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件: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_第1页
同步课件: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_第2页
同步课件: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_第3页
同步课件: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_第4页
同步课件: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时空坐标课程标准纲要链接(上)第2、5、9、18、19、26、27、28课1、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习俗改革等。(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背景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私田增多公田不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夺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经济形成(1)经济: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兴起;(2)阶级: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3)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4)军事: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富国强兵;(5)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成为变法理论基础。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表现:春秋:改革初潮战国:变法主流最为彻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4、代表:商鞅变法领域措施作用经济废除井田,开阡陌,授民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选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政治建立什伍连坐制普遍推行县制思想燔诗书以明法令风俗强制分家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严刑峻法,强化统治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1)内容持续时间最长(18年)、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是卫国没落贵族,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4、代表:商鞅变法(2)影响①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和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了君主权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③军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奠定了基础。②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积极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4、代表:商鞅变法(2)影响材料:商鞅制定的刑罚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做。弃灰于道路者在过去是被斩脚趾,此时要被处以死刑……商君发明的连坐法却终于使每个角落都笼罩在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之下,这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项发明。消极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4、代表:商鞅变法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君虽死变法犹存”如何看待?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以下几个标准:①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③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④群众基础是否雄厚;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⑥改革是否被中断。(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内迁,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3)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4)冯太后奠定基础和孝文帝学习先进文化的坚定态度。冯太后

孝文帝(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目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①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实现政权的封建化

②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知识补充(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3、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措施内容影响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设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租调制: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邻长里长党长5家25家125家吏治改善;中央集权加强;北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加强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卑微政权封建化(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2)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融合。3、内容①迁都洛阳位置: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经济: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政治: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争取汉族地主支持。文化: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推行汉化政策军事:利于控制中原(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3、内容(2)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融合。①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汉婚定门第用汉官鲜卑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步陆孤氏陆贺赖氏贺独孤氏刘贺楼氏楼切忸氏于纥奚氏嵇氏尉迟尉②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4、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仿汉制(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1: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2:历史上强盛的隋唐大帝国的出现,正是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坚实基础的。

——张鹅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材料3: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影响积极消极①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②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③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③改革者的个人品质;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①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三冗两积);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②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辽、西夏)。③经验: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④个人:王安石改革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1、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期三冗两积内忧外患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官僚机构王安石: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范仲淹失败王安石2、时间: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目的:富国强兵(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4、内容:措施内容积极作用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短缺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改革财政制度,针对

_____问题,达到_____目的。

冗费富国(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4、内容:(2)改革军事制度,针对

_____问题,达_____目的

冗兵强兵措施具体内容作用省兵之策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了军费开支保甲法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保马法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将兵法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4、内容:(3)改革官僚机构,针对

_____问题。

冗官措施具体内容作用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注重实际能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批判“恩荫”制度,裁汰冗员,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5、结果:材料: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材料2:王安石变法,让权力的猛虎冲出笼子,疯狂鱼肉百姓,各类贪官吏污,盘剥百姓,“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致卖田产、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材料3: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思考:结合改革内容和材料评价王安石变法6、评价: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6、评价:积极①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强军事实力,一定程度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局限(也是失败原因)①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操之过急);②阻力大(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③用人不当,与民争利,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④强兵成果甚微;⑤引发激烈党争,统治集团分裂,后期宋神宗动摇;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所面临的危机。司马光(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1、背景鞑靼劫掠倭寇骚扰葡占澳门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③殖民入侵,边患严重。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海瑞《治安疏》: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张居正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货币税),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政治经济军事(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3、内容(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4、影响: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②社会矛盾相对缓和;③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5、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材料:“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思考: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①官僚地主反对;②缺少统治者的支持;③张居正自身问题;④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万历皇帝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时间战国北魏北宋明朝背景诸侯纷争,社会变革民族冲突与交往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内容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影响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初期有效,后被废止;富国未强兵暂缓危机,几乎废止性质相同①性质: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②背景:社会都是比较动荡的;③目的: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巩固统治);④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调整(一)晚清——戊戌变法①政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一)晚清——戊戌变法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开始时间:领域内容意义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作用。④增强军事实力,军事近代化。4、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一)晚清——戊戌变法5、结果:1989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思考: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为什么仅持续103天就失败了?材料1: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材料2: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一)晚清——戊戌变法6、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客观原因:守旧派势力强大(顽固派);③主观原因: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光绪帝无实权;急躁冒进,缺乏政治经验等。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二)晚清——清末新政(1901-1911年)1、背景: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编练新军教育改革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改革官制(外务部等)新政不新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新式知识分子辛亥革命主力军①《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2、内容:(二)晚清——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9年)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资议局。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满族8人,皇族内阁)1911年,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绝望矣”。

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3、评价: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三)民国时期的改革角度中华民国改革政治实行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经济1935年法币政策;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外交1928年6月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军事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1、内容:

促进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2、影响: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3、结果:蒋介石探究:为什么中国近代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改革等基本上是失败的?这说明了什么?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危机的路径;

②未能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

③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清政府新政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改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深刻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意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探索时期1、正确探索:1956年《论十大关系》1956年中共八大1960年冬“八字方针”2、探索失误:1958年总路线1958—1960年大跃进1958—198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良好开端三面红旗“左”倾错误3、结果: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4、成就:(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1)改革开放:标志: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历程②政治: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组织: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2)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3)2013年,中共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4)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1、历程(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5、2019年,中共十九界四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1、历程(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2、成就(自主学习)(1)农村1978年1984年2006年2020年202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对外开放1980年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2001年2013年2013年2018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2、成就(自主学习)(3)城市企业(所有制)(3)经济体制1956年1978年1984年2002年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单一公有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956年1992年21世纪初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000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以来)2、成就(5)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全面深化改革认识: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意义: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④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⑤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⑥改革不能超过社会的承受力,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⑦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⑧注意协调各方利益;⑨改革要结合国情……

思考: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呢?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战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