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经络_第1页
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经络_第2页
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经络_第3页
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经络_第4页
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经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理论■内伤病因■外感病因■体质・

经络

内伤病因

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

疾病的原因。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房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七情内伤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在正常范围内属于正常

情志活动。如果情志变化过于突然、强烈、持久,超出生理调节范围就成了致病

因素。七情太过会直接影响五脏、气血运行而导致疾病发生,这种情况称之为"七

情内伤"。

七情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变化又能到影响五脏气血。《情志与五脏

的关系》中提过,具体表现为: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

伤肝;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肺在志为忧(悲),过悲过忧则伤肺;肾在志

为恐(惊),过惊过恐则伤肾。

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脏腑;心主神志,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随后影响其对应脏腑(喜

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活动经常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其中以心、肝、脾发病较多。此外七情还易诱发有潜在疾病脏腑的病症。

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内伤会使脏腑气机絮乱,不同的情绪对脏腑气机的影响

分别为:

喜则气缓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适当的喜乐情绪,可以使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

喜乐会使心气涣散,损伤心神。反过来心气过盛,也会出现喜笑不休的症状。

怒则气上

肝主疏泄,适当发怒可以发泄情绪,有助于舒畅全身气机;过度发怒会使肝气上

逆,引起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反过来肝阳过亢,也会有烦躁易怒的症状,所

以有“怒伤肝"之说。

思则气结

思发与脾而成于心,除了脾还和心神有关,适度思考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过度

思虑或所思不遂,气结于胸,损伤脾气损耗心血,就会引起不思饮食,胸闷腹胀,

眩晕失眠等。

悲则气消

过度忧伤不断消耗人体之气,进而损伤肺气,出现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干咳甚

至咳血等症状。反过来肺气虚弱,人也比较容易产生悲忧情绪,代表人物林黛玉。

恐则气下

肾主闭藏,过度恐惧或意外惊吓,都会损伤肾气。恐则气下,可能会使肾气不固,

肾闭藏固摄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二便失禁,遗精等。

惊则气乱

惊是没有预知的心慌,恐是有预知的害怕。突然受惊,心气涣散无所归,就会出

现心神不安,精神错乱等症状。

3、七情变化,影响其他病情;影响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剧烈的情志

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加速恶化,反之七情反应适当,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和饮食不干净都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和不规律都属于饮食不节。吃得过少,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

少正气不足而致病。吃得过饱,超出脾胃运化范围便会食积,长期食积会妨碍气

血运行,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变生他证。饮食不规律,食无定时,也会损伤脾胃。

伙食偏嗜

五味:五味归五脏,偏嗜五味会导致所归脏之气盛,而乘所胜之脏;如酸归肝,

肝乘脾,所以过酸伤脾。五味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苦伤肺,过辣

伤肝。

寒热:过食生冷寒凉会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过食辛温燥热会使肠胃积热导致

化燥伤阴。所以饮食宜寒热适中。

种类:合理的饮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为标

准,若饮食结构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饮食不干净

进食不干净或有毒食物,会扰乱气机升降伤及脏腑,引起吐泻、腹痛、痢疾,甚

或昏迷等中毒现象。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过劳

1、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损伤形体;长期做超出自身体力范围内的活动会损耗

脏腑精气,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其中肺、脾气损耗居多,会出现少气无力、精神

疲惫、形体消瘦等症状。

2、劳神过度:心主神志,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长期思虑过度会损伤心血,

会有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此外思则伤脾,过度思虑损伤睥气,会有纳呆、

腹胀、便;唐等症状。

3、房劳过度:肾藏精,主闭藏,性生活不节会损伤肾精,会有腰膝酸软、眩晕

耳鸣、精神萎靡、遗精、早泄等症状。

过逸

身体长期不运动,气血不畅通,会引起各脏腑组织功能减退,导致体质虚弱,抵

抗力下降,更容易引起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生等病变。

外感病因

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

疾病的原因。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疣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六淫

六淫又称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的概念是从六

气转化而来,六种气候因素四季轮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就会产生六淫。夏天当

热不热冬天当冷不冷,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暴寒暴暖都会让人生病,对病人来

说六气就转化成了六淫,对抵抗力强没有生病的人来说就是六气。即使气候正常,

也有抵抗力差的人会生病,所以六淫不管天气是否正常,都是客观存在的。

六淫的致病特点

1、季节性;一般来说春天多风,夏天多暑,长夏多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

其中以暑邪和燥邪较为突出。

2、地域性;以中国而言,一般西北多燥寒,东南多湿热,沿海地区会加上风。

具体情况还要依据当地的地形环境来定,如潮湿环境多湿邪,干燥高温环境多暑

邪火邪燥邪等。

3、相兼性;六种邪气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侵入人体。以风邪为代表,风为百

病之长,常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相兼致病。

4、转化性;六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转化。转化方向多由人体体

质决定,如阴虚体质缺津液,容易化燥;阳虚体质阳气不足,容易化湿等。

5、外入性;六淫邪气多由人体表层(肌媵、口鼻等)侵入,初期多为表证,随

着时间推移向不同方向转化,成为里证。

六淫各自的性质与特点

风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升发向上向外、使肌媵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的外邪称之为

风邪,因其"动”的特性,所以是阳邪。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常有,所以风邪

引起的疾病不限于春季。

风性升发向上向外,所以易伤阳位(人体上部、外部)。肺是人体最上面的脏,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风邪侵袭引起肺气不宣,会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咳

喘等症状;此外风邪向上游走上扰头面,会有头(上)身痛的症状;

风性使肌媵开泄,毛孔疏松,会有恶风、汗出、发热(低热)的症状;

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病位也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如风疹、等麻疹等;此外还有

多变的特性,发病急变化快,如癫痫、中风、面瘫等;

风性主动,有动摇不定的特性,所以风邪作用人体后会有不自主的动作,如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的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风使肌媵开泄,使其他邪气易于侵袭人体,所以常和其他病邪联

合使人致病。风邪致病以汗出恶风、瘙痒、游走不定、动摇不宁为主要特征。

寒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之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寒是冬季的主气,但其他季节也会因温差大等原因,人体易感受寒邪。

寒邪伤于肌表会阻遏卫阳,会有恶寒,无汗,发热的症状,这是“伤寒";如寒邪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不同脏腑会有不同部位的局部冷感(痛)和症状,这是"中

O

寒性属阴易伤阳气,阴盛则寒,阳气受损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

寒性凝结,血液凝结阻滞后就会不通则痛,会有局部冷痛,遇寒加剧的症状;

寒性收引,寒邪会使毛孔收缩,会有无汗、发热的症状;使气机收敛闭郁,气血

凝滞会有头身痛,脉紧的症状;使筋脉收缩拘急,会有拘挛作痛、屈伸不利的症

状。

寒邪常与风邪相兼入侵人体,寒邪致病以寒象,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

无汗,筋脉拘急为主要特征。

湿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之为湿邪,湿为阴邪,易伤

阳气。湿是长夏的主气,但不管什么季节只要气候潮湿,都容易感受湿邪。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与寒邪不同,寒邪是直接损伤阳气,湿邪是留滞在人体局部

阻滞气机升降出入,湿邪堵在哪里哪里就会有胀闷感。

湿性重浊,重就是沉重,会有头重身困、四肢沉重的症状;浊就是秽浊,会有分

泌物、排泄物秽浊油腻的症状;

湿性粘滞,粘是粘腻不爽,滞是停滞。会有舌苔粘腻,分泌物粘浊,大便粘腻不

爽和小便涩滞不畅等症状。此外粘滞还代表湿邪发病缓慢缠绵,病程长常反复的

特性;

湿性趋下,湿有下趋之势,容易伤及人体下部和阴位,症状也以下部居多,如下

肢水肿,带下,排泄物异常等;

湿邪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湿邪致病以局部胀闷、局部

沉重、分泌物和排泄物浑浊不爽为主要特征。

燥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之为燥邪。燥为阳邪,易伤阴

液。燥是秋季的主气,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气候干燥的地区也容易感受燥

邪。

燥性干燥,燥与湿相对,燥去湿来湿去燥来。干燥容易损耗人体津液,津液亏损

就会有皮肤干涩、鼻干咽燥、嘴唇干裂、毛发干枯、大便干燥等症状;

肺为娇脏,喜润勿燥,所以最易受燥邪侵袭,容易损伤肺阴,会有干咳、痰少或

黏、痰中带血等症状。

所以燥邪致病的症状以伤津和伤肺为主,主要特征有口鼻咽等官窍干燥,皮毛干

枯不荣等。

火(热)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火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之为火(热)邪。火为阳邪,易伤津

耗气。火是夏天的主气,火邪为火热所化,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首先要区别温、火、热的关系。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能化热,热能生火,

它们在程度上有区别。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就是阳气过盛,常有灼热和向上的特性,凡人体头面

部位有红赤,灼痛肿痛,上火,生疮等热象,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易伤津耗气;火邪蒸腾津液,常常会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赤短等伤津

症状;火热亢盛,会加快阳气运行,也会有汗出、发热等耗气症状,阳气损耗过

多还会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的气虚症状;

火邪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高热会使肝风内动,会有神昏谑语、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等症状;热能加速血液运行,迫血妄行,会有吐血、蚓血、便血、尿血

等出血症状;

火邪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火热亢盛影响心藏神的功能,会有烦躁、失眠等

症状;

火邪易致疮疡;火邪入血分,在局部聚着散不掉,就会形成局部的红肿热痛的疮

疡。

火邪可以外感而来,也经常内生为内火,火邪致病以高热、津亏、耗气、出血、

肝风内动、心神不定等为主要特征。

暑邪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之为寒邪,暑为阳邪,是盛

夏的主气,多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暑邪是阳邪,是盛夏的火气所化,暑邪侵入会有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阳

热症状;

暑邪其实就是夏季的热邪,同样有热邪的伤津耗气特性,会有汗出、口干舌燥、

尿赤短等症状;

暑邪常与湿邪相兼侵入,因为夏季不仅炎热而且潮湿多雨,所以除了暑热症状外,

常常会有四肢困重、局部胀闷、分泌物和排泄物浑浊不清等症状;

不同于其他五淫都可外感也可内生,暑邪只有外邪不会内生,但有轻重之分,分

为伤暑和中暑。伤暑有发热、汗出、口渴、困乏等症状;中暑会有高热、昏迷、

抽搐等症状。暑邪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主要特征。

疣气

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称之为疣气,由疣气引起的疾病

称之为瘟疫或温疫o与六淫不同,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致病o

厉气的传播途径有空气、饮食、蚊虫叮咬等。

肪气一般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会在大面积流行且死亡率高。方气有

传染给动物不传染给人的,也有传染给人不传染给动物的。且每种疣气发病脏腑

不同,同一种昉气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病,所以症状相似。

六淫和疣气,均属外感病邪,性质和致病特点各有不同,但症状以火热之证居多,

所以也称为外感热病。

体质

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影响,形成的功能、

形态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比如热底的人容易上火长痘,

寒底的人容易手脚凉,就是体质不同引起的。

不同的体质倾向,受到不同外邪侵入的敏感度不同,发病后往寒热湿燥等方向传

变的倾向也不一样。如果能事先知道患者的体质,在诊断和治疗用药时就多了一

个参照条件,结果就会准确很多。

体质差异的标志

1、形态;包括体型、体格、体质、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人体外部特征。

人体形态是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外在表现,体质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形态的差

异。

2、生理功能;包括各脏腑的功能盛衰,新陈代谢,环境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

自我调节能力等强弱差异。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理功能

的物质基础。

3、心理;形神合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心理活动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

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运城,体重适当;

2、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

3、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动作灵活,运动能力较强;

5、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力;

7、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因素;受遗传和胎养影响。遗传因素主要是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胎养

主要是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母体的饮食,身体状态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的

心理状态也很重要,"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中提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

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不良情绪会影响气的运行,进而影响人的身体状

态。

2、年龄因素;小儿的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青壮年脏腑之气充足,一般体质比较壮实;

老年一般体质虚实错杂。

3、性别差异;男子阳刚,精气常不足,女子阴柔,血常不足。所以男子以肾为

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

4、体型因素;中医常说:"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高矮胖瘦对体质也有

影响。

5、心理因素;气质是个体心理特性的总和,个性气质特征影响着其生理特性和

体质的形成。

6、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较大影响。

7、劳逸因素;过劳会过度损耗精气,影响人的体质;过逸使气血运行缓慢,也

会让人体弱多病。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对体质也会有纠正作用。

8、环境因素;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我国南方多湿

热,南方人体型偏瘦弱;北方多寒燥,北方人体型偏壮实。

9、疾病药物因素;久病,重病都能让人体脏腑阴阳失调,让体质发生改变;药

物药性有寒热温凉差异,长期服用或用药不当也会改变人体体质。

体质分类

中医用阴阳学说从生理功能特点把体质分为三类,分别是阴阳平和质、偏阳(热

底)质和偏阴(寒底)质。

阴阳平和质的特征: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胖而不臃肿,瘦而有精神;

面色肤色红润含蓄,目光有神;

性格开朗随和;

食量正常,二便通调;

舌红润,脉缓匀有神;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

自我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偏阳质的特征:

体型多偏瘦,但较结实;

面色偏红或微黑,皮肤偏油;

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急躁,自制力差;

食量偏大,大便较干小便较黄;

怕热喜冷,易出汗,容易口渴;

唇舌偏红,舌苔薄偏黄,脉偏阳;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偏阴质的特征:

体型多偏胖,较弱易疲劳;

面色偏白无华;

性格内向,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怕冷喜热;

动作反应较慢,精力易不足,性欲较弱。

在这三个体质的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体质,大概有九种,分别是1、平和质2、

气虚质3、阳虚质4、阴虚质5、血瘀质6、痰湿质7、湿热质8、气郁质9、特

禀质。

体质的应用

1、说明个体对不同病因易感性

偏阳质因机体本身偏热,较为亢奋,易受阳邪,发病时往热的方向发展;偏阴质

阻机体本身偏寒,较为抑制,易受阴邪,发病时往寒的方向发展。平和质阴阳相

对平衡,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生病治愈得也很快。

2、说明发病原理

不同人感受邪气后的发病情况不尽相同,是否发病,轻微还是严重,往往由体质

强弱决定。体质强正气足,感受外来邪气就不易发病,体质弱正气虚,病邪就会

乘虚而入容易发病。

3、解释病理变化

中医把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称为从化。偏阳体质的人感受湿邪,湿邪往往会从阳化

热,表现为湿热证;偏阴体质的人则表现为寒湿证。

中医把疾病病位的传移和寒热虚实的变化称为传变。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很多,

体质是其中一个。人体的发病过程就是正邪之气相争的过程,正气强邪气弱,不

会发病;正气强邪气也强,发病为实证传变慢;正气弱邪气强,发病快传变也快。

4、指导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时会有很多“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出现,同病异治的

前提是同病异证,异病同治的前提是异病同证,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体质。如都是

外感寒邪,有人发热恶寒,有人腹痛泄泻。前者体质强,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

实证;后者体质弱,正不胜邪,寒邪长驱直入侵袭脾肺。

5、指导用药

中医治疗讲究因人论治,同样的治疗方法,体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中医

讲: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虚胖的人大多有痰湿,体质偏寒湿,治疗用药时尽量少

用有泻下、通下的药物,因为泻下太多会更加损伤阳气。身形瘦弱的人大多有内

火,体质偏阴虚,治疗用药时尽量少用有发汗,开泄膜理的药物,因为汗法会更

加损耗津液。

病后的调理措施,也因病人的体质变化而异。特别是大病初愈,看似病好了,但

受治疗过程影响,体质发生了改变,不注意调理可能为下次生其他病埋下病根。

一般来说,受体质影响用药应注意药性和剂量两个方面,阴虚体质者宜甘寒、酸

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阳虚体质者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泄火;

气虚体质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体型壮实剂量宜大,体型瘦弱剂量宜小。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道循行在人体深层,像大树的树干;络脉

是经脉分出来的支道分布在人体浅层,像大树的树枝。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