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_第1页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_第2页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_第3页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_第4页
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精品文档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概论2011年1月18日目录TOC\o"1-2"\u第一章风险的由来及性质 3第一节:风险的由来 3第二节:风险的概念 4第三节:风险的特性 6第四节: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6第二章风险管理 8第一节:风险管理的定义 9第二节:风险管理的途径 10第三节: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 10第三章担保业务蕴含的风险 13第一节担保业务的发展历程 13第二节担保业务蕴含的风险 15第三节信用担保业务的主要风险表现形式 18第四节中小企业信用现状与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 222第四章信用担保风险的防范与管理………..24第一节担保风险的识别…………….24第二节担保风险控制系统……………29第五章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34第一节加强内控建设,完善内控体………………34第二节反担保措施的设定……………36第一章风险的由来及性质第一节:风险的由来“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归来,其中主要的祈祷内容就是让神灵保佑自己在出海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他们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无法确定的危险,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而另一种据说经过多位学者论证的“风险”一词的“源出说”称,风险(RISK)一词是舶来品,有人认为来自阿拉伯语、有人认为来源于西班牙语或拉丁语,但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来源于意大利语的“RISQUE”一词。在早期的运用中,也是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大约到了19世纪,在英文的使用中,风险一词常常用法文拼写,主要是用于与保险有关的事情上。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而是“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可以说,经过两百多年的演义,风险一词越来越被概念化,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逐步深化,并被赋予了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甚至文化艺术领域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且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联系越来越紧密,风险一词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无论如何定义风险一词的由来,但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也有人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更加深远而重大。第二节:风险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风险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A.H.Mowbray(1995)称风险为不确定性;C.A.Williams(1985)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条件和某一特定的时期,未来结果的变动;March&Shapira认为风险是事物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可由收益分布的方差测度;Brnmiley认为风险是公司收人流的不确定性;Markowitz和Sharp等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定义为该证券资产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变动程度,并用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证券投资的风险,通过量化风险的概念改变了投资大众对风险的认识。由于方差计算的方便性,风险的这种定义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J.S.Rosenb"(1972)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F.G.Crane(1984)认为风险愈味着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Biokett,Charnes,Cooper&概率进行描述(王明涛,2003)。Ruefli等将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或事件集发生的机会。并用这种观点又分为主观学说和客观学说两类。主观学说认为不确定性是主观的、个人的和心理上的一种观念,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估计,而不能以客观的尺度予以衡量,不确定性的范围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发生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发生结果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客观学说则是以风险客观存在为前提,以风险事故观察为基础,以数学和统计学观点加以定义,认为风险可用客观的尺度来度量。例如,佩费尔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可测度的客观概率的大小;F.H.奈特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三、风险是指可能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段开龄认为,风险可以引申定义为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这里的所谓不利是指对保险公司或被保险企业而言的。例如,若实际损失率大于预期损失率,则此正偏差对保险公司而言即为不利偏差,也就是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胡宜达等,2001)。Markowitz在别人质疑的墓础上,排除可能收益率高于期望收益率的情况,提出了下方风险(Downsiderisk)的概念,即实现的收益率低于期望收益率的风险,并用半方差(Sernivaviance)来计量下方风险(周刚等译.1999)。四、风险是指损失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风险是一个二位概念,风险以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王明涛(2003)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所谓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决策方案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损失的程度。它包括损失的概率、可能损失的数量以及损失的易变性三方面内容,其中可能损失的程度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五、风险是由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风险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风险享件是外界环境变量发生预料未及的变动从而导致风险结果的事件,它是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整个风险中占据核心地位。风险事件是连接风险因素与风险结果的桥梁.是风险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根据风险的形成机理,郭晓亭、蒲勇健(2002)等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时间内,以相应的风险因素为必要条件.以相应的风险事件为充分条件,有关行为主体承受相应的风险结果的可能性。叶青、易丹辉(2000)认为,风险的内涵在于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六、利用对波动的标准统计测方法定义风险1993年发表的30国集团的《衍生证券的实践与原则》报告中,对已知的头寸或组合的市场风险定义为:经过某一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工信区间的最大可能损失,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ValueatRisk,简称VaR法.并竭力推荐各国银行使用这种方法;1996年国际清算银行在《巴塞尔协议修正案》中也已允许各国银行使用自己内部的风险估值模型去设立对付市场风险的资本金;1997年P.Jorion在研究金融风险时,利用“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预期最大损失(或最坏情况下的损失)”的测度方法来定义和度量金融风险,也将这种方法简称为VaR法(P.Jorion,1997)。七、利用不确定性的随机性特征来定义风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包括棋糊性与随机性两类。模糊性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风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属性,要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刻画与研究;而随机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风险外部的多因性(即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必然反映,要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刻画与研究。根据不确定性的随机性特征,为了衡量某一风险单位的相对风险程度,胡宜达、沈厚才等提出了风险度的概念,即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特定的时间内,实际损失与预测损失之间的均方误差与预测损失的数学期望之比。它表示风险损失的相对变异程度(即不可预测程度)的一个无量纲(或以百分比表示)的第三节:风险的特性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一)

风险具有客观性

风险是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企业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二)

风险具有普遍性

在现代社会,个体或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

(三)

风险具有损失性

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

(四)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变性)

风险的不确定性(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转化的特性。第四节: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关系(一)风险因素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1、物质风险因素。2、道德风险因素。(故意)3、心理风险因素。(过失、疏忽无意)(二)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就某一事件来说,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那么它就是风险事故;而在其他条件下,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间接原因,它便成为风险因素。举例:1、下冰雹路滑发生车祸,造成人员伤亡2、冰雹直接击伤行人(三)损失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我们将损失分为两种形态,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导致的财产本身损失和人身伤害,这类损失又称为实质损失;间接损失则是指由直接损失引起的其他损失,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在风险管理中,通常将损失分为四类:实质损失、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四)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三者的关系为: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条件,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上述三者关系为: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的统一体,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第二章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一)萌芽风险管理从1930年代开始萌芽。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930年代,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二)形成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三)发展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四)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上兴起,风险证券化也被引入到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中。而最为成功的例子是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行的巨灾债券,和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发行的PCS期权。第一节: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现实情况里,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风险管理亦要面对有效资源运用的难题。这牵涉到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的因素。把资源用于风险管理,可能使能运用于有回报活动的资源减低;而理想的风险管理,正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两类:经营管理型风险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等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的管理。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就是其中之一。保险型风险管理,主要以可保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对象,将保险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将安全管理作为补充手段。第二节:风险管理的途径首先,风险管理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其次,风险管理要着眼于风险控制,公司通常采用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再次,风险管理要学会规避风险。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方案的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例如设立现代激励机制、培训方案、做好人才备份工作等等,可以降低知识员工流失的风险。第三节: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生产流程分析法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财务表格分析法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保险调查法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本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二)风险预测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预测风险的强度:假设风险发生,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于容易造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1)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2)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3)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4)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1)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2)保险转移。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4、风险保留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1)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意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承担风险。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2)有计划自我保险。指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第三章担保业务蕴含的风险第一节担保业务的发展历程担保业务是担保人应某一交易中一方的申请,允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担保人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的行为。根据1999年11月18日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则政部参与制定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年销售收入或资产总额在5亿元以下的属于中小企业。依据此标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力。家,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60%和40%,其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占到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决定了它很难得到股市或债市融资,加之我国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缓慢,因此,中小企业资金筹措基本上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完成的。由于中小企业大多缺乏足够的资产抵押或担保,而银行出于对其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考虑,为了保证其贷款安全,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从银行来看,信息不对称使其难以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出于自身利益,必然要考虑信贷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等因素。一方面,由于我国央行准备金利率、同业存款利率偏高和利率浮动幅度又偏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零散贷款的利率收益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低劣的信用状况和缺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及完整的企业信用记录系统,银行要支付较高信息费用、实施监督和保护产权费用以及保险费用,加大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此外,从短期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把化解不良贷款当做首要目标,各大商业银行都宣布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化解历史包袱,确保从2002年起每年降低不良贷款率2个到3个百分点,5年内把不良贷款率僻到10%以内,在此目标下,各大银行对形成不良资产的贷款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由于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日益强化,而相应的激励机制却未得到根本改善,使基层金融部门产生“恐贷”心理。我国的贷款担保业务实践始于1992年。1999年6月14目,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再担保机构和完善形成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阶段。回顾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起)1992年,重庆、上海等地的私营中小企业为解决贷款难问题,并防止相互之间担保造成承担连带债务问题,自发地探索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担保机构贷款担保实践开始起步。1994年,广东、四川等地开始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担保公司。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主要是企业互助,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帮助。但由于国有专业银行处于“卖方市场”,特别是缺乏地方性银行和非国有银行,银行业尚未形成竞争机制,造成担保作用无法有效发挥。(2)积极推动阶段(1998年起)1998年,江苏镇江、安徽铜陵等城市探索采取设立担保资金和组建独立担保机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并开始进行试点。浙江、福建等省的一些市县开始探索组建以私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贷款担保基金或中心。上海、北京等地开始以政府财政部门与商业担保公司合作方式,由财政部门对银行作出承诺并推荐中小企业,由商业担保公司办理具体担保手续,对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的试点。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是地方自我试点与资金扶持,试点模式呈现多样化。(3)规范试点阶段(1999年起)国家经贸委在广泛征求财政、银行、保险、工商界和省市经贸委、中小企业以及专家学者等方面意见,总结各地试点并吸收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6月14日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1999年12月2日,国家经贸委召开全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座谈会,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就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直接和间接融资等作出工作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也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商业银行配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出要求。河南、山东等地政府陆续下发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指导意见并组建相应机构。铜陵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已进入风险管理网络与计算机应用阶段。这个阶段贷款担保业务实践的特点是在多种形式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进行规范操作。(4)逐步完善阶段(2000年起)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央、省、地(市)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制度与自律制度。提出:要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探索组建国家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在加快发展政策性担保的同时,推动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规定:对于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公开运作,并一律纳入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部门一律不得操作具体担保业务。2000年9月28日,国家经贸委召开的“信用担保体系与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方案起草工作座谈会”,讨论了方案框架和起草工作思路。第二节担保业务蕴含的风险信用担保业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信用担保业务经营风险是指在信用担保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担保机构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和不确定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难以确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使之构成了风险。承担一定的风险是担保机构营运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以避免一切风险作为经营原则,那么担保机构将无业务可做,也无收益可言。但是,如果承担太多风险,或者不知道风险的存在,或知道风险存在却不知道存在程度,是十分危险的。由于担保风险只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造成担保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营运过程中不一定会成为现实,因此,担保风险并不等于担保损失。担保风险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但没有必然性。所以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认识信用担保经营风险的内容和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加强对风险的衡量、分析、控制、处置等管理,保证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1、信用担保风险分类

(1)静态风险(Staticrisk)和动态风险(Dynamicrisk)

静态风险,又称纯风险(Purerisk),主要指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水灾、火灾、地震等使债务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无力按期清偿债务,迫使担保机构代为清偿。静态风险一般不可回避,风险承担者不得不被动防御。但静态风险造成损失的机会尽管对个体来讲是不确定的,但对整体来讲可表现为相对确定值,基本符合大数定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其发生概率,因此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法向社会保险机构转嫁。

动态风险,又称投机风险(Speculativerisk),主要指由于信用担保决策失误,或债务人经营管理不善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风险。这是信用担保经营活动中的主要风险,也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风险。动态风险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因为对债务人的经营情况、管理水平、技术程度、供求关系的变化等活动因素是很难加以推算的,尽管在担保决策前对债务人进行了详细的信用分析,但这些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风险具有强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最大,使商业性保险公司不可能对此办理保险。动态风险只能通过认真的信用分析、科学地预测和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加以防范,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动态风险造成损失。

(2)信用风险、经营性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信用担保风险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划分为信用风险、经营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risk),又称代偿风险。这是信用担保业务的主要风险。指获得信用担保支持的债务人由于不能按照合同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担保机构代为清偿可能造成担保资金损失的风险。也包括办理其他担保业务时涉及的实际/或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始终是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

经营性风险主要指担保机构在经营活动中由于主观上的决策失误、管理漏洞或客观上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市场波动等原因,导致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如投资或买卖动产、不动产时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等行情变化引起的投资风险,因利率、汇率波动影响担保机构经营成本和收益的可能以及造成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国际债权债务清偿风险等。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Riskofinsolventy)也是担保机构的主要经营风险之一,指担保机构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担保机构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危险性较大,严重影响着担保机构的信用与信誉,甚至可置担保机构于死地,成为担保机构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流动性风险往往是其他各类风险长时间潜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所以,解决流动性问题必须从更基本、更深层的方面着手。(3)债务人风险、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与经营环境风险

担保风险按其来源可分为债务人风险、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和经营环境风险。

债务人风险是信用担保业务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被担保人在使用被担保的借入资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它来自债务人的经营过程。一般来讲,担保机构决不会愿意为没有把握偿还的借款提供信用担保,也没有哪个银行愿意发放收不回来的贷款,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债务人无力还款或不愿还款的情况总有发生,从而导致担保风险。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是指担保机构自身在办理信用担保业务时,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而引起发生赔偿或代偿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无意识造成和有意识造成两种情况。无意识造成的风险,主要指由于工作上的失误,如麻痹大意、一时疏忽、经验不足、分析判断不准、制度不健全等而使担保机构蒙受损失。有意识造成的风险是指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而使担保机构遭受损失,如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挪用公款等。防止和避免内部风险。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经营环境风险是指由于担保机构、债权人或债务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政治风险也称政策风险或国家风险。国家方针政策的改变、经济周期的变化、利率汇率的变动、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税收政策的调整等都可能带来风险。担保机构对经营环境风险的控制,只能靠加强预测来避免,在国际担保业务中尤其要注意政治风险的存在。第三节信用担保业务的主要风险表现形式1、政策性风险

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是信用担保业务面临的一大风险。经济景气,市场购销两旺,企业资金周转快、效益高,债务偿还有保证,而且对信用担保需求大,担保业务迅速发展;经济不景气,担保机构往往因为债务人所在行业市场萧条,合同难以履行,收益减少,银行贷款本息难以收回,呆坏帐增加,引起担保机构代偿赔付增加。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是否审慎、全面、稳健、高效,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最能体现出来。

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社会再生产领域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诸方面发生变化,引起经济活动中社会产品和资源的总量、结构、行业分布、、价格、税收、外汇流动等变化,从而通过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影响银行信贷,为信用担保机构带来风险。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是货币当局指导货币与信贷活动的准则。中央银行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决定着全社会货币资金供应总量和投向,决定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组合,决定货币流动性,从而对市场和商业银行信贷运行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也必然关系到信用担保的风险。

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是担保风险的重要来源。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习惯于按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干预经济、金融活动,甚至无视或者不懂有关法律法规,不顾经济规律,从片面追求政绩、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强行要求担保机构为一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提供信用担保,给担保机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内外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对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市场价格变动形成的风险。市场价格的变动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反映,必然直接影响到债务人的资金周转和营运效益,从而影响银行信贷安全,形成担保风险。

利率风险。担保机构的营运收益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从属于银行信贷效益和投资效益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信用担保业务为之服务的两个主要领域,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变动,不仅通过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资金融通,而且通过影响筹资成本而影响当事人的收益。同时,筹资成本提高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就可能引起企业产品滞销、效益减低、偿债困难,带来信用担保风险。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指由于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比例变化使企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运用过程中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的结果可能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实际货物价值的损失或收益,也可能仅仅是会计记帐过程中一种货币折算成另一种货币资产时帐面价值增加或减少。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已开始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格局,国内贸易和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市场、金融市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瞬息万变的汇率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3、信用风险

担保机构为债务人提供信用担保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债务人能够按照约定的期限归还借款,并支付利息。如果债务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债权人就会把部分或全部损失转移给担保机构;如果债务人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担保机构遭受的损失就更大。而担保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盈利是债务人清偿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果盈利水平低且不稳定或者没有盈利,债务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就没有保障;营运能力是指通过生产经营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反映出来的债务人资金运用效率,债务人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组合能力必然影响到债务人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强弱本身就当看做担保风险;资金结构是指债务人全部资金来源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占的比重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如果负债比重过大,债务人不堪重负,无疑会影响债务清偿。

现金流量是影响债务清偿的重要财务指标。现金流量是债务清偿的直接来源,它产生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出顺序直接影响借款偿还,债务人现金流量充足,说明借款本息能够如期偿还,担保风险就小;债务人现金流量不充足,说明借款本息不能按时或足额偿还,担保风险就大。

还款意愿是信用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不少债务人不是没有能力偿还债务,而是“有钱不还”“赖帐不还”,偿债意愿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本是经商之道,但有的企业采用提供虚假报表,隐瞒事实真象等不正当手段骗取信用担保,套取银行贷款,或有意拖欠债务不还,把损失转嫁给担保机构,这是最危险的担保风险。

4、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必须同时是高度的法治经济。目前我国尚处在由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社会法治观念有待加强,法律环境缺陷成为信用担保风险的重要来源。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性。目前我国有关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残缺。信用担保业在我国尚在初建阶段,国家没有关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担保法》考虑的重心只是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对专业担保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与一般企业间相互担保在法律关系和法律义务上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针对政策性担保的有关法规文件,被担保人、保证人、受益人还难以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信用担保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没有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如信用担保的法律框架、财力支撑、组织机构、业务范围、技术规范、相关指标体系以及代偿后抵(质)押物品的处理等都不明确。

社会法治观念差。不仅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缺乏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观念不够强,甚至部分党政领导机关和执法部门的法治意识也很不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权代法、以政代法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纠纷案件“有案不立、立案不判、执行不力、久拖不决”问题成为司法工作的老大难等,势必增大信用担保的风险程度。

5、国家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我国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进度,国家风险成为信用担保值得注意的风险之一。国家风险指由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波动所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即由于国家投资、债务偿还等活动潜在的有利或不利后果引起的风险,如战争、财产没收和通汇限制等等。国家风险包括主权风险和转移风险。主权风险是指一国政府拒绝偿付国家债务、以及不加任何补偿而查封企业、银行资本等;转移风险是指外国债务人因外汇汇率管制等原因不能将国内货币资金转入外汇交易中的情况。

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风险也常常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世界性金融风波的冲击。

6、担保机构内部风险担保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及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引发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

(1)制度性风险。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对于业务的审查,应有集体讨论机制;对是否向借款人承保的决定权应在审贷会,不能仅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做出最终决定。如果担保机构不制定完善的业务经营制度,就难以避免在担保过程中违规操作,人情担保、关系担保将导致担保机构蒙受损失,这种损失不仅削弱了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进而影响到履约能力。

(2)操作性风险。控制操作性风险,防范由于工作失误、人为因素或其他管理不健全可能导致的损失。把操作性风险控制在较低的合理水平,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担保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避免部分从业人员对担保业务不熟或经验不足,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对担保条件把握不严,而人为地产生担保风险,出现不必要的代偿。如果出现大量不必要的代偿,担保机构的资金被大量兑付,“失血”严重,必然使担保机构的履约能力出现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信息不灵,决策失误。担保机构的每一笔信用担保业务都有为确定未来行为目标、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信用担保涉及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债务人信用等,其中每一类情况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了的经济活动又存在着许多我们还没有感知的地方,即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元素,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某项信用担保是否可行,只有深入实际、博采信息、比较鉴别、研究论证,才能消除或者减少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因素的作用。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和可靠的信息,没有相关因素的定量定性分析,不进行项目可行性与债务人的信用评估,就会产生经营风险。

风险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担保业务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经营活动,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包含着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两种可能性,信用担保业务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收益组合过程,担保机构应充分理解担保风险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并真正贯彻到信用担保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如果一个担保机构承担了风险而不知道风险有多大,或者承担了风险而不知道风险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在经济景气过热情况下,风险往往容易被掩盖而难以察觉,本身就蕴藏着风险与危机。

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和工作人员有章不循,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也是信用担保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担保机构业务人员在信用担保业务操作中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有章不循、有禁不止,单凭自己的印象或感觉决策,必然会产生担保风险。

以权谋私,内部人员贪污受贿,提供人情担保。个别担保机构业务管理人员利用其特殊职权营私舞弊,进行权钱交易,办理人情担保,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给担保机构资金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第四节中小企业信用现状与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1、中小企业先天不足使信用担保机构客观上面临较大风险主要表现在:(1)经营者素质低,经营决策容易失误。(2)中小企业投入多、产出低、亏损比较严重。近几年国有中小企业亏损率高达80%以上。高亏损率和高破产率并存。(3)科技人员缺乏,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据权威资料显示,中小企业产品合格率、产销率分别为70.2%和90.1%,大大低于大企业的水平;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在98%以上,而其产品销售收入仅占58.22%。(4)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太少,偿债能力有限。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经济实力小,自有资本很少,往往没有足够的现金或净资产偿还被担保的债务本息。2、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偿债意愿差,整体信用水平低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信用担保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信用问题不受重视,以致目前社会信用体系仍不健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信用观念谈薄,以致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所谓“欠债有理”、“敢贷敢用敢不还”便是我国信贷关系中信用恶化的真实写照。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虽然不乏信用优良的企业,但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有的企业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征信难度很大;有的企业资金使用混乱,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监控难度大;有的企业制假售假,产品质量低劣;有的企业缺乏还款意愿,即使还得起债务,也是久拖不还,有的甚至千方百计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逃、废、甩、赖”债务。信用等级高低是衡量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和整体信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A级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低,绝大多数在BB级以下,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够不上认可的信用等级。如此差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企业信用水平,显然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营成本,担保机构的业务收入难以弥补其业务开支和代偿后发生的净损失,严重影响着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扩张和健康发展,给担保机构带来了潜在风险,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的难度。3、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就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在信用担保活动中广泛存在。一方面,受保企业由于得到了来自担保机构的保证,因而其在管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还款压力和还款努力程度降低。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与信用担保支持,有的企业通过采取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的手段骗取贷款与担保;或者在取得贷款以后,改变贷款合同与担保合同规定的贷款使用方向,使贷款风险进而担保风险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贷款的连带清偿责任,银行有可能降低贷款标准,审慎贷款的动力减弱,放松对借款企业贷前风险的调查评估,对企业放贷后进行监督的积极性和监控力度也会降低。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大权往往直接掌握在企业法人代表手中,其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论是贷款方还是信用担保机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担保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信用担保的潜在风险性。4、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脆弱性一是担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最低注册资本,没有足够的现金货币,多以政府出资为主,基金规模较小,质量不高,降低了其自身的资信度,影响了基金的倍数放大功能,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信用担保机构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控机制。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具有相应资质的从业人员,相当多的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风险保证金制度、审保偿分离制度、担保业务操作规程、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5、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无一不体现着政府行为,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和规范,政府就会以出资人身份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担保。但是,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改变,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可能难以为继甚至破产倒闭。6、银保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即要求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使风险一边倒,加重了担保机构的风险;二是在保证方式的选择上,协作银行也是坚持有利于己的一般保证方式,担保机构则处于被动地位。7、信用担保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心企业服务体系不到位

(1)、担保公司设立没有市场准入机制缺乏可以依据的组织法。(2)、担保公司运作没有行业规范。(3)、担保公司维权困难。第四章信用担保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第一节担保风险的识别

担保风险的识别目前通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德尔菲法

是通过对富有经验的专家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对比较复杂、难以识别的风险源进行识别的一种方法。其步骤为:先由担保机构把重点债务人需要识别的风险材料提供给有关专家,专家对材料进行分析或实地考察,然后提出意见或建议。担保机构将意见整理后再反馈给有关专家,并进行磋商,最后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对风险进行处置。

(2)古德曼法

这种方法是以三个紧相联系的环节进行循环来识别担保风险的。以发明人古德曼而命名。其进行程序是:

筛选:分析检查症兆鉴别疑因估计

监测:疑因估计分析检查症兆鉴别

诊断:症兆鉴别疑因估计分析检查

(3)预警法

担保业务出现风险时,象地震有前兆一样,也会有预警信号出现。担保机构通过对债务人经营状况的透析,可以发现端倪,及时加以控制、防范和消除。预警的内容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管理状况。

第一,企业财务状况预警信号

企业财务状况预警信号反映企业财务活动运行是否正常,收支是否平衡,正常支出是否困难。具体表现为:

未收款增加较快,收帐期延长;

流动资产比例下降,营运资本总量减少;

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

产品净销售额下降;

成本上升;

出现过多坏帐及各种损失等等。

第二,企业管理状况预警信号

企业管理状况预警信号是一项综合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有:

A、行业风险方面

行业整体衰退或属于新兴行业;

出现重大技术变革,影响到行业的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变;

政府对行业有严格的限制;

经济环境变化,如经济萧条或出现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国家产业、货币、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顾客需求发生变化;

法律变化;

多边或双边贸易政策有所变化,如对进、出口的限制和保护。

B、企业经营风险方面

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经营停止状态;

业务性质、经营目标或习惯做法改变;

主要数据在行业统计中呈现不利的变动或趋势;

兼营不熟悉的业务、新业务或在不熟悉的地区开展业务;

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持有大额订单,如果不能较好地履行合约,可能引起巨额损失;

产品较为单一;

对存货、生产和销售的控制能力下降;

对一些客户或供应商过分依赖;

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关系发生变化,如供应商不再供货或减少授信额度;

购货商减少采购;

企业的地域发生不利的变化或分支结构分布不合理;

收购其他企业或者开设新销售网点,对销售和经营有明显影响,如收购只是基于财务动机,而不是与核心业务有密切关系;

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的维护;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存在偏差,或计划执行出现较大的调整,如基建项目的工期延长,或处于停缓状态,或概算、预算调整;

债务人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出现下降;

遇到台风、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严重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

C、企业管理风险方面

债务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进行租赁、分立、承包、联营、并购、重组等;

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中的变化反映比较迟缓;

高级管理层之间出现严重的争论和分歧;

最高管理者独裁,听不进不同意见或者周围围绕的都是说好话的人;管理层品行低下,缺乏修养;

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成员变动频繁;

管理层的核心人物突然死亡、生病或辞职,没有相应的继任者;

中层管理较为薄弱,企业人员更新过快或员工不足;

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计划,或者计划没有实施,或无法实施;

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如有的只有财务专长而没有战略营销能力;

管理层经营思想变化,表现为极端的冒进或保守;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追求利润而不顾长期利益致使财务发生混乱、收益质量受到影响;

债务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变化;

债务人遇到纠纷或法律问题,如受到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的处理,以及主要管理人员涉及法律问题;

债务人还款意愿差,对银行持傲慢不合作的态度;

管理层对银行的态度发生改变,变得冷淡或友善;

债务人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资料;

债务人突然更换其注册会计师或结算开户银行,及对当前的注册会计师或开户银行有不满的言行;

外部机构对债务人的评级进行调整;

债务人违反与其他银行或债权人的协议,不能偿还其他对外债务;

债务人从非正当途径或不合理条件从其他银行取得融资;

债务人的存款余额和结算额不断下降;

债务人接到债权人的资信咨询调查;

债务人拖延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或费用;

债务人拒绝担保机构与银行、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进行接触;

债务人提出再融资担保或重组贷款。

D、银行信贷管理方面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发放的贷款,如以贷收息、借新还旧以及借款人不具备《贷款通则》规定的资格和条件的贷款;

债务人是银行的关系人,信用担保条件优于同类贷款担保要求;

债务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或套取贷款用于牟取非法收入;

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监督,不了解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还款来源,债务人转移贷款用途;

银行无法与债务人进行正常的联络;

银行不能按时取得债务人财务报表;

银行已诉诸法律清收贷款。

(4)企业财务状况的杜邦分析法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虽然可以就企业某一方面的财务活动做出评价,但各项财务指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活动看作是一个大系统,对系统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有一个总的评价。杜邦分析法就是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

在杜邦分析中,主要有以下指标:

权益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X权益总资产率

即: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

=X

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

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X总资产周转率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销售收入

即:=X

资产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资产总额

权益总资产率=

所有者权益

杜邦分析可以提供以下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

A、权益利润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是杜邦系统的核心。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权益利润率反映所有者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活动的效率,提高权益利润率是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基本保证。权益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总资产利润率和权益总资产率的水平。

B、总资产利润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比率,综合性也较强。它是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因此,要进一步从销售成果和资产运营两个方面分析。

C、销售利润率反映了企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提高销售利润率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一是扩大销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

D、在资产运营方面,要联系销售收入分析企业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安排是否恰当。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和流动性,既关系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又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超过业务需要,就可能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企业存货和应收帐款过多,既影响获利,又会影响偿债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的占用数额和周转速度。

E、权益总资产率反映股东权益同企业总资产的关系。在总资产需要量既定的前提下,企业适当开展负债经营,相对减少股东权益所占的份额,就可使此项财务比率提高。因此,企业既要合理使用全部资产,又要妥善安排资本结构,才能有效提高权益利润率。

F、企业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就是利用投资项目的产量、成本、利润三者的关系,通过测算项目的盈亏平衡点(即项目在生产中盈利和亏损的分界点),分析评价项目在不盈不亏时有关经济指标的状态和项目承受风险的能力。

第二节担保风险控制系统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信用担保风险的识别、担保风险的转移、分散与补偿、担保风险管理的组织与实施等。

担保风险控制是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不同规模的担保风险,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担保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一般来讲,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主要有担保风险控制和担保风险财务处理两大类。担保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要按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其中心环节是对担保风险防范手段与财务处理手段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搭配,实现最优化的组合。

(1)担保风险控制。这是指在担保风险发生前采取的对担保风险进行回避、转嫁或分散等控制性措施。一般来讲,担保风险回避对策应尽量控制其使用范围,只能选择一些信用贷款担保和投资项目担保进行使用。因为担保风险事前防范中采用回避风险的对策,虽然安全可靠、简便易行,能使风险损失概率控制到零,完全消除风险,但它有局限性,因为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并存的,如果一味回避风险,势必会放弃许多担保业务,从而也就将大大削弱担保机构的调节功能。担保风险分散和担保风险转嫁往往是担保机构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担保风险控制对策。担保风险分散对策主要有联保、分保、担保对象和担保方式多元化等。担保风险转移对策主要采取再担保和参加保险等方式进行。

(2)担保风险财务处理。担保风险财务处理作为担保风险管理的一种对策,主要指风险自留、补偿风险损失准备等,是一种风险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处理和经济补偿的对策。所谓担保风险自留,是指担保机构运用自己的资财对难于预测控制的担保风险的损失进行补偿,风险自留对策主要是指担保机构主动承担一定的担保损失,并设立风险损失补偿准备金制度对风险损失进行财务处理。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忽视风险预测与防治,或者预测不准确、防治不得力而被迫承受风险的损失,那是被动的风险财务处理,不属于风险管理对策范畴。

3、担保风险的分散与转移

(1)信用担保风险的分散

担保风险分散是指担保机构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担保对象和担保方式、持有不同种类的资产,来分散每种资产价值损蚀的可能性,使总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者减少损失。按照资产选择理论,风险分散的最通俗地表达就是“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担保机构来说,就是应将担保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担保对象,选择多种担保方式。万一某一担保对象价值大量损蚀,担保机构顶多损失一项资产。

信用担保风险分散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担保金额分散,即实行授权授信制度。担保机构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的授信额度之内。要避免担保对象的过度集中,对担保额度大或风险较大的担保项目,应实行多个担保机构分保的形式或参加再担保。为使授信制度得到贯彻,担保机构要规定不同层次职位管理人员的授信权限。担保机构的资产除用于信用担保基金外,应适当分散投资于有价证券、房地产等多个种类,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选择进行分析,根据其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组成在一定风险水平上期望收益最高,或者在一定期望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的有效组合。

风险分散策略与风险转移、补偿等控制手段不能替代,他们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提高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而且风险分散策略的实际运用有独特的优越性:一是风险转移、保险、补偿等并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之间本身存在的相互抵补作用,容易造成过度的资产保值,使担保机构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控制成本。风险分散策略利用资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散风险,不涉及远期买卖、期权交易、保险等费用,能够节约成本。二是风险分散策略有利于担保机构管理者树立风险控制的全局观念,克服了其它控制措施只考虑个别资产或个别交易风险的弊端。三是某些资产种类繁多,每种的金额都不大,如果对每种都保值,必然成本费用太高。风险分散策略却能够适应这些资产的风险控制之需要。

风险分散策略的主要缺点是使资产价值的波幅减小,既使担保机构资产价值损失的机会减少了,也使担保机构获得资产意外增殖的机会减少了。

(2)信用担保风险的抑制

在承担风险之后,加强对风险因素的关注,注意风险不利变化的信号,在风险爆发前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的恶化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就是风险的抑制。风险抑制的原理在于担保机构在信用担保风险损失实际发生之前能够预先获得警报信号,并采取有力措施抑制风险的恶化。风险抑制适用于信用担保,是因为信用担保从提供到发生代偿之间一般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便于担保机构的业务人员跟踪客户的财务状况,而且当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濒临倒闭清算时,必多方奔走,力求挣扎,比较容易答应担保机构和银行的要求,便于担保机构和银行较其他债权人预先采取保全措施,一旦客户破产,较其他债权人站在更有利的地位,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损失。

信用担保风险的警报信号可以通过信用风险分析调查跟踪发现。风险抑制的手段可采用追加反担保人和反担保数额,追加资产抵押,减少追加担保额,以及向客户派出观察员和经济管理专家、财务专家帮助客户发现经济管理、生产销售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

担保机构发现担保对象出现问题应当立即采取行动,蓄意违约的债务人可能冒极大的风险来恢复其财务状况。担保机构必须牢记对潜在违约行为所采取的行动的任何拖延都可能增加损失。在处理有问题担保业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绝不能给有问题客户以他只是众多问题客户之一的感觉,应尽力启发客户的合作;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银行贷款协议的任何部分时,都应立即找出其原因;

处理有问题担保业务应有一个行动计划,并及时记录和修正;

督促债务人偿还贷款的态度必须坚决而积极,但避免对客户使用威胁性辞令;

不要把分期付款合同第一次还款违约视为小事而不予理睬,这已是客户财务状况恶化的征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有必要接管抵押品应尽快行动,以免其他债权人捷足先登;

即使已用担保损失准备金冲销的代偿贷款,也并不意味着放弃追索。是否继续追讨取决于追讨成本是否低于预期能收回的还款金额。

(3)担保风险的转移

风险转移有全额转移和部分转移之分。全额转移是将担保机构承担的某一项风险全部转嫁给第三人,部分转移是指担保机构将其承担的某一项风险部分自留,部分转嫁给第三人的作法。部分转移涉及到担保机构如何确定风险自留额的问题。自留额的确定依据风险大小(风险造成的损益程度和概率)、风险转移的费用、担保机构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担保机构能够采取的风险分散、风险抑制等自担风险的风险控制方法和力度等等。

担保机构风险转移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反担保。担保机构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必要的反担保,把担保机构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反担保人,但担保机构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反担保人信用风险,所以,用“反担保”来转移风险,效果好坏取决于反担保人的资信。如果反担保人与债务人资信相同,等于没有反担保。因此,担保机构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时,反担保人资信应明显优于被担保人。反担保人必须有足够代偿债务本息的资产;必须具有独自处理自己财产的自主权。为确保反担保人能够履行其反担保义务,担保机构应对反担保人认真审查,重点是:反担保人是否是有正常收入的经济实体或自然人;反担保人是否自愿;反担保承诺者是否有权做出反担保决定等。担保机构在债务人出现偿债风险时,应及时通报反担保人,使反担保人了解被担保人的偿债能力,决定是否筹集备付金,准备承担代偿责任。

(出口)押汇下的保函。信用证担保业务对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担保机构在做押汇议付担保时,应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

期货交易。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风险转移(risktransfer)和价格发现(pricediscovery)。通过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将价格波动之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投机商。由于套取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差的套利行为(Arbitrage)的普遍存在,两市场间的价差逐渐缩小,直到期货合约期满时基差(基差=现货债券价格-期货债券价格x转换系数)消失至零。套期保值者正是利用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交易,达到回避可能出现的价格风险的目的。做套期保值不仅可以把债券现货价格风险转移出去,还可以获取额外盈利。

期权交易。期货合约选择权(OptionsonFuturesContracts)简称期权。期权交易和期货交易一样,用于防止市场出现不利于交易者逆转时提供最大限度的价格保护。和期货交易不同的是,期权交易者不必受具体的最低、最高价格限制,也不必履行到期交割的责任或者必须在交割日之前对冲手中空盘部位,可以灵活利用市场趋势随时决定是否履行期权合约。因此,期权交易独具的灵活性为转移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帮助。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购买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即期权敲定价格)出售或者购买一定数量的相关商品合约的权利,但不负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可买进相关商品合约的称为看涨期权,可卖出相关商品合约的称为看跌期权。

4、担保风险的保险与补偿

(1)担保风险的保险

风险的保险就是以担保机构的资产为对象向保险公司投保,如果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担保机构资产因投保项下的风险发生而遭到价值损蚀,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补偿。

风险的保险常用于担保机构的静态风险,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盗窃或抢劫、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意外事故、计算机故障等造成的风险。这些资产只可能有风险损失,而没有风险收益,并且其损失的概率可由这些灾害和事故发生的历史时间和损失大小来估算。

风险的保险涉及风险的自留和投保的决策。在投保之前,担保机构应广泛调查各保险公司的保险要求和条件,主要是险种、金额和保险费率。要详细了解自身对某种风险的承担能力,对这一风险的抑制、分散、自我补偿等控制方法的效果。如果担保机构可以用其它控制方法自我承担和减低风险损失,使损失以较大的概率低于保险费和调查费用之和,则没有必要投保。要根据保险条件,一切调查费用和风险--效益偏好,通过风险决策决定风险自留额。

担保机构风险的保险还包括督促债务人对其资产、特别是作为抵押品的资产进行足够金额的投保,并应把担保机构列为共同的受益人。

(2)担保风险的补偿

风险的补偿,指担保机构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形式的资金,补偿担保机构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资产损蚀。主要方法有:

担保的抵押和质押。即要求被担保人以全部或者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质押品,当债务人不能按照合同如期履约偿还债务本息,引起担保机构代偿时,担保机构有权接管、占有和处置、拍卖抵押品或质押品,以此收益弥补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抵押品或质押品的选择审核应注意必须是价格变动幅度小或不易跌价、变现市场大、易保管不易变质、无需专门知识即可鉴定的物品。对于价值高、体积小、便于担保机构保管、不影响债务人正常生产经营的物品,应通过质押取得占有管理权;对于那些不适合质押的抵押品,担保机构应取得抵押品的产权证书和财产保险单据。占管期间,抵押品的出卖、赠于、继承、出租、迁移等应取得担保机构的书面同意。抵押品损毁、损失,不应由保险公司赔偿的,债务人应替换或追加相应价值的抵押品。债务人违约,不能按合同清偿债务,导致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时,担保机构有权对抵押品施以按当天市价收购或兑现、依法转让、公开变卖或拍卖等形式处分,用以补偿代偿债务和有关费用,其不足部分,应继续向债务人追索。

担保产品定价。以信用担保为代表的担保产品定价应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使担保产品下担保机构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地反映和抵补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程度。担保产品定价除了其风险程度之外,还应考虑担保产品的市场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