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物理初二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答案:位置的改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这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定义,也是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础。2、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就越大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A选项:速度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运动的路程有关,还与运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不一定就越大,还要看运动的时间长短。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同样地,速度的大小不仅与物体运动的时间有关,还与运动的路程有关。因此,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也不一定就越大,还要看运动的路程长短。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是速度的基本定义和性质。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短,说明物体运动得越慢,即速度越小。所以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3、在平直公路上,甲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运动,乙乘汽车以8m/s的速度运动,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甲在前、乙在后,则()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前运动的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后运动的D.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物体,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然后,我们观察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判断研究对象是运动还是静止。A选项: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相对于甲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所以乙会不断地接近甲,即乙是运动的。故A错误。B选项:以乙为参照物,甲的位置相对于乙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会不断地远离乙,即甲是向后运动的。但题目中说的是“向前运动”,所以B错误。C选项: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相对于甲是在不断变化的,且乙会不断地接近甲,即乙是向后运动的(相对于甲来说)。故C正确。D选项:以乙为参照物,甲的位置相对于乙是在不断变化的,即甲是运动的。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答案:B解析: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C选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选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因为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静的湖面上映出蓝天白云的``倒影’’B.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D.夜晚,路灯下形成人的影子答案:C解析:A选项:平静的湖面上映出蓝天白云的``倒影’’,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即平面镜成像。故A错误。B选项: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也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错误。C选项: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感觉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故C正确。D选项:夜晚,路灯下形成人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即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没有光线照射的黑暗区域。故D错误。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B.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答案:C解析:A选项: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故A错误。B选项: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B错误。C选项: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故C正确。D选项: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即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而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故D错误。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0°C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答案:D解析:A选项: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故A错误;B选项:内能的大小跟质量、温度、状态有关,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故B错误;C选项: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C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故C错误;D选项: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到各物体温度相同,故D正确。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B.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C.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答案:C解析:A选项: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B选项: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C选项: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铅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D选项: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错误。9、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答案:B解析:A选项:春天柳絮飞扬,是柳絮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B选项:夏天荷花飘香,是花香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选项:秋天黄沙扑面,是黄沙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D选项:冬天雪花飘飘,是雪花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D错误。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响度大、音调高的声音就是超声波

A选项: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选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B错误。C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也产生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传播声音。故C正确。D选项:响度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描述声音高低的物理量,与振动频率有关。而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1、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通电时有电阻,不通电时没有电阻B.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C.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铁导线的电阻小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A: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是否通电无关。所以A选项错误。B: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的,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所以B选项错误。C:电阻的大小不仅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因此,不能简单地说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铁导线的电阻小。所以C选项错误。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所以D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温度升高,也可能是状态发生变化,如冰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B: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B错误;C:物体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内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D: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是()A.气体容易被压缩B.两个铅块紧压后能粘在一起C.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D.滴入水中的微粒向各方向运动答案:B解析:A选项: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引力)较小,故气体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容易被压缩。但这并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B选项:两个铅块紧压后能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两个铅块的分子能够相互吸引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直接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C选项: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是因为油在高压下被压缩,使得油分子间的距离减小,但油分子仍然受到钢筒壁的约束,当压力足够大时,油分子会溢出。这并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是压力作用的结果,故C错误。D选项:滴入水中的微粒向各方向运动,是布朗运动的表现,它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并不能说明微粒(或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冬天,人们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D.夏天,在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高于湖水表面温度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答案:C;D解析:A选项: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冬天,人们在室外呼出的”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我们看不到。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确实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能力。水的比热容大,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因此温度变化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夏天,在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高于湖水表面温度,也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地面(主要是土壤或岩石)的比热容小于水,因此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地面温度会升得更高。所以,D选项正确。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内能不变,因而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C.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分子间表现为引力D.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答案:A;C;D解析:A选项: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即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变化时,虽然内能不变(因为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气体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在等温变化过程中,气体可能对外做功或外界对气体做功,为了保持温度不变(即内能不变),气体必须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以吸收或放出热量。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并且这两种力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因此,在液体表面层,分子间主要表现为引力,即表面张力。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因此,D选项正确。4、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____m。答案:虚;反射;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首先,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它可以反射光线。当小鸟在水面上方飞行时,其光线被水面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小鸟的“倒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倒影”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而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其次,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在这个问题中,小鸟距水面3m,那么它的像(即“倒影”)到水面的距离也是3m。因此,小鸟和它的“倒影”之间的总距离就是两者到水面距离之和,即所以,本题的答案是:虚;反射;6。5、在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物理量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____;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____。(均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误差”)答案:减小误差;寻找普遍规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多次测量目的的理解。在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物理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的原因,我们每次测量得到的数据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我们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因为多次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最终得到的平均值更接近真实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而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我们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则与上述情况不同。因为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我们需要通过多次测量来观察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是否稳定、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只有通过多次测量并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普遍规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减小误差;寻找普遍规律。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第一题

题目: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汽车以大小是5m/sA.5:9B.2: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的直接应用,难度适中,注意汽车刹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首先,我们需要判断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有:t0=0−v0a=接下来,我们分别计算刹车后2s内和刹车后6对于刹车后2s内,由于t1=x1=v0t1+12at1x2=v02t0=202×4=40mx1x第二题

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析】

(1)根据Q放(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距离,根据W=(3)根据效率公式求出汽车发动机的效率。【解答】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2)汽车的速度v=72km/s=vtW=(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η=答:(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5.52×(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是1.44×(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26.1%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题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压力大小有关;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C.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D.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明组选用了一块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一块长木板、棉布、毛巾等器材。实验时,小明让木块在水平木板和棉布、毛巾上做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方向对木块施加拉力,使拉力与摩擦力成为一对_______(选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此时拉力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在验证猜想A时,小明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他观察到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验证猜想C时,小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答案:(1)匀速直线;水平;平衡力

(2)见详解

(3)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再将截下的木块叠放在剩下的木块上,继续实验解析:(1)实验中,小明让木块在水平木板和棉布、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大小,所以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对木块施加拉力。(2)在验证猜想A时,小明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来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他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增大,即滑动摩擦力增大。由此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验证猜想C时,小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虽然接触面积减小了,但同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也减小了。他直接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滑动摩擦力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他没有控制压力大小这一变量不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再将截下的木块叠放在剩下的木块上,这样接触面积虽然改变了,但压力大小保持不变。然后继续进行实验,观察滑动摩擦力的变化。第二题题目: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