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质量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2.两汉之际常有刻画帝王、圣贤诞生的画像,如“女节梦接大星而生少昊,含始吞玉英而生高祖”,玉英出现的先决条件则是“五常并修”,只有社会风气醇厚、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的情况下玉英才会出现,以此象征大汉的天下前途无量。这些画像()A.彰显了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B.蕴含了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C.体现了传统人物画走向成熟D.宣扬了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3.《礼记·曾子问》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礼记·郊特性》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这说明当时()A.个人价值服从伦理道德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宗法观念影响社会风俗D.礼乐制度得到严格维护4.阅读下表史料,可以推断出()《宋书·周朗列传》“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南齐书·百官志》“建官设职,兴自炎昊,方乎隆周之册,表乎盛汉之书”《北史·魏本纪》“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周书·文帝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A.炎黄血统决定了君位的合法性B.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C.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D.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5.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6.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7.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9.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10.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专制B.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批判理学杂糅佛道思想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11.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前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A.世界大同说B.“东亚文化圈”C.政教合一性D.儒学现代化15.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有()A.东方传统文化可以适应现代生活B.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习俗的演化C.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越南本土化D.越南扬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16.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8.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王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材料二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转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分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统,以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互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解析:B。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社会不公,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C项错误;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D项错误。2.解析:D。根据材料“女节梦接大星而生少昊,含始吞玉英而生高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帝王、圣贤的诞生都和“神”有关,并且把神和人间的“社会风气醇厚、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相联系,宣扬了天意与人事能够交感相应,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和“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无关,排除A项;“天行有常”指的是自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体现的是朴素唯物思想,而材料体现的天人感应是唯心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绘画本身,而是绘画的内容体现的天人感应思想,排除C项。3.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意思是女儿出嫁了,娘家就会连续三个晚上通宵点着蜡烛,以表达对出闺女儿的怀念;“昏礼不贺,人之序也”意思是儿女结婚,也不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因为结婚就代表了人世的新陈代谢,下一代将要产生,上一代将要衰亡。由此可知,《礼记》中的这些礼节的规定,说明当时个人价值服从伦理道德,A项正确;《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先秦的礼制、礼仪,“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宗法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D项。4.解析:C。材料“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建官设职,兴自炎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为隋唐奠定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炎黄血统不能决定君位是否合法,排除;早在先秦时期就逐步形成以炎黄为凝聚核心的华夏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排除D项。5.解析: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三者都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D项正确;儒学不是宗教思想,并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没有对儒学进行彻底抨击,A项错误;儒家学者掌握“道”是理学家的主张,B项错误;“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错误。6.解析:A。由材料中的“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岭南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王墓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入侵,B项错误;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内容特点,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D项错误。7.解析:D。根据材料中的“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宗族观念,排除A、C两项;根据材料中的“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B项错误。8.解析:B。胡适认为在评判之前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B项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A项错误;胡适并未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礼仪,而是主张小心求证,C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D项错误。9.解析:C。根据材料中的“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可知,佛教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A项错误;此时儒学仍然是主流,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态度,D项错误。10.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回归经学,要“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由此可知其反对理学空谈,要做实际学问为现实所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认为要如何治学的问题,未涉及君主专制,A项错误;顾炎武批判的是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非批判理学杂糅佛道思想,C项错误;近代启蒙思想应该体现在反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推动思想解放,而材料仅涉及治学理念的不同,体现不了近代启蒙思想,D项错误。11.解析:D。从表格中可看出,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从“了解世界”“求强求富”的器物学习,到“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的制度学习,再到“科学启蒙”的思想学习三个层次,因此体现了国人西学理念的不断深入,D项正确。12.解析:C。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A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D项错误。13.解析:C。从题干材料中的“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C项正确;题干中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经济目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朝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B项错误;题干中未强调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D项错误。14.解析:B。题干中强调的是“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汉唐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覆盖在中华文化之下,各国长期和平共处,并开展经贸往来,B项正确。15.解析:A。根据“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可得出,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习俗的演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越南本土化,越南扬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所以B、C、D三项正确的;东方传统文化可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涉及,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16.解析:A。材料中的“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表明严复此举意在警醒国民变革图强,A项正确;严复是主张变法图强,改变被列强压迫的状况,而不主张革命,排除B、D两项;从材料看,严复的主旨不是宣传科学,C项错误。17.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当代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8.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2)具体表现:认为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