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_第1页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_第2页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_第3页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_第4页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前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社会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已经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浪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后,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步认识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中央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后,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这件事办得好。企业要向社会负责,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对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统筹考虑再生产过程中人、环境、资源等各个要素,关注利益相关各方的需求,重视保护环境,着眼长期利益,坚持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和谐创建活动,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符合中央企业的性质。中央企业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能够促进企业全面创新,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扩大对外贸易和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广泛宣传,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起负责任的中国企业良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与支持,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理解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把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中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指导和规范中央企业履行好所承担的各项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政府机构,组织开展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推动中央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中央企业培育形成新的综合竞争力,在全社会树立中央企业率先垂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本课题研究报告首先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着手,明确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涵义,并从理论研究、法律规定和实践等方面研究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实践。报告通过分析中央企业社会责任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总结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总结了六家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提出中央企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六个表率作用,报告最后对建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一章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自20世纪初期在美国提出以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际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欧美国家的演进过程,按照社会关注的范围和程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个别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在该阶段,一些学者对社会责任进行了个别研究。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于1923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满足产业内外人们需要的责任相联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1953年霍华德·R·鲍恩出版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60年代,约瑟夫·W·麦奎尔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而且承担着其他社会责任。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仁慈的利他行为而被处理为“外部性”问题置身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社会普遍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广泛关注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自20世纪70年代始,“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逐步失去了统治地位,陆续提出了“三个同心圆”、“金字塔”、“三重底线”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三个同心圆理论是指内圆是指企业履行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即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为社会提供产品,为员工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间圆是指企业履行经济功能要与社会价值观和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员工、回应顾客期望等;外圆是企业更广泛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如消除社会贫困、防止城市衰败等。卡罗尔“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社会期望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决定(慈善)方面履行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之和。经济责任是指公司股东要求投资的合理收益;员工要求稳定且收入相当的工作;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好且价格公道等。经济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由与原因,也是履行其他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要求企业遵守法律规定,“遵循游戏规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道德责任要求企业行为正确、公正和合理,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慈善责任包括慈善捐助,为员工及家属提供生活设施,支持当地学校,支持文化体育活动等。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行为要满足经济底线、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满足三重底线,不仅是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而且包括一系列的价值观、问题和过程,企业要考虑利益相关方与社会的期望,控制业务活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基本平衡。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即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企业要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追求利润目标,而且要对社会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还有其他众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义务、挑战和追求。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主要的有:在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COMPACT)中,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贪污四个方面。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欧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整合到企业运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过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积极推进社会责任标准26000的制定工作,认为组织社会责任,是组织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道德行为为基础;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并全面融入企业的各项活动。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传播,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息息相关。从9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公司的“工厂守则”运动在中国启动,家乐福、耐克、锐步等跨国公司对其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在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更多的是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且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实施的贸易壁垒。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我国政府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引起了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极大关注。在翻译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社会各界提出了很多大同小异的定义,这些定义一般都采取广义的社会责任观,即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追求利润目标的股东责任,定义的重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既要对股东承担责任,也要对员工、用户等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2006年3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率先发布我国大陆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定义除强调企业要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之外,特别强调了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初步取得了共识,即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要在对所有者负责、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员工、用户、伙伴、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负责,对自然环境及子孙后代负责,追求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方面维度(三维度模型(WHW)):内容(履行哪些责任,WHAT);方式(如何履行,HOW);动力(为什么要履行,WHY)。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外来术语,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主要停留在理念传播阶段,一般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既要对所有者负责,也要对其他利益相关方负责;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但是总体上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了了,影响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社会责任实践的蓬勃开展。按照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最新趋势,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需要,运用WHW三维度模型建议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如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该定义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行为。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即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范围或内容,按照企业能否自我选择的程度,可以划分为:(1)必尽之责任,如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2)应尽之责任,如道德责任。(3)愿尽之责任,如慈善责任,。定义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1)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融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做到把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发展要始终充分考虑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2)自愿追求对社会尽责。企业发展不但要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的约束,而且要主动追求高尚的商业伦理标准,对利益相关各方和自然环境负责。定义揭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1)内在动力。企业遵循高尚商业伦理标准的价值观追求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企业赢得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内在原因与根本依据;(2)外部动力。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约束和要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方式提出的期望和要求。总括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第二,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企业自愿遵循更高的商业伦理标准,既是企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发员工创造活力,凝聚利益相关各方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第三,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企业不仅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价值,实现盈利,提供投资回报;而且为员工、用户、伙伴、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对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用户、商业伙伴、社区等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三个方面是互为交叉,互为渗透的关系。第三节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深刻理解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要深入研究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全面把握中央企业面对的社会责任议题,认真确定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一)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的天然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内生的目标。中央企业其所有者是全民,国家和政府代表行使所有者权益。对所有者负责,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中央企业履行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与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政治责任、对社会和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中央领导明确指出,“中央企业不仅仅是一般的企业,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的企业。”(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中央企业大都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企业充分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对社会有着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三)社会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很高。国有企业除承担经济目标之外,还担负着非经济目标的重要责任。人们对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通常比私有企业有着更高的期望。正如《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中指出,国有企业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公共政策目标,可能高于一般公认的标准,即高于一般私有企业通常被期望的责任和义务。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一)中央企业作为整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中央企业作为整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主要包括:(1)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责任。(2)优化调整布局结构的责任。(3)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责任。(4)提升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责任。(5)发挥转变增长方式表率作用的责任。(6)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责任。(7)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责任。(8)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二)中央企业作为特定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中央企业担负的基本社会责任是指中央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履行法律责任和基本的道德责任,切实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2)履行经济责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切实做到经营状况良好和持续健康发展。(3)履行安全健康责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和提供优质超值的产品与服务。(4)履行国家责任,切实做到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5)履行基本的员工责任,切实做到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保障员工公平发展。(6)履行环境责任,切实做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央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要立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自觉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发挥推进科学发展的表率作用。(2)发挥坚持科技创新的表率作用。(3)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4)坚持回报社会、积极开展和谐创建活动。(5)加强沟通交流,坚持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6)树立全球视野,服务和谐世界建设。(三)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认识是基础,关键在领导。中央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对社会责任的关注、重视和落实,事关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成效和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推动塑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2)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方位融入企业战略。(3)推动建立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4)推动健全利益相关方对话机制和参与机制。(5)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外交流和最佳实践对标。(6)通过持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领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第一节欧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发展1.企业社会责任的两次论争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集中和最有影响力的争论主要有两次,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伯利与多德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论战以及20世纪60年代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1)20世纪30至50年代:伯利与多德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讨论从表面来看,伯利和多德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这场讨论是在法律层面上探讨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实际上是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即公司和作为其受托人的管理者是只要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还是要承担对公司中的所有利益要求人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对谁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争论是与现代公司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要讨论的问题也是现代公司的根本问题。1931年,伯利发表《作为信托权力的公司权力》一文,认为管理者只是公司股东的受托人,而股东的利益总是在其他对公司有要求权的人的利益之上Berle,AdolfA.,1931,”CorporatePowersasPowersinTrust”,HarvardBusinessRwview,44(7),p.1049.Berle,AdolfA.,1931,”CorporatePowersasPowersinTrust”,HarvardBusinessRwview,44(7),p.1049.(2)20世纪60年代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1962年,曼尼在《哥伦比亚法学评论》上发表《对现代公司的“激烈批判”》一文,探讨现代公司的政治地位、现代公司的作用以及公司在社会感兴趣的各种价值观的分配和使用中应该起到的作用Manne,HenryG.,1962,Manne,HenryG.,1962,“The‘HigherCriticism’oftheModernCorporation”,ColumbiaLawReview,62(3),p.406.2.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议列维特(Levitt,1958)认为,企业及经营者对社会责任关注并付诸实践的动机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营利考虑,营利原则依然支配着现代资本主义,部分经营者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并加以实践是危险的,主张企业的本质是不断创造利润,反对将各种机能集中于国家、企业或工会。哈耶克(1960)认为,企业唯一的目的是作为出资人的受托者赚取长期利润,若将资金作为追求长期最大利润之外的用途,就会赋予企业危险的权力,即他主张企业应只对股东尽义务。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有悖于自由的,因为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必将导致政府干预的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将使企业不得不受制于政府权威而损害自身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多次论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且无一例外地坚持批判的立场Friedman,Friedman,Milton,2002(1962),CapitalismandFreedo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两个主要领域——企业社会回应和企业社会绩效(1)企业社会回应理论社会回应理论的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争论引向企业的管理过程,即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对外部的社会压力做出反应,控制外部社会压力对企业的影响,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阿克曼(Ackerman,1973)以及阿克曼和鲍尔(Ackerman&Bauer,1976)被普遍认为是最早提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的学者。阿克曼认为,企业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认识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公司高层认识到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开始讨论、参与和支持相关的活动,最终对公司政策进行新的调整。但此时对社会需求的考虑只停留在公司高层,中下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回应还不清楚,缺乏计量标准,也没有形成奖惩制度。第二个阶段为专人负责阶段。公司任命专人负责系统性地收集信息,评估社会环境需求,开发可作为控制机制的方法。第三个阶段为组织参与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组织机器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回应社会需求的活动,包括问题的管理、资源的运用和程序的修正,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社会回应水平。弗雷德里克在社会回应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弗雷德里克明确定义企业社会回应为“公司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第二,弗雷德里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两个概念做了精确的区分。在弗雷德里克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回答“为什么?是否?为了谁的利益?根据什么道德准则?”等问题。而企业社会回应重点在于回答“如何?什么方法?产生什么效应?根据什么操作指南?”等问题。因此,企业社会回应更具管理特性。第三,弗雷德里克充分指出企业社会回应理论的提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转变,是从理念和伦理概念向行为导向的管理概念的转变,使企业社会责任从理论研究走向企业的管理实践。(2)企业社会绩效理论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CSP)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出现的另一个概念或主张。这个概念或主张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后,迅速主导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研究。企业社会绩效是指(企业)行为的结果。而企业社会绩效研究是描述、衡量和预测公司行为在同一个领域里受到的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公司应当如何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理论更加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过程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对企业而言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卡罗尔的《公司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一文是企业社会绩效研究领域的经典,他成功地为企业社会绩效构建了第一个框架模型。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和企业社会回应等三个问题都非常重要,所以可以将它们看作三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社会绩效的三维空间。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绩效要求:(1)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得到衡量;(2)企业面临的社会问题必须得到确认;(3)回应的理念可以得到选择。”卡罗尔的三维概念模型普遍被认为是对于企业社会绩效研究的“一种进步”,“引进了一种关于CSP的新的概念框架”,“既有可理解性又有综合性”,卡罗尔三维概念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到企业社会绩效提供了一座过渡的桥梁。沃蒂克和科克伦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的定义表述如下:“企业社会绩效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回应过程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之间的相互根本作用。Wartick,StevenL.,andCochran,PhilipL.,1985,”TheEvo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Wartick,StevenL.,andCochran,PhilipL.,1985,”TheEvo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AcademyofManagementTeview伍德对沃蒂克和科克伦模型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了修正Wood,Donna.,1991,Wood,Donna.,1991,“SocialIssuesinManagement:TheoryandResearchi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ournalofManagement,Vol.17(2),p.387.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支持理论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支持理论逐步形成,并对欧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利益相关方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和社会投资理论等。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最大的是利益相关方理论。1.利益相关方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和利益相关方理论原本一直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各自发展,前者探讨公司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后者研究公司与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方理论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两大理论从而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利益相关方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其利益相关方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进而为其利益相关方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利益相关方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此,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的总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最大化股东的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在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必须承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平衡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承担同等的责任,理论上看似合理,但由于其模糊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而在实际中根本不具备操作性。因为对所有参与者都负责,实际上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对所有人都不负责或都负不了责。这也正是利益相关方理论广受批评的焦点所在。利益相关方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带来了如下三方面的变化:(1)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2)找到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方法;(3)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2.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最早由唐纳森和邓菲(Donaldson&Dunfee,199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个社会契约:企业应对为它的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应对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企业社会契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企业社会契约有两个主体:企业和社会。这是两个可以分开并且有利益冲突的实体,这些利益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协调的方式加以解决,形成一个企业社会契约。第二,企业社会契约是一种双方共识。这是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特点,企业社会契约的内容存在于社会法律体系和社会道德体系之中。第三,企业社会契约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契约关系。3.“社会投资”理论沃尔斯特(Warhurst,2001)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一种企业对社会环境的特殊投资(specificinvestment)。沃德克(Waddock,2000)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一种社会投资(socialinvestment)。他把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分成内部利益相关人(经济领域)和外部利益相关人(社会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他认为,企业的投资不仅要投向内部利益相关方,也要投向外部利益相关方。他还认为,企业从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喜欢这些事情,而是为了企业的利益。企业的慈善行为对企业来说,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企业向“慈善市场”投资,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社区、员工、社会等多方面的回报。哈贝斯等人(Habisch,Meister&Schmidpeter,2001)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积累,可以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一种良性的品牌形象及品牌忠诚度。弗布朗等人(Fombrun,Gardberg&Barnett,2000)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声望/荣誉资本(reputationalcapital)的积累。这种声望/荣誉资本反过来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节欧美、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规政策的发展欧美、日本等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实现了对企业行为的多方面严格约束。虽然法律对道德的关注使其比经济学理论更多考虑企业行为对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但传统的企业法在企业角色的定位上仍然普遍遵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目的并不一定直接规定在法律中,但这一观念无疑是构建企业法和指导企业司法实践的准绳。尽管传统企业法也对非股东利益相关方给与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比如对企业债权人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有直接或间接的规范和制度,不过,传统法对非股东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与其说是为了实现非股东的在企业中的利益,毋宁说是为了确保企业和股东最大化利润所做的一种调和。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第108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利润不再是企业唯一目标,法律逐渐将利润目标与利润目标相结合,从只注重前者转变为寻求二者的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赋予了企业在守法方面以积极的角色,法律的主要任务在于为企业在社会中扮演这种角色提供激励或促进机制,以最终达致企业的利润目标与公益目标的良性互动。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第108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同上,第112页。我国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激励与约束还不足,以下将对欧美、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梳理,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规政策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启示与经验。一、欧美、日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法规政策发展(略)二、欧美、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法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总结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法规政策环境,并联系我国现实,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关于职工参与决定立法职工参与企业决定是限制雇主的权力与决策,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的《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都要求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要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该要求却都因缺乏职工董事、监事的具体产生办法、具体的职责权限、当选条件及救济程序等基本规定,而直接影响、甚至阻碍了我国形成中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决定法。我国可以吸取欧洲国家经验,通过法律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职工参与决定的方式和尺度作不同的规定;理顺工会和职工、和企业、和政府乃至和党组织的关系;清楚界定职工代表大会的否决权、决定权和代表权。建立我国职工参与决定体系,单靠已有的企业法零星规定和工会法的笼统规定是不够的,必须有系统且具体保障职工参与决定的法律。2.关于公司法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条款应为强制型还是授权型的问题美国的公司法律中关于考虑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采取的是授权型条款,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由于有“必须”的字样,因此属于强制型条款。但笔者认为,授权型的条款可能更合适。因为由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广泛性和其利益的多样性,公司法中要全面规定公司应对哪些群体的哪些权益负责是不可能的,如果强制性条款的内容是大而空的,则必然不具备可操作性;如果具体列举,必然也无法穷尽。法律的权威性将由此受到损害,而授权性的条款则是可取的。3.我国慈善捐赠减免税收制度需改善美国关于慈善捐赠减免税收的法规从经济激励上推动着企业行使社会责任,虽然我国也出台了诸多捐赠免税法规,但我国的慈善捐赠制度设计本身还存在不足。如,复杂的免税程序和高昂的菜单成本使很多小额捐赠或实物捐赠的企业难以切实享受免税优惠,而中国大部分企业捐赠均是小额的、内容多样化的捐赠;当前的公益捐赠税收减免政策对企业直接捐赠项目没有实质作用;对受赠主体的严格管制,又使捐赠免税政策作用下降。因此,我国慈善捐赠税收制度亟需改善,否则无法发挥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4.关于环境税环境税是防治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欧洲许多国家以及美国都通过多种独立的环境税限制企业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种,内容包括对大气污染税、废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噪音污染税等,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对环境破坏作用的大小以及排放量确定课税方法。此外,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起不到严格约束企业行为,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应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列人征收范围,以有效保护我国短缺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借鉴英国、瑞典等的经验,不但要注重环境税的征收,而且要充分发挥环境税支出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协调好控制与激励这两种有效手段。比如,对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环保产品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生产的产品,实行税收减免或低税率;对从事防治污染的研究与开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环保科研活动等;对投资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工程的企业,加大优惠力度,可实行投资抵免或再投资退税政策。此外,美国还利用专项环境税建立了专项基金,用于环境改善和环境损失的补偿等,使得环保资金得到保障。这样的做法是我国可以借鉴的。5.发布公共环境信息正确的环保措施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环境信息基础之上,德国环境信息法第4条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利了解政府机关所拥有的环境信息,此外,该法还规定,联邦政府每4年要公布一次联邦德国的环境状态,以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民对本国的环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确保定期发布环境信息,让企业充分了解当前生态环境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6.关于公益诉讼与公益团体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使得任何人当自己利益受到有害影响时,都有权根据民事诉讼,控告排污者违反法律规定的标准,或者控告环保局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执行法律规定,因此推动了环保团体提起诉讼以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使得更多民众能够通过民间组织参与到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对约束和监督企业与政府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我国可以借鉴的,当然,公益诉讼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还依赖于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数量众多的环保团体的存在,公益基金会的大量资金支持,以及民众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所以,要在我国实现公益诉讼还有比较长的道路。7.完善劳动立法我国的劳动关系出现了多种性质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其焦点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雇用关系愈加明显,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我国劳动法急需修改和完善。借鉴欧美、日本的经验,应该在具体法律的修改中更进一步体现人权理念,增加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要将条款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对工资设置、扣发工资、劳动安全与卫生要作出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对解雇雇员的相关立法要细化。8.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我国虽然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是与欧洲国家相比,消费者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联系现实情况并借鉴欧洲经验,我国可对消费信贷、产品包装等专门立法,弥补当前空缺。各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普遍存在对产品瑕疵的定义较模糊、原告的举证负担过重等问题,英国法院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往往做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裁决,这是值得我国司法机关借鉴的。德国、瑞典、日本的官方消费者保护机构形成了完整的运作体系,对确保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行政保护是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体现了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影响了规章制定和消费者申诉受理,导致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弱化。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经验,对现有部门进行优化,减少部门设置,由一个消费者保护的最高决策部门联系和协调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由产品检验和信息发布部门监督产品质量,通过仲裁部门处理买方和卖方争议,受理申诉。此外,还要向欧洲国家学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政府要加强与它们的联系,帮助其进行质量监督、信息发布,并定期从消费者协会获取信息。一旦建立起完整的保护网络,企业必定会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进而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问题,美国不仅制定了食品生产企业规定了需要具备的条件,进行过程监管;此外还制定了食品进入市场的规章,要求食品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批准,并明确规定了进入市场时需要检验的食品的种类和范围此外,扩大产品责任主体的范围。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将过程监管与进入市场前的检验相结合。此外,食品安全执法监督主体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工不明,分段各自执法,各依一法,如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质检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执法除依据上述两部法律外,又加上《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具体的实施中,不同部门执法经常会出现对适用法律和法律适用范围的误解和分歧。借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经验,我国可以建议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受国务院领导,由它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防止出现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9.发挥中间力量和非官方机构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一些政策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英国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创造或借助了一些“中间力量”,例如,创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碳基金来管理和使用部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在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吸收咨询公司的广泛参与。这些“中间力量”促进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合作,也使政府以少量公共资金的投入获得更多更好的效果。鉴于此,我国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进程中也应注意创立和发展一些中间组织,注重多方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中,利用专业机构保证政策的科学性,通过科研机构推动既有益企业经营又有益环境保护的技术进步。荷兰政府内部没有消费者保护机构,只有民间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组织;英国的环境组织制约着企业行为,而其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推动着非官方机构的发展,从而让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全面展开;日本政府消费者保护行政部门对非官法的消费者组织进行持续指导,消费者团体的活动主要是在经济企划厅的国民生活局指导下进行。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触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我国也需要支持鼓励非官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组织的发展,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与它们的合作和交流,让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渗透到更多的领域。综上,欧美、日本的企业能够较好行使社会责任是各国完善的法规、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适当的激励政策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立法,改革管理机构,加强执法,配合经济激励手段,同时大力支持非政府机构的发展,鼓励全民参与,才能培育出有力于激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规政策环境。第三节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趋势一、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多元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初发展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民间团体及责任消费运动推动的,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跨国公司通过制定实施生产守则加入到推动力量中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挑战,欧美国家政府、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开始重视和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立了相关机构和组织,采取措施,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社会责任的发展呈现多种力量共同推行的局面。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视,成立了相关机构和组织,在全球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如联合国实施全球契约计划,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和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制定了《跨国企业指南》中,确认了跨国公司应承担的一些基本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标准制定工作。欧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3月,欧盟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最新政策声明,把企业社会责任列入经济增长和就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营造友好的欧洲商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丹麦、爱尔兰、日本等也都采取许多措施,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展。民间组织和责任消费运动日益成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着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民间组织和责任消费运动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支重要的、最为活跃的力量。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推行主要是通过制定实施生产行为守则。跨国公司企业不仅自身遵守一定的社会责任规则,而且往往通过供应链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些生产行为守则是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规范,具有自我约束性质。并通过经济影响力向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推行。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化趋势日益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西方发达国家起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组织、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一种为普遍接受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最初主要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日益在国际范围内的开展。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看,跨国公司实施生产守则运动,与供应链体系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责任,作为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的一致行动,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扩展到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中国家。一些国际组织、社会团体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和推动社会责任,欧盟及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不断开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有关机构、社会团体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合作,都促进了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呈现标准化趋势推动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标准和保证标准得以实施的机制。为推行社会责任,跨国公司、民间组织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纷纷制定各种社会责任标准。这些标准使社会责任更加具体化,成为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指标,社会责任标准成为推动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私营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标准,包括大型企业针对自身与供应商的守则、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各利益相关方联合制定的一般性原则标准等。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0个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环境和员工权益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守则。民间组织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纷纷制定各种各样社会责任标准。如SA8000标准、清洁制衣运动行为守则、世界负责任服装生产认证标准,国际玩具商协会商业行为守则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2年专门成立了社会责任顾问组,就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2004年6月21日至2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瑞典召开关于社会责任标准化的讨论会,讨论是否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体系内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进入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制定程序后,工作进程明显加快。迄今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社会责任工作组先后召开四次全体会议,讨论标准的制定工作。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看,企业社会责任已从其当初以处理劳工冲突和环保问题为主要功能提升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企业如何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途径、方法、工具的探索问题。即如何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经营主流,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日常运营中,而取得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其目的是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即负责任、可持续的竞争力。在发达国家,许多跨国公司将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技能、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的优势作为社会资本的投入与社会或环境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一方面直接地解决某一社会或环境问题,同时实现或提高企业声誉,或降低企业成本,或改善公司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力量不断增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企业界、政府、国际组织的主流观点认为是企业自愿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基础上的一种自愿性的、非强制性行为,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带有“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从一种倡导变成了一种实质性的约束。许多全球采购商,要求其供应商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作为签订订单的条件。2000年以后,大多数欧美跨国公司都对其全球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只有通过评估和审核,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社会责任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民间组织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凭借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监督者所拥有的行动能力和行动机制,具备某种程度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其有效性,使其制定实施的社会责任标准和守则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比如有的就采取曝光、抵制产品等“对抗式”策略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推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性措施不断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在推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号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出一些强制性措施,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据不完全调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强制性规定。如在瑞典,2006年5月,瑞典有关法律要求,企业在年终报表中,除了财务数据的呈报外,还必须呈交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中要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六、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1.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要形成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推动活动中来,共同行动起来。从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看,政府、行业和企业组织、企业、消费者等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推动社会责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企业和会责任发展的合理。政府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机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展;行业和企业组织要发挥引导、指导和服务作用;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消费者组织要积极倡导责任消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提高对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发挥在社会责任发展中的带动作用。2.企业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看,跨国公司已经把社会责任从企业自愿履行的一种行为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把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长期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责任消费,取得更好财务绩效、吸引责任投资,赢得更大发展机遇、增强供应链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施与控制价值观,帮助企业避免风险,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从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把企业社会责任内在化为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3.重视社会责任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不论是各个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还是各国,都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开展社会责任的研究;无论多边会谈,还是双边合作,都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在推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各种力量纷纷提出各种社会责任原则、倡议和标准,社会责任标准成为推动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标准化趋势对我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应加大社会责任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力度。一方面积极参与ISO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际,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研究工作。第三章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范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规范概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共同体和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的一种义务,也是社会共同体与利益相关群体向企业主张的一种权利。社会的法律规范对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和保障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法律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奠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基础。譬如我国人大于2005年10月再次修订通过的《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表述:“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尊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当然,在该法中“履行社会责任”的表述尚属于原则性、倡议性的要求。其次,法律会选出一些最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进行强行性规范,并对未履行的企业进行制裁,这种制裁包括:公共性的行政处罚,如罚款、责令停产整顿、吊销营业资格等;施以刑罚,如没收财产、对企业负责人的判处管制、拘役或徒刑等;民事责任承担,如人身与财产损害赔偿、对瑕疵商品的修理重作更换、对致害源的消除危险和排除妨碍等。这些强行性规范有:劳动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环境标注、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等。再次,国家通过立法来向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税收、信贷、共同投资、经营特许等各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法律制度中的许多程序设计,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创造条件。如,企业在履行维护员工权益方面的社会责任时,集体协商和民主参与制度成为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对话和合作的重要形式。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规范的形式1.宪法与法律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法规确立的基础。在宪法中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直接联系的是关于人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条款。譬如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宪法以外几乎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一方面内容都会有相关的法律相对应,如在劳动标准方面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在职业安全卫生的《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存在于许多普通法律的一些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条款中,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企业所得税法》等。2.行政性或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由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效力最高,主要规定全国性、普遍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一些称为“条例”“条例”“条例”一词在我国立法实践中的使用较为灵活,既用来称国务院经人大授权对某些立法领域制定的相当于暂行法律作用的行政法规,也用来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自治权行使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文件(“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中),还可能用来称一般的具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则由各省、自治地区和享有立法权的部分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政府通过,主要是针对本地区实际,对国家范围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实施细则,同时也包含一些特殊性、补充性的规定。3.国际公约国际公约指由多个国家签订的多边性国际条约与协定。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存在大量国际公约,包括核心公约以及补充性、实施性和专门性公约与议定书。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三、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法律规范基本内容1.人权保护(1)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性保护,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通信自由与秘密等,对此企业需要履行的是保证不对上述自由构成威胁和干涉;(2)对企业相关利益群体的保护,如对劳动者的劳动获酬权、休息休假权的保护,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这些内容集中在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3)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如《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履行相关规定,如禁止招用童工、禁止对残疾人进行就业与职业歧视、对女工和未成年工提供特殊保护等。2.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就业促进方面的法律规范主要包含在我国已经批准加入的《就业证政策国际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劳动法》的就业促进一章,已经进入人大审议审议程序的《就业促进法》草案,以及国务院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促进就业颁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等。还有一些专门适用于特殊就业群体的法规或规章,如《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新近通过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例》。就业促进方面的法律规范大多数属于自愿性、指导性的规范,即政府承诺对积极促进就业的企业和就业人员给予政策性的优惠和支持,但也有一些属于强制性规范,如对企业应以不得低于该企业职工总数1.5%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的规定等。社会保险方面现有的法规规章主要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定的决定》、《工伤保险条例》、《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企业在扶贫救济方面还需参考的社会保障法规规章有《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及黑龙江、广西等地方出台的《扶贫开发条例》等等。3.劳动用工企业劳动用工社会责任的内容有以下几类:(1)关于童工、歧视、强迫劳动、骚扰和虐待等禁止事项(2)劳动合同签订与管理(3)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4)工时、工资与休息休假(5)职业安全卫生(6)特殊员工劳动保护(7)社会保险与职业培训等人权保护、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责任内容有所交叉,但侧重点在于用工合规管理与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国内劳动用工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有:(1)《劳动法》、《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刚刚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新近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2)国务院制定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委颁布的《集体合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企业经济性裁员规定》、《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劳动防护用品规定》、《劳动行政处罚若干规定》等;(4)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两个《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关于劳动用工的其他批复。国际劳工法律文件中我国已经批准加入的有以下几类:(1)对各类用工领域普遍适用的公约,如《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三方协商促进履行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职业安全和卫生级工作环境公约》、《本国工人于外国工人关于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职业歧视内容);(2)适用于特殊行业用工的公约,如《工业企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各种矿场井下劳动使用妇女公约》、《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农业工人的集会结社权公约》、《船舶装卸工人上海防护公约》、《航运的重大包裹标明重量公约》、《海员协议条款公约》、《海员遣返公约》;(3)对未成年人、妇女和残疾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公约,如《禁止和立即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确定准许儿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确定准学使用儿童于工业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确定准许使用未成年人为扒炭工或司炉工的最低年龄公约》、《确定准许儿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在海上工作的儿童及未成年人的强制体格检查公约》、《对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职业康复内容)等。4.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其他的配套法律有《矿山安全法》、《消防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防震减灾法》、《矿产资源法》以及行业性的《建筑法》、《煤炭法》等,此外,刑法及其修正案中还增加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犯罪的认定和制裁。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法规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行业领域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简称安监总局)。后者制定了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的规章,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等。另外,《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全生产标准,为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04年授权安监总局负责制定颁布有关安全生产的行业标准,这些行业标准的范围包括除矿用电气设备以外的矿山安全、劳动防护用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和工矿商贸安全成产规程等。随后安全生产总局制定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等配套规章,并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化工等行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目录。5.环境保护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有以下几类:(1)作为环境保护总体保护的基本法律与国际公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南极条约》及其环境保护议定书;(2)对自然资源与能源进行一般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防止荒漠化公约》、《节约能源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防治荒漠化公约》、《野生动物保护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3)一般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医疗废物管理条例》;(4)关于放射性物质和危险物品污染特殊预防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如《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告公约》、《控制有害物质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核材料管理条例》、《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5)关于海洋污染特殊预防的公约和法律法规,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6)环境影响评价、成本负担与应急管理办法,如《环境影响评价法》、《资源税暂行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此外,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以及各地人大与政府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与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大多数具备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标准、地区标准都存在于这些效力等级较低的法律与政策文件中,有的还对环境标准本身的管理和施行进行集中性规定,如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6.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类法律文件中:(1)直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法,包括《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理办法》、《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各省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2)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标准方面)、《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认证认可条例》、《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3)普通的民商经济法律中包含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内容,如《合同法》规定了买卖合同、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也是从民事交易的角度对作为产品、服务提供者的企业对消费者应负的社会责任,《物权法》规定了房屋等不动产所有人和使用人(业主)与开发商、物业商之间的权利义务等等。7.反腐败与反商业贿赂我国反腐败和反商业贿赂的法律规范主要存在于以下法律文件中:2005年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2006年通过的《反洗钱法》、现行刑法典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第九章“贪污贿赂罪”中的含有的反腐败与反商业贿赂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商业贿赂的规定,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前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此外,还有国资委和监察部联合颁发的专门适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另外,还有近期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文件,如国资委公布的《治理产权交易中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的实施意见》。8.公益捐赠与社区共建《公益事业捐赠法》是我国调整公益捐赠行为的基本法律,此外还有各省市出台的实施办法予以配套,此外还有民政部颁发的《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同时,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也对作为公益事业主要运作形式之一的基金会作出规范。此外,规定公益事业的优惠支持的法律如税法、金融法、合同法、城市与农村发展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也或多或少地包含公益捐赠法律规范的内容。2007年新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也作出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社会共建法律规范则存在于数量众多、范围宽广的法律文件中,涉及教育、卫生、环境、文体娱乐、交通与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如《民办教育法》、《城市绿化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此外,《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关于社区自治的法律也需要企业在参与社区共建活动中给予充分关注。表3-1:当前我国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核心法律一览表法律名称社会责任领域制定生效日期修订生效日期宪法综合(人权保护为主)1982年12月4日2004年3月14日公司法综合1994年7月1日2006年1月1日残疾人保障法人权保护、社会保障1991年5月13日(正在修订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权保护1992年9月4日2007年6月1日妇女权益保障法人权保护1992年10月1日2005年8月28日劳动法劳动用工、就业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