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知识点全册精品知识点全册精编版新大象版四上科学知识梳理目录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4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4第2课运动的快慢5第3课速度的测量6第4课运动的形式7第5课运动与能量8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9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9第3课岩石的组成10第4课岩石与生活11第5课矿产资源12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3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4第3课给水加热14第4课水去哪儿了15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6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6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7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8第4课呼吸与运动18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9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20第2课口腔“历险记”21第3课胃中“奇遇记”22第4课蜿蜒的旅行23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24反思单元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4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研究食品的保质期时,要先调查,并把食品的名称、类别、包装类型和保质期记录下来。2.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制作原料(食品类别)、储存方式等有关。3.探究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的关系(1)要先选出原料相同、包装不同的食品,再比较这些食品保质期的长短。(2)保质期与包装有关,一般罐装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真空包装次之,塑料包装比较短。4.相同包装的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与原料的关系:一般面类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肉类次之,奶类比较短。5.把食品保质期统计表画成柱状图看起来更清楚、更直观。6.食品的保质期还与储存方式有关,低温冷藏的食物与常温保存的相比,更不易变质。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1.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2.一定的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参照物)相比。4.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5.常见的直线运动:传送带上货物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等。6.常见的曲线运动:扔铅球时铅球的运动、喷泉喷出的水的运动、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等。第2课运动的快慢1.比较快慢的两种常用方法(1)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大。(2)相同距离比时间: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2.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速度=距离÷时间3.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4.“米/秒”,读作“米每秒”,表示每秒移动了多少米。有时还写作“m/s”。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6.常见的速度:火箭(4.2千米/秒)>飞机(800千米/时)>高速列车(300千米/时)>汽车(60千米/时)>自行车(15千米/时)>跑步(5千米/时)。7.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更直观。第3课速度的测量1.制订计划,即四(1)班100米短跑比赛方案(1)测试项目:100米短跑。(2)比赛地点:树人小学操场。(3)比赛方法:每组4名同学在各自跑道上同时跑。(4)数据采集:测量出100米跑道,记录每名同学跑完全程的时间。(5)数据呈现:用统计图或统计表展示全班同学的百米赛跑速度。(6)小组分工:究究发令;奇奇等4名裁判终点计时;妙妙记录;探探摄影报道。2.处理信息(1)用上节课学到的计算方法——速度=距离÷时间,来计算出每个同学的速度。(2)我们可以把汇总的成绩排一下顺序,再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一目了然了。3.表达交流(1)采集数据需要用不同的工具。100米赛跑中用卷尺来测量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来测量运动的时间。(2)测量时间的方法:裁判看到发令员的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停止计时。第4课运动的形式1.科学家把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都称为运动的“物体”。车轮滚动直尺振动2.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3.运动的特征4.物体的运动有时会包含多种形式(1)联合收割机的车轮的运动形式是滚动,车前面收作物的拨禾轮的运动形式是旋转,车身整体会产生前进、后退、转弯等运动形式。(2)摆钟上的指针的运动形式是绕圈,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第5课运动与能量1.跳远运动员落地时溅起了很多沙子,铅球把地面砸出一个小坑,这都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2.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3.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比如,飞出的箭能伤人,运动的汽车能造成交通事故。安全带、安全气囊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减轻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4.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动能、光能、热能、化学能、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1.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石头,我们可以采集一些标本。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要注意安全。2.刻印章常用的石头是青田石。3.用两块石头相互刻画,能在另一块石头上刻上印记的石头更硬。4.石头的软硬标准标准硬度铜针能刻动较低铜针刻不动,钢针能刻动中等钢针刻不动较高5.观赏石:一些石头的颜色、形状、质地或者结构非常特别,看起来很漂亮,因此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1.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是常见的岩石。2.制作岩石卡3.比较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岩石颜色颗粒软硬花纹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花岗岩杂色颗粒大不均匀很硬花斑状砂岩黄褐色颗粒小均匀很硬无大理岩白色等颗粒大均匀软有些有条纹4.制作岩石标本(1)采集岩石标本,准备收纳盒。(2)将岩石装入收纳盒中。(3)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确定岩石名称。(4)为岩石标本贴上标签。第3课岩石的组成1.岩石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的。2.矿物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等,都是矿物。3.三种岩石的组成岩石主要成分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等砂岩石英、长石等大理岩方解石、白云石等4.花岗岩花纹美丽,质地坚硬,经常用作建筑材料。5.砂岩有很多种,颜色各不相同。有的砂岩容易切割,可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有的砂岩比较坚硬,可用来做磨削工具。6.大理岩因盛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可用作建筑材料。纯白的大理岩又称汉白玉,可用来做雕塑。7.花岗岩的岩石身份证第4课岩石与生活1.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可以用来建房、铺路、修桥。2.大理岩还可以用来制作雕像、浮雕等工艺品。3.花岗岩可以做石磨。4.石灰岩可以烧石灰、生产水泥,还是制造玻璃的原料。5.假山可以用太湖石,很奇特,很漂亮。6.制作思维导图先用一个图形表示中心概念,并标注上文字,再用若干个箭头和图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相关联的二级概念,并标注文字,这样继续下去,思维导图就做好了。7.岩石的各种用途第5课矿产资源1.矿产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等自然资源。2.三类矿产资源(1)有些矿产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如煤、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叫能源矿产。(2)有些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例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锡矿石,这类矿产叫金属矿产。(3)非金属矿产是可以开采金刚石、各种岩石、石墨、盐晶等非金属的矿产。3.铁炉(铁制品)的生产过程:铁矿石→冶炼→铁板材→铁炉(铁制品)。4.煤的用途:制作焦炭(炼铁),制作煤气(燃料),制作煤焦油(杀虫剂、染料、炸药、药品)等。5.矿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重要的资源。6.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矿产。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我们的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用事实来验证。2.瘪了而未破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3.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观察活塞的位置。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2)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这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4.将装有红色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液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放入红色水的目的是便于观察。5.铜球加热前,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球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这说明固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6.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会凹陷下去的原因是冷藏后碗里的空气体积变小了。2.在针筒里密封一些空气,放入冰水中,活塞会向里移动,证明空气遇冷体积变小了。3.将装有水的烧瓶放入冰水中,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下降了,证明水遇冷体积变小了。4.铜球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环冷冻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证明铜环遇冷体积变小了。5.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6.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于同一段电线,在冬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绷得比较紧;在夏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比较松弛。7.将水泥路面做成一块块的,是为了防止水泥因热胀冷缩而损坏。第3课给水加热1.测量水温的方法(1)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2)将温度计下端放进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2.烧开水时要注意安全,小心别被开水烫伤。烧好开水后,及时关闭燃气灶开关。3.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外焰的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2)不能直接向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否则可能会造成火灾。(3)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4)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5)若酒精灯被碰倒,在桌面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不能浇水。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第4课水去哪儿了1.用棉签在手背上涂抹清水,感觉有点凉;把温度计放入湿纸巾中,再取出,温度计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些都说明蒸发吸热。2.用灯泡模拟太阳,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清水。将玻璃片放在台灯灯泡下方的桌面上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变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加热的目的是使水更快蒸发,缩短实验时间。3.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4.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5.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水沸腾时,我们看到的“白气”是小水滴。6.蜡烛和冰块受热会熔化(固态→液态)。7.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冬天,房间里的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导致玻璃窗的温度也低,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凝结形成了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内侧。2.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到在冷的那一部分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的上表面。这些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的。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4.冰(固态)、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水,只是物态不同。5.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大。6.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以防冻裂。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人的气体所含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人体呼吸气体成分表气体成分吸入气体(空气)呼出气体氧气约为21%约为16%二氧化碳约为0.03%约为4%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对两杯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别用塑料管吹气和用气筒打气,用塑料管吹气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用气筒打气时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4.人和动植物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来制造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具有重要意义。5.蒙头睡觉感到闷气,是因为多次呼吸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长时间蒙头睡觉会造成人体缺氧,影响身体健康。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呼吸器官(1)鼻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2)咽喉上连口、鼻,咽又下通肺、胃,是连接鼻腔、口腔和肺、胃的通路。(3)气管及支气管是连接喉与肺之间的管道,分左右两支,呈树枝状。(4)肺位于胸腔,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5)人体支气管的末端连着许多肺泡,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支气管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后从气管排出。2.氧气进入体内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路径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膈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膈下压,肺部扩张,吸气;膈上提,肺部收缩,呼气。2.制作肺模型 第4课呼吸与运动1.人体和汽车发动机一样,也需要“燃烧燃料”来维持生命和进行运动。人体内的“燃料”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并且人体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氧气。人们在运动时需要更多能量,所以需要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更多的氧气。2.肺活量是人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是反映人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3.测量肺活量(1)找一个上下粗细一样的透明瓶子(容积4升以上),在瓶子外画上均匀的刻度线。(2)在瓶内装满清水,倒立在清水盆(或水槽)中,然后将一根塑料管通入瓶中。(3)测量前,先尽力吸一口气,然后通过塑料管向瓶内尽量吹气,不得换气,看水面会停留在哪条刻度线上。(4)为了取得更准确的数据,建议进行3轮测量,观察并记录数据,肺活量取最大值。4.人们在运动时,会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足够多的氧气。5.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好,经常运动如跑步、游泳可以提高肺活量。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把几个涂满果胶的塑料片,分别放在一些灰尘较多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去观察,发现塑料片上有很多灰尘。2.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肺部会明显变黑。3.使用后的口罩带有多种病毒、细菌和其他有毒物质,要及时清洗、消毒或更换。4.吸烟和空气污染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5.坚持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呼吸器官的功能。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6.不吸烟、雾霾天戴口罩、经常开窗通风、植树造林、减少大气污染等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防范雾霾,勤换口罩防范雾霾,勤换口罩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2.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1)口腔:切割、磨碎、搅拌、润滑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淀粉→麦芽糖)。(2)咽: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3)食管:把食物运输到胃里,也称为食道。(4)胃:把食物揉烂,初步消化蛋白质。(5)小肠: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6)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运送残渣。3.肝脏能分泌胆汁,帮助小肠消化和吸收。4.在弯弯曲曲的小肠里,肠液、胆汁、胰液一起消化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养料被小肠壁上绒毛里的血管吸收,传到全身各处。5.粪便从肛门排出。6.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第2课口腔“历险记”1.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2.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3.口腔里的器官(1)牙齿可以将食物切割、磨碎。(2)舌头可以搅拌食物并协助吞咽。(3)唾液腺受到食物刺激后,开始分泌唾液。唾液不仅可以帮助吞咽,也能帮助初步消化食物。嚼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后,借助唾液的润滑作用进入咽、食管和胃。大肠4.口腔消化模拟活动(1)四人一组,一人扮演牙齿用擀面杖捣碎食物,一人扮演舌头用木铲搅拌食物,一人负责往“口腔”里添加食物和“唾液”,一人用塑料勺负责“吞咽”搅拌好的食物。(2)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需要牙齿和舌头等器官的密切配合。第3课胃中“奇遇记”1.食物经过口腔内牙齿咀嚼、舌头搅拌与唾液混合,吞咽进入胃后,胃壁肌肉运动会把食物磨得更细,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一样半液体状的物质,就是食糜。2.“胶囊小导游”进入胃后,感觉全身被酸酸的液体浸泡了,这酸酸的液体是胃液,有助于消化食物。“胶囊小导游”还感觉周围像地震似的,这是胃蠕动产生的影响。3.模拟胃的蠕动(1)将食物撕碎或捣碎倒入塑料袋中,洒一些水,模拟胃液。(2)用手连续揉捏塑料袋150次(中间可以休息两次),袋中食物会被揉烂,变成食糜。(3)揉捏塑料袋前,如果袋子里面有气体,要先把气体排净。(4)揉捏塑料袋50次以后,感觉手很酸,这说明胃的工作很辛苦,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4.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场所。胃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第4课蜿蜒的旅行1.小肠盘曲在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过盲肠和大肠连接,全长4~6米。2.小肠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3.小肠内表面有丰富的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约200平方米。绒毛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4.大肠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连接,长约1.5米。5.大肠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将残渣运送到直肠经肛门排出。6.制作小肠模型时,有绒毛的一面朝里。将食糜灌入小肠模型后,从另一端流出的食糜变少了。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1.对消化器官造成不良影响的习惯:(1)暴饮暴食。(2)饭后剧烈运动。(3)边吃饭边看手机。(4)食物过冷、过热。(5)吃饭不按时。(6)饮食不洁等。2.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造成的影响:(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2)胃溃疡。(3)胃的良性、恶性肿瘤。(4)十二指肠溃疡。 (5)胃胀,蠕动变慢,消化食物能力变差等。模拟胃胀3.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健康的心态、适量的运动等都是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反思单元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2.《本草纲目》把药物分成了16部、60类,有的类下面还分成若干族,族下面是每种药物,从而形成严密的分类体系。3.《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学界广泛传播,并传往世界各地,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4.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全面比较,并按照不同的分类层级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分类,是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5.现代生物分类法就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级对生物进行分类的。6.编著《本草纲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得出结论)。7.我们可以通过条形图处理信息,用概念图梳理掌握的科学概念。8.真实的数据是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思维]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探究实践]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态度责任]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鉴别土壤类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了解三类土壤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师]爱牛课件优化[学生]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玻璃棒、标签、烧杯、水、渗水性实验装置、抹布等每组各一【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土壤有哪些类型?(一)认识土壤分类的标准1.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的类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提出要研讨的问题二、探索2.关于土壤的类型,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3.谈话,明确分类标准:土壤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4.老师将三类土壤标本分发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5.揭示:土壤的类型是根据沙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引导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预设:学生可结合上节课的土壤沉积实验汇报,也可能说用筛子筛等办法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1.观察干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活动过程: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白纸上,引导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1)捻一捻: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2)学生观察后汇报,鼓励学生描述:关于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你知道些什么?它们看上去和感觉上有什么不同?(3)思考:你认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分别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2.观察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活动过程:(1)握一握: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2)搓一搓: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或是一根长条。让学生把制成的球或长条放在展区的报纸上。看看有什么发现?(3)学生汇报:描述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感觉和外形。(4)想一想: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3.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1)猜一猜:如果下雨时,这三种土壤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2)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3)学生讨论并设计分组对比实验。活动过程:①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讨论后明确: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②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③学生领取材料实验。④让小组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后水的数量。思考: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讨论后揭示:渗出来的水多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4.了解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1)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想法(2)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能、透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则相反5.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分类标准,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植物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壤?(四)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活动过程:1.读一读:阅读卡片,了解仙人掌和水稻的生长习性,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他们的研究。2.做一做:上网搜索有关西瓜、荷花、玫瑰的生活习性,结合自己的资料和经验想一想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并在活动手册上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3.全班集体展示。 [设计意图]大胆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壤,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四、拓展 拓展实践尝试选择土壤类型,种植一些植物[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科学思维]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探究实践]1.能够制作肥料袋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态度责任]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爱牛课件优化[学生]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土壤为什么肥沃?(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设计意图]由测量热水的温度导入,让学生形成通过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