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概述:人类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物。大约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人类有条件从事各种文化创造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丰富了食物的种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进步,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标要求: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课重点:世界各地区的食物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难点: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因;知识概要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3.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4.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表格如下:地域农业畜牧业东亚中国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西亚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和绵羊美洲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5.农业出现的意义:(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爱琴海,古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美洲,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发明了“浮动园地”。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本课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知识概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3.玉米的传播(1)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2)明朝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4.马铃薯和甘薯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5.番茄的传播(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2)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6.辣椒的传播(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2)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2.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3.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4.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对非洲,对中国,对欧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突破9亿。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欧洲,对北美,对畜牧业。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标要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本课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本课难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知识概要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2.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3.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4.农业的机械化(1)前提:两种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3)各国的特征: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4)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5.杂交育种技术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6.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在古代,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后来修建粮仓。如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2.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3.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3.中国的举措:(1)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4.食品安全(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单元概述: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本课难点: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本课难点:铁在生产工具中的运用情况;知识概要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2.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如石铲、石犁等,还有钻孔技术。3.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不过青铜农具数量较少。4.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5.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南北朝时期,使用灌钢法制作农具。6.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有: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7.灌溉工具的发明(1)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2)我国在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唐朝出现了筒车。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业(1)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制兽皮。(2)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经使用陶纺轮。(3)汉代普遍使用纺车,并开始使用提花机。(4)元代以后,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的生产工具。2.陶瓷业(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2)新时期时代晚期,开始采用坯车来制坯。(3)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4)唐宋时,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3.治炼业(1)古人用煅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2)后来还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锅、范等。(2)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部门主要工具基本情况纺织业骨针,陶纺轮,纺车,提花机,织布机陶瓷业坯车,匣坯,支钉治炼业土炉,锤,锉;坩锅,范等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2.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3.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标要求: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本课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本课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知识概要一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1.背景:(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2.形成: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3.内容(特点):(1)厂房要有一定规模,工人实行倒班制。(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部门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5)制定市场方案,开拓产品销售渠道。4.历史作用:(1)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使工业革命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4.扩展: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人投身实业救国。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2)鸦片战争后,上海、青岛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3)20世纪至今,西方国家逐渐重视城市规划,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1)英国兴建大量铁路;修建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2)英国港口同陆上交通连接,形成了不列颠的水陆运输网,被称为“运输革命”。3.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英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和城市连为一片。4.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许多人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由政府发展教育,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2)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第六课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课标要求:认识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重点:新科技革命的开展及主要表现;本课难点: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知识概要一新科技革命1.概况:(1)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2.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问世。起因:计算炮弹弹道问题的需要。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3.网络的产生(1)背景:美苏冷战的需要(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破坏他的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发)(2)建立: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军用网络,但不具备社会推广性。(3)发展: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4.人工智能技术(1)概念: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2)内涵: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3)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出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5.航天技术(1)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航天技术迅猛发展。(2)苏、美、法、中等国先后发射成功几千个航天器,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创举,在太空中建立了地球测控网。6.海洋技术(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2)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六千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步入正轨。(3)2012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突破七千米深度,这是当前世界的最大下潜深度。7.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二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义1.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2.使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变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与管理方式。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人们逐渐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增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3.使社会阶层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巨变。表现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大量增加。4.使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了解社会动态,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信息交流,丰富娱乐生活;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类思维的变化。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概述:人类交换的需要产生了商业贸易,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欧之间的商业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品活动的领域。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效率,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单元课标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标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本课难点:契约对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知识概要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2.古代世界的商业(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3.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2)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许多大商人。如范蠡、子贡、吕不韦等。(3)汉朝,商业初步发展。促进因素:统一局面的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阻碍因素:市坊分区制度的实行(4)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纸币。(5)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机构出现,商帮形成(如晋商、徽商、闽商、潮商和宁绍商人)4.古代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1)两汉,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和欧洲,欧洲和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往中国。(2)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3)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主要方式。明清时期,严格规定朝贡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5.商业贸易的作用:(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对中国: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和玻璃等。(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中国商代时,用贝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2)前8一前7世纪,小亚西亚出现金属铸币。(3)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象征。(4)商业的功能:互补余缺——逐利增财。2.信贷世界信贷(1)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2)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3)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4)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5)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中国信贷(1)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2)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汇票)。(3)宋代,交子、会子、官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4)明朝中期,钱铺等机构盛行。(5)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3.契约(1)约前3000年,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2)前26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3)中国,商周时期产生契约;汉代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第八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标要求: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本课重点: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本课难点: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关系;知识概要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表现:(1)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殖民掠夺活动。(2)17—18世纪,荷、英、法等国加入殖民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2.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表现:(1)各国工厂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原料也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3)资产阶级在亚、非和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更多的地区纳入到世界市场之中。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完全形成)表现:(1)主要国家通过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2)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2.表现:商贸中心转移,新型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品流通的品种增多,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国际贸易规模扩大。3.商贸中心转移,指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表现:两地城市的繁荣与衰败。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拍卖市场、百货公司,还有股份制贸易公司等。(1)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2)17世纪后,英国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3)186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巴黎开业。(4)英国和荷兰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都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影响: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5.中国商业的变化背景: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表现:(1)1864年,英国在香港开办了汇丰银行,次年在上海设立分行。(2)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3)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如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的股票。(4)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5)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6.商品流通的种类增多(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香料也大量涌入欧洲等地。(2)三角贸易兴起,奴隶也成为贸易的商品。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3)18世纪后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贸易发展起来。7.国际贸易格局变化(1)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2)17世纪,荷兰垄断了海上贸易。荷兰商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3)17世纪后期,英国打击荷兰(《航海条例》、三次英荷战争),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4)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5)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美、德等国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8.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不仅控制本国贸易,还控制别国贸易,形成大型贸易组织。第九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重点: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本课难点: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知识概要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2.社会主义的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3.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二战。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原因有二:(1)各国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2)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2)表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6.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良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疆化、改革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7.新中国的发展(1)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后,都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战争与经济危机时,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贸易)。2.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1947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1995年元旦,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3.影响:(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3)经济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4)贸易手段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网购与快递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背景:20世纪初经济大危机时,各国滥发纸币、货币贬值、汇率战,造成金融混乱。2.解决:(1)1944年7月,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3)1945年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WB)成立,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3.核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4.作用:稳定了二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霸权。5.崩溃:20世纪70年代,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6.新发展:(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如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2)不同金融机构相互融合,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走向融合,促使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出现。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概述:人类的居住形式不断演变,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以及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就出现了城市。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都不断改进,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第十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本课重点:集镇的出现,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本课难点: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知识概要一村落的产生1.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3.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人们的定居、繁衍、防卫和进行集体活动。二集镇的出现1.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开始聚集,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2.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3.北魏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如六镇;隋唐五代也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置镇。4.北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如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5.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如盛泽镇。6.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三城市的产生1.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2.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3.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手工业者和商业区、居民区。4.中国商代,城市已形成规模。神庙、宗庙和宫殿位于城市的中心。5.周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代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6.约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城市布局中已具有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7.古罗马城市集中于内陆,以罗马为中心。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8.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2.两河流域,人们用砖头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木材。民居有前庭、前室、主室构成。3.古埃及,大多数建筑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4.古代中国,巢居和穴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1)巢居多在南方,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多在北方,后发展为地上建筑。(2)从汉代起,民居的设计遵循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3)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有窑洞、四合院、干栏式楼居、福建土楼等。5.古希腊罗马,建成列柱庭院,中庭是民居的核心。(1)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2)3世纪,古罗马出现集体住宅。后来的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6.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第十一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本课重点:城市化的演进;本课难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办法;知识概要一城市化的演进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开启。(1)表现: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2)1851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3)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4.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表现: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5.建国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在:(1)1854年,美国人发明了电梯。(2)19世纪70年代,比列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务更加便捷、丰富。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3.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三公共设施的完备1.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表现:(1)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2)煤气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电力为城市居民提供照明。(3)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4)19世纪末,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问世;柏林开始把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之中。(5)20世纪初,电车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2.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近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发展很不平衡。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如工业废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城市饮用水源污染等。2.私人汽车普及,交通拥堵严重。3.贫富分化,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生活设施落后。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概述: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人们铺设道路,挖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将人员和物质越来越快速,安全地从陆上、水上和空中运输到另外一个地方。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导致了新兴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世界逐渐成为关系密切的整体。单元课标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第十二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本课重点: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本课难点:铁路建设的意义;知识概要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1.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步行交通进一步发展,并发明了轮车。2.古代的人工道路(1)罗马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2)秦朝修筑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新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3)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连贯欧亚大陆的大通道。(4)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长安的城市道路影响远及日本。(5)元代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3.人工运河的开凿(1)春秋时期,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2)秦始皇下令开通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交通捷径。(3)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4)元朝完成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5)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开通,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目前仍在通航。(6)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中国的探索(1)汉武帝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东、西两条航线。(2)宋元时期,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原因如下:造船工艺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在亚非两大洲,规模宏大。(4)中国古代已形成了连接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2.世界的探索(1)古代事例: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海上贸易等。2.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三条新航线: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成环球航行。历史作用:使全球海陆沟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建立。3.两条运河的开通(1)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成为亚非和欧洲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陆路交通1.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迈入“铁路时代”。2.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3.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4.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占总里程数的90%多。5.1885年,德国人发明了汽车。到20世纪,汽车才开始普及。水上交通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气船试航成功。2.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气船开到了中国。1866年,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建造并试航成功,中国近代造船业兴起。3.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四交通与社会变迁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如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网的深远影响。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如清江浦的兴衰,郑州、纽约、曼彻斯特等地的崛起与繁荣。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古代驿站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代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2)1887年,大清邮政总局创办,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3)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第十三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本课重点:20世纪陆路交通的新变化;本课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知识概要一陆海交通的发展1.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装配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汽车逐渐成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2.建国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6年,年产销量超过2800万辆。3.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二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4.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公路。到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多千米,位居世界第一。5.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6.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7.2002年,秦沈专线建成,是中国第一条高铁。到2017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为2.5万千米,占世界总量的66.3%。8.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航海雷达的使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9.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10.中国造船业在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之后逐渐融入市场。11.1982年,中国首次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市场。2009年,中国承接新造船舶订单超过全球市场的60%。二航空的发展1.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I号”试飞成功,飞机时代开始。2.1914年,美国旧金山到洛杉矶开通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3.1919年,国际航班和国际航线在欧洲开通。4.20世纪7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5.1950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到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29个。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1.缩短了人们出行与物流的时间。物流业输送物资,各种交通网络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2.为人们在市内的通行提供方便。城市公共交通先后有公共马车,20世纪后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成为主要工具。3.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生活节奏加快,对时间的精确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概述:疾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不仅带来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也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手段的进步。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近代以来,西方医疗手段传入中国。二战之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迅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单元课标要求: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合同作废的声明
- 劳动合同书电子版完整
- 转租合同范本电子版
- 2024年度二手车评估与交易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农业技术转让合同2篇
- 实验室设计合同范本实验室改造合同范本
- 基于人工智能的2024年度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研发合同
- 养殖赔偿合同范本
- 家庭装修合同(2篇)
- 2024年贵州省贵阳修文县事业单位招聘133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2024-2030年中国家禽饲养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和投融资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净菜加工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选拔卷)(原卷版)
- 云南省昆明市昆十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无答案)
- 美学与人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GB/T 3953-2024电工圆铜线
- 食材供应商考核评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