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17/05/wKhkGWbGcT2ACQjGAAFcsFELRYs026.jp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17/05/wKhkGWbGcT2ACQjGAAFcsFELRYs0262.jp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17/05/wKhkGWbGcT2ACQjGAAFcsFELRYs0263.jp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17/05/wKhkGWbGcT2ACQjGAAFcsFELRYs0264.jp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习作)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17/05/wKhkGWbGcT2ACQjGAAFcsFELRYs02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紫藤萝瀑布
1.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
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瀑布录像)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
白有关瀑布的著名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是好一幅飞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泻千里的气势。自然界的
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
的瀑布。(放紫藤萝录像)(紫藤萝和瀑布对照图)你看,盛开的紫
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
其终极,真像一条美丽的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当代女作家
宗璞踏上感受美的旅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品析美的构思
1.教师交代背景。
“文革”中,作者的父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一家
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焦虑和悲
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
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徘徊在庭院之中,看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
花,睹物释怀,于是写成此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
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句子的重读;(5)读准字
音,注意感情。
3.小组讨论。
(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
一个字,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段)赏花(花瀑、花穗、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一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
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
(2)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
点?
明确:开头一一凝思(设置悬念,出奇制胜)
结尾一一彻悟(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欣赏美的景物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
及作用。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先写花瀑,再写花穗,最后写花朵。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写。①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
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
花”。②形态:“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
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③香味:“淡淡的芳香,香
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在文中,哪些语句是用来描写花形和香味的?作者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明确:①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②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比拟:把紫藤萝比作流动的瀑布,又比作“在欢笑”的人,生动
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以动态美。)
③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
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
赋予了花以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④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
不活泼热闹!(比拟: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人化,仿佛是
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开得茂盛。
同时也写出了花的可爱,有一种童话般的美。)
⑤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
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
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通感: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
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描写过程中,作
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和通感。同时,在描写
顺序上,她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地进行刻画,使紫
藤萝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首先,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
烂辉煌。其次,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
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再次,用帆与船
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又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笔下紫藤萝盛开的热烈辉煌,
并品析了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生发出了怎样
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悟美的情感
1.紫藤萝瀑布流经之处,就是作者走过的心路。作者走过一
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找出答案。
明确:作者由心中充满疑惑、痛楚到暂时获得精神上的宁静
和生的喜悦。
2.作者为什么焦虑和痛苦?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明确:作者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所以痛苦;生死未卜,是
生是死还是谜,所以焦虑。文中的“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
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正隐含作
者的焦虑和痛苦。
3.看了紫藤萝之后为什么觉得痛苦暂时不存在,只有宁静,
只有喜悦呢?假如你是宗璞,读者向你提出这个问题,该怎样回
答呢?
明确:美好的生命力可以征服一切,它好比一服灵丹妙药,
让你忘忧,为你消愁。
4.那让作者忘忧消愁的紫藤萝,是不是时时刻刻都给作者这
样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感觉?(不是)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是怎样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8段找出答案。
明确: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
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5.紫藤萝虽然遭遇被毁的不幸,但可喜的是一一十多年后,
紫藤萝又活过来了。紫藤萝的重生说明了什么?
明确:紫藤萝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不屈不挠的美丽精神,紫
藤萝美,不仅美在外形,更美在精神。
6.作者读懂紫藤萝精神的美了吗?(读懂了)作者由此联想到
了人的遭遇,感悟出什么?
明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
是无止境的。”
7.作者的感悟意味深长,你是如何理解的?想想该用什么语
气来念,才能把感情很好地传达出来。
明确: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
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沉重、坚定的语气。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写法
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生死以及疾病带来
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
好,借用花儿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托物
Ho
目标导学三:迁移训练,拓展延伸
1.请同学模仿课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选择一种花,或者
一种草进行描绘,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如比喻、拟人等,要形象、
生动,并附上图画。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要求多角度地进行阐述)
3.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朗读这篇课
文。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赞美了生命的顽强
和美好,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感情。“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珍爱生
命。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花一样,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投身到人生的长河中去,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板书设计
18.一棵小桃树
1.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
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
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
没有强劲的枝干,却让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力量。这到底是怎样的
一棵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探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
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
点。
明确:描写形态、颜色的:“纤纤的生灵”“瘦瘦的,黄黄
的”“弯弯的身子”“太白”“太淡”“单薄”等等一一表现了
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态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
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苦涩涩地笑着”等等一一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明确: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
立即会断了去。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②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
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
儿蓄着我的梦。一一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
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④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
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一一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⑤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
蝶去飞过它。一一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3.第10自然段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
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等来表
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
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目标导学二:体会情感,分析写法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明确: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
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
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2.文中作者拿爷爷侍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
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
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
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
是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蓄着我的梦”而种
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
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
风雨中挣扎,顽强地同命运做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
之情。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4.文章第7、第8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
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
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
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
情。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
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
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
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
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
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
“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
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
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也没有熄
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
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示
1.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
的主人等。
2.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
都与“文革”有关。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
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
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
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板书设计
19.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体会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
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
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
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
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
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
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
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
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
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
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
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
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
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
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
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
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
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
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及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
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
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
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
(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
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
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
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
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
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
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
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
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
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
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
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
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
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
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
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
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
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
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
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
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
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
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
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
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
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
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
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
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要注重从小养成良好的
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
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
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
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
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
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
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
骨峥噪,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
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
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
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
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
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
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
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
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
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
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
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
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
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
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
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
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
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
《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
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
“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
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背景链接: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
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
的情绪。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
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一一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
写得有情有义。割一一从山的北面看,那照射下去的阳光像被一
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
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
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3)虚实相生。虚实
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
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
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
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
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
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
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一一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
----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
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
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
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
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
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
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
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
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
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
农家饭食“丰盛”?表现了什么?
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客人是诗人,
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足”字可看出饭食
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诗人彼时的心情怎样
呢?
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
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又一村”指什么?
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
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
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后来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
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
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又一村”指山西
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明确: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
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
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
俗画。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
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
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
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
感。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的。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璜人,号定鑫,清代思想家、文学
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
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
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
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
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
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
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
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
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
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目标导学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
以“天涯”映衬离愁。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
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
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
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
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
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
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了解说真话、抒
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
改文章。
2、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
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今天,我
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
1、什么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
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
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
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
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
文字)的能力。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
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
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语感包含的内
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
训练:
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
简朴不等于俭朴。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同时也有韵律。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1)、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4)、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老师小结:我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
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
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某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
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
文从字顺,必须做到: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1)、词句要恰当
(2)、词句要配好
(3)、词句要整齐
(4)、词句要简洁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3、出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醋生产工艺》课件
- 《财务管理估价方法》课件
- 强化中医特色 发挥中医优势课件
-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
- 《商是几位数》课件
- 《躯干骨、附肢骨》课件
- 《世界经济地理》课件
- 二零二五年生态农业环境整治施工服务协议3篇
- 《桩基检测规范》课件
- 高中生艺术欣赏征文
- 【理特咨询】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应用进展报告
- 2025年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碳陶刹车盘分析报告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6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1月 浙江首考英语试卷
- 十首最美的唐诗
- 2024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道德与法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小论文)之演讲稿
- 质检工作计划书2025质检部工作计划范文
- 施工现场5S管理规范
- 《缠论的实战技法》课件
- 新版标准化机电专业管理体系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