误而非提升绩效,

②专业分工与科层权威的冲突

NPM:向员工授权

③官僚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

④没有考虑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

12.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者一追随者型组织

基于克里斯马式权威的领导一追随关系

凝聚力强大、适应力低下

⑵科层制组织

①劳动分工:确认完成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活动,然后按照逻辑将它们划分到专门化的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划分的标准:目标/地域/过程/客户

②等级制度:权力与责任从组织的最高层至最低层按直线垂直排列

首要的错误是越级管理和越级汇报

③控制幅度:一个上级能够有效管理的下属人数。

④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

直线:主要从事组织目标实施工作的部门。

职能:主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建议和帮助的部门。

⑤等级制组织在管理上的弱点

a.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冲突:

部门主管忽略组织的目标而更关心自己的专业、导致组织部门间沟通的困难

b.等级制度和僵化:

高层管理者对控制的需求、导致标准操作程序、个人化关系减少、关注程序而忽略目标、

“削足适履”式的问题分类

c.控制幅度与管理关系幅度

真正关系到控制幅度的,并非是有多少人向管理者报告,而是有多少人必须一起工作并且向管理

者报告.管理者除了面向下属的关系,还有面向上级、外部机构、利益集团的管理

d.职能人员的扩张

帕金森定律:职能人员数量的高速增长

这种增长不是源自工作量增加,而是源自官员自身的推动。

官员们试图扩大下属数量(增加自身的重要性,并且排除其他人接替)/官员们互相为对方工作

e.等级制结构与创新

金字塔结构的设计目的是执行标准程序,而不是发明新的程序。

⑶矩阵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

①一批员工受到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者的双重管理

②矩阵型组织通常在组织拥有大量专家的情况下使用。

③矩陈型组织的协调,依赖成员间的彼此协调。

④阵型组织的缺陷: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归属感、无法深化专业知识。

(4)团队型组织

①团队:一群具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工作方式,并且承担共同的责任。

②团队型组织的分类

跨职能团队:

成员来自不同职能部门,以团队形式出现并负责解决团队面临的问题,其成员既向职能部门负责,又向团

队汇报。

永久性团队:

组织的正式部门,成员不单在一起工作,还被安排在同一职位上向同一领导汇报

③优点:

既保持了职能结构的优势(规模经济、深度训练),又改善了团队关系。

决策更加迅速、隆低了经常性管理成本、有利于提升士气。

缺点:

双重领导的冲突、协调成本上升、可能造成过度分权化。

⑸网络型政府(NetworkGovernment)

将第三方政府的公私合作特性与协同政府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利用先进技术将网络成员联系到一起,并

且在服务运作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的政府形态。

作为网络型政府基础的四种趋势:

□第三方政府:利用私营公司或者非营利组织而非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政策目标;

□协同政府:联合不同政府机构,甚至不同政府层级共同提供一体化服务;

□数字革命: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组织以前做不到的与外部伙伴的实时合作;

口消费者需求:公民要求更多地掌握自身生活、在政府服务中拥有更多选择权、政府的服务更加多元化。

优势

/成员组织专注于其核心使命和专门技能;

/鼓励创新;

/改善政府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提高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

挑战

■保持网络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非常困难;

■变异的监督管理;

■网络内部的信息沟通失败;

■分割式的协调;

■数据不足和劣质标杆;

■政府自身的“空洞化”;

■如何保持关系的稳定性。

(6)学习型组织

由于所有的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有关的问题的识别与解决中来,从而使组织形成持续适应和变革能力

的组织类型

组织设计

◊无边界

◊团队

◊授权

信息共享

◊开放

◊及时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13.行政组织的设计原则

(1)组织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①结构应该是紧密的还是松散的?

□紧密型:常规性任务、控制依靠等级制权力、集权式决策、大量规则、垂直沟通

□松散型:不断调整的任务、权力基于专业知识而非等级制、分权式决策、规则较少、横向沟通

②由哪些部门构成?

/提供成果的活动:这类活动是提供与整个组织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可衡量的成果的各种活动。

/支持性活动:这类活动本身并不产生收益和成果,但其产出被其他部门接受和使用后,却能增加其他部门

的收益和成果。

,后勤服务活动:用于改善职工的劳保福利,提高员工的士气,承担公共责任的活动。

高层管理活动:其性质与以上各类活动都不同,内容带有“例外性”,对组织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③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

直接产生结果的活动不应该从属于间接产生结果的活动。

高层管理活动应当区别于其它活动。

④决策权应当属于哪一个层次?

决定决策权归属的四个决策特征:

未来性、可逆性、广泛性、特殊性

决定归属的两项指导法则:

与行动背景越接近越好,包括所有有权决策的人

⑵组织设计的衡量标准

明晰:组织成员必须对权力和责任有明晰的理解。

简单:组织的结构和指挥琏应当尽量简单。

适应性:组织具备及时改变以应付环境变化的内在能力。

逻辑一致性: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

14.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

(1)以市场为基础的组织(新公共管理)

①核心理念:市场竞争能够使组织更有效率,对顾客偏好更有回应性。

②关于组织设计的观点:

“让管理者来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产出控制、公共部门结构由聚合走向分化

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重视借鉴私人部门管理方式

③关于基于市场的组织的讨论

如何使行政与政治相分离?市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分配公共产品和服务?

如何保证对基于市场的组织的问责?

(2)民主式组织

①民主式组织的理念

/与等级或者权威无关的充分而自由的沟通;

/依赖于“合意”(consensus),而非更为习惯的压制或者对管理冲突的妥协;

/影响力的概念是基于技术能力或知识,而非个人一时的兴致所至或者权力的特权;

/允许甚至鼓励情感表达以及任务导向的行为;

/接受组织和个人之间无可避免的冲突,但是愿意基于理性来处理或协调这些冲突的氛围。

②民主式组织设计的方式

□员工参与:

鼓励各层级的员工参与对自身工作有影响的决策,甚至参与广泛的机构政策的制定。

□代言式行政(Advocacyadministration):

拥有专业技能和官方地位的人士积极投身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代表社会中相对无权或者贫穷的群体的利益。

□公民参与:

外部公民通过建议委员会、公民会议或其他类似形式参与行政决策过程。

15.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政府体制

(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

①地位: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b.执行全国人大的法律,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组成:

「国务院成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

<

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人行行长

组成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I

国务院组成部门(28个)卜一国务院直耳特设机构(1个L,

卜国务院直鼠机构(18个)

国务院郎委管理的融扇(1M)\—国标办事机构(4个)

国务院直展事业单位(14个)

□国务院办公厅

□组成部门:国务院的基本职能机构。

□办事机构:协助总理进行工作的办事机构。

口直属机构:国务院领导下负责某一专门事务,负责人不是国务院成员,地位低于职能部门。

□议事协调机构:处理某项专门事务的非常设机构。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③领导体制

口总理负责制

□国务院常务会议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全体会议

口国务院全体成员

(2)地方行政机关

①地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受到上级人民政府以及同级党委的领导

②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

地方政府结构

层次结构:

省(直辖市、自治区)

地级市(自治州):计划单列市、省会

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地级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

乡、镇(民族乡)

r办公机构:办公厅

横向机构组成机构: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

直属机构: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广播电影电视局

〔部门管理为主的机构:海关分属、国税局

地方行政系统的矩阵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

16.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

财权: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

事权:a.国务院享有宪法授予的最广泛的事权,对地方政府享有广泛的控制权。

b.宪法和组织法并没有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间行政性分权具有随意性

c.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基础上,地主政府的事权不断扩大。

人事权:

口中央直接管理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的领导。

□中央不直接管理省厅局级干部,地市级干部,但地方需定期向中央汇报,由中央组织部备案的干部。

□紧急情况下,中央可直接决定省、直辖市、自治区一级领导的代理人选。

□地方领导职务的代理,以及地方因工作需要增设机构,任命干部,需报中央批准。

17.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委托人、代理人、合约

□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在于设计激励机制以降低代理成本

(2)代理理论的原则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截然不同,以及监督成本很高时,代理成本就会很严重。

>当监督成本很高,或替代监督的成本很低时,会存在减少监督或者降低监督质量的趋势。

>理论上代理人的行为和信息都应该受到监督,但实际上监督有限的指标(产量、利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

效果。

>声誉、产权、长期代理关系都会极大的鼓励代理人产生正确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减少代理成本的收益应当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分享,通过设立良好的监督和激励机

制,可以取得监督成本为零的效果。

(3)行政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Waterman&Meier)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冲突

代理人信息水平

少多

X

多恩惠体系倡议联盟

息少保险杠政治标语的经典的委托——代理

政治关系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一致

代理人信息水平

少多

X

多柏拉图式共和国政策次系统

少神权政治底线代理

18.干部管理体制

⑴基本特征

□党管干部原则

□所有干部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党的分配和安排。

□分部管理

□分级管理

⑵弊端

•干部群体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

•“国家干部”范围模糊,缺乏有效管理分类。

•人事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人治色彩浓厚。

19.公务员的范围

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人民代表大会机构的工作人员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

/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

/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20.人员规划管理

⑴编制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机构设置性质及其工作任务、职责范围而确定的人员定额和职位分配。

•编制本质上是行政管理中规划和控制人员规模和结构的管理工具。

⑵行政管理中的两类编制

□行政编制是我国党政机关使用的人员编制,包括国家机关、各党派和部分社会团体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

费由行政经费开支。

□事业编制是指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

21.人员分类管理

(1)品位分类:以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某些重要特征为分类依据的人员分类制度

分类对象是人格化的职务等级以及个人其他资格条件

官等和职位的分离

⑵职位分类

①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具有共同特色的职位加以分类,并建立相应工资级别的制度。

分类标准:工作性质、繁简程度、责任轻重、所需资格。

官等和职位重合

②优点:明确职位的任务,设计职业发展的阶梯,提供招聘依据和绩效测评的标准

③缺点:

>无法充分体现个体间的差异

>职位说明书往往落后于时代要求

>人才发展和流动渠道局限性大,易造成人才流失

>成本高昂

(3)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员分类

□吸收品位分类特点的职位分类;

口职位类别: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

□职务序列: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等级序列:27级和12个职务层次

22.公务员的招聘: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应聘政府职位的过程

/提升公务员的公众形象;

/为职业录用人员而不是单纯为工作录用人员;

/增加方便程度;

/减少不必要的背景要求;

/拓展录用的广泛性;

23.我国公务员录用的途径

□当任:国家通过竞争考试的方式录用国家公务员。

口选任:国家通过选举(包括公民直接选举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公务员。

口圈任:行政机关通过与拟任公务员的公民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任用公务员。

□jg任:行政机关将行政系统外部(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人员直接调入行政机关任职。

24.我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考试录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以上职务依靠选任、委任、调任和聘任。

■考试程序:

发布招考公告公开考试考察人选公示和录用

25.我国公务员晋升

①公务员晋升的返:笔试成绩;绩效评价;资历深浅;

②我国公务员晋升的程序:

由任免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挑选预选对象资格审查晋升考核

人选

26.公务员培训类型

①初任培训:对新录用人员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培训

□在有经验的员工指导下,熟悉公共部门的管理工作,明确任职所需素质。

□集中进行理论、业务培训。

②任职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人员,按照相应职位的要求进行的培训。一般要求在任职前完成,不少于三十天。

③更新知识培训:根据环境变化或职能转变,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

④门业务培训:根据专项工隹需要所进行的业务培训。

27.培训的主管机构和教育机构

①主管机构:

>由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

>各级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国家公务员培训管理。

②教育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和各级地方行政学院

>管理干部学院

>高等院校

28.绩效考核的目的

战略目的: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政府机构目标联系起来(确定组织目标所需要的员工个人特征)

管理目的: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薪资、晋升、辞退、奖励)

开发目的:通过绩效评估发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技能、工作方法等。

29.我国的公务员考核

□考核类型: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

•平时考核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情况以及出勤情况,方式包括被考核人填写工作总

结、专项工作检查、考勤等,由主管领导予以审核。

•定期蜜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在每年年末或者翌年年初进行。

□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

□定期考核的结果: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

考核方式和程序:

•被考核公务员进行工作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

•主管领导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和改进要求;

•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丞;

•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本人签署意见。

30.薪酬

①薪酬的作用:劳动补偿,人员激励,调节人员流向

②职务级别工资制(1993后)

职务工资:体现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每一职务设6-14档

级别工资:体现人员的资历的能力,共分15级

基础工资:保证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需要,不区分职务高低

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计发

31.福利和津贴

①幽:

福利补贴、补助;生活补助;探亲制度;休假制度;集体生活福利设施;

②蝴:

岗位性津贴,地区性津贴,生活保障性津贴

32.公务员管理中的政治因素

⑴公务员管理与政党政治:对政治官员和利益团体的回应性

意识形态上与执政党保持一致;

人员选拔由政党掌握;

党内监督是对公务员监督的重要形式;

公共部门负有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责任;

⑵公务员的代表性:

①平等就业机会

甄选公务员时要反映人口成分

消除对平等就业机会有妨害的障碍

在人事行政的主要领域消除歧视性做法

②弱势群体保护(赞助性行动)

在各个层级的政府公职人员都有各种社会阶层的代表

功绩制和平等就业机会、社会代去性间的冲突

33.公共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34.公共预算的功能

□计划:确定组织目标、测算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

□萱理: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

35.公共预算的目标

(1)总额控制

►对财政收支总额的控制,以确保日常财政能够平稳进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和财政健康。

►总额控制意味着预算参与者不能随意增加收入和追加支出的限额。

►之所以要实施总额控制,原因在于资源要求总是超过可用的资源。

(2)配置效率

►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实现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福利。

►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在于:根据什么理性将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配置给活动A而不是活动B?

(3)运作效率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事务,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立法机构通过

的预算能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提高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效率。

(4)财政问责

►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当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财政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关键。

36.公共预算的组成

(1)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五级预算

⑵中央预算、地方预算、总预算

国家预算=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总预算=本级单位预算+特别预算+下级政府的总预算

37.“两上两下”的预算过程

38.公共预算的类型

⑴形式差别

单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

式。

Ex.复式预算的编制

►按政府实施不同职能的需要,把现行政府预算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

►经常性预算为政府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经费,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消费,是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没有的,要用经常性预算收入来保证。经常性预算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政权建

设、行政管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及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支出。

►建设性预算为政府实施其经济职能提供经费,它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预算。建设性预

算收入主要有经常性预算转入的结余、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国家能

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等等。建设性预算收入如不足以抵补其支出,其差额即为赤字,可以通过举借内

债和外债来弥补,但要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

⑵内容差别

增量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零基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39.预算的编制方法

⑴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基本支出)

口定员定额

►定员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确定的机构人员的编制数,定额指各部门履行职能、开展业

务工作所需的各项基本费用支出(包括人员和公用经费)。

□定额标准的依据

►部门的职能和工作量、财力、往年支出标准、其他地区标准

口定员定额的编制方法使得人员和公用经费比较固定,弹性较小。

口定额标准的核算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把预算和部门实物资产直接挂钩。

⑵项目支出: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的用于年度支出计划。

40.财政支出的分类

⑴政府职能分类法: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⑵经济性质分类法: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投资和就业,对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有硬的预算约束。

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是软的约束,取决于谈判。

41.财政支出的效率与公正

①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社会净效益最大化

确定财政支出占社会总支出的合理规模.一1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益=民间投资的边际效益

②财政支出的社会公平:财政的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量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

42.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税收+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43.我国财政收入的制约因素

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GDP的比重也高。

⑵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GDP分配格局的变化:向居民个人倾斜。

>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⑶价格

确定物价波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产品比价

44.税收的“三性”

>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送金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照预定的标准征税。

45.税收分类

⑴课税对象的性质:

所得课税:纳税人的净所得。

商品课税:商品。

财产课税:动产和不动产。

我国税种: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特定目的税

⑵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

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

46.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

⑴公平原则

/普遍征税: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平等征税:国家征税的比率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

⑵效率原则

/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较少的征收费、便利的征收方法等。

/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⑶税收负担水平

①观税率: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

②最佳税率:

拉弗曲线: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2收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税收,高税收不一定是高税率。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少见,但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47.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①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②硬赤字和软赤字

③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

结构性赤字:发生在已给定充分就业水平之上的赤字,

周期性赤字:发生在结构性赤字之上的赤字,全部财政赤字减去结构性赤字的余额。

48.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1)决策过程

令确定目标(发现问题)

♦设计备选方案

令评估各个方案的成本、收益、预期后果。

♦选择最佳方案

(2)W

优点:

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方针。

•鼓励行政官员周详的考虑问题,应用专业知识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缺点:

令与决策实践可能存在巨大差别。

♦行政官员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理性来界定问题,找出所有方案和评估所有方案。

令专业化导致的责任分立和视野局限。

令理性决策的成本可能高于所节省的资金。

(3)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

由于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只有在处理被简化了的决策变量时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性。

管理者因为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方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

49.渐进决策模型

⑴基本观点

①政策目标的模糊性是达成政治一致必须的代价。

②决策过程具有零散渐进性。

③新的政策是旧有政策的修正。受能力、时间和资金限制,决策者很难制定全新政策。以前的政策是令人满意和合

法的,全新政策也未必能弥补现有缺陷。渐进方法更易驾驭,在政治上也更加可行。

⑵决策过程

•对原先目标的重新界定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决策优良的标准:是否达成共识而非对特定领域的实际影响。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共识(consensus)制定决策

⑶评价

•在代表性和回应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渐进模型以讨价还价为基础,在资源短缺时效果不佳。

•渐进模型的保守性使政府越来越迟钝。

•小幅度的连续改变政策,也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全面的计划,造成政策制定的循环。

•难以做出试图改变社会、或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基础性决策。

50.混合扫描模型

O将决策区分为长期目标的基本决策和这些目标之下的有限决策。

O基本决策使用理性决策模式,而有限决策使用渐进决策模式。

51.“垃加”模型(JohnW.Kingdom)

♦决策来自于动态的组织过程,而这一过程非常复杂,高度情境化并且不可预测,更多是由偶然事件以及时

间限制所驱动,而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

令垃圾箱模型的核心概念在于组织决策产生于相互独立的四股流: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遇。它

们的随机交汇就产生了决策。

今决策机遇是一个垃圾箱,问题、解决方案和参与者相互独立地在组织中流动。它们的各种组合被扔进垃圾

箱,决策则取决于这些随即交汇的“流”是如何混合的。

⑴决策过程存在着彼此独立的三类流程:

问题流程:某个问题引起公众和决策者关注、界定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让它自然消亡

政治流程:政府议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参与者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

政策流程:决策议程(解决问题的备选政策清单)、缓和阶段、采纳建议阶段、通过参与者的劝说达成一致

⑵三类流程的交汇形成一项公共政策(政策窗口)

52.新公共管理与决策

⑴公共政策必须回应市场需求

令市场能够创造两种类型的效率:

c有效地分配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I能够提升技术效率

⑵向基层行政人员授权

令授权的理由:

r他们实际行使着大量的自由裁量权

।他们的决策最终形成行政机构的政策产出

令行政人员对结果而非程序负责,但也受到法律、机关规则、专业知识和工作训练的约束。

令成功的关键:对行政人员的招聘和社会化。

53.政策规划的常用预测方法

趋势推断法:将一个参数按照时间序列绘制在图表上,然后通过定量的曲线求解法延伸这条曲线。

局限:①假设过去趋势将保持下去,并且假设已知曲线的形状。

②没有考虑外部事件或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德尔菲法

(1)预测筹划:

确定预测的课题及各预测项目,设立负责组织预测的信息分析人员,选择若干名熟悉所预测问题的专家。

(2)专家预测:

信息分析人员向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课题及相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课题的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

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书面答复。

(3)各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以及提出预测值。

(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的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

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5)如此反复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先导指标法:利用政策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领先指标以预测其他指标。

前提: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是由不同寻常的事件导致的。

54.政策分析的常用方法一

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成本收益的类别:

货币的真实的

收益成本收益成本

来源于经济对公共项目进行调整时公共项目的最终客户的所有公共项目实际消耗的资源以及对

发生的相对价格变化,由此产生的收益,代表整个社会总福利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造成的实际

收益或成本。增加值。损失。

直接的收益/成本间接的收益/成本

与主要的项目目标紧密联系的收益和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有形的收益/成本无形的收益/成本

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收益和成本。不能用货币衡量的收益和成本。

成本收益衡量面临的问题

♦公共政策自身导致的遵循成本

令很难精确衡量收益

(2)公共项目的分配性影响

谁将获益?在受益人中项目收益如何分配?

谁应该支付成本?谁真正支付了成本?

项目成本在承担人中如何分配?

(3)折现因子(政策的时间因素)

折现:将未来的价值减少至等于本期的价值

折现因子=1/(1+i)t—i是利率、t是年数,

公共项目折现率i的确定,通常使用资金利用的机会成本。

(4)决策规则

令净收益(NB)=B-C

净收益标准:

当且仅当一个项目的净收益超过零时才应该进行这一项目。

当在一组相互排斥的项目中作选择时,选择有最大净收益的项目。

收益成本比率(BCR)=B/C

。对非效率目标的考虑

令在特定预算约束内做出项目选择(各项目的边际净收益相等)

。成本有效性分析:一定的支出能够得到多少产出

多目标决策:适用于有伦理目标或者一至两个难以量化的目标的情况下的决策方法。

令步骤:

⑴选择评价标准

⑵确定所选择的每个标准的相对重要性

⑶按照达标情况评价每个可选方案

风险型决策

⑴收益矩阵

令用矩阵显示各个决策方案的收益,计算每个决策方案的预期收益(EV),选择具有最高预期收益的方案。

EV=£收益*概率

⑵决策树

令显示某个决策问题逻辑结构的线性图

♦决策节点:决策者可以采取的所有可能行动

令机会节点:不确定事件及其所有的可能结果

♦概率:可能事件的每个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

令收益:每个选择和机会组合的结果

55.政策执行中的主要难点:

(1)参与者的多样性和参与者观点的差异性

(2)政策项目同参与机构承担的其他责任直接不相容

(3)对参与机构其他项目的替代

(4)各项目之间在资源上的竞争

(5)过于依赖缺乏紧迫感的人

(6)组织、人事上的分歧

(7)法律或规定上的冲突

56.埃莉诺•鲍温(Bowen)的补充策略

坚持不懈、政策打包、随波效应、简化原则

57.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

(1)基本观点

•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和目标群体的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