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欧洲 中世纪服装_第1页
第二章 欧洲 中世纪服装_第2页
第二章 欧洲 中世纪服装_第3页
第二章 欧洲 中世纪服装_第4页
第二章 欧洲 中世纪服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世纪服饰(公元5~15世纪)第一节概述中世纪,历史学上通常用来指欧洲封建时代。“中世纪”一词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指古典(希腊、罗马)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约从公元4世纪、5世纪到15世纪。这种说法后来被普遍采用。现代史学界将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都称为中世纪,一般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作为欧洲中世纪的时限。中世纪西欧已建立起封建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作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使宗教得到更大的发展,最后动摇了强大罗马帝国的基础,而与王权分庭抗礼。中世纪的文化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日耳曼蛮族文化以及东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主要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加之日耳曼异族和古典文化遗产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发展中的不同形式和阶段,即拜占庭文化、罗马式文化和哥特式文化。第二节中世纪艺术及其对服装的影响一、拜占庭时期的服装(公元5~15世纪

)古罗马帝国末期,皇帝君士坦丁在公元330年迁都至拜占庭,改名居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公元395年,帝国一分为二,即东罗马和西罗马。西部仍称为罗马,东部改称为拜占庭帝国。1453年东罗马灭于土耳其帝国之手。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拜占庭时期。在欧洲历史上,拜占庭文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与西欧文化大相径庭的,它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组合,并且有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拜占庭时期的服装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风格、基督教精神与东方情趣三位一体的融合,在西方服装史上独树一帜。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一)拜占庭艺术及服装风格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

拜占庭艺术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和扭曲性,这是基督教宗教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拜占庭艺术认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实自然的形体是第二位的,艺术的核心在于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圣的情感,艺术的目的是激发人的宗教灵感。艺术品不是用来进行直观欣赏,而是用来启发思想。拜占庭服装是和其它三种异质文化相融和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的禁欲精神在服装中得以体现。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使拜占庭在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纺织技术通过拜占庭,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各国。(二)拜占庭时期的衣料拜占庭时期的服饰材料吸取了东方的装饰特色,而且保留了古罗马帝国的一些特点。拜占庭服装面料的特点,不在面料本身它的特点总是掺有金线一起织成,用金属线合织的面料,再点缀上珍珠和宝石,形成了典型的拜占庭服饰风格。在罗马市圣·彼得大教堂圣器室内收藏的法衣中,有一件拜占庭帝王赠送给查理曼大帝的达理曼蒂大法衣。史学家根据其衣料的质地精良和服装的外观华丽来断定,是拜占庭最高超、最完美的刺绣佳品之一。拜占庭时期彼得大主教法衣

丝绸纹样是以狩狮、鹫鹰、四叶纹和心形花卉等具有象征性、宗教意味和东方情调的典型的拜占庭风格。除了这些图案之外,还有骑马的猎手、武士与雄狮厮杀搏斗等等。印有武士与雄狮搏斗图案的纺织品

拜占庭在东西方服装交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东方的丝绸通过拜占庭,为西方人所认识和采用;西方的一些图案又融会在地中海一带服装图案中,而由拜占庭的特殊位置使其大量地传到了东方,影响了东方服装风格的演变。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三)拜占庭时期的服装主要特征是:把布料裁成十字形,中间开出领口,在袖下和体侧缝合,形成衣身宽肥的服装。从领口两侧肩处开始,直到衣下摆边缘有两条红紫色名为克拉比的带状纹饰,。1.达尔玛提卡(dalmatic)

2.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

大披风样式,装饰华丽。在右肩用饰扣扣结,右身偏袒,露出里面长衣的刺绣。大披风上有时在边缘有刺绣、纹饰。5世纪以后,衣服的裁片由原来的长方形改为梯形,并在衣服前面增加了类似中国明代补子样的方形色块,以表示权贵。大披风的颜色也有规定,国王和皇后是紫色,臣僚和重要官员是杂色。帕鲁达门托姆展开图拜占庭时期帕鲁达门托姆是皇帝和大贵族正式的外套。紫色是其专用。自从古罗马时期紫色成为御用之后,凯撒、奥古斯都都曾规定紫色为皇帝专用。拜占庭时期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拜占庭的皇帝主张崇奉基督教;他们穿红、绿、紫、橙、灰黄色服装,正式场合持矛和盾,以表现神圣化的皇帝威严。查士丁尼大帝身穿白色窄袖丘尼卡,外披紫色丝织斗篷“帕鲁达门托姆”。斗篷上饰物金光闪闪,皇帝手捧向教堂献金的宝盒。拜占庭时期镶嵌画《皇后瑟尔多娜和她的侍女》

3.帕纽姆(pallium)和罗鲁姆(lorum)帕纽姆:用单色织物制作,形同袈裟。先在平民中流行,后由神职人员穿用。帕留姆是女子用的帕拉在罗马末期逐渐变窄而来,只是把自左肩垂在前面的部分折叠成二三层;到拜占庭时代,帕留姆演变为表面有刺绣或宝石装饰的带状物,叫罗鲁姆。

罗鲁姆代替帕纽姆披绕在身上作为装饰,或是做成套头式披肩.4·丘尼克(tunic)和霍兹(hose)丘尼克拜占庭中后期服装渐渐变得呆板和保守,衣身紧瘦,裹住全身,用长长的斗篷遮蔽身体,因此裤子成了人体的主要服饰。霍兹拜占庭男子服装(三)装扮与饰物东方风格的头巾-贝尔头上装饰带有珍珠的

网状物男子发式类似古罗马时期,着长筒靴或罗马式鞋宝石设计及运用极具特色

欧洲服装史学家在总结拜占庭服装的特点时说:一件衣服要表现出多种颜色的结合,这是拜占庭时期服装的特点之一。拜占庭服装延续古罗马帝国末期的服装样式,后来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普及及影响,服装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时期的质朴和流畅之美,外形变得呆板、色彩冷酷,宗教性的装饰元素越来越多。服装镶嵌珠宝,质料高贵,东方刺绣,织物豪华。西罗马早在公元476年就灭亡,这时西欧的历史和东罗马的历史相并行,是西方历史中著名的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代。二、5—12世纪的西欧服装这个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西方服装的发展进程带来极大影响。一是民族大迁移的结果直接导致西方体形型服装雏形的出现;二是十字军东征不仅为贵族带回东方的新面料、珠宝、奢侈品,而且也带回服装风格的新概念,从而影响了西方服装的发展。(一)民族大迁徙与十字军东征对服装的影响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南部农业地带与北部游牧地带国家和民族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过程从约公元1世纪前后的匈奴西迁开始直至6世纪日耳曼人在西欧建国才最后完成。汉武帝时期北匈奴3世纪末进入欧洲灭阿兰国击败东西哥特人日耳曼人大迁徙进入西罗马476年西罗马灭亡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法兰克人不断征战而扩大领土,到公元5世纪时建立王朝,公元843年帝国分裂为三,今天德国西部为日耳曼,今天的法国为法兰西,其他领地为罗退尔的领地,三国成为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的雏形。战争带给各国莫大苦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和商贸的交流。这场民族大迁徙,将北方体形型服装即包裹四肢的服装带到了南方,改变了原来南方宽松形服装体系,并逐渐成为西方服装的主流,直至影响到当代人类的衣生活。十字军11世纪末,西欧封建主在宗教的旗帜下对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了军事殖民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至1291年结束。历时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把基督教推向更广的地域。十字军东征在给东方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打开了东西方文化和商业的交通,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欧的货币经济从此日益繁荣。东方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如纺织、丝绸制造、印染等,传到了西方。西方人领略了东方较高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后,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加追求奢侈豪华十字军东征一方面剌激了意大利等地的纺织业和首饰业,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服装和亚洲服装的互通。北欧人,北欧为日耳曼人的生活区,当时被称为蛮族。北欧人的基本服式是紧身衣,衣长直至膝部。通过采用装饰花边,并使用黄金装饰,使单调的服装有所变化。而披着的大斗篷增加了装饰,然后用一个结实的、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胸针系紧。北欧男女服装

(二)早期北欧人服装日耳曼人的服饰品有别针、皮带扣、臂饰、发夹、手镯和戒指等,重视项圈的装饰盒佩戴。北欧服装为了御寒形成了封闭式、窄小紧身、四肢分别包装的体形型样式,是上衣和下衣的二部式结构,需要裁剪。

三、罗马式时期服装(11-12世纪)

罗马式风格不同于罗马风格,它基本上综合了以往各种艺术的特点,如罗马和拜占庭艺术,其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上,厚重的石壁、连环拱廊、高大的塔楼、幽暗的内部空间、十字形交叉的拱顶、狭小的窗子、宗教壁画等构成其特点。(一)罗马式艺术及服装风格一、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罗马式时代”在欧洲历史上是指公元10-12世纪这段时间,在1075-1125年期间,是罗马式文化的强盛时期。泛指公元11-12世纪的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所谓的罗马式,实际上日耳曼人在长期的吸收、学习罗马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基础上,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根基,受基督教的影响,与十字军东征相融合而形成的多种文化综合的交织物。罗马式风格在其他艺术领域也出现,如雕刻、绘画、工艺品、音乐、文学和服装。比萨教堂建筑群服装中的罗马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厚重而封闭的服装中。封闭的理念,带来了男女服装同形的着装现象,男子和女子的差别仅在于下装。1、布里奥(bliaut)鲜兹和布里奥都是长长的筒形丘尼克式衣服。鲜兹有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刺绣和带子,领口有滚边作缘饰,衣长及地。布里奥是从达尔玛提卡演变来的、这个时代特有的外衣。领口、袖口、下摆都有滚边或缘饰,衣长及膝或至踝,袖口呈喇叭状。袖子变化很多,是这个时期服装上最具特色、最精彩的部分。(二)罗马式时期的服装着布利奥的女子布里奥着装特征是长长的腰带,12世纪后半叶,布里奥开始收腰身,只从两侧收,并非立体性构成,仍是平面的直线型裁剪,缺点是出现难看的横褶,于是在两侧开口用带子系起来,裙子部分接上三角形的布,使下摆量增大。

在两侧或背后开口收腰的布利奥

结构图女子外穿紧身衣一样的科尔萨基(Corsage),领口滚边,背后开口,穿时用绳或细带系合。2、曼特尔(Mantel)是一种无袖的卷缠状或披肩状的大斗篷,是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形状有半圆形、3/4圆形、圆形、椭圆形等,为夹层,里外不同色,穿时用系带系牢。

盛装时,在所有衣服外皮大型曼特尔,常带有风帽。用料为高档毛织物、丝织物或天鹅绒等,里、面颜色不同。

(四)装扮与饰物奥摩尼埃尔(aumoniare)罗马式时代的服装特征是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裤子外,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差别,只是在服装的装饰细节上略有区别。在拜占庭时期,达尔马提克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收腰,并体现了爱奥尼亚式希顿的风情,一般用轻柔的薄型面料,形成飘逸、优美的旋律。在服装心理方面,人们又追忆当年古罗马时期的舒适、自然,但又顾及的微小暴露身体的附在心态。在罗马式时期后期,女服中出现了收腰露体的曲线造型,这也是人性觉醒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宗教环境下,人们对于服饰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特别是服装的性差显示初见端倪,预示着人类服饰文化的新时期的到来。四、哥特式服装(公元12—15世纪)

一、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哥特,本是北欧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斯堪的纳维亚的游牧部落。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正是这些哥特人建立了几个国家并创造了以建筑为首的带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哥特式”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它包含对中世纪艺术样式的总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者把12-13世纪到14-15世纪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即“野蛮、陈旧、丑恶的东西。”

(一)哥特式艺术及服装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的说法不同的是,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最高水平,同样,哥特式时期的服装也改写了西方服装史的进程。为了人体的着装与教堂建筑一样呈现出对上帝的虔诚和向往,服装的裁剪与制作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服装的造型从平面向立体转变,男女服装从此分道扬镳,西方服装就此跨入新时代的门槛。宗教艺术的哥特式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体现在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极易为祈祷者营造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神秘的幻觉。教堂的哥特式艺术在给人以宗教感染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其他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哥特式建筑及彩色玻璃哥特式风格深深影响了中世纪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哥特式服饰与其建筑相媲美,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强调纵向的垂直线,服装左右非对称的奇异色彩刻画,衣服的袖子羽翼化处理,及贵族男子穿着的长长的尖头鞋、贵妇戴的高高的尖顶帽等,都充分体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加大人体的视觉高度,造成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普遍把族徽或爵徽绣成图案,或用各种几何图案的彩色布片镶拼装饰,与教堂的尖塔和绚丽的彩色玻璃以及,与其宗教思想相呼应。尖塔在服装上的体现(二)哥特式主要服装1、科特(Cott)在罗马式的布利奥德基础上发展而来、男女同型的筒形外衣。女服在腰际收缩,表现曲线美,袖子宽松,连袖,从肘部到袖口收紧,并用一排扣子固定。2、修尔科(苏尔考特)(surcot)

宽大的套头式筒形外衣,穿在考特外面。袖子变化极多,或宽或窄,或有或无。

男子的袖子在腋下开口,手臂可从中伸出来,使袖子垂挂在肩上,也有无袖或短袖款式。

女子的修尔科裙裾较长,多为喇叭袖口,露出里面的紧袖口。长裙多余部分会在腹部位置提起。3、修尔科-托贝尔(Surcotouvert):是14世纪女子罩在柯达弟亚外面的无袖长袍。袖口大开,露出内衣,被称为“地狱之门”(3)希克拉斯(cyclas)无袖的宽松式筒形外套,有点像背心外套,特点是前后衣片一样。未婚女子的最为华贵,两侧从上到臀部皆不缝合。希克拉斯有两种,一是常用的,另一是礼用的,后者较长,拖至地面,底摆有流苏装饰4、骑士制度与骑士装公元11世纪时,骑士制度产生。十字军东征以后,骑士教育被严格执行。

骑士制度盛行于公元11~14世纪,后来因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射击武器的广泛使用而渐趋没落。骑士们的战时服装,头上是一个能把头部套进去,以保护头颅和鼻子的金属头盔;一副由铁网或铁片制成的从肩部直至足踝的分段金属铠甲,并分胸甲和背甲。有时候,在胸外再套上一件有刺绣花纹的织物背心,所绣图案和盾牌上的徽章图案相同,并有军衔标志,以显示身份。

骑士装对常服的影响当骑士们不再穿铠甲的时候,紧身衣和长筒袜越发显得潇洒自如,灵活而又大方,一时成了男装的标准样式。公元14世纪骑士装与女子服装

骑士装因为跟随十字军中的骑士东征西讨,因而对所到之处的男装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那就是紧身衣和长筒袜组合起来所构成的男性气息非常浓郁的服饰风格。5、科塔尔迪(cortardir)14世纪出现,从腰至臀部的衣片裁剪非常合体,在前中央或腋下用扣子固定或用系带系紧,勾勒出人的形体曲线美;领口变大,露出双肩;臀围增大,臀围以下嵌入多块三角形布,裙长拖地。袖子为紧身半袖,在肘处增饰一条7~8厘米宽的长条异色布作为装饰。

男子柯达弟亚衣长较女子的短,臀围线处系有一条腰带,缀有不同宝石。一般到膝盖,前开式门襟,用扣子或带子固定。6、普尔波万(pourpoint)是“布纳起来,绗缝的衣服”之意,衣长到腰或臀,紧身装,前面用扣子固定,胸部用羊毛或麻屑填充使之鼓起,腰部收细,袖子为紧身长袖,从肘到袖口用一排扣子固定。扣子固定是葡尔波因特的又一大特点。从此,扣子正式进入欧洲历史。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从14世服纪中叶起,一直延续了3个世纪,为欧洲男子的主要服装之一。后演变为豪普兰德(Houppelande)7、豪普兰德(houppelande)豪普兰德采用填充物使肩胸造型更加凸起,并填充了从肩到上臂的袖子部分,使其膨大,而腰间用小皮带使腰身收紧,强调男性宽厚的肩胸和窄臀的造型。豪普兰德或无领,或有直立的高领,显得宽阔厚大,袖扣逐渐消失。男式有锯齿状切口装饰在衣摆、袖口、开衩等处,女式则以毛皮滚边,用宝石、刺绣为饰。13世纪之后,罗马式的收腰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的方向发展。8、格陵兰长袍

格陵兰长袍

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在袍裙衣片左右两侧和前后两面,从袖根到下摆嵌进数条三角形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布拼接后,上部就有了菱形的空隙,与今天制衣中的省道一样,能收去平面布料在人体上多余的部分,使衣服更加适体。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模型。

格陵兰长袍男服的分体式组合自14世纪中叶开始,男服中出现了上衣下裤的分体式服装组合,取代了传统的一体式筒形式样,从此男服与女服在穿着形态上出现了分离,服装的性别区分也随之在造型上明确下来。9、肖斯(chausses)既英译霍兹(hose):着装外形像紧身裤。随着男上衣的缩短向上延伸至腰部,无裆,左右分开,用绳子与葡尔波因特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3)布莱(braies):一种宽松裤,原是高卢人、日耳曼人和北欧人穿的一种裤子,最初裤脚宽松,无裆,腰节处用细绳系住。后演变为短内裤,穿在肖斯面里。布莱和肖斯宽松的长裤叫做“布莱”(braies),无裆,裤腿较宽松,两条腿像袜子一样分别穿,上口用细绳在腰部系扎,面料多采用麻、毛织物或软皮革。肖斯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