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知识点全册精品知识点全册精编版新大象版四上科学知识梳理目录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4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4第2课运动的快慢5第3课速度的测量6第4课运动的形式7第5课运动与能量8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9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9第3课岩石的组成10第4课岩石与生活11第5课矿产资源12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3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4第3课给水加热14第4课水去哪儿了15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6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6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7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8第4课呼吸与运动18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9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20第2课口腔“历险记”21第3课胃中“奇遇记”22第4课蜿蜒的旅行23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24反思单元李时珍与《本草纲目》24新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研究食品的保质期时,要先调查,并把食品的名称、类别、包装类型和保质期记录下来。2.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制作原料(食品类别)、储存方式等有关。3.探究食品的保质期与包装的关系(1)要先选出原料相同、包装不同的食品,再比较这些食品保质期的长短。(2)保质期与包装有关,一般罐装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真空包装次之,塑料包装比较短。4.相同包装的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与原料的关系:一般面类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肉类次之,奶类比较短。5.把食品保质期统计表画成柱状图看起来更清楚、更直观。6.食品的保质期还与储存方式有关,低温冷藏的食物与常温保存的相比,更不易变质。第一单元运动第1课物体的运动1.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2.一定的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参照物)相比。4.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5.常见的直线运动:传送带上货物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等。6.常见的曲线运动:扔铅球时铅球的运动、喷泉喷出的水的运动、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等。第2课运动的快慢1.比较快慢的两种常用方法(1)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大。(2)相同距离比时间: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2.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速度=距离÷时间3.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4.“米/秒”,读作“米每秒”,表示每秒移动了多少米。有时还写作“m/s”。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6.常见的速度:火箭(4.2千米/秒)>飞机(800千米/时)>高速列车(300千米/时)>汽车(60千米/时)>自行车(15千米/时)>跑步(5千米/时)。7.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更直观。第3课速度的测量1.制订计划,即四(1)班100米短跑比赛方案(1)测试项目:100米短跑。(2)比赛地点:树人小学操场。(3)比赛方法:每组4名同学在各自跑道上同时跑。(4)数据采集:测量出100米跑道,记录每名同学跑完全程的时间。(5)数据呈现:用统计图或统计表展示全班同学的百米赛跑速度。(6)小组分工:究究发令;奇奇等4名裁判终点计时;妙妙记录;探探摄影报道。2.处理信息(1)用上节课学到的计算方法——速度=距离÷时间,来计算出每个同学的速度。(2)我们可以把汇总的成绩排一下顺序,再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一目了然了。3.表达交流(1)采集数据需要用不同的工具。100米赛跑中用卷尺来测量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来测量运动的时间。(2)测量时间的方法:裁判看到发令员的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停止计时。第4课运动的形式1.科学家把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都称为运动的“物体”。车轮滚动直尺振动2.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3.运动的特征4.物体的运动有时会包含多种形式(1)联合收割机的车轮的运动形式是滚动,车前面收作物的拨禾轮的运动形式是旋转,车身整体会产生前进、后退、转弯等运动形式。(2)摆钟上的指针的运动形式是绕圈,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第5课运动与能量1.跳远运动员落地时溅起了很多沙子,铅球把地面砸出一个小坑,这都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2.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3.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比如,飞出的箭能伤人,运动的汽车能造成交通事故。安全带、安全气囊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减轻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4.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动能、光能、热能、化学能、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第1课玩石头1.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样的石头,我们可以采集一些标本。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有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要注意安全。2.刻印章常用的石头是青田石。3.用两块石头相互刻画,能在另一块石头上刻上印记的石头更硬。4.石头的软硬标准标准硬度铜针能刻动较低铜针刻不动,钢针能刻动中等钢针刻不动较高5.观赏石:一些石头的颜色、形状、质地或者结构非常特别,看起来很漂亮,因此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第2课不一样的岩石1.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是常见的岩石。2.制作岩石卡3.比较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岩石颜色颗粒软硬花纹颗粒大小颗粒均匀度花岗岩杂色颗粒大不均匀很硬花斑状砂岩黄褐色颗粒小均匀很硬无大理岩白色等颗粒大均匀软有些有条纹4.制作岩石标本(1)采集岩石标本,准备收纳盒。(2)将岩石装入收纳盒中。(3)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确定岩石名称。(4)为岩石标本贴上标签。第3课岩石的组成1.岩石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矿物组成的。2.矿物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等,都是矿物。3.三种岩石的组成岩石主要成分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等砂岩石英、长石等大理岩方解石、白云石等4.花岗岩花纹美丽,质地坚硬,经常用作建筑材料。5.砂岩有很多种,颜色各不相同。有的砂岩容易切割,可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有的砂岩比较坚硬,可用来做磨削工具。6.大理岩因盛产于云南大理而得名,可用作建筑材料。纯白的大理岩又称汉白玉,可用来做雕塑。7.花岗岩的岩石身份证第4课岩石与生活1.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可以用来建房、铺路、修桥。2.大理岩还可以用来制作雕像、浮雕等工艺品。3.花岗岩可以做石磨。4.石灰岩可以烧石灰、生产水泥,还是制造玻璃的原料。5.假山可以用太湖石,很奇特,很漂亮。6.制作思维导图先用一个图形表示中心概念,并标注上文字,再用若干个箭头和图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相关联的二级概念,并标注文字,这样继续下去,思维导图就做好了。7.岩石的各种用途第5课矿产资源1.矿产指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等自然资源。2.三类矿产资源(1)有些矿产可以做燃料,供给人们热能,如煤、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叫能源矿产。(2)有些矿产可以提炼出金属,例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锡矿石,这类矿产叫金属矿产。(3)非金属矿产是可以开采金刚石、各种岩石、石墨、盐晶等非金属的矿产。3.铁炉(铁制品)的生产过程:铁矿石→冶炼→铁板材→铁炉(铁制品)。4.煤的用途:制作焦炭(炼铁),制作煤气(燃料),制作煤焦油(杀虫剂、染料、炸药、药品)等。5.矿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重要的资源。6.矿产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矿产。第三单元冷与热第1课乒乓球复原了1.我们的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用事实来验证。2.瘪了而未破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复原,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3.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观察活塞的位置。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2)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这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4.将装有红色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液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放入红色水的目的是便于观察。5.铜球加热前,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球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这说明固体加热后,体积会膨胀。6.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第2课凹陷的保鲜膜1.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会凹陷下去的原因是冷藏后碗里的空气体积变小了。2.在针筒里密封一些空气,放入冰水中,活塞会向里移动,证明空气遇冷体积变小了。3.将装有水的烧瓶放入冰水中,玻璃管中液体的液面下降了,证明水遇冷体积变小了。4.铜球刚好能通过铜环,将铜环冷冻后,铜球不能通过铜环,证明铜环遇冷体积变小了。5.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6.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于同一段电线,在冬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绷得比较紧;在夏天时,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比较松弛。7.将水泥路面做成一块块的,是为了防止水泥因热胀冷缩而损坏。第3课给水加热1.测量水温的方法(1)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2)将温度计下端放进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2.烧开水时要注意安全,小心别被开水烫伤。烧好开水后,及时关闭燃气灶开关。3.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外焰的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2)不能直接向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否则可能会造成火灾。(3)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4)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5)若酒精灯被碰倒,在桌面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不能浇水。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第4课水去哪儿了1.用棉签在手背上涂抹清水,感觉有点凉;把温度计放入湿纸巾中,再取出,温度计的温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些都说明蒸发吸热。2.用灯泡模拟太阳,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清水。将玻璃片放在台灯灯泡下方的桌面上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变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到了空气中。加热的目的是使水更快蒸发,缩短实验时间。3.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4.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5.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水沸腾时,我们看到的“白气”是小水滴。6.蜡烛和冰块受热会熔化(固态→液态)。7.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第5课小水珠从哪儿来1.冬天,房间里的温度高,室外温度低导致玻璃窗的温度也低,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凝结形成了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内侧。2.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到在冷的那一部分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的上表面。这些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的。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4.冰(固态)、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是同一种物质,都是水,只是物态不同。5.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变大。6.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以防冻裂。第四单元人体的呼吸器官第1课我们需要呼吸1.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人的气体所含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人体呼吸气体成分表气体成分吸入气体(空气)呼出气体氧气约为21%约为16%二氧化碳约为0.03%约为4%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对两杯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别用塑料管吹气和用气筒打气,用塑料管吹气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用气筒打气时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4.人和动植物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来制造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具有重要意义。5.蒙头睡觉感到闷气,是因为多次呼吸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长时间蒙头睡觉会造成人体缺氧,影响身体健康。第2课我们的呼吸器官1.呼吸器官(1)鼻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2)咽喉上连口、鼻,咽又下通肺、胃,是连接鼻腔、口腔和肺、胃的通路。(3)气管及支气管是连接喉与肺之间的管道,分左右两支,呈树枝状。(4)肺位于胸腔,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5)人体支气管的末端连着许多肺泡,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支气管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后从气管排出。2.氧气进入体内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路径第3课肺是怎样呼吸的1.膈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肌肉。膈下压,肺部扩张,吸气;膈上提,肺部收缩,呼气。2.制作肺模型 第4课呼吸与运动1.人体和汽车发动机一样,也需要“燃烧燃料”来维持生命和进行运动。人体内的“燃料”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并且人体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氧气。人们在运动时需要更多能量,所以需要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更多的氧气。2.肺活量是人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是反映人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3.测量肺活量(1)找一个上下粗细一样的透明瓶子(容积4升以上),在瓶子外画上均匀的刻度线。(2)在瓶内装满清水,倒立在清水盆(或水槽)中,然后将一根塑料管通入瓶中。(3)测量前,先尽力吸一口气,然后通过塑料管向瓶内尽量吹气,不得换气,看水面会停留在哪条刻度线上。(4)为了取得更准确的数据,建议进行3轮测量,观察并记录数据,肺活量取最大值。4.人们在运动时,会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获得足够多的氧气。5.肺活量越大说明肺的功能越好,经常运动如跑步、游泳可以提高肺活量。第5课保护呼吸器官1.把几个涂满果胶的塑料片,分别放在一些灰尘较多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去观察,发现塑料片上有很多灰尘。2.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肺部会明显变黑。3.使用后的口罩带有多种病毒、细菌和其他有毒物质,要及时清洗、消毒或更换。4.吸烟和空气污染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5.坚持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呼吸器官的功能。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6.不吸烟、雾霾天戴口罩、经常开窗通风、植树造林、减少大气污染等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防范雾霾,勤换口罩防范雾霾,勤换口罩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不随地吐痰,避免传播疾病要开窗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五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2.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1)口腔:切割、磨碎、搅拌、润滑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淀粉→麦芽糖)。(2)咽: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3)食管:把食物运输到胃里,也称为食道。(4)胃:把食物揉烂,初步消化蛋白质。(5)小肠: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6)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运送残渣。3.肝脏能分泌胆汁,帮助小肠消化和吸收。4.在弯弯曲曲的小肠里,肠液、胆汁、胰液一起消化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养料被小肠壁上绒毛里的血管吸收,传到全身各处。5.粪便从肛门排出。6.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第2课口腔“历险记”1.口腔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站。2.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3.口腔里的器官(1)牙齿可以将食物切割、磨碎。(2)舌头可以搅拌食物并协助吞咽。(3)唾液腺受到食物刺激后,开始分泌唾液。唾液不仅可以帮助吞咽,也能帮助初步消化食物。嚼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后,借助唾液的润滑作用进入咽、食管和胃。大肠4.口腔消化模拟活动(1)四人一组,一人扮演牙齿用擀面杖捣碎食物,一人扮演舌头用木铲搅拌食物,一人负责往“口腔”里添加食物和“唾液”,一人用塑料勺负责“吞咽”搅拌好的食物。(2)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需要牙齿和舌头等器官的密切配合。第3课胃中“奇遇记”1.食物经过口腔内牙齿咀嚼、舌头搅拌与唾液混合,吞咽进入胃后,胃壁肌肉运动会把食物磨得更细,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一样半液体状的物质,就是食糜。2.“胶囊小导游”进入胃后,感觉全身被酸酸的液体浸泡了,这酸酸的液体是胃液,有助于消化食物。“胶囊小导游”还感觉周围像地震似的,这是胃蠕动产生的影响。3.模拟胃的蠕动(1)将食物撕碎或捣碎倒入塑料袋中,洒一些水,模拟胃液。(2)用手连续揉捏塑料袋150次(中间可以休息两次),袋中食物会被揉烂,变成食糜。(3)揉捏塑料袋前,如果袋子里面有气体,要先把气体排净。(4)揉捏塑料袋50次以后,感觉手很酸,这说明胃的工作很辛苦,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4.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场所。胃蠕动能够将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第4课蜿蜒的旅行1.小肠盘曲在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过盲肠和大肠连接,全长4~6米。2.小肠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3.小肠内表面有丰富的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约200平方米。绒毛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4.大肠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连接,长约1.5米。5.大肠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将残渣运送到直肠经肛门排出。6.制作小肠模型时,有绒毛的一面朝里。将食糜灌入小肠模型后,从另一端流出的食糜变少了。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1.对消化器官造成不良影响的习惯:(1)暴饮暴食。(2)饭后剧烈运动。(3)边吃饭边看手机。(4)食物过冷、过热。(5)吃饭不按时。(6)饮食不洁等。2.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造成的影响:(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2)胃溃疡。(3)胃的良性、恶性肿瘤。(4)十二指肠溃疡。 (5)胃胀,蠕动变慢,消化食物能力变差等。模拟胃胀3.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健康的心态、适量的运动等都是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反思单元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2.《本草纲目》把药物分成了16部、60类,有的类下面还分成若干族,族下面是每种药物,从而形成严密的分类体系。3.《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学界广泛传播,并传往世界各地,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4.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全面比较,并按照不同的分类层级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分类,是认识事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5.现代生物分类法就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级对生物进行分类的。6.编著《本草纲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得出结论)。7.我们可以通过条形图处理信息,用概念图梳理掌握的科学概念。8.真实的数据是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发生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形成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学生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物质”一词的概念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的实在,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学生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变化的现象,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难点: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化学变化。【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玻璃杯、刚切开的苹果、金属勺、记录单、活动手册。为教师准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播放一段厨房视频,引出厨房里有很多物质。2.提问:你家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学生讲讲自己家厨房里有哪些物质。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厨房里的物质。(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厨房导入,在视频中学生能快速找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厨房中的物质,再来谈谈自己家的厨房,从而引出今天的研究重点——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活动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1.过渡:(PPT出示材料图片)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厨房里常见的一些物质。介绍材料:水、玻璃、金属勺、苹果。2.PPT出示观察要求:(1)仔细观察,描述这一类物质的特征。(2)思考与讨论这一类物质有哪些用途,并记录下来。(3)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一种物质,再轮流交换补充。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3.小组内观察、记录。4.汇总:选取班内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5.小结: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有着这么多的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前面科学课的学习,对厨房中常见的水、玻璃、金属勺、苹果等物质从感官上和物质特点上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活动二:厨房中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2.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这些物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呢?请学生示范说一下。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并补充完整。4.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脑洞大开的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变化有哪些不同。活动三:不同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提出,教师总结规律:颜色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2.提问: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水变成水蒸气后,还是同一物质吗?铁刀生锈后,铁锈和铁还是同一种物质吗?苹果切开后变黄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玻璃摔碎后,和摔碎之前是同一种物质吗?边研讨边板书:苹果氧化、铁生锈——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水结冰、玻璃摔碎——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3.举例:生活中,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验证:播放出示高清慢镜头视频,让学生在高清视频下看清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本活动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苹果氧化、玻璃摔碎、铁生锈这四个典型变化,对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最终,学生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三、集体研讨1.分别出示铜狮、泡沫灭火器和烟花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2.出示视频解答。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后,再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再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4.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本课是针对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因为反应现象明显,所以有利于学生从变化的现象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指出物质变化时会伴随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有三个活动。活动一,不同物质混合,其现象不同。在六种混合物中,只有一种混合产生了气体,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势导出活动二。活动二,收集这种气体,观察它的特征。活动三,是生活中类似的变化特征的汇总。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研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以及气体的特点。【学生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2课,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且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六种混合物中,学生虽然对小苏打有过接触,但不是很熟悉,对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更是知之甚少,这个实验的效果明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于反应产生的气体如何求证,也需要进一步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区别一种物质。本课采取提供资料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这种气体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难点: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的合理求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小组):7个瓶盖、2个烧杯、1个自封袋、2个小勺、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2个滴管、学生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究与展望: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合同管理制度
- 退休人士合作协议
-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13美丽的冬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 幼儿舞蹈的分类
- DERBY世界品牌箱包连锁店项目运营实施要义
- 构成艺术概论课件
- 房地产项目合同融资协议书
- 信贷资金监管合同协议书样本
- GB/T 16823.3-2010紧固件扭矩-夹紧力试验
- FZ/T 81010-2018风衣
- 语言学-Chapter-4-Syntax复习进程
-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课件
- 2023年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士节趣味运动会主持词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2023年软件正版化工作总结八篇
- 酒店报销水单经典模板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运营管理》第2版题库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