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第1页
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第2页
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第3页
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第4页
2024年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知识点全册精品知识点全册精编版新大象版四上科学知识梳理目录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4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4第2课运动的快慢5第3课速度的测量6第4课运动的形式7第5课运动与能量8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9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9第3课岩石的组成10第4课岩石与生活11第5课矿产资源12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3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4第3课给水加热14第4课水去哪儿了15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6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6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7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8第4课呼吸与运动18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9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20第2课口腔“历险记”21第3课胃中“奇遇记”22第4课蜿蜒的旅行23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24反思单元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4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研究食品的保质期时,要先调查,并把食品的名称、类别、包装类型和保质期记录下来。2.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制作原料(食品类别)、储存方式等有关。3.探究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的关系(1)要先选出原料相同、包装不同的食品,再比较这些食品保质期的长短。(2)保质期与包装有关,一般罐装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真空包装次之,塑料包装比较短。4.相同包装的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与原料的关系:一般面类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肉类次之,奶类比较短。5.把食品保质期统计表画成柱状图看起来更清楚、更直观。6.食品的保质期还与储存方式有关,低温冷藏的食物与常温保存的相比,更不易变质。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1.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2.一定的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参照物)相比。4.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5.常见的直线运动:传送带上货物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等。6.常见的曲线运动:扔铅球时铅球的运动、喷泉喷出的水的运动、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等。第2课运动的快慢1.比较快慢的两种常用方法(1)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大。(2)相同距离比时间: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2.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速度=距离÷时间3.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4.“米/秒”,读作“米每秒”,表示每秒移动了多少米。有时还写作“m/s”。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6.常见的速度:火箭(4.2千米/秒)>飞机(800千米/时)>高速列车(300千米/时)>汽车(60千米/时)>自行车(15千米/时)>跑步(5千米/时)。7.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更直观。第3课速度的测量1.制订计划,即四(1)班100米短跑比赛方案(1)测试项目:100米短跑。(2)比赛地点:树人小学操场。(3)比赛方法:每组4名同学在各自跑道上同时跑。(4)数据采集:测量出100米跑道,记录每名同学跑完全程的时间。(5)数据呈现:用统计图或统计表展示全班同学的百米赛跑速度。(6)小组分工:究究发令;奇奇等4名裁判终点计时;妙妙记录;探探摄影报道。2.处理信息(1)用上节课学到的计算方法——速度=距离÷时间,来计算出每个同学的速度。(2)我们可以把汇总的成绩排一下顺序,再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一目了然了。3.表达交流(1)采集数据需要用不同的工具。100米赛跑中用卷尺来测量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来测量运动的时间。(2)测量时间的方法:裁判看到发令员的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停止计时。第4课运动的形式1.科学家把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都称为运动的“物体”。车轮滚动直尺振动2.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3.运动的特征4.物体的运动有时会包含多种形式(1)联合收割机的车轮的运动形式是滚动,车前面收作物的拨禾轮的运动形式是旋转,车身整体会产生前进、后退、转弯等运动形式。(2)摆钟上的指针的运动形式是绕圈,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第5课运动与能量1.跳远运动员落地时溅起了很多沙子,铅球把地面砸出一个小坑,这都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2.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3.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比如,飞出的箭能伤人,运动的汽车能造成交通事故。安全带、安全气囊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减轻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4.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动能、光能、热能、化学能、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1.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石头,我们可以采集一些标本。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要注意安全。2.刻印章常用的石头是青田石。3.用两块石头相互刻画,能在另一块石头上刻上印记的石头更硬。4.石头的软硬标准标准硬度铜针能刻动较低铜针刻不动,钢针能刻动中等钢针刻不动较高5.观赏石:一些石头的颜色、形状、质地或者结构非常特别,看起来很漂亮,因此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1.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是常见的岩石。2.制作岩石卡3.比较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岩石颜色颗粒软硬花纹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花岗岩杂色颗粒大不均匀很硬花斑状砂岩黄褐色颗粒小均匀很硬无大理岩白色等颗粒大均匀软有些有条纹4.制作岩石标本(1)采集岩石标本,准备收纳盒。(2)将岩石装入收纳盒中。(3)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确定岩石名称。(4)为岩石标本贴上标签。第3课岩石的组成1.岩石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的。2.矿物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等,都是矿物。3.三种岩石的组成岩石主要成分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等砂岩石英、长石等大理岩方解石、白云石等4.花岗岩花纹美丽,质地坚硬,经常用作建筑材料。5.砂岩有很多种,颜色各不相同。有的砂岩容易切割,可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有的砂岩比较坚硬,可用来做磨削工具。6.大理岩因盛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可用作建筑材料。纯白的大理岩又称汉白玉,可用来做雕塑。7.花岗岩的岩石身份证第4课岩石与生活1.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可以用来建房、铺路、修桥。2.大理岩还可以用来制作雕像、浮雕等工艺品。3.花岗岩可以做石磨。4.石灰岩可以烧石灰、生产水泥,还是制造玻璃的原料。5.假山可以用太湖石,很奇特,很漂亮。6.制作思维导图先用一个图形表示中心概念,并标注上文字,再用若干个箭头和图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相关联的二级概念,并标注文字,这样继续下去,思维导图就做好了。7.岩石的各种用途第5课矿产资源1.矿产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等自然资源。2.三类矿产资源(1)有些矿产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如煤、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叫能源矿产。(2)有些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例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锡矿石,这类矿产叫金属矿产。(3)非金属矿产是可以开采金刚石、各种岩石、石墨、盐晶等非金属的矿产。3.铁炉(铁制品)的生产过程:铁矿石→冶炼→铁板材→铁炉(铁制品)。4.煤的用途:制作焦炭(炼铁),制作煤气(燃料),制作煤焦油(杀虫剂、染料、炸药、药品)等。5.矿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重要的资源。6.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矿产。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我们的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用事实来验证。2.瘪了而未破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3.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观察活塞的位置。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2)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这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4.将装有红色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液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放入红色水的目的是便于观察。5.铜球加热前,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球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这说明固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6.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会凹陷下去的原因是冷藏后碗里的空气体积变小了。2.在针筒里密封一些空气,放入冰水中,活塞会向里移动,证明空气遇冷体积变小了。3.将装有水的烧瓶放入冰水中,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下降了,证明水遇冷体积变小了。4.铜球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环冷冻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证明铜环遇冷体积变小了。5.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6.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于同一段电线,在冬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绷得比较紧;在夏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比较松弛。7.将水泥路面做成一块块的,是为了防止水泥因热胀冷缩而损坏。第3课给水加热1.测量水温的方法(1)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2)将温度计下端放进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2.烧开水时要注意安全,小心别被开水烫伤。烧好开水后,及时关闭燃气灶开关。3.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外焰的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2)不能直接向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否则可能会造成火灾。(3)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4)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5)若酒精灯被碰倒,在桌面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不能浇水。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第4课水去哪儿了1.用棉签在手背上涂抹清水,感觉有点凉;把温度计放入湿纸巾中,再取出,温度计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些都说明蒸发吸热。2.用灯泡模拟太阳,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清水。将玻璃片放在台灯灯泡下方的桌面上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变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加热的目的是使水更快蒸发,缩短实验时间。3.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4.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5.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水沸腾时,我们看到的“白气”是小水滴。6.蜡烛和冰块受热会熔化(固态→液态)。7.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冬天,房间里的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导致玻璃窗的温度也低,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凝结形成了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内侧。2.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到在冷的那一部分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的上表面。这些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的。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4.冰(固态)、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水,只是物态不同。5.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大。6.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以防冻裂。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人的气体所含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人体呼吸气体成分表气体成分吸入气体(空气)呼出气体氧气约为21%约为16%二氧化碳约为0.03%约为4%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对两杯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别用塑料管吹气和用气筒打气,用塑料管吹气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用气筒打气时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4.人和动植物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来制造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具有重要意义。5.蒙头睡觉感到闷气,是因为多次呼吸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长时间蒙头睡觉会造成人体缺氧,影响身体健康。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呼吸器官(1)鼻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2)咽喉上连口、鼻,咽又下通肺、胃,是连接鼻腔、口腔和肺、胃的通路。(3)气管及支气管是连接喉与肺之间的管道,分左右两支,呈树枝状。(4)肺位于胸腔,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5)人体支气管的末端连着许多肺泡,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支气管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后从气管排出。2.氧气进入体内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路径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膈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膈下压,肺部扩张,吸气;膈上提,肺部收缩,呼气。2.制作肺模型 第4课呼吸与运动1.人体和汽车发动机一样,也需要“燃烧燃料”来维持生命和进行运动。人体内的“燃料”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并且人体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氧气。人们在运动时需要更多能量,所以需要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更多的氧气。2.肺活量是人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是反映人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3.测量肺活量(1)找一个上下粗细一样的透明瓶子(容积4升以上),在瓶子外画上均匀的刻度线。(2)在瓶内装满清水,倒立在清水盆(或水槽)中,然后将一根塑料管通入瓶中。(3)测量前,先尽力吸一口气,然后通过塑料管向瓶内尽量吹气,不得换气,看水面会停留在哪条刻度线上。(4)为了取得更准确的数据,建议进行3轮测量,观察并记录数据,肺活量取最大值。4.人们在运动时,会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足够多的氧气。5.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好,经常运动如跑步、游泳可以提高肺活量。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把几个涂满果胶的塑料片,分别放在一些灰尘较多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去观察,发现塑料片上有很多灰尘。2.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肺部会明显变黑。3.使用后的口罩带有多种病毒、细菌和其他有毒物质,要及时清洗、消毒或更换。4.吸烟和空气污染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5.坚持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呼吸器官的功能。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6.不吸烟、雾霾天戴口罩、经常开窗通风、植树造林、减少大气污染等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防范雾霾,勤换口罩防范雾霾,勤换口罩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2.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1)口腔:切割、磨碎、搅拌、润滑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淀粉→麦芽糖)。(2)咽: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3)食管:把食物运输到胃里,也称为食道。(4)胃:把食物揉烂,初步消化蛋白质。(5)小肠: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6)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运送残渣。3.肝脏能分泌胆汁,帮助小肠消化和吸收。4.在弯弯曲曲的小肠里,肠液、胆汁、胰液一起消化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养料被小肠壁上绒毛里的血管吸收,传到全身各处。5.粪便从肛门排出。6.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第2课口腔“历险记”1.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2.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3.口腔里的器官(1)牙齿可以将食物切割、磨碎。(2)舌头可以搅拌食物并协助吞咽。(3)唾液腺受到食物刺激后,开始分泌唾液。唾液不仅可以帮助吞咽,也能帮助初步消化食物。嚼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后,借助唾液的润滑作用进入咽、食管和胃。大肠4.口腔消化模拟活动(1)四人一组,一人扮演牙齿用擀面杖捣碎食物,一人扮演舌头用木铲搅拌食物,一人负责往“口腔”里添加食物和“唾液”,一人用塑料勺负责“吞咽”搅拌好的食物。(2)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需要牙齿和舌头等器官的密切配合。第3课胃中“奇遇记”1.食物经过口腔内牙齿咀嚼、舌头搅拌与唾液混合,吞咽进入胃后,胃壁肌肉运动会把食物磨得更细,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一样半液体状的物质,就是食糜。2.“胶囊小导游”进入胃后,感觉全身被酸酸的液体浸泡了,这酸酸的液体是胃液,有助于消化食物。“胶囊小导游”还感觉周围像地震似的,这是胃蠕动产生的影响。3.模拟胃的蠕动(1)将食物撕碎或捣碎倒入塑料袋中,洒一些水,模拟胃液。(2)用手连续揉捏塑料袋150次(中间可以休息两次),袋中食物会被揉烂,变成食糜。(3)揉捏塑料袋前,如果袋子里面有气体,要先把气体排净。(4)揉捏塑料袋50次以后,感觉手很酸,这说明胃的工作很辛苦,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4.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场所。胃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第4课蜿蜒的旅行1.小肠盘曲在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过盲肠和大肠连接,全长4~6米。2.小肠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3.小肠内表面有丰富的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约200平方米。绒毛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4.大肠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连接,长约1.5米。5.大肠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将残渣运送到直肠经肛门排出。6.制作小肠模型时,有绒毛的一面朝里。将食糜灌入小肠模型后,从另一端流出的食糜变少了。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1.对消化器官造成不良影响的习惯:(1)暴饮暴食。(2)饭后剧烈运动。(3)边吃饭边看手机。(4)食物过冷、过热。(5)吃饭不按时。(6)饮食不洁等。2.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造成的影响:(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2)胃溃疡。(3)胃的良性、恶性肿瘤。(4)十二指肠溃疡。 (5)胃胀,蠕动变慢,消化食物能力变差等。模拟胃胀3.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健康的心态、适量的运动等都是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反思单元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2.《本草纲目》把药物分成了16部、60类,有的类下面还分成若干族,族下面是每种药物,从而形成严密的分类体系。3.《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学界广泛传播,并传往世界各地,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4.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全面比较,并按照不同的分类层级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分类,是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5.现代生物分类法就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级对生物进行分类的。6.编著《本草纲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得出结论)。7.我们可以通过条形图处理信息,用概念图梳理掌握的科学概念。8.真实的数据是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4课,本课在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是:12.1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和实验实施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将针对“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明的环境”“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这2个问题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讨,了解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企鹅、天鹅、狼等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分析这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了解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从而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观察蚯蚓的经验,知道能在花园、菜地等地方找到蚯蚓,但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进行研究的学生并不多,不清楚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基于此,对蚯蚓喜欢的环境展开对比实验研究,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每组一份:1个长方形盒子(带一边镂空的盖子,内侧黑色)、1个底部铺满干土的长方形盒子(带盖,内侧黑色)、1杯水、1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10条、1双一次性手套。【教学过程】一、聚焦——猜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一)复习导入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回顾:充足的阳光、一定的空气、充足的水分、一定的土壤、适宜的温度。2.植物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动物呢?(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3.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一个动物朋友——蚯蚓,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揭题:蚯蚓的选择(二)猜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谁来说说,你在哪见过蚯蚓?你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预设:我们经常在草丛里、花坛的土壤里、下过雨的路上看到蚯蚓。推测它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猜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将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二、探索——蚯蚓与环境的关系(一)研讨实验计划活动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根据同学们的推测,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2.在前3课的学习中,同学需要先自己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再展开实践活动。本课老师先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请同学们分析这个实验方法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3.出示实验方法:将5条蚯蚓放在长方形纸盒中间,盖好一边带孔的盖子,把亮着的手电筒放在孔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孔进入到盒子里。5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4.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边有光照一边黑暗。相同的条件是同一个盒子、相同的土壤等。活动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出示实验方法: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一端铺上湿润的土壤,另一端铺上干燥的土壤。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2.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预设:不同条件是土壤的干燥和湿润情况,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相同条件是同一个盒子、都是黑暗的等。设计意图:本环节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直接出示实验计划,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控制变量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同时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和研讨节约出更多时间。(二)完成实验过程1.教师出示实验的关键问题。(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实验做一次,还是做多次?预设: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引导:时间没到,如果蚯蚓爬出盒子,也不能打开盒盖。(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预设: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们。引导:为了避免蚯蚓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时间为8分钟。教师巡回指导。3.整理数据。设计意图:虽然实验过程已经完整地出示给学生,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仍有必要将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形成在对比试验过程中的公平和严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三、研讨——动物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一)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1.将全班的实验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分析数据有无问题,并说说理由。注意:研讨时应去掉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说说依据。学生表述实验结论并结合具体的数据论证。3.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因为蚯蚓的皮肤湿润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一晒,身体表面变干燥,无法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4.为什么有些蚯蚓会选择明亮的一端,会选择干燥土壤一端?预设:可能蚯蚓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惊吓做出错误的选择,也可能是蚯蚓身体虚弱判断错误。引导:大家说的都对。另外,实验中的蚯蚓是在商店买的,是人工饲养的,而不是大自然中野生的,对光有一定的适应性,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小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在交流研讨实验数据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呈现全班数据后,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数据中的问题数据。分析学生问题数据产生的原因,有依据地剔除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正确记录数据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例数据,思考个例数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讨,最后形成共识: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二)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1.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下面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出示湖中的天鹅、雪地里的企鹅、雪地里的狼等动物图片)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小结: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引导:教室里没有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3.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们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举例发言。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企鹅、天鹅、狼、青蛙等图片,从蚯蚓过渡到其他动物,意在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形态、构造、习性等方面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进行分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千和他人交流分享。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一、导入新课1、春夏秋冬,随养季节的变化,人们有哪些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学生回答:增减衣服、播种与收割、纳凉取暖、放寒暑假)当环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悄。2、猜一猜: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猜测青蛙)3、对于青蛙,你知道那些?引导学生了解青蛙的成长历程、生活环境、食物、改变体色、冬眠等知识点。4、聚焦♦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能看见齐蛙吗?它们在做什么?♦冬天它们到哪里去了?♦青蛙在不同的季节里会有哪些不同的行为?♦其他动物在环境改变时又会有哪些行为?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关注自身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认识到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接下来研究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做铺垫。二、讲授新课1、探索(1)根据我们对责蛙的了解,你能将下列青蛙的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对应起来吗?(2)能说明判断的理由吗?将信息整理成表格。气候草木蝴蝶青蛙春温暖发芽由卵孵化成幼虫由卵孵化成蝌蚪夏炎热茂盛幼虫变成蝴蝶青蛙以蝴蝶为食秋凉爽凋零蝴蝶逐渐死亡青蛙吃的胖胖的冬寒冷死亡蝴蝶死亡青蛙冬眠(3)分享交流①不同季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