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假民事诉讼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目录TOC\o"1-2"\h\u111581绪论 5260002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 6193232.1民事虚假诉讼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6286402.2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基本原则 728633我国民事虚假诉讼的成因分析 8161213.1我国民事虚假诉讼主体方面 8299313.2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9306803.3司法运行层面的现状 12303874规制我国民事虚假诉讼的完善建议 13167494.1民事虚假诉讼的实体法规制 13124944.1.1对涉及虚假诉讼罪的规制 13173234.2民事虚假诉讼的程序法规制 15145984.3民事虚假诉讼规制的司法建议 1772484.4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配套制度建设 20207总结 2315819参考文献 251绪论虚假诉讼大量存在于司法实务中,虽然民事虚假诉讼问题受到法律界的重视,国家也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进行规制,但由于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各种措施仍不成熟,各种法律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机关的需要,仍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在实践中适用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定主要有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虚假诉讼罪,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第56条中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和2018年两高出台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此杯水车薪的法律条文并不能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遏制,反而跟随经济发展脚步,如雨后春笋般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引发人们的信任危机。除去法律法规的约束,法官们如何更好地对虚假诉讼进行识别,社会如何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的自我防范和救济意识,立法者如何根据损失制定惩罚机制也是规制虚假诉讼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立法者和大多数的足够重视。司法实践中,已生效的虚假诉讼的判决广泛存在,但对于虚假诉讼所侵害的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缺乏提供赔偿和补救的制度,诉讼当事人受到的法律制裁有限,受害者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经济赔偿。从理论上说,要完善对虚假诉讼的行为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学者们的观点也需要不断吸收并进一步研究。对此,本文将以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挖掘其屡禁不止的具体原因,虽然法律规定永远滞后于社会问题的产生,但也不应墨守成规,应及时正视问题,不断推陈出新法律制度应对已经出现的虚假诉讼问题。创新研究虚假诉讼规制机制,从源头抓起,尽量改变我国事后规制的特性,争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公开审判更加透明,同时加强法院的主动性,给检察院一定的调查核实权,搭建平台各抒己见。2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2.1民事虚假诉讼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诉权,但对于诉讼是否足够真实的界定却十分困难,虚假诉讼作为是公民滥用诉权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民事诉讼的一颗毒瘤脓疮,所以对民事虚假诉讼行为的概念进行梳理,是保障民事诉讼程序必经之路。我国最早对于虚假诉讼的认识归咎于司法实践,定义的界定也并不明确,一直以来与恶意诉讼、诉讼欺诈、滥用诉权等概念进行混淆也时有发生,对此下文中还会提到。文献中,虚假诉讼概念最先出现在2003年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和郑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虚假(恶意)民事诉讼”研讨会中。直到201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公布,学术界才掀起了探究民事虚假诉讼的热潮,张卫平教授把虚假诉讼主体限定为双方当事人、法院以及案外第三人的四方关系,将当事人恶意侵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三方关系(恶意诉讼)和冒名诉讼以及刑法学意义上的诉讼欺诈排除出虚假诉讼的外延。2017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其中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此法条所规制的虚假诉讼限于双方当事人通谋的意思表示,局限面过小,且112条所规定的虚假诉讼仅仅在法院管辖中存在效力,对于民间组织的调解、仲裁并不适用,也就是说现有的法律制度并不能堵塞所有虚假诉讼之路,人们还是可以发挥“智慧”利用各种法律的漏洞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即使虚假诉讼已经入刑,但还是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虚假诉讼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2019年浙江省发现识别虚假诉讼案件2109件,但以虚假诉讼罪、诈骗罪等定罪的案件仅216件,其中以虚假诉讼罪定罪处罚的案件99件158人,这不能不为我们敲醒警钟。民事立法上由于其调整范围过窄而不能有效地对虚假诉讼进行有力的打击,法条的设立在于维护诉讼秩序而非真心打击虚假诉讼行为。而制定虚假诉讼罪,旨在打击严厉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践中对于法律适用的选择上存在混乱,由此会出现法律打击上的空白,所以如何细化虚假诉讼适用规定让其得到刑事和民事的有力衔接,是能有效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重要举措,本文会作为重要问题点进行研究。各位学者对虚假诉讼定义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却大同小异,基于学术界对虚假诉讼的定义进行总结,虚假诉讼顾名思义首指“虚构”或“捏造”,本质是一种滥用诉权的具体体现,大多通过诉讼、仲裁的方式,虚构案件事实,“通谋”伪造主要证据,以期达到谋取非法利益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目的的行为。2.2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基本原则2.2.1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虚假诉讼作为权利滥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解析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也就成为破解虚假诉讼的重要环节,我国法律强调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但也强调权利的边界性,法律不只保护某个人的合法权利,更强调公共利益的保障。我国民法在总则中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但由于原则适用的特殊性,一般不会作为裁判的依据来适用,深刻把握原则对司法诉讼的指导意义,不能让“有心”之人歪曲利用,更不能废置不用才是对待指导原则应有的态度。近几年来用原则作为判断案件的依据越来越普遍,这说明我国诉讼观由开始单独运用具体规则判案到规则和原则共同作为决断案件依据的转变。滥用权利是自古就存在并且无法避免的问题,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仅为权利不能无限利用设置了底线,对权力的制约并没有达到真空的状态,权利的滥用也就无可避免,民事虚假诉讼现象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事人滥用起诉权,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法官的信任,最终得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并用生效的判决文书来对抗他人,从而实现了一次由不正当到正当的蜕变。虚假诉讼把一场不存在的诉讼带到现实,既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利又剥夺和侵占了他人享受诉讼程序的机会,遏制权利的滥用已经成为整个法律界的共识。2.2.2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运用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法诉讼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不仅诚实信用原则在当时的案件审理中会被作为裁判的依据,更会通过金钱制约和人们对神的敬畏来打击诉讼欺诈和抑制草率诉讼。进入近代社会之后,随着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法院的诉讼形式更倾向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法官保持中立,仅充当裁判者的角色,诉讼的解决往往看谁的气焰更高,双方你来我往各显神通,为了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便容易出现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通过欺诈、虚假诉讼,伪造证据的方式胜诉的情形。诉讼自由带来的另一面是诉讼的不诚信,这种弊端问题的遗留是我们亟须克服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又一兜底条款,一直被学术界誉为“帝王原则”,体现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方方面面,在民事诉讼中始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而诞生。诚信作为在市场交易中的第一要义,我国《民法通则》以及《民事诉讼法》中都把诚信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任何人触碰诚信都将付出惨烈的代价。诚信不只是民事商事的需要,更是个人安身立命所不能缺少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经济的自由,导致诚信流失越发加剧,如何有效对人们的不诚信进行约束,变得刻不容缓。3我国民事虚假诉讼的成因分析3.1我国民事虚假诉讼主体方面3.1.1道德约束缺失导致诉讼权利滥用法律规则对人的约束固然重要,但是法律并不是调整人情社会的一切准则,总有法律触角伸不到的地方,法律法规仅作为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保障基本人权行使存在,人性道德的高低只能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在社会陌生化的大趋势下,网络成为主要交际方式,陌生交往使人们少了一些敬畏,对自己的道德底线的要求一再下降往往“利”字当头,为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的商业竞争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满足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当成取舍的唯一标准”。民事虚假诉讼说到底很大一部分就是“争权夺利”的产物,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民事虚假诉讼已经有一些立法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但是由于起步晚、法律法规少,对民事虚假诉讼的整治还是杯水车薪,用法律进行规制说到底是被动地,取得的只是一种片段式的“小胜利”,只有人心底里厌恶这种行为并主动用自己道德的底线来约束自己,才是“大胜利”。上文在滥用诉权部分已经提过民事虚假诉讼说到底就是其在司法实务中的具体体现,深究其背后的主要成因还是由于社会和法律的放纵导致的,是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样不只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导致法院法官案件多、压力大的重要原由。3.1.2惩戒机制缺失导致违法成本低法律惩罚机制作为国家强制力的一种,承担着威慑犯罪的重要职能,民事虚假诉讼因利益因素而存在,在巨大的利益成果的诱惑下,走向犯罪。但我国对于民事虚假诉讼的惩罚却过于“假大空”,一般情况下,如果民事调解书和执行裁定书是虚假诉讼形成的,法院只是撤销相应的民事调解书和执行裁定书,对于生效的判决书也只能通过各种诉讼来进行救济,成效甚微,对虚假诉讼责任人一般仅处以罚款、拘留,特别严重者,才会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实务中真正能以虚假诉讼罪被处罚的少之又少,如果诉讼过程中被发现也大多只是对行为人进行训诫了事,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责难,一旦诉讼成功却给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小的冲击,即使能够事后被发现进行救济也是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他人权利的伤害不可逆转,而行为人也许通过时间的拖延已经间接达到了自己的非法目的,很显然这使行为与惩罚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2015年发生的“全国虚假诉讼第一案”一一上海欧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特莱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一案中,诉讼标的高达8650万人民币也只不过是对双方当事人进行50万元的罚款,这种小惩大诫的模式显然并不合理,作为全国级别的示范性案件不仅不能给虚假诉讼的行为人起到一定敲山震虎的作用,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不良示范作用,后果可想而知。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到一些不痛不痒的惩罚显然不在话下,对虚假诉讼行为惩罚过轻这也是导致民事虚假诉讼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3.2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3.2.1虚假诉讼的刑民事协调不平衡我国对民事虚假诉讼的认识起步较晚,对于虚假诉讼的立法也是微乎其微,民法领域,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中才对民事虚假诉讼进行界定并规定了处罚依据。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虚假诉讼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进行识别,并在112和113条中规定了虚假诉讼,可以视情节轻重予以适用民事强制措施或刑事制裁。刑法方面,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把“虚假诉讼罪”正式入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对于整治虚假诉讼的决心,是打击虚假诉讼犯罪的一大里程碑。此后2015年10月在刑法“妨害司法罪”部分第307条中增加了关于虚假诉讼罪的各种具体行为,在客观违法层面和主观责任阶层做了详细的规定,2018年两高联合出台司法解释,界定了虚假诉讼的犯罪范畴及其具体量刑标准,但刑事犯罪打击的大多数是严重的犯罪而且民事虚假诉讼多发在民事诉讼当中,新《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虚假诉讼中的规定,仅进行训诫罚款,很少以其虚假诉讼再提起公诉.当下我国关于虚假诉讼的行为和后果之间并不能统一,民法和刑法之间适用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法对行为具体应该适用刑法还是民法作出认定,也就是说虚假诉讼处罚的刑民事协调并不平衡。实务中法官大多对于行为在认定刑事处罚中过于麻烦而大多选择适用民事规定,况且由于民事法官对民事领域法律更加熟悉,便使案件发生后刑法方面对于虚假诉讼的规定大多被遗忘,这让“虚假诉讼罪”的存在形同虚设,我们不提倡刑法严苛,但在虚假诉讼频发的高压环境下,也不妨用重典对虚假诉讼的风气进行打压。3.2.2当事人主义诉讼带来的缺陷现阶段,我国改革的诉讼模式在原有职权主义中融入了当事人主义因素,在此模式下诉讼过程一般是当事人之间与法官进行信息沟通,所以在庭审中法官一般会消极中立,一般仅主持庭审的引导流程工作或者控制法庭纪律使当事人之间的控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审判权,一般不对当事人的发言强加干涉,让当事人的权利能够更加有效的充分行使,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事人的诉权充分行使,提高了庭审效率,也提高当事人参加庭审的积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的同时也为审判的公正性埋下隐患。法官在面对当事人滔滔不绝的讲述一般做到的就是聆听,一般对于案件的真相事实不会主动地动用自己的职权去调查,除非当事人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引起法官怀疑而被彻查。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大多数的民事虚假诉讼不是有律师参加就是蓄谋已久,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多数的虚假诉讼并不会当庭被发现,在这种对抗模式下如果出现了虚假诉讼法官很可能会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法律规定仅对“可能涉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进行调查,已成为法官的严规铁律。所以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虚假诉讼被发现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这使得虚假诉讼当事人有更多可乘之机,况且虚假诉讼的发现都是在案外人的申诉或者检察院的抗诉下完成的。总的来说虚假诉讼在一年一年的打压下负隅顽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阶段我国诉讼模式改革下司法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不平衡导致的。3.2.3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局限中国的调解制度是顺应我国社会环境应运而生的,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制度基础。调解制度的产生为我国更好的调节社会矛盾,节约社会司法资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符合我国情对我国司法制度作出巨大贡献的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中,人民法院都会对受理小额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婚姻案件先行调解,况且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提倡的都是“以和为贵”,所以法官在扮演严肃的“判罚者”之前都想要先做双方的“和事佬”,这样也能更好地达到“息讼”的目的,在司法资源十分紧张的大环境下,怎样更好地利用调解制度,成为法官们都愿意去探讨的问题,同时调解成功率的上升也是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所以调解制度在我国被诉讼者和法官们所共同喜爱,但凡事都具有双面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百利而无一害,同样我国调解制度的大力推行也会给相当一部分违法乱纪分子以可乘之机。行为人正是利用这种法律对于调解的“自愿性”、“处分原则”和法官更愿意进行调解的心理大做文章。由于我国调解制度本身的并不完善,对于调解我国更加注重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现真实性的审查,往往忽略案件真实性,让虚假诉讼当事人有机可乘。可是在各方皆大欢喜的同时很容易在“欢喜”地表面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炸弹一旦爆炸,造成的损失往往大于调解所节约下的成本,所以如何在发挥好调解优势的同时对虚假诉讼做到警觉至关重要,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的“设防”,调解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领域所体现的作用会更加事半功倍。3.2.4民事虚假诉讼的救济不足目前关于虚假诉讼的救济制度明显地锁定在了《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和第227条的“案外人异议之诉”中。一般情况下如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一反应便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维权,这是我国为保障案外第三人权益而进行的程序设计,我国虽然一直在强调诉讼信息公开,但由于种种局限使得法院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与社会进行沟通,以此途径进行诉讼者为数不多。作为一种的专门救济,“第三人撤销之诉”能做到的也仅是“止损”,对于已经受到的损失却没有任何的救济途径,说到底对于虚假诉讼的救济并不彻底。况且按照吴泽勇、郑金玉等教授的考察,很少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来认定诉讼为虚假诉讼的状况。而关于第227条的“案外人异议之诉”,主要是针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裁定不服而提起的诉讼,对于其他不受执行标的的损害根本无法进行保障。我国有关虚假诉讼及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既有文献和民事司法实务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案外第三人另行诉讼这条一般路径。所以在虚假诉讼的救济时原生的诉权会被忽略,但实际上我们都具有重新起诉的权利。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审判监督程序已经成为《民事诉讼法》第112条适用的主要程序路径。不过一般情况下当事人申请再审都不能以“恶意诉讼”、“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理由启动,一般只能通过检察监督和案外人申诉的方式进行。所以纵使我国为虚假诉讼在民事诉讼中具有专门的诉讼救济通道但真正被利用的概率和救济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而作为一般途径的普通诉讼程序进行的救济,由于门槛颇高,一般的虚假诉讼由于难以符合程序要求也被拒之门外。3.3司法运行层面的现状3.3.1司法机关之间缺乏必要互动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之间最大的交集在于刑事案件,由于民事起诉大多是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因此在前期的案件审查工作上相较于刑事案件来说更容易产生纰漏,民事虚假诉讼多发于民事领域也自然容易被轻易放过,由于各司法机关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也会在实际的案件处理中出现不能积极配合貌合神离的现象,公检法之间信息交换不到位,案件信息无法及时进行共享,这就是水平层面联合不够密切,导致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也不能做到刀刀致命,更有甚者机关上下级、机关内部之间都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上下一体,由此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在实践中犯罪人行使犯罪行为更加肆无忌惮,抱有侥幸心理,当然民事虚假诉讼也并不例外,实践中虚假诉讼打压反弹,周而复始与其自然也有不小的干系,所以,司法机关加大信息交流,内外联动才能对打击虚假诉讼发挥更大效能。3.3.2检察机关未充分发挥作用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为打击职务犯罪和负责案件的批捕起诉工作,对于民事领域的案件极少做出处理,但是我国法律明确赋予检察机关案件的调查核实权和监督民事审判的权利,但实务中检察机关并没有认真履责,对于案件的监督一般就是形式主义,很少真正走访落实核实案件。我国的民事虚假诉讼识别工作中检察机关出力不大,大多数案件的认定还是由案外人起诉从而核实的,因此在以后的检察工作中工作重心多倾斜于监督工作也未尝不可。4规制我国民事虚假诉讼的完善建议近年来,我国正常民事诉讼中掺杂虚假诉讼的频率越发上升,但对虚假诉讼的规制却一直处于“善后”状态,适用现有法律体系进行规制己显得力不从心,程序的漏洞使得司法机关对虚假诉讼更难主动出击,虽经过几年的努力仍是收获甚少,需进行整体进行优化,从实体、程序法的完善到配套制度的改进都需要重新评估设定。4.1民事虚假诉讼的实体法规制4.1.1对涉及虚假诉讼罪的规制自用刑法规制虚假诉讼以来,虽如虎添翼,却极少适用,且具体定罪量刑标准不明亦无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在虚假诉讼罪入刑同年的10月27号,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了我国第一起民事虚假诉讼案.驳回了上诉人的请求,同时对双方当事人给予各罚款50万人民币惩处。这显示了我国利用刑法打击虚假诉讼的力度和信心,无疑对打击虚假诉讼方面是一大进步。但笔者在裁判文书网输入案件名称:虚假诉讼;文书类型:判决书;审判程序:“刑事一审”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后发现截至20202月16日的案件却仅有478件。虽然相对比其他案由来说以虚假诉讼为案由定罪的并不算多。作为打击虚假诉讼的主要惩治手段,结果不算理想,归根究底还是对在刑法上是否构成虚假诉讼存在争议,其一,民法上关于虚假诉讼的定义为双方恶意串通而刑法上的虚假诉讼罪的描述是“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二者对于主体定义出现偏差。其二,虚假诉讼罪在实践中与其他罪名存在竞合,如与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存在想象竞合关系,由于定罪标准不同,法官判定罪名的不同也会导致受到的刑罚有轻重之分,所以在实务中虚假诉讼罪的使用率并不高,这使得刑法对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制作用无形中得到了减弱,虽然《刑法》第307条之一以四款条文对虚假诉讼罪的定罪量刑做出了较为完备的规定,但在其具体适用依然模糊,与民事诉讼的衔接也是首尾不相连。为此首先,国家应对触犯虚假诉讼罪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详细说明适用标准,针对罪名竞合问题发布指导性案例供各级法院进行学习,以防各地法院同类不同判,从而损害司法公信力。其次,加强与民事诉讼的惩治机制进行有利的衔接,对于何时用刑法规制何时用民法规制进行详细区分,没有标准就无法服众,这样可以避免标的额巨大,给别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却仅罚款、训诫了事,对未造成巨大损失却被定罪量刑的情况发生,据此建议设立多重标准,比如:以标的额大小、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等等作为参考成为承担刑、民事处罚的依据。最后,每年选取各地虚假诉讼罪的典型案例在新闻媒体上进行普法宣传,力求起到一定的敲山震虎的作用。既然国家对于整治虚假诉讼势在必行,那就不能让立法成为一纸空文,让法律条文束之高阁。4.1.2民事侵权赔偿归贵现行对于虚假诉讼的民事处罚适用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定,进行训诫罚款。所以司法实践中,普遍对虚假诉讼行为处以低额罚款,通常不足标的额的5%,威慑效果不足。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虚假诉讼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受害者同样可以用实体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途径,所以虚假诉讼按《民事诉讼法》并未找到相应的惩罚依据的前提下,可参考《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无论是为惩罚虚假诉讼的违法行为,还是救济被侵权人的合法权利,设立虚假诉讼侵权责任制度都有十足的必要。通过之前对国外经验的总结,把虚假诉讼作为一种侵权行为未尝不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好办法,鉴于我国并无先例,在此建议我国在《侵权责任法》中设定具体条文对民事虚假诉讼进行具体惩戒。首先,对侵权责任主体的惩罚机制。对于侵权责任的主体,一般只包括双方当事人,也应包括为虚假诉讼作伪证,为虚假诉讼提供实质帮助的行为人,行为人应包含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于侵权主体的惩罚应包括经济惩治和进行强制措施,在经济惩治方面可以对虚假诉讼产生的收益进行收缴人对第三人的损失进行弥补;设立惩罚性赔偿机制,除了对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外,也要对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惩罚,可以以其收益或者对第三人造成损失的多少进行翻倍惩罚。对于当庭发现的虚假诉讼行为,可以进行罚款、警告、拘留等强制措施,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次,民事虚假诉讼的责任承担。对于虚假诉讼所产生的费用问题,对于诉讼所带来的正常费用支出,如诉讼费、律师费、误工费和交通费等应由侵权责任人进行承担,如果在虚假诉讼过程中其中侵害到自然人名誉权、人格权涉及精神赔偿,可出台具体法律条文按照规定对侵权事故造成的精神损害进行鉴定,并按照《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精神赔偿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最后,对于共同侵权的认定。虚假诉讼当事人之间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自然应当认定为共同侵权,那案外人与当事人勾结是否应当认定为共同侵权人答案是肯定的。是否认定为当事人不应以是否参加了庭审为标准而应明确其侵害他人权利,损害他人权益的实质,故案外人若与当事人勾结则应认定为共同责任人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涉及对财产的执行,应让案外人与当事人列为共同执行人。4.2民事虚假诉讼的程序法规制4.2.1加强对案外第三人救济的制度完善我国对于虚假诉讼中第三人的特殊救济主要集中于《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和第227条的“案外人异议之诉”中。由于在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直接认定虚假诉讼的情形并不多见,并且对于救济也不够彻底(具体原因上文中已经进行了分析),这使作为一般救济途径的再审成为了解决司法实务中虚假诉讼的主要途径,我们不禁要问设立第三人撤销制度是为了规制虚假诉讼现象还是只是给予权利人事后的救济途径不得不令人深思。当前我国程序设计明显不利于遏制虚假诉讼,我国对于案外第三人程序的救济在现实中的实践操作性不强,必须在原有的程序设计上进行完善,故此本文中着重提出观点改善第三人撤销制度,以期更好的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能给民事虚假诉讼以牵制。对于第三人的限定。首先,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界定模糊。对第三人的限定未加详细说明。其次,在实践中未承担责任的第三人,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应以第三人撤销之诉还是再审来提起诉讼也未明确,故此应对程序中提及的第三人进行扩张解释,适用于被虚假诉讼所侵害的第三人,对于第三人的限定应以其权益受到了侵害为标准,应囊括“民事实体权益”和民事程序权利。明确撤销对象。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撤销对象是有证据证明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但在审判权多元化的现状下应对其他裁判形式也进行相应放宽,对于和解书、支付令等具有强制法律效力的裁判形式也迎合时宜的加入被撤销对象的行列,与时俱进地进行定义丰富而不是死磕定义造成束缚。第三,审理程序以及诉的合并。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仅用来撤销或者变更原有诉讼而设计的程序,却不具备受理提出的新诉求的职能,当第三人一并提出赔偿诉求时,法院往往裁定驳回起诉。但本着便民就是利民要求,为了节约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提高司法公信力,应在提出的合理要求的基础上一并判决。第四,产生的法律效果。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后果只限定在撤销和变更原审裁判和调解书中对第三人不利的部分,对于未涉及的部分仍然有效。如果对于虚假诉讼已经进行了确定,但对于判决却否一半留一半,如此不彻底的处理也会为一个判决产生多个第三人撤销之诉埋下隐患,在第三人撤销之诉提出时,经过审理若发觉有民事虚假诉讼的存在的可能性,便应该对全案贯彻“全面审理”的原则,认真的查漏补缺,全案评估,如发现虚假诉讼的存在应尽快及时处理。放宽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启动主体。通常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提起,当立案法官对相关事实证据达到合理怀疑的标准时法院即可立案。作为经办案件的法官似乎更容易发现案件中存在的“猫腻”,但第三人撤销之诉却只能让第三人来启动,这同样使经办法官失去了弥补过错机会,对此我们应当给法官“放权”,这也是对法官自己的一种良好监督。4.2.2对诉讼中的自认制度进行完善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现,现行的证据规则中,当事人一旦进行自认法院便会确认其证据效力,但在虚假诉讼中,当事人往往会利用自认制度承认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或者是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一般都会被法院所认可被当做无争议的事实处理,使得本身虚假的案件尽快结案,势必会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我国仅明确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重大利益的案件不适用自认制度,人民法院按照职权进行调查核实,对于其他方面并未明确表示,一般不需要审查。为此作者在实务中十分必须要自认制度进行完善,对案件当事人的自认进行区分,如果当事人的虚假自认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考虑不发生法律效应,并且法官可运用经验法则认为当事人的自认可能为假的或者一旦发现有线索证明案件涉及虚假自认的,应由被动转为主动,依职权调查,主动审查其自认行为。对经审确认为虚假诉讼的,应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4.2.3对案件事实的预决效力进行科学定位基于我国目前民事虚假诉讼的立法和司法现状,按照我国司法实践的惯例,在对于虚假诉讼的救济程序中,法院判决的主文和判决理由具有同等的拘束力,因此当事人以后诉中的判决理由另行诉讼将不被允许,就算已经提起诉讼,也会被驳回诉讼请求。况且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中认定的事实为免证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即对于之前判决所形成的判决依据和证据一旦形成很难进行推翻,并且实践中下级法院也很难做出与上级法院不同的判决,这些也是与虚假诉讼救济的初衷所在不符,为此笔者建议在实践中应当为虚假诉讼类型诉讼开辟一条通道,对于和法律效力的裁判不符的证据,法院更应该仔细筛查,不能全盘肯定但也不要全盘否定,对于之前判决理由中的判断事项可以进行借鉴但不可全部借用,力求做到公平审判,理性判决,并通过司法解释明确预决事实的效力范围及其例外,规范各级法院事实认定,做到公平判决。4.3民事虚假诉讼规制的司法建议4.3.1强化司法人员进行职权审查对于虚假诉讼的防范除了对当事人的救济进行程序设计外,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出击,如此既有利于解决司法资源让更重要的可以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过滤,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使其更小程度地受到侵害,另虚假诉讼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庭审,也是最容易出现破绽的一步,因此放权给司法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十分必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设立案前预防机制。现阶段我国对于立案实行登记制,对于在形式上满足法律规定的,应当对案件进行接收,换句话说我国的起诉门槛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保障了公民的诉权,但在司法实务中暴露出的弊端,也不容小觑,为此考虑建立新的立案机制。故建议法院在实践中可分情况讨论,对于民间借贷、离婚、追索劳动报酬、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虚假诉讼频发领域的案件,在审查程序和证据方面都加大力度重点排查。05另外,可以制作《民事诉讼诚信承诺书》让当事人签署,以期其对于虚假诉讼后果有一定了解,日后一旦查出,便要承担不利后果。第二,重视审前准备工作。大多数的虚假诉讼都是审后或审中发现,对于审前的准备工作很少进行重视,使得庭前规制虚假诉讼在程序上处于空白,为此应在程序上进行完善。首先,各地法院可利用庭前会议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加强信息的沟通,对于双方都认可的证据,可利用庭前准备工作阶段对证据进行证实,看是否是虚假诉讼的伪造证据或者进行的虚假自认;其次,在审前准备阶段法官可以就案情真实性进行走访调查,客观了解案情,对案件细节进行核实:另外,对于双方当事人法官应积极进行沟通,除去庭审剑拔弩张的环境,审判的环境更加平和,如存在虚假诉讼的现象更有利于当事人吐露心迹,更好地将虚假诉讼关在正式庭审的大门外。第三,庭审过程中加大排查力度。对于虚假诉讼的审查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虚假诉讼多在庭审中被发现的特点,对民事虚假诉讼庭审中可能出现的端倪不可松懈,这里也就要求法官重视对经验法则的运用,对于出现虚假诉讼常见形态的案件应着重排查。这需要国家视情况放宽法官主动审查的权利,比如对觉得有问题的自认证据有权利进行调查,让法官有面对不良证据进行排除的权利;对于合议庭法官多人察觉端倪可能为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的,可按程序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并在此期间法庭可以宣布延期审理,进一步进行排查,对于有问题的诉讼及时出具解决方案,并依法作出处罚。4.3.2检察机关虚假诉讼监督的具体制度设计构成统一虚假诉讼的标准。我国对于虚假诉讼的规制可以说基础不牢,对于是否构成虚假诉讼缺乏统一的认识,致使我国在打击虚假诉讼的道路上标准不同,行进艰难,时常有漏网之鱼的出现。歧义的产生要及时的解决,实践出真知,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收集各地意见汇编整理,联合出台司法解释,统一口径打击民事虚假诉讼,对打击虚假诉讼的工作定会事半功倍。第二,充分行使案件事实的调查核实权。新《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具有调查核实权,如果权利得到充分地行使,有利于个案在监督之下更准确地查明真相,让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更好地维护,为打击虚假诉讼添柴助力。但实践中的调查核实大多拘泥于卷宗核实,亟需对调查核实权的使进行规范,为此应:一则,多渠道了解案情。除却检察机关通过卷宗掌握案情,应通过不同举措挑开虚假诉讼面纱,可通过询问有关人员、调查证据,走访了解案情等方式对案件调查核实,亦可让受到权益侵害的案外人有机会接触案件:同时通过其他手段,如银行账户查询,鉴定等手段判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易;二则,“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践中往往法官对案件具有主导权,但司法腐败也是时有发生,对于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串通产生的虚假诉讼也是无可避免,检察机关也应有权进行监督,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最大程度地保证检察机关能在案件存续过程中调阅案卷,必要时可对卷宗复制留档,方便查阅,力求案件审理公开透明。第三,加强检察机关监督。现阶段,我国检察机关仅针对出现“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原由才能对调解书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而虚假诉讼所涉及的大多都是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为检察机关对调解书的监督关上了一扇大门,再者再审的提出也只限于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而检察机关无权启动。为此,应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和检察建议的范围进行一定的补充把侵害个人利益也归咎于原由之列,以便更好贯彻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全面监督的精神。4.3.3加强司法机关之间配合协调法院和检察院作为我国主要的司法机关,一般情况下仅在刑事犯罪中存在联系,在其他的领域缺乏沟通,但打击虚假诉讼双剑合璧才更加有效,作为一种存在于刑事和民事的交叉犯罪,一则可以共享案情,加强信息沟通,设立专门的网站,法院、检察院可以上传案件,对于案件案底相同者可以自动匹配,必要时请求对方进行协助;二则,两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互享信息,内外联动,互信配合,当检察院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虚假诉讼应及时向人民法院反映,对案件进行彻查,使虚假诉讼无所遁形。4.4规制民事虚假诉讼的配套制度建设4.4.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实际上是法律对社会上诚信道德缺失的一种补充,虚假诉讼的产生说到底还是社会人心不古,诚信观念日益丢失的具体体现,追本溯源正是社会公正观念的转变为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诚信意识的建设也正十分努力,例如:随处可见的横幅、标语;每年举行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各个地方对于道德新风尚人物的评选;都是我国为加强诚信建设所做的努力,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思想风貌有所改观。但诚信缺失仍成为虚假诉讼存在的“短板”,必须采用强制手段进行遏制。首先,如虚假诉讼造成严重后果,法院应及时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曝光,提醒公民与其交往的风险性,对不诚信的行为有所规避。其次,设立专门的虚假诉讼惩戒制度,建立专门网站供人查询,并与其社会信用挂钩,如行为人虚假诉讼后社会信用值应相应降低,与失信人员产生相同的代价。除用老办法冻结资产、播放名单、降低贷款额度外还可以动用新型手段,一则查封、冻结支付宝账户,限制网上消费;二则名单人员同步芝麻信用,降低花呗额度;三则虚假诉讼未遂者,可由司法机关或所属村委会、居委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在难以训诫者可进行服务大众的义务劳动;四则对于律师的诚信道德也应加强,如执业律师作出进行恶意代理、虚假诉讼等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应当严厉斥责并要求整改,为虚假诉讼的产生关闭方便之门。4.4.2加强普法教育,树立法治意识虚假诉讼的产生不只是自我管束的松懈,更是由于对法律敬畏的缺少所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七调考试数学试题
-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坦克世界技能培训方案
- DB11T 1075-2014 建筑长城杯工程质量评审标准
- 衬塑钢管技术规格书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三任务三:认识交流接触器
- 指甲护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内窥镜技术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手术用消毒盖布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出牙咬环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组氨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真题
- 屠宰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部编版(2024秋)语文一年级上册 6 .影子课件
- GB/T 44723-2024氢燃料内燃机通用技术条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 病例讨论英文
- 2022年11月软考(高级)网络规划设计师上午真题
- 2024年中远海运物流限公司直属单位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第1课 课题二《中外节日·中秋节和感恩节的比较》(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