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民族关系(1)秦朝①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①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②边疆管理北方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西面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③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①民族关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②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4)唐朝①民族关系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南诏唐朝加封,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②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6)元朝①民族关系:“行汉法”;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②边疆管理: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行政管理;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7)明朝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设提督四夷馆边疆管理①北方:修长城,布置军镇,与各族开展贸易②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③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8)清朝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民族管理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④“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对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秦汉: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3)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与西域商路畅通,与外国之间海路交流活跃。(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6)明清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②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

问题导学辨正误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对待北方蒙古,明朝是由对立走向和平,清朝则是联蒙制汉。(√)3.北宋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4.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5.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挖教材1.唐朝《礼宾图》壁画主要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2)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提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交流。2.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的印信。(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4)这些封号和印信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提示元朝中央对西藏实行行政管理。3.“‘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于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6)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与日本友好交往,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拓视野1.重要概念——羁縻政策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思考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因俗而治,国家统一;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2.图解历史——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思考从图示中看出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提示唐朝边疆机构的设置,使得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3.重要观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四种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蒙古西征。思考中国古代对外广泛交流的主要条件有哪些?提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关系(一)民族政策1.背景(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现实因素:许多少数民族遭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党的政策:提出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41年,“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5)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6)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将该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7)中共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二)外交关系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②成熟: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成就:与苏联等国建交;万隆会议提出“求同求异”方针。(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背景: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②成就: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3)20世纪70年代: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建交高潮。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eq\b\lc\{(\a\vs4\al\co1(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成就eq\b\lc\{(\a\vs4\al\co1(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③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④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⑤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中共十九大前①政策: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②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后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③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问题导学辨正误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3.新中国成立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5.中法建交率先打开了西方大国同新中国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挖教材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77)据此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我国的自治机关有哪几级?提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2.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81)这是新中国哪一外交方针的体现?提示一边倒。3.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81)这次访问有何意义?提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建交高潮的到来。拓视野1.图解历史——“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思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政策?提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2.重要概念——“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各国面临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发展经济,“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思考“求同存异”方针提出有何意义?提示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知识点三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民族国家的产生(1)专制王权国家背景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强化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表现①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国家背景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特点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人们希望通过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①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法的形成③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维也纳体系④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订了一系列战争法规发展①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②一战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③1928年,签订《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④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2)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3)评价①积极性: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②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问题导学辨正误1.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主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2.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4.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权,因此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挖教材1.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9)这场战争对法国有何积极影响?提示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2.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这对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贡献?提示是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分水岭;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标志着国际法形成。3.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马赛曲》奔向巴黎。(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提示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4.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发动战争)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君主拥有宣战权。主题一开放、交融——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视角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代民族关系【史料探究】史料一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管理。史料二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把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在内的转世决定权由拉穆吹忠转移到清朝中央政府,树立了清中央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权威地位,杜绝了原来活佛转世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避免了世俗贵族和教派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有利于蒙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摘编自赵云田《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思考(2)依据史料二分析金瓶掣签制度的意义。提示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蒙藏地区的社会稳定。【素养提升】历史解释——汉至元边疆政策的特点(1)两汉:根据不同的边疆形势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设立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政策。(2)隋唐: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即军镇屯戍制度;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3)元朝:建立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管理系统以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确立治边政策。视角2开放、和平、包容——古代对外交往【史料探究】史料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提示政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影响:促进了对外友好交往,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唐朝的繁盛。【素养提升】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通过海外贸易。但也不乏战争,如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视角3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演变【史料探究】史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提示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素养提升】1.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历史解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1)不结盟。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2)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3)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4)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主题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视角1国家意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史料探究】史料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14—15世纪……王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分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的欧洲民众为什么缺乏国家认同感?并分析15世纪以来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提示缺乏原因:基督教神学思想长期在社会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不强。形成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增强;共同的经济制度、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素养提升】唯物史观——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1)专制王权的兴起。中央专制王权兴起,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推动了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2)战争唤醒了民族意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3)民族语言的使用。英语、法语等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及广泛使用,增强了国民文化的同质性。(4)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教改革使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进一步催生了民族国家。(5)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6)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给西方带来巨大利益,极大地刺激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视角2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史料探究】史料第123条中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第124条中规定:“同本协议有关的每一方都必须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见和武力,协助他还击侵害者。”——《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什么原则?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和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影响: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素养提升】历史解释——近代西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2)互不侵犯原则: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国,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国,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4)平等互利原则:各国在法律上必须是平等的,在事实上必须是互利的。(5)和平共处原则:根据国际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对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实行广泛的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6)民族自决原则: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权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7)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8)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练·高考真题】命题点从民俗角度考查明清的民族交融1.(2021·湖南高考,6)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解题路径解析题干信息:乾隆时期的《冰嬉图》描绘了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宫廷画多写实,《冰嬉图》也是写实性的,文人画写意,具有神韵意趣,A项错误;滑冰本是清军军事训练的内容,B项错误;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滑冰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因此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C项正确;《冰嬉图》不能体现出清朝宫廷生活奢靡的信息,D项错误。命题点从民族关系角度考查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2021·北京高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深化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势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国家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负担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1954年,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命题点从经济建设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3.(2021·山东高考,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这说明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一定是与西方交流,排除A项;“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年中国依然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策,排除C项。【练·经典模拟】1.(2023·广东省梅州市模拟)唐朝许多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她们穿胡服戴胡帽,刘禹锡也有诗句描述:“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这反映出唐朝()A.诗歌以描写服饰为主B.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审美情趣呈现多元化D.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答案C解析“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粟特人的男装款式改造而成”说明当时社会开放,审美多元,故选C项;“刘禹锡也有诗句描述”只能体现这首诗的意图,不能代表唐诗的描写内容,排除A项;“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诗里能够体现服饰的美丽,无法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唐朝许多女性的服装仿照中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