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高三文综历史大众传媒的发展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影响是很大的.故A正确.

B项说法缺乏证据,故排除.

D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故排除.

《时务报》并非政府所为,故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

本题实际考查中国近代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一般.

1911年6月24日,电影开始进人我国民间,当时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旧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B.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C.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D.革命成功,社会进步明显C本题考查我国近代的社会风俗变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电影的引入,没有体现旧习俗的内容,排除A;“1911年6月”是清政府覆亡之前,当时我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排除B;革命成功是在1911年10月以后,排除D;根据题意内容可知,电影的引进体现了思想开放的一面,但观影时的规定又体现了保守的一面,C正确。故选C。

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B本题主要考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近代报业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故A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的宣传推动报业兴办出现一个小高潮,1900年后受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报业迅速发展,可见报业发展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故B正确;因近代报刊大多宣传民主民权思想,因而清政府不可能大力支持报业发展,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前即已兴起舆论高潮,因而并不是戊戌变法导致的第一次舆论高峰,故D错误。故选B。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在此,梁启超A.肯定报纸的商业功能 B.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

C.主张首先改革社会风气 D.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D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作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说明了报纸对社会的舆论教化作用,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D。

史载,《申报》发表新闻述评《论余杭县案》,公然指责父母官“放胆肆私以枉例害民,逞机嫁罪于无辜之绅士以图报私仇”……“公报私仇”之内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情沸腾。最终惊动慈禧太后下旨另审,冤案才得平反,“并通饬各督抚,嗣后承审案件,务当悉心研鞫,不得稍涉轻率。”材料说明A.大众传媒受到专制政府的控制

B.新闻报道体现伸张正义的社会良知

C.《申报》推动了中国法制化进程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依赖于舆论监督B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报刊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申报》对官员欺压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报道,引发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最终使案件得以平反,说明新闻报道能起到伸张正义的作用,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控制报刊,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发展问题,C不正确;“依赖于”的说法本身不正确,D排除。故选B。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如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 B.中国从2019年开始接入互联网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 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D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表述错误,排除A;

B.2019年时间错误,排除B;

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不符合史实,排除C;

D.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图示可知,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有学者认为,近代办报高潮兴起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据统计,这一时期维新派和支持变法运动的知识分子共创办了30多种宣传变法的报刊。近代国人办报高潮()A.体现了当时新闻舆论的自由发展 B.反映了民族危机意识的开始觉醒

C.揭开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序幕 D.反映了办报成为政治改革的手段D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新闻舆论没有获得自由发展,清政府仍然实行专制思想统治.

B.结合近代史,我们可知民族危机意识觉醒,应该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出现.

C.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应该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启就开始了.

D.洋务运动时期,维新知识分子创办了多种报刊,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制造舆论基础,反映出报刊成为政治改革的宣传手段.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894年至1898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达70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D本题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定军山》与《长坂坡》均是京剧的传统曲目;据此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通过传统艺术发展电影事业,故D正确。A与题干主旨矛盾,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电影的出现与政府关系不大,故排除C。故选D。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新闻标题时间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1959年8月3日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1959年11月8日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1960年4月22日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1960年7月1日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1962年11月25日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1967年8月17日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1969年3月31日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从不同时间的新闻标题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要么抛弃陈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要么接受先进的文明习惯,跟上新的时代步伐,从而体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的趋同化态势.故C正确.

选项A和B的表述与表格的内容没有关联,故排除AB.

选项D的表述正好与表格反映的内容相反,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依托相关媒体的报到反映世界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新闻标题信息的正确提炼是解题的关键.

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整体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表格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本题已经接近高考的试题难度,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833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A.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

B.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

C.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D.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A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人发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可以分析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故B正确,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说明C正确,不合题意,排除;材料“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说明D正确,不合题意,排除。故选A。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依据题干“全球消息灵”可知,反映的是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阅读方式,故A项错误.

报纸虽然有娱乐功能,但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闻,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近代报纸的作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全球消息灵”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近代报纸的作用的识记和对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1939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仁看风行。”这反映了()A.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 B.中国妇女与世界妇女地位平等

C.妇女的文化生活受到中共重视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全方位合作A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仁看风行”可知,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故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基础题25分论述题12分(本大题共4小题,)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渎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固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材料二

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材料三

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况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名称:《时务报》;《国闻报》。(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3)

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1)本题考查近代传媒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和维新派宣传需要回答,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时务报》和《国闻报》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等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归纳回答出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主张“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思考回答。(3)本题考查“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角度思考回答即可,即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去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用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场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搞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1)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可知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思考原因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可知新变化。

故答案为:

(1)趋势:由官方主导到允许民间发行;逐渐使用新式印刷技术;出现了相关职业(专业化);报纸内容趋于多样化。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印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放宽;社会关注度提高。

(2)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1)解答的关键从“‘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进行思考;

(2)解答的关键从“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的报刊业,考查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报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电影发展史(节选)19世纪末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外国电影放映。20世纪初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14年,从欧洲进口胶片困难,中国电影业不得不就此歇业。直到1916年,美国胶片输入中国,中国电影业又一次开始艰难的跋涉。20世纪20年代1923年《爱国伞》讲述了侠义青年林国魂刺杀卖国贼的故事。1926年《和平之神》讲述了两省军阀发动战争,“和平之神”凌云飞与未婚妻林素薇历尽险阻,促使双方督军通电停战。20世纪30至40年代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1933年左翼电影《铁板红泪录》反映了当时的农村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34年国民党成立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打压左翼电影。1938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1942年《塞上风云》是我国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影片。1945年至1949年从1945年到1949年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上海进口美国好菜坞影片就达1896部,几乎独占上海首轮影院。这种状况給国产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摘编自塞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依据材料得出相关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依据材料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史实可知,中国的电影主要反映时代的变迁,故得出观点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依据材料“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进行第一次外国电影放映。”、“1945年到1949年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上海进口美国好菜坞影片就达1896部,几乎独占上海首轮影院。这种状况給国产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等可知“外国侵略对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双重影响”

.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就观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分析如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电影《难夫难妻》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反映;电影《爱国伞》、《和平之神》反映了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电影《铁板红泪录》、《塞上风云》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共分裂对峙及走向合作抗日的时代主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电影业必然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各阶级救亡图存以及近代化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其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折射了时代变迁。阐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电影《难夫难妻》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反映;电影《爱国伞》、《和平之神》反映了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电影《铁板红泪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