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146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146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146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146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146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2(共9套)(共146题)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试述基督教的产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演变、在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历程。标准答案:(1)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早期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一个新教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观念以及创世神话,同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而称之为《旧约》。它吸收犹太教的“救世主"思想和斯多葛派的哲学思想,反对罗马暴政,反对为富不仁,主张社会平等和博爱。(2)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的演变。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和传布甚感疑惧,长时期采取镇压政策,但时断时续的镇压未见奏效。公元3世纪后期戴克里先的最后一次镇压仍属徒劳,统治者便改变对策。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颁布的《米兰敕令》,及随后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终使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并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取缔异教崇拜,遂使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3)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751年,已经形成统一组织的罗马教会参与了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篡夺王位的活动,并于752年为丕平举行特别涂油仪式,奉他为“神命的君主"。丕平为报答教皇,则把征战夺来的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一部分土地赠给教皇,始有教皇国。丕平之子查理建立了查理大帝国后,进一步确立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在基督教内部,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教会也分成罗马和拜占庭两个中心。1054年,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神学、哲学体系已经形成,组织系统更为完备。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以教皇为首的西欧封建主,为了实现扩张的野心,在保卫基督教的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战争。对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派别,一律斥为异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试析两次危机的起因、特征及危机治理的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标准答案:(一)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起因。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特征。危机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3)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了印证。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20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起因。造成这次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表现,二是石油危机的冲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国家运用石油武器,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分等级的石油禁运,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加剧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2)特征。经济出现滞涨,具体表现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3)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出现了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前者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后者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实践看,既有用现代货币主义政策控制需求的一面,也有用供应学派政策实行减税的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3、西周的军事力量远比商代强大,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是A、西六师和成周八师B、西八师和成周六师C、成周八师和殷八师D、西六师和成周六师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西汉的主要赋税形式中,征收对象是儿童的是A、算赋B、口赋C、田租D、更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是A、实行均田制B、建立宗主督护C、实行三长制D、改用汉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盛唐时期的书法名家张旭最擅长的书体是A、章草B、狂草C、今草D、行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我国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的作者是A、刘知几B、李延寿C、孔颖达D、杜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明代万历年间,倡议修复无锡东林书院的是A、周顺昌B、邹元标C、顾宪成D、左光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是A、咸丰B、雍正C、光绪D、宣统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以下报刊哪一种不是梁启超为主笔?A、《新民丛报》B、《民报》C、《清议报》D、《国风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20世纪初叶,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胡适、赵元任等人在美国成立了A、中国科学社B、中国天文学社C、中华农学会D、中华医学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公布的“训政”纲领性文件是A、《训政大纲》B、《训政时期施政宣言》C、《训政纲领》D、《对内施政方针通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下列四位古埃及法老,哪一位没有建造过金字塔?A、胡夫B、斯尼夫鲁C、拉美西斯二世D、左塞尔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现行的公历是下列哪一部古代历法演变而来的?A、儒略历B、努马历C、希吉拉历D、太初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在“四大哈里发”之列?A、阿布.伯克尔B、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C、奥斯曼.伊本.阿凡D、哈桑.伊本.阿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下列部落集团中,哪一个不属于东斯拉夫人?A、德列夫里安人B、阿瓦尔人C、波利安人D、克里维奇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重要法律文献是A、《大抗议书》B、《自由大宪章》C、《王位继承法》D、《权力法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19世纪晚期,通过武装斗争赢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是A、苏丹B、摩洛哥C、科比里亚D、埃塞俄比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下列哪两个国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A、英国、德国B、德国、法国C、英国、美国D、美国、德国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C、《四国条约》的签订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名词解释(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3、稷下学宫标准答案: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建立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一前356年在位)之时,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最盛。稷下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淳于髡、田骈、慎到、宋钘、尹文、环渊、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的设置,对当时学术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王与马共天下标准答案:琅邪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西晋灭亡时,琅邪王导、王敦诸兄弟以其所处的关键地位,辅佐琅邪王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元、明、成三帝则以殊礼待王导等,结成了士族高门与东晋皇室“天下与共,御床同登”的特殊关系,时人谓之日“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南京条约》标准答案: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不包括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分4年付清。(4)协定关税,即英商在通商各口岸缴纳进出口货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喜克索斯人标准答案:古代亚洲西部曾侵入埃及的游牧部落。他们于公元前17世纪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公元前1674年至前1548年)。他们推翻了埃及虚弱的第十三王朝(首都孟菲斯)。第十五王朝被称为“牧羊王朝",定都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阿瓦里斯。约公元前1548年被埃及人驱逐出国土。喜克索斯人曾吸收埃及较先进的文化,同时也把养马和用马驾车的技术带入埃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哈拉巴文化标准答案: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一前1750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哈拉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纺织和制陶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后来突然衰亡。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有不同说法,主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希西阿德标准答案:古希腊诗人。其主要作品《田功农时》,计八百二十八行,以对其弟劝诫为由,宣称人人都应努力工作,恪守正义,并用普罗米修斯胆大妄为而受惩罚和人类五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递进的传说证明其论点,然后详述一年四季的务农之道,最后以历数每月的吉日和凶日结束全诗。作品以日常的劳动生活为题材,对自然景色做了出色的描写,风格清新自然。另一作品史诗《神谱》根据神话传说描写了世界的起源和诸神的诞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论述西欧十字军东侵的历史原因及后果。标准答案:(一)历史原因(1)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因而造成西欧社会危机。西欧封建主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攫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策划对富庶的近东地区发动殖民战争。(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的威信,教皇的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以海地和巴西为例,论述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类型多样化的历史依据。标准答案:在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中,海地的独立是通过武装革命的手段获得的,巴西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取得独立。(1)海地革命。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首先在海地爆发。1791年8月22日夜,杜桑?卢维都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角附近发动武装起义。1801年,杜桑占领西属圣多明各,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建立了新政府。新政府颁布了海地第一部宪法,宣布废除奴隶制。1802年,拿破仑派遣了2万人的远征军镇压起义。杜桑被法军逮捕,死于法国狱中。但海地人民继续进行战斗,给法军以沉重打击。1803年10月,法军被迫投降,从而结束了法国在海地100多年的殖民统治。11月29日,海地人民通过《独立宣言》。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告独立,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2)巴西的独立运动。西属殖民地取得独立时,巴西也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1808年,葡萄牙王室逃到巴西,建立了流亡政府,偏安美洲,提高了巴西的地位。1820年,葡萄牙发生革命,实行立宪君主制。在新议会的要求下,国王被迫返回葡萄牙,任命他的儿子佩德罗为巴西摄政王。新议会还要求巴西回到原来的殖民地地位,引起了巴西上层的不满。1822年10月,佩德罗在巴西种植园主和大地主的拥护下,被尊为皇帝,称佩德罗一世。12月1日,举行了加冕典礼,宣告巴西独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名词解释(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3、巴比伦之囚标准答案: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圣德太子改革标准答案:6世纪末到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辅佐推古女皇进行的改革。推古十一年(603年),模拟中国官阶制,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同时号召笃敬“三宝"(佛、法、僧),崇尚佛教,并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圣德太子改革为大化革新准备了必要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克努特帝国标准答案:公元11世纪克努特大王在北海建立的帝国(1016—1035年)。又称北海帝国。克努特是丹麦国王斯温之子,于1015年率兵进攻英格兰。1016年,克努特打败英王埃德蒙二世,征服泰晤士河以北广大地区。同年继位为英王。1016—1017年将英格兰分为四个伯国,自领威塞克斯,将诺森伯里亚、东盎格利亚和麦西亚封给丹麦海盗首领。1018年兄哈拉尔死,无嗣,克努特取得丹麦王位。1026年在海尔格亚河战役中打败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和瑞典国王联军。1028年再次出征挪威,成为挪威国王,从而建立了一个横跨北海的大帝国。在位期间还制定《克努特法典》。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迪斯累里标准答案:英国首相(BenjaminDisraeli,1804—1881年)。在任期间,对内进行一些改革,如取消禁止工人成立纠察队的法令,废除《主仆法》,代之以《企业主和工人法》,并制定《童工保护法》和《社会保健法》等。对外加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以购买股票方式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干涉俄土战争,取得塞浦路斯岛;发动对阿富汗和南非的侵略战争等。1880年因对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和南非布尔人的反英起义,内阁倒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克里米亚战争标准答案: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又称克里木战争。l9世纪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1853年,俄国出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引发战争。结果俄国惨败,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卫斯理宗标准答案: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基础的各教会(如卫理公会、循道公会等)的统称。因创始人为卫斯理,故名。18世纪产生于英国。原为圣公会内的一派,1784年形成独立的宗派。强调以《圣经》为最高和唯一的信仰源泉和生活准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圣名;主张基督普遍之爱,认为上帝施救恩于一切人,不分贫富贵贱,凡信仰者均可获救;重申路德“唯信称义”教理;继承清教徒传统,提倡生活艰苦勤俭。主张社会改良,着重在下层群众中进行传教活动。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正义者同盟标准答案: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其宗旨是以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6月2—9日在伦敦举行了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麦克阿瑟标准答案:美国著名将军。曾担任美国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出任美国远东军司令。1942年3月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三军总司令。同年秋,率盟军对日反攻,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1945年任太平洋美军司令。同年9月2日,在东京湾主持了对日本的受降仪式。此后任盟国驻日占领军司令兼远东美军司令。在驻日期间,麦克阿瑟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打击封建势力,促进了战后日本的民主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他主张扩大朝鲜战争,与杜鲁门总统的意见相左,于1951年4月被撤职。1964年病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答案:1949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4月,美国同英、法、荷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2、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标准答案:(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2)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3)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4)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两税法的内容及作用。标准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人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6月交完,秋税要在11月交完。(6)“量出制人”。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进步意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样的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存在的弊病: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试析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区别与联系。标准答案:民族主义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满洲贵族的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但不是种族复仇;(2)国内各民族平等平权,实现“五族共和”;(3)改变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状况,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孙中山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清朝,对外既可以打击帝国主义列强,对内又可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标准答案:(1)大陆研究观点。大陆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学者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统治基础不牢固;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不解决土地问题;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共产党的强大有力;国际形势不利于国民党。(2)海外研究观点。海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国际因素的影响;国民党自身问题;中共力量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868年4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9月,定年号为明治,开始实施改革:(一)内容第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和15%的附加税。第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二)影响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简述开罗会议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三国首脑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开罗宣言》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943年12月1日发表。主要内容是:(1)日本归还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2)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3)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4)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明确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神圣权利,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简述“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者的相互关系。标准答案: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事实判断,可以称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的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第二层次成因判断,可以称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成因判断是研究者完成了事实判断以后,总要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实作出解释。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作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作出判断。第三层次价值判断,可以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资鉴于现实的认识。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作出判断。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主要历史特征。标准答案: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可分为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两个大的阶段,在两个大的阶段中,国家的特征截然不同。(一)夏商周三代(包括春秋战国)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1900多年,为前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国王(天子)为首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主要表现在:(1)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保嫡长子继承王位。(2)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分封制,特点是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3)土地制度为国有制,《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对此制的记载。(二)自秦汉至明清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2000余年,为后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在:(1)皇帝与家天下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位世袭。(2)官僚制度。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不同,此阶段实行官僚制度,官员通过选拔,唯才是举,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官制主要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3)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郡县制后来演变为州县制,至元代创设行省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4)土地制度是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分析隋唐至明清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向。标准答案:隋唐至明清的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线索是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一)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6月交完,秋税要在11月交完。(6)“量出制人”。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进步意义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存在的弊病有: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二)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土地兼并猛烈发展,一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能不改变,于是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大力推广。主要内容是:(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人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人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三)摊丁人亩清朝建立后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长期的战乱,再加上官吏和地主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将贵族、官吏和地主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贫困劳动者身上,政府面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的尴尬境地。康熙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减轻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人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行,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全国除奉天省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摊丁人亩。这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人丁税彻底被废除。摊丁入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标准答案:(1)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3)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4)二战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了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5)共和国时期。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问题。标准答案:(1)阶级分析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2)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3)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1895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年至1895年是绅军政权,1895年至1949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名词解释(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5、西周分封制标准答案: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轮台罪己诏》标准答案: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于是,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斡脱钱标准答案:蒙元时期的高利贷。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与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斡脱"(突厥语,意为“同伙”)。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作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1272年设置了斡脱所,1283年扩展成斡脱总管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一条鞭法标准答案: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1581年(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收解运。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护国运动标准答案:1915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又称护国战争、反帝制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实行帝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人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五四运动标准答案:1919年的5月4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因而上街游行。当时提出的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强权,内除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遵义会议标准答案: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改变了原来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共同纲领》标准答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应当实行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3、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1)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二)意义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影响。标准答案:(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了西欧的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ll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的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赫鲁晓夫改革。标准答案:(一)批判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在深入批判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加强集体领导、改进苏维埃制度、建立干部更新制度等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二)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制度;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取消拖拉机站;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急功近利,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1)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权。(2)对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大改组。改组的基本原则是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3)开展“利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认为促进生产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他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利别尔曼建议”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王国维有一论断:“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你如何看待?标准答案:1919年,王国维在沈曾植七十大寿时作《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把清代学术发展概括为“清学三阶段论”,即“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一)清学的三个阶段(1)“国初之学大”。清初之学由顾炎武开创,是“以经世为体,以经、史为用”的“经世之学”,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空言,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2)“乾嘉之学精”。乾嘉之学由戴震、钱大昕开创,乾嘉时期是“以经、史为体,而其所得往往裨于经世”的“经史之学”。乾嘉考据学主张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人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他们治学严谨,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但并不泥古、独尊汉学,而是强调通经致用,从古代寻找变革的根据。(3)“道咸以降之学新”。道咸之学由龚自珍、魏源领军,道咸时期是“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逮四裔”的“新学”。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二)三者之间的联系(1)三个阶段的学术形态虽然不同,但其形成却具有相同的原因——世道之变化。清初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伤乱之际,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乾嘉时期“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对经世的关注下降,“得肆意稽古”,“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道咸之际,“政治风俗已渐变于昔,国势亦稍稍不振”,虽“学者尚承乾嘉之风”,但为“图变革”,故学术“不循国初及乾嘉诸老为学之成法”。(2)三个阶段虽然学术形态不同,但方法则大体相同——“学问之品类不同,而其方法则一。国初诸老用此以治经世之学,乾嘉诸老用之以治经、史之学,先生复广之以治一切诸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晚清政府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政"改革的历程中体现出来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变迁及其特点。标准答案: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工矿交通企业。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设农工商局,保护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建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农工商局,陆续颁布《商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等一批经济法规,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与教训。标准答案:(一)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二)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名词解释(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4、宗法制(西周)标准答案: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谶纬之学标准答案: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该学说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图谶“改制”。东汉光武帝用图谶为中兴汉朝做根据。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士家制标准答案: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支移与折变标准答案:宋代赋税制度的两种形式。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部和西北的边境上屯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须自备,叫作支移。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折变是宋赋税从原征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北宋政府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官府有时借口需要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之为折变。一再折变的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被加重了几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万斯同标准答案:清代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年少时师从黄宗羲。博通诸史,尤精于明史,为浙东史学代表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19年,书稿多出其手,故《明史》质量较高,但几经删削,原有的反民族压迫的思想丧失殆尽。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主张撰史必“事信而言文”。另有《历代史表》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筹办夷务始末》标准答案: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标准答案:1906—1945年日本为经营从中国东北夺得的路权而成立的铁路运输公司。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为管理铁道,1906年11月26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年,会社总部从东京迁往大连,经营范围有铁道、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务,同时还经营矿业、冶金、电气、农林畜牧、文化、教育、旅游等业务。1942年,满铁总部由大连迁往长春。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亦停止运作,其资产大多被苏联红军接收并拆运回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古史辨》标准答案:顾颉刚研究考辨中国古史的论文集。全书共7册,主要收录20世纪20—30年代史学界关于古史研究的文章350篇,大约325万字。这套书的史料及思想价值都很高,集中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崛起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辨伪的精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张闻天标准答案: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年任驻苏大使。1955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3、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标准答案:(1)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2)秦国的商鞅变法较六国更为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毐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标准答案:(一)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塽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清末新政的内容及作用。标准答案: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