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二)_第1页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二)_第2页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二)_第3页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管理学试题及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雁理论

加拿大的政府品牌策略

聚焦GDP

经济杠杆下的汉肯

首钢奉献华夏芯

资本的流动

松下的国际网络经营

穷国的发展战略

组建中国的航空母舰

世界食品安全计划

飞雁理论

作为飞雁的韩国及台湾

工业提升已成为台湾及南韩政治经济的主要议题。自广场协议签订后,转变不断泛现,

要在这种形势下改变已成型的生产模式,实非易事。直至1987年,日元的升值,及美国

向台湾及韩国政府施压,将他们货币升值,从而增加市场渠道及攻固知识产权权利。由于台

湾及韩国的出口商恐怕他们输往美国的产品受到打击,及具影响力而由在美国受训的开明经

济学家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美国的目标在两国国内获得支持。因此,台湾及韩国政府已实施

国内关税,尤其制成品,及拆除众多推动出口方法,这些方法直至198。年代中期都被广

泛使用。

从表面看来,这些改变与日本发展所经历的相同。然而,这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

未有考虑政治经济范畴。此外,全球及地区性政治经济的架构亦在转变当中。而这种重组架

构亦质疑飞雁理论中的••个主要论据——台湾及南韩仿效日本经验。

Akamatsu的飞雁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工业化过程是相同的。当工业由一个国家

转移至另一国,后赶上国家在架构及向后联系程度方面,会仿效较先进国家经验。此论点认

为,台湾及韩国的工业架构,与日本在类同阶段时的发展是相同的。然而,“日本模型”理

论可在东亚作笼统的推论,但难以持久。

日本工业化与台湾及南韩工业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及组织革新方面。Alic

rAmsden指出,台湾及南韩国两国工业化,有别于十九世纪末及廿世纪初的工业发展,

原因是他们主要基于“学习”,并非革新上。她进一步指出,“始于台湾及韩国,迟工业化国

家是首批试图以较多一点的竞争优势,而非低工资,来渗入全球输出口的市场。”相反,日

本工业在日本于50年代大大提高其全球经济地位前,有强大的本地革新基地。棉布纺织业,

Akamatsu的飞雁理论亦以此为根据,是一个好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处于全球

纺织机械企业领导地位的P1attBrothers,经常派遣其技术员往日本,教导

日本客户如何使用其机械。来自各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因欧洲的战事而要停止。但当战事结

束后,PlattBrothers技术员发现他们之前的日本客户已采用日本制造的机

械,例如T。y。da的电动织布机,这比英国生产的机械更为先进。此外,战前的H本企

业集团,已创立拥有全球供应品及资讯汇集能力的革新一般贸易公司。日本在这方面的起步,

再加上工资较低,令日本生产商在众多海外市场,取代兰卡斯开生产商地位。

电子工业的情况亦同出辙。日本革新始于1920及30年代,比S。ny收购晶体

管还要早儿十年。当时,重要的突破还有电视讯号的接收、天线科技,以及物体,如铁酸盐

的开发。此外,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日立及东芝等公司进行的武器研究,创制出团体架构

及认知,对将战后的外国科技本土化极为重要。

韩国及台湾工业化最大特性,是他们对输入科技的较大规模及长时间的依赖。起初,他

们依赖日本输入科技,后来则是美国,虽然依赖程度较对日本的轻微。那些成功制造由生产

至中间货品的向后联系的工业,如纺织机械工业,透过倒序工程、知识授权许可及学习,从

其他地方吸取制造标准产品的技能。由于科技急剧转变,产品在微型电子时代又趋向复杂化,

因此产品不会太易受到倒序工程影响。因此,韩国及台湾的大多数制造都是依靠主要零件及

机械的不断输入。韩国电子工业最近的一个研究,提供了一个例子。研究发现工业在198

7年有36%的零件

是来自日本。此数字或许大大削弱了工业对输入口的依赖性。韩国银行1993年的研究,

发现只有38%的半导电体价值是在本地加上。

相反,日本公司不但有能力透过本地的研究及开发和革新零件制造商,来吸取甚至改进

外国科技,他亦善于建立强健的市场网络,促进品牌在全球的认知。输出工业与日本类同的

韩国及台湾公司,则欠缺创新能力,而且过分依赖OEM制造。以电子、成衣及钢为例,韩

国贸易联会报告指出,0EM输出占总输出量的比例超过八成。当制造以OEM为本,生产

商难免要依赖产品市场推广网络。此外,0EM合同限制以制造商品牌为名产品的输出销售,

亦局限了市场推广及销售后服务能力的发展。这情况显示了历史时间、工业化模式、及与全

球生产网络联系的特

定策略,如何制造韩国及台湾工业架构及有别于日本的个别生产单位。

有理论认为,近期台湾及韩国增加海外生产的情况,正等同日本公司在1970年代初

期进行直接外国投资情况。这种理论又是错误的。台、韩两国投资公司所处的实际环境情况

不但有别于日本,甚至在地区或全球生产网络中所占位置亦相异。生产网络提供灵活性之余,

亦同时以等级制安排。等级内的位置与不同企业的生产方针及供应有关,并可影响海外投资

的性质。直接海外投资的内容不可单凭交易数量和涉及资金流动而断定,必须是经过审慎的

考虑。例如,珍宝投资泰国,能促进科技转移或加强泰国工人的技术水平与否,仅是未知之

数。然而,从地区政治经济角度来看,珍宝所处的生产地区架构,是有别于日本大生产商,

如声宝(即使两者生产的产品相同)。声宝已支配全球主要科技,如液晶体显示器,并在区

内建设相连的研究及开发中心,及经常为与其产品竞争的规模较小公司提供主要原料。

韩国大型电子制造商,虽然在基本层面上与台湾公司相异,但两国公司在地区网络的工

业模式上,仍有不少相同之处。B1oom指出,韩国内在力量,如紧连日本的生产、早期

对OEM的侧重、过份依赖对美国的输出口、廉价劳工等,现在仍可见于迈向国际化的韩国

财阀集团大企业。韩国公司所面对的情况与珍宝投资泰国时相同,两者都是欠缺设计或市场

推广能力、困于负责供应主要零件及其他原料的生产等级架构当中,并要依赖低成本生产来

维持输出口的竞争力。因此,韩国公司会采用有别于其他工业的手法,令公司跨国化。

自广场协议签订后,韩国及台湾研究及开发(R&D)的开支有显著的上升。韩国R&

D开支如1986年有170万美元,到1990年已增至450万美元。然而,我们不可

单就数字上的增长,而认定第二层雁已步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卜.述的广阔架构转变仍须被考

虑的。其实,R&D升幅的主因是科技转变而成,正如我们曾讨论,成熟阶段中的工业不应

被视为停滞不前的。甚至那些在台湾及韩国较悠久的工业,经新科技注入后,都成为颇精通

科技的生产商。因此,新科技不但可将企业推前至更先进位置,亦可维护企业在主要工业所

建立的地位。此外,庞大的R&D经费是必须的,以确保生产单位拥有所需技术,来配合科

技急剧转变。讽刺的是,R&D的开支增长及生产能力的提升,亦促使企业更依赖零件及资

本货物的供应。换言之,R&D开支增长并没有制造更多独立的“国家”工业。

不断依赖人口科技的情况,可见于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如电脑业。由于竞争不断上升,

市场对低科技产品的需求下跌,这些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商便需要改进其出口产品及提高科

技。以前依靠出口黑白电视及彩色电视显示器的小型台湾工厂,现已成为生产黑白电脑和彩

色显示器的主要生产商。1991年,台湾占全球电脑显示器总生产的39%。然而,正如

大部分企业面对的情况,显示器的主要零件,阴极射线管,是由日本输入的。而此零件已占

了制造显示器的30%至35%的成本。这例子进一步强调,累积的生产技术及知识,促使

台湾生产商进军更先进工业的同时,亦没有减少他们对日本科技在架构上的依赖。

最后,产品周期理论指出,由保护主义,尤其美国,能有系统地掩盖日本输出品的浪潮,从

而吸引韩国或台湾生产商进军这些工业。此举表明看来是促进日本发展模式重演于其他国家

中,然而所提出的论据过分依赖经济活动的不变概念。汽车业正好说明,当生产由一个国家

转移另一国家,是会出现变化的。

英国政府在1982年,对日本汽车出口,实施自愿出口限制。在VER实施期间,日

本汽车业在生产架构上有重大突破。日本汽车生产商因此能以低于韩国生产价,制造小型汽

车。韩国的汽车制造商一直都是利用廉价劳工,依赖零件的输入及装配。韩国商业局估计,

虽然韩国工资成本只有日本的1/7,但于韩国制造的HyundaiPoony的生产成

本是$3,972美元,而日本制造的ToyotaCorol1a只是$2,300美元。

由于VER只是数字上的配额,日本制造商为求更多利润,把廉价汽车市场不纳入汽车输出

口当中。有见及此,韩国首间汽车制造商,Hyundai便乘机进入美国市场。但日本公

司并未因此放弃低价市场,反而更积极在美国及加拿大进行投资。面对日本的强势竞争,韩

国汽车往美国的输出口,由1988年高峰期起,便开始急剧下跌。

韩国汽车输出美国,只享受了一刹那的成功滋味,个中原因正点出飞雁理论所提倡的科

技发掘轨道相同的观点是欠全面的。因此,日本公司并没有放弃小型汽车市场;相反,他们

直接投资北美洲,从而再次收复在80年代因为VERs而失去的市场。此外,生产技术的

转变,有助日本汽车制造商与韩国竞争,纵使日本的工人成本较高。另外,由于困扰韩国汽

车工业的劳方局面不稳定,导致连续六年的工资增长,亦促使韩国失去主要的竞争力。最后,

业内急剧的技术转变,例如引擎控制器电脑化和新材料的应用,意味着韩国人,不像廿年前

日本人般幸运,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还不断远离他们。这情况亦促使材料及零件的输入,占韩

国制造汽车成本的1/4。

台湾及韩国的工业改革,以独特的科技及生产架构模式出现,与日本工业化早期的情况

截然不同。同样,台湾及韩国的重组特色一一科技持续及急剧的转变,相信与微型电子革命

及冷战后期地理分布改变有关。此外,机构架构相异、地理分割的遗产、本地市场规模细亦

显示了1990年代的韩国及台湾,和70年代日本在架构转变上的相同之处甚少。事实上,

韩国及台湾工业化的特质,以及在全球转变中进行改组的过程,亦引发一连串发生在大部分

东南亚地区的问题。从中或会察觉新雁地位的提升。

东南亚:最后赶上的雁

1980年代下半期,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尼所享受的经济增长,可媲美1970和8

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出口扩张,虽然起初属细规模,但增长的速度实令人惊

叹。由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卓越,故享有“新新兴工业国”及“下一代新兴工业国”美

名。部分研究家认为东盟制造出口的增长,肯定了飞雁理论的观点:马来西亚及泰国,甚至

印尼和菲律宾,均属经济起飞中最迟起步的飞雁。东南亚经济经验一直与产品周期理论所推

测的有出入。

东南亚制造出口的近况,不是依靠输入代替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是有别于上述的推测及

韩国和台湾的经验。相反,新出口工业国已加进经济,而当时的小型制造业以低效率和寻找

租金见称。韩国及台湾高科技生产的特点是依赖科技,在东南亚的情况更甚。Y。shih

ara评论,东南亚所经历“欠科技”工业化,亦见于大部分工业。相反,东北亚则非常依

赖跨国企业附属公司作制造出口,例如1980年代底的马来西亚,外国操控公司负责9

9%的电子出口,90%以上的机械及电子用品出口,50%以上的塑胶产品出口及75%

的纺织及成衣出口。

东南亚以出口为主制造当中的大部分早期外国直接投资,是在出口过程区(EPZs)

进行。当地区政策准许企业在EPZ外建立通往免税进口的渠道(但这些进口货必需作制造

输出品之用),EPZs已变得不太流行。然而,EPZs的特点仍见于东南亚大部分的外

国附属公司:与本地经济欠缺向后联系。在1980年代中期,在东南亚进行的多个EPZ

s研究指出,区内企业与本地经济

的联系不大。企业侧重与区内或其他自由贸易区内运作的其他公司建立联系,而未有与本地

经济没有向后联系。例如,Lim&Fong研究指出,马来西亚EPZs海外附属公司与

新加坡自由贸易工业的联系,较与本地工业的多。

究竟投资东南亚以出口为主制造业的新浪潮,有多大程度上是与较早模式相若?虽然,

只根据近期新投资事项而作出结论,未免言之过早,但马来西亚运作的日本附属公司调查获

得的初步证据显示,虽然本地取得的零件价值在1980年代有显著的上升,但这些附属公

司总出口占本地收销的比例只有轻微上升,以电子业为例,上升幅度仅由1987年的2

9.8%升至89年的32.5%。值得注意的是,少于0.5%电子业的本地所得是来自

马来西亚公司,有24%是取自在马来西亚运作的日本附属公司,另外的22%则来自驻马

来西亚的欧洲及美国公司附属公司。虽然,马来西亚公司所供应价值在1987—89年有

两倍的增幅,但他们在“本地”所得的比例仍维持不变。

这些数据显示,“本地”内容数字在地区制造网络时代,可以甚具误导性的。东南亚本

地公司在这些网络的参与,远远不及韩国或台湾广泛,从而引发起国家拥有是否对网络地区

经济重要的问题,对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东南亚来说,国家拥有是重要的,因为本地公司

的积极参与,有助促进科技转移到本地经济。Leslie在其马来西亚制造公司的详尽研

究总结说,与外国公司比较,本地拥有或控制公司更会与国家经济联系,及改进或制造他们

生产设备,来配合本地情况。

然而,由于日本附属公司支配东南亚生产网络,至少在短期内,能为东盟国家提供好处,

超越韩国及台湾。1980年代底,韩国及台湾减少电子产品往日本市场的输入,原因是部

分输入货由东南亚的日本附属公司输入。例如,台湾及韩国彩色电视机的输入,在1989

-91年间,由160万部跌至130万部,而同期,马来西亚的输入,则由2,000部,

升至38万5千部。后来,马来西亚取替台湾及韩国的地位,成为输入彩电到日本的第二大

重要来源国,以及输往日本市场的收、录音机单一最大供应商。由于日本公司操控他们驻东

南亚附属公司的科技应用,这些生产网络的公司因而较台湾及韩国的本地公司,更易吸取最

新的生产科技。

调查指出,日本公司希望增加他们的国内购买,不论是来自其他日本附属公司,还是国

内企业。随着日元的上升,这种倾向更为显著,而生产技术的采用,如Just—in—t

ime亦鼓励此做法。Just-in-time制造有利邻近供应商品要防止国内企业增

加输入的主要屏障,是本地公司未能生产产品,达至日本的品质及可

靠性要求。这再一次提出,处于严厉工程标准的本地公司,要在微型电子年代进驻生产网络

所面对的困难,工人教育水平低和花在R&D的GDP比例少,是国内公司不利条件。现时,

只有少数的跨国附属公司全为国内公司提供科技或管理援助,以协助改进品质控制。

外国公司在东南亚众多生产的支配,和这些公司不断依赖外国公司的科技和零件输入,

令人质疑飞雁理论有关东南亚的准确性。即使不考虑工业化是在不同地区,全球及科技环境

进行的因素,这些国家的生产发展模式一一过份依赖外国企业,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并非建基

于输入代替,及与本地零件供应商缺乏联系,与日本或台湾和韩国所经历的截然不同。

当然,工业化新浪潮在不同地区,全球及技术环境进行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不同东

南亚国家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但较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疏离,而且与印尼、马来西亚、

菲律宾及泰国的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当经济开放思维变得霸权,东南亚以出口为主的工业

化动向,刚好与东北亚经验相反,减低了国家对本地经济干预。与台湾及韩国在60年代所

面对的全球经济相比,“迟迟”发展国家所面对的就截然不同了。冷战后的美国已不愿继续

容忍周边贸易的不平衡状况。全球经济环境的转变,是产

品理论最后阶段失败的一个原因。最后阶段提倡的是,产品会“倒序出口”,即是产品最终

会输入产品原创国家。“倒序出口”未能实现,已引发了政治争论。

产品周期及贸易三角

当产品原创国家停止生产目前的标准产品,而国内市场的需求是由国外生产商的输入满

足,这便是产品周期的最后阶段。这情况从未在东亚出现。日本生产商不愿放弃产品,或向

日本大规模输入外国生产,会令贸易三角成为支配模式。贸易三角是指,在日本购买原料(渐

渐由台湾及韩国供应),然后在新兴工'小国,多数是东盟及中国,进行制造,最后输出第三

国家市场,而并非日本。要是整个产品周期出现的话,随着东亚其他国家将完成制成品输入

日本,一个自给自足的日本团体便会形成。正如Franke1及Petri指出,即使东

亚跨区贸易在80年代下半期上升(以总贸易%计),但与过往期间比较则有下跌,而且更

大大低过欧盟。产品周期未能走完一整圈,正好说明为何日元团体到目前还未出现。

经济理论没有提供一个原因,说明为何周边贸易必须维持平衡。不同国家有不同因素。

贸易不平衡可由资金流动抵销。但这正是健全经济不一定制造健全政治的一个好例子。周边

贸易不平衡,尤其制成品,若然具巨大政治重要性(尤其当全球经济增长低微,令国内经济

调整政治难以进行)。

东亚的生产地区化为贸易模式带来两个重要结果。首先,地区内的所有国家(中国除外,

因输入受到国家严重操控)与日本的贸易赤字不断上升,原因是他们的输入不单是日本消费

品,亦是国内制造所需的资本货品和零件,国内制造业在80年代下半期有上升。

日本公司海外附属公司的研究指出,他们较其他地方的INC分行,较倾向输入大量来

自日本的原料。驻亚洲所有制造业的日本附属公司,依赖日本的输入平均超过四成。而驻亚

洲新兴工业国和东盟的日本机械制造业附属公司,有接近一半的来源输入是来自日本。资本

设备更依赖日本的输人,驻东盟的日本附属公司在80年代底,有75%的输入是来自日本。

80年代下半期制造品对日本输出量的增加,未有减少资本及中间货品的输入增长。输出量

虽然增加了,但与来自日本的输入相比,仍有一大段距离。随之而生的贸易不平衡加深了日

本和韩国、台湾及东盟国的紧张局势。

韩国和台湾增加在东南亚的投资,导致贸易不平衡不断增长。世界银行调查所搜集的数

据指出,亚洲的驻NIC公司的附属公司主要依靠资本设备和零件的输入、研究发现,受访

的90%NIC附属公司,输入超过五成的原料;37%公司输入所有的原材料、零件和资

本货品。马来西亚和泰国,以及韩国和台湾之间的制造赤字的急剧增长,大部分原因与这些

公司的本地附属公司输入材料增长有关。此外,东盟国内NIC公司的大部分附属公司亦从

日本输入科技和零件。

东亚生产地区化对贸易模式造成的第二大影响,可见于地区与美国,以及欧盟制造贸易

额的急剧改变。虽然马来西亚和泰国在1985年与美国在制造货品出现贸易赤字,但到9

0年代早期,两国所赚的盈余每年超过20亿元。同时: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及新加坡与

欧盟的制造贸易亦转亏为盈。

韩国及台湾亦同样地增加与欧盟制造业贸易盈余。然而,由于里根和布什政府不断施压,

限制台湾及韩国入口及进驻美国市场的开放,因此自广场协议签订后,台韩两国与美国的制

造贸易盈余增长放缓。直至1990年,由韩国和台湾输入美国的制造出口总值,已由19

87年至88年的高峰期向下滑落。再加上台湾及韩国货币升值。1980年代底的出口面

值下跌可算最为惊人。由于韩国没有其他市场来抵销与日本不断上升的贸易赤字,因此美国

贸易盈余下降,对韩国的影响最为深远。相反,台湾也不见得能与美国维持贸易盈余,但她

从刚萌芽的中国工业输入当中取得可观收入。

这些合计数据显示1980年代下半期地区政治经济的两方面情况。首先,美国向东北

亚各国施压,削减贸易盈余,对地区贸易模式做成直接影响,这尤其鼓励生产转移至东南亚

及中国。第二,数据显示,由于产品周期未有完成一整圈过程,制成品输入日本市场的数量

亦因而没有大升幅,从而促使贸易三角成为地区贸易的主导模式。所谓贸易三角就是指,从

日本及东北亚NICs输入零件及资本产品,以后将制成品输往美国及欧盟。

对日本贸易模式的猛烈评击仍持续不断。不同的经济模型会引伸至不同的结论,例如以

日本的资源架构及地理位置,日本对工业国的输入量,是否不寻常。事实上,驻NICs,

尤其东盟国的日本附属公司的生产,只有少量是再输入日本的。例如,1989年,驻东盟

的日本附属公司销售中,只有10.4%是输往日本市场,相反,输往其他市场的销售超过

25%。而且,超过一半的销售是在“本地”市场进行,其中大部分产品需要在地区生产网

络中再作加工,然后才可输出。

所得的结果是,美国须负担部分因东亚工业化调整所致的损失。自1985年,随着美

元对日元下跌,美国在大部分东亚国家的制造出口的占有率都下降。但美国的制造出口比例

比日本还要高。这不一定与两国的经济有关(日本在1989年的GDP估计是美国的5

5%)只有在南韩及泰国,日本所占的出口水平是美国的一半,在大部分国家而言,日本与

美国的出口比率接近25%。1992年,日本市场占中国、韩国及新加坡的制造出口的比

率,实质上低于1980年的比率。

广场协议后,在东北亚出现的一股外国投资浪潮,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规避贸易屏障及舒

缓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东道国面对的危险是,一旦他们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因素,便会

被卷入相同的紧张局势当中,中国亦曾身受其害。日本在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的制造输出比

例,亦在广场协议后增长,但增长速度并未足以满足美国或东亚国家政府,当然亦未能抵销

日本的资本货品及零件的销售。纵使货币在广场协议签订后作出重新调查、日本与NICs

的跨工业贸易增加、其他东亚国家能成功地增加日本市场的制成品出口,但由于产品周期未

能达致最后阶段,迫使

美国继续肩负东亚工业化调整所带来的负担,难免会导致贸易局势紧张。

结论

东亚政治经济的出现必须从三个转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全球政治经济的改变、个别国家

政治经济的改变,以及生产组织的改变。愈来愈多的文献著重国家社会关系模式,在新兴工

业国之间的变化可以很大。

纵管愈来愈多文献说明东亚各国之间经验存有很大差异,但飞雁理论亦被广泛使用。本

文的目的,是分析为何飞雁理论以及其他认为各国工业化步伐统一的理论,现在是安息的时

候了。韩国及台湾的工业模式不单与日本——第一代飞雁的模式有天渊之别,甚至与目前东

南亚制造出口的迅速增长,都有显著的不同。飞雁理论的败笔之处在于未有注意,转变中的

全球政治经济及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会妨碍工业架构的致化。虽然韩国及今湾,以及

近期的马来西亚和泰国,或许在日本数年前取得成功的工业输出产品,但从工业组织和地理

政治方面看来,他们之间的处理手法有显著的不同。

然而这些国家工业出口仍然非常依赖日本资本货品及科技进口,与飞雁理论所估引的刚

好相反。在韩国及台湾,OEM仍支配高科技工业。另外,东南亚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大

都由跨国公司的附属公司负责。对日本科技的依赖,再加上地区内日本公司依靠廉价劳工作

装配运作,促使地区劳工分配的形成,是建立基于生产地区化网络,而并非国家经济。

地区生产网络的出现,为政治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各国彼此间的生产架构联系与国家

政治有着相互影响。正如本文提出,集中生产网络,有助察觉现有数据,如贸易、投资及本

地内容数据的不足之外。制造计算机的台湾公司珍宝,是说明地区化生产网络如何将贸易和

直接海外投资的数据复杂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有关马来西亚的讨论亦指出,地区生产风

格如何为诚信不高的“本地”内容提供数据。要明白东亚地区的生产组织,就必须理解影响

网络的国家数据背后意义。

各独特部门应被视为工业活动“综合”的一部分,而并非如产品周期理论,只集中某个

产品的流动而忽略所有其他产品。例如,日本电子生产商在东亚成立的生产网络,正显示个

别产品扩散的模式并不等如其生产方式,产品的生产模式,是联系多个国家,涉及多组公司

的。其中大部分设有长期附属公司,生产大批量的相互关联产品。产品相互联系,是由于日

本公司一直不愿放弃那些似乎达到成熟阶段的产品,而这正与产品周期理论所预期的情况背

道而驰。生产技术转变、产品差异化的增加或全新科技的出现,亦会对某些产品的“反成熟”

造成影响。因此,当

R&D变得日益非曲线化,放弃某些成熟产品的生产会带来风险,所涉及风险包括,失去制

造科技的认识或零件制造,而这些零件或许对看似不相关的日后生产有巨大影响。

飞雁理论是否过早被否定?当东亚国家科技能力步入成熟期,他们最终或许是仿效H本

的做法?相信情况不会如此。要是肯定飞雁理论,就是忽视了近廿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及生产

技术的转变。目前经济正寻求,减少对科技的依赖,而较斜学习线、R&D开支增加,以及

配销网络地点,皆恶化了经济所面对的问题。

但是,甚至最先进的新兴工业国都仍然极为依赖输入的科技,作尖端制造生产之用。东

亚国家工业化都在不同时间及情况下发生。部分工业架构及科技能力得以扩散,但工人地区

分工亦继以产生。

肯定等级制及附属地的存在,并不否定他们向参与公司提供互惠的可能性。生产地区化

为进驻生产尖端制造网络提供新机会。众多韩国及台湾公司在工业深入化、先进科技应用,

以及提升员工技术方面,都作出显著的进步。然而,在东南亚的电子跨国企'也附属公司往往

并非苟安逸,这与某些附属地理论家所猜疑的相反。即使廉价劳工是吸引这些投资者的最先

卖点,但他们现在仍关注为这批员工提供再培训。东南亚,以及韩国和台湾最近的经济指出,

生产网络的主要角色便是协助解决集体行动及其他发展性问题。要研究国家及国内私营团

体,就必须集中生产网络。这必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地及跨国企业之间的纠纷。

地区生产内的附属地域会有助提高生产效率及加强技术形成。但同时亦会限制本地发

明,或如东亚的情况,主要零件的海外供应商亦是竞争者。当新技术延迟供应,便会影响新

产品开发及推出市场的速度。附属地亦会引发政治问题。官僚人员及政治家可以对附属地非

常敏感,甚至认为附属地会削减他们政策选择权或国家权力。附属地及人们对其看法,对定

下政治团体身份非常重要。政治压迫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如韩国人在日本军国主义下所受的

苦难,可以是定下政治团体身份的主要元素。正如韩日两国双边贸易庞大赤字所显示,韩国

在不同的历史情况下依赖日本的科技,对大部分明白韩国历史的韩国人来说,是一个威胁,

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其实这并不一定对团体的经济“发展”带来威胁,但对带有感情的

政治活动却甚为重要。换言之,这亦是附属地的非经济一面。产品周期理论未能在东亚完成

一整圈,不但导致区内和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在政治层面上亦逐渐具重要意义。

问题

1、依飞雁理论的中心思想,究竟日本邻近国仿效日本的发展轨道,但它们又同日本发

展模式有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2、飞雁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其局限性又是什么?

#0

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在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分配已确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与水平取决于()。

A、工作效率

B、产品质量

C、单位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D、单位资源的价格

2、生产性投入要素的价格是由()决定的。

A、社会需求

B、生产要素的水平

C、社会总体经济环境

D、社会供给

#1

3、如果只有资本的劳动力两种投入要素,高效率产生的条件是()。

A、MPk/R=MP1/W

B、W/MP1=MC

C、W/MP1=MR

D、都不是

4、当投入要素量和企业利润达到均衡时,投入要素价格与边际产量之比必须等于()。

A、边际成本

B、边际收入

C、边际产量

D、资本成本

#2

5、MRP函向上倾斜数是指企业的()。

A、利润函数

B、社会经济效益函数

C、投入要素需求

D、社会需求与供给

6、在产品市场不同结构之下,不变的是()。

A、竞争企业的价格

B、边际收入

C、边际成本

D、社会需求

#3

7、在投入要素市场里,买主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是一条()的投入要素,供给函数。

A、水平向上倾斜

B、水平向下倾斜

C、向上倾斜向上倾斜

D、向下倾斜向下倾斜

8、如果企业是一家垄断企业,对它的产品来说,面临的是一条()需求曲线。

A、水平

B、向上倾斜

C、向下倾斜

D、无法确定

#4

9、某小镇一家电力公司是该地区电力的唯一卖者,同时出是该地区劳动力的唯一买者,现

该企业要增加产量,必须()。

A、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B、提高工资率

C、投入要素边际费用函数在供给曲线之上

D、都不正确

10、在投入要素市场里,买主完全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增加投入要素的投入量,直到

他的()等于该投入要素的价格。

A、边际成本

B、边际利润

C、边际产量收入

D、边际产量成本

#5

二、简答题。

1、阐述四种基本的生产要素?

#6

三、案例分析:

#7

#0

1、D

2、A、D

3、A

4、B

5、C

6、A、B

7、A

8、C

9、A、B、C

10、C

#1

答:所谓生产要素就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经济来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及

企业经营才能,这些要素的价格,或者说是它们对应的报酬,分别为工资、地租、利息与利

润。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同其他市场价格一样,是由生产要素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2

飞雁理论最先是由日本经济学家AkamatsuKanamel930年代后期提

出。有趣的是,虽然众多经济学家不用飞雁理论,但只是少部分会认真研究理论的根源。A

kamatsu不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道,亦说明世界经济如何由自由贸易及保护主

义相互交替组成。Akamatsu根据对日本制衣业的研究,提出新产品及科技的扩散是

源于他们对工业化中的国家的进口。随着日本国输入技术及资本货物,工业化中的国家才得

以兴建“同类工业”,并拥有资本货物厂房。在产品周期的第四阶段,当地的资本货物企业

便着手开发出口技术,而互联国之间纠纷亦随之衍生。Akamatsu辩称,“整个紧接

的进口、国内生产及出口过程;正如野雁的飞翔形态他亦指出“野雁,以相反的V型及

相互重叠的形态,于秋天从东西伯利亚飞来日本,然后在春天来临前再飞往北方。”

正当Akamatsu注重领先工业的发展,认为它们主宰国家经济命运,Raymo

ndVernon所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则着重个别企业行为。他审视个别产品的生命周期

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生产制造地点。产品周期理论是根据驻美国的跨国企业的制造经

验,提出产品革新只在高收入国家出现。最初,输出品可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这正是革新

企业享受独占市场优势的蜜月期。

但当制造过程所采用的产品及科技成熟,生产成本,尤其工人成本便会变得更为重要。革新

企业的海外生产以及本地生产已逐渐取代出口。在生产周期的最后阶段,较低工人成本国家

的进口可满足国内需求。最后,产品最先制造尚会因失去其独占市场的优势而放弃生产该产

品。

以产品周期理论阐述东亚成功不只有日本经济学家执笔,有关文章亦散见于西方经济学

家以及政治科学家著作当中。美国经济学家PeterPetri亦以飞雁理论阐述,由于

新兴工业国家(尤其韩国)着意地以日本的经验来塑造国家的工业化,东亚发展轨道与日本

的非常接近。此外,由于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品周期日益短缩,加强了企业对人工成本的考

虑,从而促使新兴工业国仿效日本经验。美国政治科学家SteveChan及CalCl

ark采用相同的方法,断言Raym。ndVernon所指的“国际产品周期”或许是

说明东亚附属地转变的最重要理论。以产品周期文献来解释东亚经验是具误导性的,原因如

下。首先,周期理论假设,当工业在产品周期当中,产品及科技亦会处于成熟阶段,这假设

对大部分己在东亚地区化的生产是不成立的。第二,Akamatsu及Vernon两者

皆认为因制造迁移而获得的输出品国家会仿效输人该产品生产国家的经验。这假设与东亚的

经验逐渐无关。最后,此理论预期产品原创国家会于产品周期最后阶段离开市场,由获得该

生产的国家的输出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然而,“倒序出口”实难以出现,主要原因是地区内

的互联国贸易情况日益紧张。

有关科技成熟的假设,产品周期理论指出,当生产产品的技术及该产品在业内已达致成

熟阶段,制造过程便会迁移到工业化中的国家。Cuming在其韩国及台湾工业化的讨论

中指出,这些国家的企业是采用“平稳”或过时失效的科技,正如Lin所言:“科技在产

品周期是稳定不变的”。研究科技转移的学生长期怀疑这个假设的准确性。

有关科技改变的研究指出,科技及产生过程在产品的某一个阶段式会稳定下来,但当产

品迈向新•代时,急剧的转变可在瞬息间发生。微型电子革命可谓大大加快了科技发展的步

伐。微型电子科技包含“基本革新”,适用于产品部的过程设计的绝大部分层面上。“基本革

新”的应用让企业采用灵活的生产技巧,从而减轻经济规模的重要性。因此,为专有市场而

设的非标准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缩短,让较小型公司在生产链中占一席之地。

微型电子革命一方面提供机会,让企业进军世界市场,但同时亦导致进军新市场变得复

杂或不可行。随着科技日益复杂,进军市场的屏障不断扩大(如较高的起步成本及知识需求),

学习曲线更斜,更要专业化,公司(或政府)更不愿意进行技术转移。与分湾及韩国工'也化

早期情况比较,这些趋势令建立向后联系和本地公司更为困难,生产过程愈繁复,产品推出

市场所需的时间就愈短,而由研究及开发所创造的科技亦愈加复杂。从后赶生产策略而言,

这些情况只会减低倒序工程的效率。

如产品周期所预料,东亚的科技扩散,部分是与日本零件、机械及材料的革新有关。虽

然,其他地区的工业进化的经验日本的不同,但科技革新所需的大量本地资源则已于战争

进行期间开发。产品周期理论认为部分东南亚国家刚起步的繁荣局面与台湾或韩国所经历的

相同,这未免过份简单,其实,部分的科技扩散带来了内联地区化生产。东南亚为出口而设

的新制造,有异于韩国及台湾早期经验。它没有为代替进口制造工业建立任何实质基础。此

外,本地的资本货物工业发展并不显著,与产品周期理论所提出的论点刚好相反。出口制造

主要依赖外国科技及零件,大多由其跨国附属公司负责。

由于微型电子科技促使日本公司的产品不断革新,日本公司不但可向企业,如电子及汽

车业的大部分地区制成品提供主要科技,他们亦可在消费品生产市场继续生存。这都是和产

品周期理论唱反调的。

东亚目前的生产地区化是有别于产品周期所预料的。目前,地区化未有周期理论所言,

为FI本带来显著的倒序出口;相反,这只导致贸易三角的出现。H本提供科技及零件,而制

成品则输进第三国家市场,主要是美国及西欧。最后,由于未能审视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

转变,产品周期理论显得不够全面。经济学家爱采用与其他情况相同的假设来除去这些环境

影响。但情况甚少会维持原状,内容的改变在工业化过程中或会造成巨大影响,并因此而需

要将有关转变注入更完善地区经济进化论当中。首先,地区政治和全球历史时间是发展过程

的固有特点,所以必须注入理论当中;第二,为明白东亚目前政治经济,着重以地区网络为

主的生产是必须的。

#3

加拿大的政府品牌策略

加拿大的政府品牌策略

非商业性的实例的普遍问题包括无形的非商业性产品、非货币价格的购买物、终极需要

购买物的频率等。增援行为的需求,一种由不同成份组成的社会市场要求参与程度从低向高

递增:因为有了这些要素的作用,营销学原理从商业性向商业性部门的转变情况远比最初考

虑到的复杂得多。

人们已经做了一些用社会营销促进社会利经济发展的尝试。一些最流行的作品揭示,社

会营销方法一特别是经常在节育领域,预防医学领域和口腔合成水化合物领域——怎样为

第三世界社会发展做出些贡献。例如,有些学者提倡这样一种家庭计划设计:调整社会营销

计划,使它适应个体和群体目标的幸福。他们认为社会营销将会成为第三世界的变革力量,

并有可能作为提高这种变革成功的可能性的一种途径和一套工具。

正如国会所赞同的官方发展援助方案是主要手段之一,这也适合于加拿大推进的国际

社会地区的目标。这个援助方案是为了给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寻找支持,主要是在确立经济和

社会纲领方面,把重点放在更加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上。这些目标早已

通过官方的双边(政府和政府)渠道、多边发展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对发展活

动的支持开始逐渐完成了。

发展已由社会变革作为一个过程被限定了,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其农民的基本需求。在

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经得起长时期的验证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土资源和价值基础之

上。在这一点上,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CIDA)方案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需要指出的

是加拿大慷慨大方的传统和对长期发展规划的支持。在1990-1991年国际协作给加

拿大分配了21亿加元(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49%),这就将加拿大置于经济协作与发

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创始捐献国之中。

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在完成加拿大发展协作方案中,负有大部分责任。掌握着CID

A全部预算的约75%。这个机构的目的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努力以达到经济和社

会的自主发展。CIDA把它的努力着眼于最穷的国家,同时,把特殊的注意力放在第三个

重要的发展方面.即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农业(包括渔业和林业)、能源和人类资源的发展

援助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来提供:

1,双边(政府与政府)方案。它把CIDA的约40%的预算费用提供给9()多个发

展中国家的超过1000个的项目。当然,在其他方面同样需要援助。如基础建设项目、乡

村农业发展、食物援助、放款最高限额和技术援助。在1990—1991年,约1/4的

双边援助是提供食物给被干旱、饥荒和食物缺乏困扰的国家。

2、多边方案。它支持85个国际组织的发展,包括正在为世界发展寻找答案的联合国

机构、发展银行,慈善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

3、特殊方案.它鼓舞加拿大机构和自愿者组织积极参与上述方案,它扮演着国际发展

的重要角色、

4、商业协作方案。它支持着对参与发展兴趣的加拿大商业的枳极性。这个方案已被加

拿大商业组织热情地接受了。

CIDA设法将加拿大所有经济部门都加入援助方案的贯彻之中。同时•.它正集中大量

的单个资源.来为国际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加拿大CIDA剩下的25%的经费由其他政

府各部和机构支配。例如用财政部提供给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的资金和它的特许权力建立了

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加拿大在1990—1991年为这些机构作出了价值20,770万

美元贡献。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支持发展中国家努力具备他们自己的研究能力。特别是

在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能源、保健和教育领域。1990—1991年国际发展研

究中心对这些努力提供了8,460万美元。

外事发展对多边机构的固定预算和自愿存款的贡献。世界健康组织和食物和农'业组

织、加拿大邮政和国家健康和福利事'必同样在发展活动中为国际机构作出积极的贡献。在

1990—1991年,这些渠道提供了总计5,050万美元。

PCIAC建立在1981年,利用加拿大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

中国家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在1990—1991年,PCIAC在这些发展项目上,

支出了5,320万美元。

好多省级部门同样参与国际发展,1990—1991年为帮助非政府组织(NGO

S)的事业,这些部门捐献了970万美元。

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努力获得公众的援助,它需要加拿大人承担每年20亿美元,公

众援助的程度能通过考查CIDA的公共事物分部的活动来体现。

1990-1991年公共事物分部工作计划的下属的摘录表明:这些责任很明显地被

理解成了公共事物分部的预期任务和目标。

在外交部和总统的指引下,公共事物分部的决定是为了:(1)为了宣传加拿大政府

有关国际发展协作的政策:(2)让加拿大公众知晓这个机构的目标、纲领和项目。

此决定的两部分并不平等,最优先考虑的是第一方面。宣传指出的是通过这样的方法,

即靠公众的支持来宣布和解释政策。第二方面是分离出来的,但也不是和第•■方面截然不同

的,它支持第一方面。传播信息不但为了履行一种公众说明的义务,而且为了提高发展包括

加拿大在内的角色的公众意识,因而可以加强公众对加拿大发展的纲领和目标的支持。

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增强公众对国家发展的支持。就如好多其他的

政府纲领一样,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营销成份。

1990年7月和1991年1月戴西玛•里瑟茨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调查,当时正是加

拿大的非州饥荒援救运动高峰时期,显示了这次广泛的宣传危机对加拿大人态度的冲击。正

如被期待的那样,非洲的危机导致加拿大人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政府用加拿大的资源去支援

第三世界,调查完成以后出版的新闻报纸的摘录中,即下边的文字,表明了当时的态度。

渥太华的戴西玛•里瑟茨进行的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加拿大人并没有失

去帮助非洲人解除干旱和饥荒的热情。

连五岁的加拿大孩子都知道,加拿大正用大量的钱去援助世界上.的贫困国家,有4

7%的人说数量正好,32%的人说不够,更多的人觉得从援助的效果方面来讲,加拿大是

世界上更富有的国家之一,并且宁可持续那种角色,也不愿成为“一位世界领导人”,“或是

不太富有的国家之一

3/4的人说当他们得知政府缩减开销时,认为不应该减少对外援助的贡献。2/3的

人相信在解决贫困国家的问题上,加拿大的援助大大地或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

3/4的人“经常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这里的加拿大人,而不是生活在其他国家人

民”,大多数人同样觉得当加拿大人提供帮助来减少他国人民的饥荒时,他们也需要拿出一

点儿来满足加拿大的需求”。

同样很清楚,大多数加拿大人主要是在考虑人道主义援助,而非加拿大国际发展机构

所关注的是长期发展与援助。

公共事务分部的成员意识到并且努力去做所有cIDA意识到的,发展的公众观点正

在形成。CIDA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影响公众的观点.然而利用支付广告费的方法被认为

是欠妥当的。

1990-1991年的公共事务分部工作计划用相当多的材料清楚地说明。大量信息

被用在CIDA的尝试中,以提高公众对加拿大发展的努力支持的程度。

为加拿大的发展政策和活动激发更有力的公众支持,来争取公众的三个基本成份是:

1、信息

2、教育

3、说服力

即使一则信息包括的要素有所侧重,但是除非它包含了所有这三部分,否则它很不完

全,这则消息的要素应以此为目的去选择:

1、将CIDA同加拿大的利害关系、价值和兴趣、本国的和外国的联系起来;

2、证实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证明他们的花费是正当的;

3、说明发展对加拿大人直接和间接的,短期和长期的利益;

4、证明发展是加拿大和国际组织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5、证实CIDA是一个精干的,有能力的组织;

6、提高公众对相互依存、发展问题和加拿大的角色的理解水平;

这些意图表明,有用的信息应包含以下要素:

(1)促进工作:

(2)发展对加拿大的利益;

(3)第三世界不由帮助决定,援助仅为它自身进步因素之一;

(4)发展中的世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会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5)发展在努力促进着变化的各个时期。这种变化是所有国家会经历到的;

(6)发展比以前更复杂,代价更高,更加紧迫;

(7)对照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的日常生活;

(8)促进不只是我们帮助他们,而是大家相互帮助以争取希望和信心的全球性的社会。

公众事务分部正在考虑的其他方面同样具有商业性。例如有人发现,常规目标的营销

思想和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的努力是很类似的,“因为增进支持是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应该

给以高度优先的重视,其次是争取群众,他们已经意识到并对国际发展持支持态度。”然而,

在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这样的组织实施的营销目标和由法人营销部门实施的营销目标之间,

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发现在营销部门目标市场中,哪些组织安排得最有利,也就最有可能赢

得提供的利益和服务。社会营销的目标群体经常由那些对产品供给来说无关紧要的,甚至是

敌对的人构成。

菲利普•考特勒是“扩大营销”支持者的领袖,用有关大量不同的而又相似的方法,

阐释和论述了社会品牌营销。在考特勒和利维的文章里,把重点放在为那些必须满足的需求

提供市场。通过用适当的修改手段和思想为商业营销者长期使用,已经雄辩地说明,这能够

做得很好。

考特勒和赞尔特曼的文章,在两年以后发表了,更加明确地把焦点对准了社会品牌营

销,考特勒和赞尔特曼说,各种形式的营销。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交易,而且需要一种相互的

有益的交换关系。当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能从一个更详细的交换关系计划中获益时,营销手段

出现了。虽然有秩序的社会变化未能从顾客的观点中体现出来,但在顾客和交易代理商之间

包含了很多的交换关系:那笔交易或许包括自愿者以时间为代价或献血者以血来为代价。从

帮助老人或献血中来获取为社会履行义务的意识。

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广告”和“社会品牌营销”之间,社会广告战略成功与失

败的•个主要决定因素是社会广告消息对接受者来说相对容易接受。在行动上与这个战略和

发起者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始终保持一致。考特勒和赞尔曼然后说明.一种社会营销途径比

社会广告更可能带来行动和态度上的行为变化。

在福克斯和考特勒对由社会原因导致的营销评价中,他们注意到一种渐进的发展,即

从社会广告,经过社会交流,到达社会营销;什么是社会交流论述得很清楚。

同样值得提起的是安德里森的一篇文章,主要的意思,现实的和表面的许多所谓营销

导向是非盈利组织的区别:

当他们确信并重新进行营销时,这些组织其实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位手段。他们建立自

己的组织并提供服务,决定他们想怎样宣传自己,然后转向分析消费者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些营销者首先希望其他人了解他们的组织,然后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愿望,这和现

代营销方向有很大的不同,现代营销方向采取的是相反的方法」•个机构不应不顾他们自身

的目标、机会、实力和弱点。但是,这些方面不应超越消费者的兴趣。这个区别不大,但却

是重要的。

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的公众事务分部显然也利用社会营销者使用的同样手段和技巧。

例如我们发现,公众事务分部同样具有有关观点,有关促进消息的描述,PAB也希望去传

播。它也希望接触目标市场(即许多独立的,特别是私营部门)、它利用宣传工具,像销售

的信息渠道,针对目标市场的多种需求和跟踪公众意见进行调查。

但公众事务分部是否真的从事了社会营销,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对这个问

题的合适回答好像应该参考对三个更特殊问题的回答,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对PAB活

动的不同方面的安排。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的产品供给是一种特定的还是易变的营销?可看

作是相同的交换关系存在吗?要求PAB产品的目标市场做些什么?

1、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产品供给是特定的,因而公众事务分部的纲领就是社会交流的

一种形式吗?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的产品供给服从于社会变化,而不是这个机构本身,当然

也不可能决定于它的公众事务内部。这个部门没有修改它自己命令的权力,加拿大国际促进

机构的全部使命决定于其他方面。公共事务分部的政令包括:(1)宣传加拿大政府有关国

际促进与协作的政策:(2)让加拿大公众知晓这个机构的目标、纲领和规划。

这些任务的第一项,即宣传加拿大政府的政策,首先受到了欢迎。因为CIDA是一

个政府机构,所以它的产品供给变化在广泛的政治组织里发生。最终,总统和他的内阁成员

决定了CIDA的目标和财政支持标准,CIDA在有限的政府,财力范围内将会得到官方

的促进和援助。总统办公室和内阁都是有权改变cIDA产品供给的机构——不管是全部的

基金提供还是将被利用的全部物资的分配意图。

2、宣传不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利(或)一种支付款项,而且还是这个纲领的基本特征。

一种交换关系存在着,但它具有相对的消极性。消费者的费用包含在大量的全部税收清单里

面。加拿大公民把集体税务支付款项给了政府,这个政府认为促进、援助是大量合理支出费

用之、就是这个政府,大约每隔4年向选民索取合法的选票以加强他们的统治.那些在第

三世界发展问题上。支持加拿大的努力的人将会得到,作为对慷慨的促进拨款的报答。于是

投票赞成现任政府。但是促进支出仍占联邦政府支出的2%多,约为税收款项的3%。并且

在加拿大选民投票时,三个主要政党对促进援助的态度远不如对其他问题重要。

3、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的公众事务分部是否正在鼓励它的市场为联邦政府关于第三世

界促进政策做些什么:如果不,那么公众事务分部的什么行为可称作社会营销?

考特勒和利威的创新文章,把焦点放在了社会营销让信息接受者做些什么的作用上,

我们发现同样的重点出现在近十年以后福克斯和考特勒的著作里。相比之下,公众事务分部

在让它的目标市场做点事情上,没有真正的兴趣。公众事务分部肯定不希望那些接受它的有

一定倾向性态度的人,为了把大量的加拿大财富赞助给第三世界的发展而去游说。由加拿大

的一个政府机构支持这样的活动,将是完全不恰当的行为。相反,PAB的目标是为促进援

助创造有利的态度,每当征求公众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时,它的观点就会表达出来——不管

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地方范围内。

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加里莫瑟教授已经阐述过,改变观念(种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应被

看作让人们去做某事,因为改变观念将会改变大量和行为有关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行

动——如买一件产品或进行一次投票。为什么不包括同观念改变联系的行为表现呢?比如通

过减弱社会上“种族主义”的合法性。希望大量行为将会改变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难道你

不赞同反种族主义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去干事业吗?但是如果有观念改变就足够了,那么常规

性的社会营销知识就不需要作一定程度的更改吗?

问题

1、请对案例最后的三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回答。

2、公众事务分部努力获得加拿大人为官方促进援助的支持是不是最好被描绘成社会营

销或社会交流呢?

3、加拿大国际促进机构是不是运用社会品牌营销手段?

#0

模拟试卷(十)

一、选择题。

1、政府所有并经营一个行业,这种情况被称为:()

A、私有化

B、国有化

C、管制

D、国产化

2、如果管制机构要求,自然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