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9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课内阅读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选一选。(填序号)(1)“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A.使人爱怜

B.可爱

C.可惜(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A.视觉

B.听觉

C.触觉2.填一填。“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把比作弯弯的弓。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内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5.解释下面词语。题:缘: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7.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的“,”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道理。8.这首诗的前两句,后两句。全诗告诉我们。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雪

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9.“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10.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11.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12.《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外阅读13.阅读类文,完成练习。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3)杜甫的《望岳》中虽然没有一个“望”字,但是从前六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从“阴阳割昏晓”中可以看出诗人进行了。(4)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14.下列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两句中“柳条”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轻柔、浅黄 B.轻柔、深青 C.细长、深青15.“水中柳影引他长”中“”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的动态之美,增添了可爱之态。1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BA2.比喻珍珠月3.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字词解释。(1)“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在古诗中,“可怜”常作“可爱”之意,“可怜”一词不仅表现出诗人对九月初三夜晚的喜爱,也直接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故选B。(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残阳”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江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出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则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展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美妙。诗人沉醉其中,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诗人用眼睛看到的景象,通过色彩的对比,如残阳的红色和江水一半的碧绿、一半的红色,从视觉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描绘在深秋的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升,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辉的画面。整个画面静谧而优美,充满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之美,展现出秋夜独特的宁静和迷人的景致。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这两句诗中,将露水的圆润晶莹比作珍珠,将月亮的形状比作弯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夜的美景。3.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江面上的绚丽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像粒粒珍珠,而一弯新月如同一张精巧的弯弓。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他离开朝廷后的轻松畅快。他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被沿途的自然景色所感染,通过吟咏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在特定境遇下的审美心理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追求。4.宋苏轼5.书写,题写因为6.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8.写景说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解析】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缘:因为。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横”指正面,“侧”指侧面,根据所学可知,诗句的意思为: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是讲出的道理。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思考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的所在。9.B10.C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2.B【解析】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逊”,逊让,比不上。故选B。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故选C。1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12.本题考查诗句的主题思想。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故选B。13.(1)B(2)B(3)连续观察(4)“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详解】(1)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A..诗的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以远望的角度开篇,描绘了泰山的广阔与青翠,但随后诗人并未持续从近处向远处望,而是转而从不同高度和角度进行描绘。因此,这个选项不准确;B.诗人首先从远处(齐鲁大地)望见泰山的苍翠连绵(“齐鲁青未了”),接着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的高大与神奇,这依然是从远处仰望的视角。随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似乎有了一点近望的意味,但主要还是从山下的角度仰视山顶的景象。虽然诗中并未明确描述诗人攀登泰山的过程,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想象中的近望乃至登顶后的俯视之感。因此,这个选项较为贴切地描述了诗人从远望到近望(或想象中的近望)的角度变化;C.全诗主要描绘的是诗人从山下仰望泰山的景象,以及想象中的登顶后的视野,没有从高处俯视山下的场景;D.虽然诗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看似俯视的描写,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或愿望,并非实际的俯视。全诗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从山下仰望泰山的景象,因此这个选项也不准确。故选B。(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A.虽然诗中确实没有直接出现“望”字,但并非“自近而远,由朝至暮”地描写。诗中的描写主要是从远望泰山开始,逐渐深入到对泰山神奇景色的描绘,最后以想象登顶后的壮观景象作结,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朝至暮)或空间(自近而远)的线性变化;B.诗的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了泰山横跨齐鲁两地、郁郁葱葱的景象,确实表现出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实际上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而“阴阳割昏晓”则是形容泰山高大,南北两面在同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明暗色彩,并非单纯指泰山的白天和晚上明暗不同;D.第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际上是写层云涌起使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入林,这里既有动景(层云涌动、飞鸟还林)也有静景(诗人静立远望),但并非由动景到静景的单一变化。同时,“内心激荡不已”是读者的感受,并非诗句直接表达的内容。故选B。(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阴阳割昏晓”这句诗描绘了泰山南北两面阴暗不同,就像被分割成了黄昏和早晨。这表明诗人对泰山的观察不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是持续的、长时间的,所以可心看出诗人进行了连续观察。(4)本题考查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常被后人称道,其中的“会当”一词,可以理解为“一定要”或“终当”,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有攀登、超越之意,而“绝顶”则指泰山的最高峰。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心中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攀登、誓要登上泰山之巅的豪情壮志。这种决心和勇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更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一览众山小”则是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后所见的景象。在这里,“小”字并非实指山峰的大小,而是表达了一种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感受。当诗人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时,那些曾经看似雄伟的山峰,此刻都显得那么渺小,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诗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总体而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强烈的愿望以及勇于攀登、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4.A15.引拟人岸上新柳与水中柳影相互映衬、勾连逗趣16.表达了诗人对岸上新柳的喜爱之情。【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意思: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美景,“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柔,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据此可知“柳条”的特点是轻柔、浅黄。故选A。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水中柳影引他长”的意思: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诗歌中“引”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